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研究
  • 学习方法
  • 治学
  • 知识积累
  • 思维训练
  • 文献阅读
  • 研究方法
  • 自我提升
  • 终身学习
  • 学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9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86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晚清民国研究史料与史学的相关性,力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取径和方法,以解决由于史料繁多带来的近现代史研究难以兼顾专深与博通、以及中西学乾坤颠倒所引发的格义附会等诸多困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有关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专门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理念与做法的探讨。

作者简介

桑兵,男,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等领域。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等。

目录

绪 论/1
  一 两种史法/2
  二 学界江湖/7
  三 系统与附会/12
  四 为己与自律/19
第一章 近代中国研究的现状与趋向/23
  一 现状与问题/23
  二 胸有成竹与盲人摸象/31
第二章 晚近史料的边际与史学/39
  一 史料的类型与规模/40
  二 史料繁多对史学的影响/45
  三 史料的编辑出版与史学的扩展/50
第三章 治史的贯通与滞碍/58
  一 治史不宜归纳,而要贯通/59
  二 分科教学与治学的局限/64
  三 放眼读书与执简驭繁/68
  四 学术交流与评价的误区陷阱/73
第四章 各类史料的解读与运用/79
  一 日记内外的历史/79
  二 函电解读与历史研究/95
  三 历史档案的属性及应用/103
  四 报刊的史料价值/113
第五章 近代中国研究/123
  一 用通史的眼光研治近代史/123
  二 扩张辛亥革命史的史料与史学/127
  三 超越发现时代的民国史研究/144
第六章 比较研究/150
  一 近代中外思想的互动与比较/150
  二 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162
  三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166
  四 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179
第七章 学术的历史/184
  一 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184
  二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191
  三 学术理路/201
  四 学术批评/206
  五 地域学术因缘/214
第八章 人物研究/219
  一 人物研究的取法/219
  二 材料与本事/230
第九章 教育史研究的观念与取材/238
  一 古今中外的“教”“育”/238
  二 大学与近代中国/244
  三 教育期刊与教育统计/248
第十章 女性研究/257
  一 因缘与基础/257
  二 女性研究与近代中国/260
  三 近代中国女性研究的观念与实事/270
第十一章 “民族”与“边疆”问题/285
  一 中国民族、边疆问题的观念与实事/285
  二 汉族与少数民族/288
  三 边疆与民族/290
  四 中华民族是一个/292
  五 外来理论概念的再调适/294
第十二章 本意与演化/298
  一 理解本意寻绎演化/298
  二 问题与主义/302
  三 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308
  四 法制史研究的比较与比附/314
征引文献/320
人名索引/328

