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第29卷:名著之前言与序言

哈佛百年经典第29卷:名著之前言与序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卡克斯顿 等 著,[美] 查尔斯·艾略特 编
图书标签:
  • 哈佛百年经典
  • 名著
  • 文学
  • 前言
  • 序言
  • 导读
  • 经典
  • 文化
  • 思想
  • 阅读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902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9875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百年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
  ★向现代读者展示人类观察、记录、发明和思想演变的进程
  ★人类史上最重要、影响力大的思想性读物
  ★自1901年问世以来,畅销逾百年!
  ★每个西方家庭必备藏书
  ★西方学生接受古代和近代文明读物
  ★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中文版首次整体面世
  我选编《哈佛百年经典》,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查尔斯·艾略特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了经典名著的前言与序言,包括卡克斯顿、加尔文、哥白尼、诺克斯、斯宾塞、培根等人的作品。

作者简介

  威廉·卡克斯顿,英国第一个印刷商,印刷的书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特洛伊勒斯与克里希达》、《罗宾汉故事小唱》和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被称为“在莎士比亚之前对英语影响最大的人。”

  查尔斯·艾略特,美国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之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任职期间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强调选修课,提高入学标准,终于使哈佛成为国际著名学府。著有《教育改革》《自传》等,主编了《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影响了整个世界。

目录

《特洛伊史回顾》序言和后记 001
威廉·卡克斯顿〔英〕
《先哲语录》第一版(1477)后记 005
威廉·卡克斯顿〔英〕
《黄金传奇》第一版(1483)序 009
威廉·卡克斯顿〔英〕
《加图》(1483)序 011
威廉·卡克斯顿〔英〕
《伊索寓言》(1483)后记 013
威廉·卡克斯顿〔英〕
《坎特伯雷故事》第二版(1484)前言 015
威廉·卡克斯顿〔英〕
马洛礼著《亚瑟王之死》(1485)序 017
威廉·卡克斯顿〔英〕
《埃涅阿斯纪》(1490)序 021
威廉·卡克斯顿〔英〕
《基督教要义》题献 024
约翰·加尔文〔法〕
《基督教要义》献辞全书纲要 042
约翰·加尔文〔法〕
《天体运行论》献函 046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
《苏格兰宗教改革史》序 050
约翰·诺克斯(约1566年)〔苏〕
《仙后》序——致沃尔特·罗利爵士的献函 052
埃德蒙·斯宾塞(1589)〔英〕
《世界史》序(1614) 056
沃尔特·罗利爵士〔英〕
《伟大的复兴》导言、献函、序言及概要 097
弗朗西斯·培根〔英〕
《新工具》序 117
弗朗西斯·培根〔英〕
《莎士比亚戏剧第一对开本》序(1623) 121
赫明斯和康德尔〔英〕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123
艾萨克·牛顿爵士(1686)〔英〕
《古代和现代寓言集》序言(1700) 126
约翰·德莱顿〔英〕
《约瑟夫·安德鲁斯传》(1742)前言 146
亨利·菲尔丁〔英〕
《英语字典》序 151
塞缪尔·约翰逊 (1755)〔英〕
《莎士比亚》(1765)序言 175
塞缪尔·约翰逊〔英〕
《雅典神殿入口》发刊词 209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98)〔德〕
《抒情歌谣集》介绍 223
威廉·华兹华斯(1798)〔英〕
《抒情歌谣集》序 225
威廉·华兹华斯(1800)〔英〕
《抒情歌谣集》附录 243
威廉·华兹华斯(1802)〔英〕
《克伦威尔》序 282
维克多·雨果〔法〕
《草叶集》序 328
沃尔特·惠特曼(1855)〔美〕
《英国文学史》序(1863) 348
希波利特·阿道夫·泰纳〔法〕