前言/序言


书名:文明的灯塔:历史的经验与现代社会的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审视,探讨历史的深层逻辑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个体认知。我们拒绝将历史视为一连串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演化的复杂系统,探寻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张力。 全书结构围绕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古老智慧的回响、中世纪的转型与现代性的奠基、以及当代困境的溯源与未来展望。 第一部分:古老智慧的回响——秩序的起源与崩塌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文明的摇篮,重点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早期中华文明在建立早期国家形态、法律体系和宇宙观方面的尝试与成就。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史料罗列,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早期文明如何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来确立社会秩序,以及这种秩序在面对内部矛盾与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性。 文明的第一次张力:文字、记录与权力的固化。 探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的发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记忆方式和社会管理能力。重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等早期成文法对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这种“固化”在带来稳定性的同时也埋下了僵化的种子。 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对超越性意义的追问。 重点分析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印度的奥义书传统以及儒家思想对“人伦”的建构。探讨这些思想体系如何在缺乏中央集权的情况下,构建起跨越时空的道德和认知框架。尤其是,我们将对比雅典民主的精英性与局限性,及其对后世政治理想的深刻影响。 帝国的兴衰与地理的桎梏。 以罗马帝国的衰亡为例,分析大规模官僚体系的内部腐蚀、军事过度扩张与经济结构失衡之间的恶性循环。探讨“边疆”概念如何定义了帝国的核心,以及文化同化政策的长期后果。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转型与现代性的奠基——信仰、冲突与知识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漫长过渡期,这一时期被传统史学常视为“黑暗时代”,但本书认为,正是这一时期孕育了现代世界赖以生存的诸多要素。 宗教的权力结构与知识的保护。 细致考察基督教在西欧的整合作用,它如何填补了政治真空,并在修道院体系中保存和阐释了古典遗产。同时,我们将对比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哲学领域的独特贡献,探讨东西方知识体系的交流与隔阂。 封建制度的韧性与地方自治的萌芽。 分析封君与封臣之间复杂的义务与权利关系,理解“契约精神”如何在贵族阶层中提前演化。重点考察城市(City-State)的复兴,以及商人阶层崛起对传统等级制度的冲击。 印刷术的革命与思想的加速流动。 伽文登堡印刷术的出现被视为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不仅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探讨手抄本时代与活字印刷时代在知识传播速度和内容审查难度上的根本差异。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认知的碰撞。 此次军事行动不仅是宗教冲突,更是文化、贸易和技术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分析其在加深东西方偏见的同时,如何无意中将东方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引入欧洲,加速了中世纪欧洲的商业化进程。 第三部分:当代困境的溯源与未来展望——理性工具化与人类主体性危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历史的目光聚焦到近五百年,分析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如何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工具理性至上的文化形态,并探讨这些形态如何导致了当代社会的结构性困境。 科学革命与世界观的机械化。 深入剖析笛卡尔、牛顿体系如何确立了将自然视为可量化、可预测客体的范式。这种范式延伸到社会领域,导致了对“效率”和“可计算性”的过度崇拜,削弱了对非功利价值的尊重。 启蒙理性的双刃剑:自由与异化。 考察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如何构建了现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然而,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当这种理性被“工具化”后,如何从解放人的工具,转变为规训人的陷阱,尤其是在工业化与官僚化体系中的体现。 资本的逻辑与全球化的结构。 分析早期重商主义如何演化为全球资本循环的驱动力。探讨殖民主义遗产如何塑造了当代世界的经济不平等,以及金融化如何使社会风险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控制,形成一种“无根”的权力结构。 信息洪流中的意义重建。 面对后现代的文化碎片化和数字化的冲击,我们如何重新定位“真理”与“权威”。本书呼吁超越对速度和即时满足的迷恋,重新审视历史中的“慢思考”传统,探寻在高度连接的社会中,维护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深度的方法论。 总结: 《文明的灯塔》并非一部叙事史,而是一部诊断书。它试图揭示,我们今日所面对的环境危机、社会撕裂和意义迷失,并非偶然,而是历史逻辑链条中必然出现的断裂点。通过回溯这些关键的智识与制度选择,本书旨在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以更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而非盲目地重复前人的路径。它是一份关于人类适应性、创造力以及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对实践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部分,作者的严谨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强调的“带着问题去阅读”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我过去那种漫无目的翻阅的习惯。以前我读书,常常是读完了就放下了,信息留存率极低。这本书则教会了我如何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阅读的方向,从而最大化信息摄取效率。这种注重实操性的指导,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身研究能力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不像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能落地执行的步骤和技巧。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发现效率确实有了显著提高,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对作者深刻洞察力的最好证明。

评分

这本关于学问的入门之书,着实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的文字里透露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与热情,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他没有将治学之道描绘成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以一种近乎手把手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学”这个本质问题。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基础训练的强调,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述,仿佛在耳边细语,告诉你每一步都不能揳揳。我过去总是在追求“博览群书”的表象,却忽略了打牢根基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开始注重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对逻辑脉络的梳理。它不只是一本方法论,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人回归到学习的初心。那种对探求真理的执着,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让人不自觉地被吸引,仿佛也感染上了那种求知的热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让原本散乱的求知欲有了一个可以依循的路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就像在迷宫中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束指引的光芒。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他并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来阐释深刻的道理。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精髓。尤其是在谈到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时,他提出的那些具象化的建议,比如“知识的嫁接与重构”,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知识点是孤立的,无法形成合力,这本书则提供了整合这些碎片的工具和思路。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的文字中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分享,仿佛是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与后辈促膝长谈,这种温暖的基调是许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确实是引领我们进入深度学习世界的绝佳向导。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治学”局限于传统学术范畴,它的视野更为开阔。作者似乎在告诉读者,无论你身处哪个领域,只要有探究的意愿,这些方法论都适用。书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尤其精妙,它没有简单地教你“如何反驳”,而是引导你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多角度的认知框架,去审视和评估信息。这种深入骨髓的思维训练,远比记住几条所谓的“学习诀窍”要重要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质疑精神,这种精神是终身受益的财富。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审慎了。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认知升级,让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全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逻辑层次感极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或冗余。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总能在关键处设置一个能够引发读者共鸣的案例或者一个巧妙的比喻,从而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挫折与坚持”这一主题时的坦诚。他没有回避治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瓶颈和自我怀疑,而是将这些视为成长的一部分,并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这种坦诚让人感到被理解,也给予了在求索路上感到迷茫的人们极大的鼓舞。它传达了一个核心信息:真正的学问,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和不断反思的结果,而非一蹴而就的天赋。这本书为我未来的学习之路奠定了一个坚实且充满希望的基调。

评分

二 学界江湖/7

评分

第三章 治史的贯通与滞碍/58

评分

二 扩张辛亥革命史的史料与史学/127

评分

桑老师学问好。没得说。但是有些内容确实还要自己悟,悟不出来,看了等于零。

评分

三 放眼读书与执简驭繁/68

评分

一 史料的类型与规模/40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不錯值得購買!

评分

一 史料的类型与规模/4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