精彩书摘

  《特洛伊史回顾》序言和后记
  威廉·卡克斯顿〔英〕
  《特洛伊史回顾》介绍及首卷序
  本书名为《特洛伊史回顾》,是正直尊贵的神甫拉乌尔弗尔在几本不同的拉丁语史籍的基础上于1464年用法语编著而成,以献给正直高贵、显赫非凡的菲利普王子,即布拉班特勃艮第公爵。伦敦商人威廉·卡克斯顿①[①?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0年),商人和翻译家,曾在欧洲大陆学习印刷术,具体地点可能是布鲁日或者科隆。他在1469—1471年翻译了《特洛伊史回顾》,因为需求量大,卡克斯顿将这本书印刷出版,成为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语书。出版时间为1474年,地点可能是在布鲁日。1476年他回到英格兰,在威斯敏斯特建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477年,他出版发行了在英格兰本土印刷的第一本书《先哲语录》。以下卡克斯顿亲自为其作品所写的序跋反映了他对自己出版社出版的几部重要的作品的看法。
  ](也就是本人)应正直高贵、非凡纯洁、高尚可敬的玛格丽特公主,即勃艮第公爵夫人、洛雷克公爵夫人的要求将其翻译成英语。翻译工作始于1468年4月1日,地点为佛兰德斯的布鲁日;并于1471年9月19日在圣城科隆完成。
  以下是本书的序言。
  我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智者的约束和建议,来避免懒惰和懈怠这些可能滋生恶习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从事高尚的职业,做些高尚的工作。我在翻译此书之前,手头并没有很重要的工作,于是便听从了别人的建议挑选了一本法语书。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很多光怪陆离、让人不可思议的历史故事,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同时,这本书用优美的法语写成,语言简明扼要,因此我想我理解所有的语言和内容。另外,因为这本书刚翻译成法语没多久,还没有英语的版本,把它翻译成英语应该是件很不错的事。这样,英格兰王国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仅可以阅读,而且还可以用以打发时间,所以我决定开始这项翻译工作。打定主意后,我立刻备好了笔墨,像一个蒙着眼睛无所畏惧的骑士一样冒冒失失地开始了。我翻译的这本书的名字叫《特洛伊史回顾》。可是接下来我才意识到我在这两门语言,即英语和法语上的造诣是如此的浅薄。我从未去过法国,并且虽然在英格兰南部的肯特郡出生,还在那里学会说英语,可是我从来都认为那个地方的英语比英格兰其他地方的都要粗俗。接下来3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布拉班特、佛兰德斯、霍兰德和西兰岛。所以,当翻译到第五页和第六页的时候,由于困难重重,我对这项工作彻底失去了信心,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便将翻译好的几个部分束之高阁。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我都没有再碰这件事,并且一直对此感到心安理得,直到我幸运地遇到了高贵非凡、品德高尚的公主殿下,即尊敬的玛格丽特夫人。玛格丽特夫人尊贵的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妹妹,勃艮第公爵夫人,同时也是洛特克公爵夫人,佛兰德斯、阿图瓦、勃艮第伯爵夫人,艾诺和荷兰等地的领主,神圣帝国的女侯爵,弗里西亚、萨兰和梅希林女勋爵派人找我去谈些事,交谈中她知道了我前面提到的翻译的事,立刻就命令我将翻译好的几章拿给她看。夫人发现了我英语的缺陷,要求我进行改进,并完成剩下的部分。我不能违背她的命令,因为我是她的奴仆,每年都从她那里得到一笔年金,还有其他很多好处(而且有可能会得到更多)。随即,我又继续开始翻译。尽管我依旧浅薄愚昧,但我尽可能地接近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恳求慷慨的玛格丽特殿下收下下面这部简单粗糙的作品。只要这书里有一星半点儿能让殿下愉悦的内容,那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同时,因为我的浅薄,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我希望所有读这本书的人能帮我纠正,原谅我这部翻译作品的粗浅。
  自序就到这里吧。
  第二卷后记
  《特洛伊史回顾》第二卷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敬的拉乌尔弗尔神甫将这部拉丁语著作译成了法语,而我(虽然不配做这份工作)应前文中提到的可敬的勃艮第公爵夫人的要求把它翻译成了粗糙的英语。据我所知,英语中还没有这样的作品。这本书的翻译开始于布鲁日,完成于科隆,其间暂停过一段时间,后又在根特继续开始。完成之时,也就是1471年,英格兰和法兰西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处于动荡不安、分崩离析的状态之中。这本书的第三卷,有关特洛伊最后被毁灭的故事不需要翻译,因为贝里的修道士、尊贵虔诚的约翰丹盖德已经在不久前翻译过这一部分。要做到青出于蓝势必非常困难,但是我需要郑重地考虑尊敬的殿下对我的要求。另外,先前的译本是诗歌的形式,而不是白话文形式,每个人都各有所爱,不能要求谁必须喜欢读有韵律的诗歌,还是钟情于白话文。我在科隆逗留这段时间没有特别重要的事需要处理,趁着这个时机,我认真地考虑了尊敬的夫人对我的要求,并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因为尊敬的恩主夫人的恩泽,我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而我作为她忠实、诚挚和卑微的仆人,能给她带来愉悦,得到她的嘉许便是我的动力。
  第三卷后记
  第三卷到这里就结束了。我在上帝的指引下,凭借上帝赐予的智慧终于完成了这一卷的翻译,我应该赞美歌颂我的上帝。为了抄录这卷书,我笔秃手拙,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盯着空白的稿纸而看不清东西,甚至我的决心也不像起初那么坚定了,且随着年龄一天天地增加,身体也越来越衰弱。可是我曾经答应过很多先生和朋友们会尽快让他们读到这本书,所以我不惜巨大的代价学会了印刷术并进行了很多的实践,目的就是为了能把这本书印刷出版。印刷这种形式不同于笔墨书写,而且印好之后可以人手一本。就如同你看到的这本《特洛伊史回顾》各卷本的印刷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我将此书献给了我尊贵的殿下,她已经接受了它,并赐予了我丰厚的奖赏,为此我恳请万能的上帝保佑她福泽绵绵。同时我也祈祷夫人和其他的读者不要嫌弃这本简单粗糙的作品,即使书里有些地方和其他人翻译得不太一样,也不要横加指责,因为百样人著百种书,不能强求每个人在所有问题上的看法都一致,比如狄克茨、戴尔斯和荷马就是很好的例子。狄克茨和荷马都是希腊人,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偏向于希腊人,言语中对希腊人的尊重比特洛伊人更多些,而戴尔斯则恰恰相反。另外,在固有名称的翻译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地域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不同国家对同一地点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特洛伊城最后确实是毁灭了,很多贵族和平民丧生于此,其中不乏国王、公爵、伯爵、男爵和骑士,而且因为毁坏太过严重,特洛伊再也没能重建起来。特洛伊的毁灭让人们看到战争是多么的危险可怕,它会带来多少伤害、损失和死亡,所以正如使徒所说:“写书的目的应该是教诲世人。”我恳求上帝为了世人共同的福祉,让人们接受这一教诲,以促进和平、仁慈和博爱;我们的上帝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来到人间,并经历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难。让我们一同为仁爱祈祷!
  ......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孔子到释迦摩尼,人类先哲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这些优秀的文明汇编成书奉献给大家,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人类的事情!1901年,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书——《Harvard Classics》。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并因其庞大的规模,被文化界人士称为The Five-foot Shelf of Books——五尺丛书。
  关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与哈佛的渊源。当然,《Harvard Classics》与哈佛的渊源并不仅仅限于主编是哈佛大学的校长,《Harvard Classics》其实是哈佛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哈佛学子之所以优秀的底层基因。
  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就像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院,或者山东曲阜的“杏坛”,哈佛大学已经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地位。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记录。它还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哈佛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
  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Harvard Classics》。在本丛书里,你会看到精英文化的本质:崇尚真理。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正代表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方向。
  哈佛人相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恒的智慧,所以哈佛人从来不全盘反传统、反历史。哈佛人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碍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的丛书,丛书主编查尔斯·艾略特说:“我选编 《Harvard Classics》,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 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这套丛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宗教、游记、自然科学、政府与政治、教育、评论、戏剧、叙事和抒情诗、散文等各大学科领域。从文化的代表性来看,既展现了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苏格兰、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也撷取了中国、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年代来看,从最古老的宗教经典和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东方、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英国、德国、拉丁美洲的中世纪文化,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再到意大利、法国三个世纪、德国两个世纪、英格兰三个世纪和美国两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从特色来看,纳入了17、18、19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权威文献,收集了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随笔、历史文献、前言、后记,可为读者进入某一学科领域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套丛书自1901年开始推出至今,已经影响西方百余年。然而,尽管民国时期的文化人士对这套丛书大加赞赏,很遗憾的是中文版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面市。
  2006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 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在确定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系列名时,我们考虑到这套丛书已经诞生并畅销百余年,故选用了“哈佛百年经典”这个系列名,以向国内读者传达这套丛书的不朽地位。
  同时,根据国情以及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的中文版做了如下变动:
  第一,因这套丛书的工程浩大,考虑到翻译、制作、印刷等各种环节的不可掌控因素,中文版的序号没有按照英文原书的序号排列。
  第二,这套丛书原有50卷,由于种种原因,以下几卷暂不能出版:
  英文原书第4卷:《弥尔顿诗集》
  英文原书第6卷:《彭斯诗集》
  英文原书第7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效法基督》
  英文原书第27卷:《英国名家随笔》
  英文原书第40卷:《英文诗集1:从乔叟到格雷》
  英文原书第41卷:《英文诗集2: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英文原书第42卷:《英文诗集3: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英文原书第44卷《圣书(卷Ⅰ):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Ⅰ)》
  英文原书第45卷《圣书(卷Ⅱ):基督圣经(Ⅱ);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英文原书第48卷《帕斯卡尔文集》
  这套丛书的出版,耗费了我社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首先,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困难。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我们向全国各大院校的数百位教授发出翻译邀请,从中择优选出了最能体现原书风范的译文。之后,我们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勘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精炼。
  由于这套丛书所使用的英语年代相对比较早,丛书中收录的作品很多还是由其他文字翻译成英文的,翻译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译文还可能存在艰涩、不准确等问题。感谢读者的谅解,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指正。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中文读本,也期待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影响西方百年的经典图书,可以拨动中国读者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情感、性格、精神与灵魂。


哈佛百年经典第29卷:名著之前言与序言 一部文学的沉思,一次思想的启迪 《哈佛百年经典》系列,历经岁月洗礼,甄选人类文明星空中最璀璨的文学瑰宝,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其中,《名著之前言与序言》作为系列的第二十九卷,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那些隐藏在辉煌名著背后、却同样不可或缺的引路之声——前言与序言。本书并非直接呈现那些被誉为经典的作品本身,而是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索这些“幕后”的声音,理解它们如何引导、阐释、甚至重塑我们对作品的认知,从而开启对文学创作、阅读体验以及思想传承的深刻反思。 前言:一座精神的灯塔 一本书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作者内心无数次的挣扎、思考与叩问。而前言,则如同作者为读者点亮的一座精神灯塔,它在作品正式展开宏大叙事之前,先行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理解创作的初衷,把握作品的核心脉络。 在《名著之前言与序言》中,我们得以窥见一系列杰出作家在前言中所倾注的智慧与匠心。这些前言,有的如同一位老友的亲切问候,娓娓道来创作的缘起,可能是某个触动心灵的事件,一次偶然的灵感闪现,或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作者在此坦诚地分享他们笔耕不辍的动机,有时是源于对某种思想的执着追求,有时是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同情,有时则是对语言艺术的极致探索。它们以一种近乎自白的方式,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创作的温度,理解作者笔下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温度与激情。 有的前言则如同一个严谨的学者,以理性而周密的论述,为作品的阅读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作者在此剖析作品的文学价值、社会意义,以及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地位。他们可能阐述作品的创作方法,揭示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或是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些前言,如同为读者准备的“阅读攻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作品的复杂性,避免误读与浅尝辄止,从而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 还有些前言,则充满了作者的辩护与挑战。面对可能存在的误解、偏见,或是对某些传统观念的质疑,作者在前言中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自己的创作理念,甚至主动引导读者挑战既有的认知。这些前言,充满了思想的锐气与独立精神,它们不仅为作品披上一层保护衣,更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智识上的满足。 本书所收录的前言,涵盖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流派,以及不同作者的独特风格。无论是对历史的回溯,对哲学的探究,对艺术的宣言,还是对人性的洞察,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为读者打开了通往名著殿堂的一扇扇别致的大门。通过阅读这些前言,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更是在理解一位作者,理解一种思想,理解一种时代。 序言:一道智慧的桥梁 如果说前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直接对话,那么序言则更多地扮演着一位连接者、引路人的角色。序言的作者,往往是与作品本身有着深厚渊源的批评家、学者,或是与作者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为读者搭建一道理解作品的智慧桥梁。 《名著之前言与序言》中的序言,如同为读者精心挑选的向导,他们并非直接剧透作品内容,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这些序言,有的如同考古学家的发掘报告,深入挖掘作品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揭示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们会梳理作品的创作脉络,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通过序言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名著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意义。 有的序言则如同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深度分析,着重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批判。序言的作者会剖析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作者通过这些艺术手段所传达的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刻见解。他们会引导读者关注作品的象征意义、隐喻手法,以及其中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揭示。这些序言,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作品思想层面的理解,更激发了我们对自身所处世界的反思。 还有些序言,则更侧重于文学的审美层面,从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带领读者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序言的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地展现作者的语言功力,分析其独特的叙事节奏,赞美其意象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他们会引导读者去感受文字的韵律,去品味字里行间的妙趣,从而获得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本书所收录的序言,其作者本身也常常是思想界的巨匠。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阅读指南。这些序言,如同为读者提供了一副多功能的眼镜,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更深入地欣赏名著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更是对思想的传承与延展。 为何选择“前言与序言”? 在浩瀚的书海中,为何《哈佛百年经典》会选择将“前言与序言”汇编成册?这其中蕴含着对文学阅读本质的深刻洞察。 首先,前言与序言是对“如何阅读”的艺术。它们是连接作者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之间不可或缺的媒介。一个好的前言或序言,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跨越阅读的门槛,激发阅读的兴趣,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与深度。它们并非简单的介绍,而是 Authorship(作者权)与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的巧妙结合,是文学研究与接受美学的重要体现。 其次,前言与序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学形态。它们独立存在,却又与主体作品息息相关。许多优秀的前言与序言,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它们可以被视为独立的文学作品来欣赏。本书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名著的“陪衬”,更是值得单独品味的文学珍品。 再者,深入理解前言与序言,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名著”的生成过程。一部伟大的作品,其问世并非偶然,它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时代使命、个人抱负,以及无数次的修改与打磨。而序言,则常常是后人对作品价值的肯定与阐释,是对其文学地位的奠定。通过对这些“幕后”声音的关注,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文学创作的艰辛与伟大,以及文学评论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名著之前言与序言》这本书,它没有直接给予读者一个现成的故事或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所做的,是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到一场对文学的深度探索中。它提醒我们,阅读的过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更应深入到作品的背后,去探寻其思想的源头,去理解其诞生的语境,去聆听那些为我们指引方向的声音。 这是一本写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的书。 它适合那些渴望在每一次翻开书页之前,都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启发的读者。它也适合那些希望拓展阅读视野,了解文学评论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更多智识启发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在前人智慧的指引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闪耀着不朽光芒的文学经典,发现它们隐藏的无限魅力,并在每一次阅读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精神滋养。 本书将带领您走进一个由“引言”构成的独特文学世界,在这里,您将遇到思想的火花,感受文字的力量,并在那些精炼而深刻的文字中,开启一段属于您自己的、对文学与思想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有些句子读起来,简直像精心打磨过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韵味。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和巧妙的措辞。这种文字的质感,是当前很多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写作中难以寻觅的。它迫使你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精确位置和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这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深度交流。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排版者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极度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一些关键段落或引文的处理,通过不同的字体大小或加粗,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核心思想上,逻辑脉络清晰得让人赞叹。我经常会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页眉页脚的简洁设计,既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信息,又不会喧宾夺主,完美地平衡了美观与实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尊重,它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价值远超出了其物理形态。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高层次思考的大门。每当我合上书本,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总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拓宽了一些,对世界万物的理解也多了一层维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我如何更深入地提问,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既有的观点,这种思维上的精炼和提升,是这本书对我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作为“百年经典”系列的一员,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到一些深奥的学术探讨。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老道,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引导你进入一个复杂的知识领域,起承转合都处理得无比自然。它没有一开始就用密集的术语轰炸读者,而是循序渐进,用清晰的论证链条将复杂的思想层层剥开,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认知框架。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教学相长的体验,让我对作者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经典的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很有品位,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低调奢华的感觉,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一切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内容的呈现。每次翻开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无法比拟的。书页的纸质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油墨的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心生宁静,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

评分

维克多·雨果〔法〕

评分

《坎特伯雷故事》第二版(1484)前言 015

评分

本书名为《特洛伊史回顾》,是正直尊贵的神甫拉乌尔弗尔在几本不同的拉丁语史籍的基础上于1464年用法语编著而成,以献给正直高贵、显赫非凡的菲利普王子,即布拉班特勃艮第公爵。伦敦商人威廉·卡克斯顿①[①?威廉·卡克斯顿(1422?—1490年),商人和翻译家,曾在欧洲大陆学习印刷术,具体地点可能是布鲁日或者科隆。他在1469—1471年翻译了《特洛伊史回顾》,因为需求量大,卡克斯顿将这本书印刷出版,成为第一本印刷出版的英语书。出版时间为1474年,地点可能是在布鲁日。1476年他回到英格兰,在威斯敏斯特建立了自己的出版社。1477年,他出版发行了在英格兰本土印刷的第一本书《先哲语录》。以下卡克斯顿亲自为其作品所写的序跋反映了他对自己出版社出版的几部重要的作品的看法。

评分

买的书稍多,不能每本都拍照。这个系列的书挺好的。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价格优惠快递及时。

评分

亨利·菲尔丁〔英〕

评分

京东自营就是给力,物流第一名。

评分

活动价买的,划算,包装只有一个塑料袋,慢慢拜读。

评分

《古代和现代寓言集》序言(1700) 12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