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大昌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方言
  • 北京文化
  • 方言学
  • 文化人类学
  • 语言学
  • 民俗学
  • 地域文化
  • 北京历史
  • 社会语言学
  • 光盘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77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58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方言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方言是某一地域中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北京方言。北京是千年古都,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了极富有本地特色的京腔京韵。离不开的儿化音,张口就来的京片子。不知不觉中,北京话早已成为代表北京的一张名片。
  本套书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将方言的特色和趣味逐一呈现,展现方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体现方言与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

目录

第一章 北京话的基本情况
1.1北京话与普通话
1.2 语音
1.3 词汇
1.4 语法
1.5 “自然”的北京话与“人工”的普通话
1.6 北京话与北方方言
1.7 北京话与北京官话
1.8 北京话的地理分布

第二章 北京话的社会历史背景
2.1 北京简史
2.2 北京的居民和移民

第三章 北京话语音特点
3.1 北京语音系统的特点
3.2 关于韵母 ê
3.3 几个叹词和语气词
3.4 轻声与儿化
3.5 去声连读是否存在
3.6 性别的差异——“尖音”与“吞字”
3.7 形容词重叠式的变调
3.8 合口呼零声母字
3.9 个别字和词与普通话不同
(4)“二”怎么读
3.10 音的脱落

第四章 词汇特点
4.1 称谓用语形式多样
4.2 人际关系词语丰富
4.3 外来词的渗入
4.4 个别词语中的特殊字音和残存的古音

第五章 语法特点
5.1 几种主要的构词手段:轻声、儿化、变调
(1)轻声
5.2 人称代词
5.3 语音节律与造句
5.4 程度副词“很”与“挺”
5.5 虚词的省略
5.6 动词和形容词的后缀
5.7 几个语气词的融合
5.8 几个功能特殊的词

第六章 北京话中的京味文化
6.1 词语和语言禁忌
6.2 对京外人士的调侃与歧视
6.3 “说”文化
6.4 强烈的方位感
6.5 地名中的文化积淀

第七章 北京话的语言艺术
7.1 相声
7.2 小说
7.3 话剧
7.4 京剧
7.5 评书和京韵大鼓

第八章 北京话的发展
8.1 发展的规律:历史的验证
8.2 新北京话一斑
8.3 普通话、北京话与潜在的语言声望
索 引
[附录]北京话词汇

精彩书摘

  第二章北京话的社会历史背景  欲全面认识一种语言,就不能不追溯它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分析北京话时,尤有必要,因为北京在最近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远超过多地汉语方言。我们很有必要在分析当代北京话的结构和用法之前,先来认识一下北京话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发展的。  2.1北京简史  关于北京历史的一个常见说法是“三千年古都”。所谓三千年古都,就要上溯到西周时代。当时北京是周朝燕国的国都所在地,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一带。到春秋时燕襄公时期(前657一前617),燕国以蓟为国都。蓟原是北京地区的一个古国,后归于燕的统辖。蓟的大致地点在今天北京外城广安门附近。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燕,实行中央集权,在蓟一带设置广阳、渔阳二郡。西汉初年,北京地区被封为燕国,仍以蓟为都城。东汉时北京划归幽州。《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兄弟结义的故事就是以幽州为背景的。到隋炀帝时,改幽州为涿郡,唐代又改为幽州、范阳郡、幽州。秦统一中国后,原燕国一带遂成为秦在北方的重要军事防线。中国历史第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直接原因就是戍卒不能按期赶到目的地渔阳郡,即今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区。北京的这一军事功能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述的”安史之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北京是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大本营和出发地。  与今天北京话形成具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历史变故发生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地方割据,政权频繁更迭,人民饱经苦难,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五代十国”之说出自北宋欧阳修主编《新五代史》。“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逐个更替的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北宋建立,五代结束。唐末到宋初,五代之外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被史学家合称“十国”。直到979年,北宋才陆续将其统一,结束了混乱局面。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感慨:“孟子谓‘春秋无义战’,予亦以谓五代无全臣。”其实新旧政权更替,社会动乱,这在中国古代史上并不罕见。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动乱中有极为重要的表现,且影响极为深远。  ……

前言/序言


方言的灵魂,文化的脉络——《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都市,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在这座宏伟的城市背后,是无数生动鲜活的语言细节,是渗透在日常对话中的文化密码——北京方言。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载体,是北京人情感的寄托,是历史变迁的印记,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探索北京方言与文化之间深刻联系的力作。它以一种温情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带领读者走进北京方言的世界,去感受那份独有的京腔京韵,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却饱含深意的词汇,去品味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北京文化。 一、北京方言的起源与演变:历史长河中的语言回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北京方言的词汇,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北京方言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融合了北方官话的根基,吸纳了元、明、清以来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丰富。本书将追溯北京方言的起源,解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来语言的影响,呈现其从最初的雏形到如今成熟形态的演变过程。 官话的根基: 北京方言作为北方官话的代表之一,其语音、词汇、语法体系自然承袭了官话的特点。本书将梳理北京方言与标准官话的共性与差异,分析其在语音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儿化音的普遍运用,以及词汇上的丰富和创新。 民族交融的印记: 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北京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种民族大融合,必然在语言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本书将重点探讨蒙古语、满语等对北京方言的影响,例如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片,镶嵌在北京方言的肌体之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融合。 时代变迁的折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北京方言也在不断吸收新词汇,淘汰旧用法。本书将分析近现代以来,西方语言、科技发展对北京方言的影响,以及一些新兴词汇的产生和传播。通过对时代变迁与语言演变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 二、北京方言的语音特色: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 北京方言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其独特的语音特色。那些抑扬顿挫的语调,那些地道的儿化音,构成了人们心中鲜明的“京腔”。本书将细致地剖析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让读者领略其独特魅力。 声母、韵母的细微之处: 北京方言在声母、韵母的发音上,与普通话存在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差别。例如,“n”和“ng”的区分,“zh, ch, sh, r”与“z, c, s”的区分等,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构成了北京方言独有的音韵美。 儿化音的魔力: 儿化音是北京方言中最具辨识度的语音特征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儿化音的构成、功能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分析儿化音如何为词汇增添生动感和亲切感,以及其在表达情感上的特殊作用。 声调的韵律: 北京方言的声调变化丰富而富有韵律,在日常交流中,声调的变化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本书将分析北京方言的四声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调变化,让读者感受京腔的声调之美。 语气词的妙用: “啦”、“呢”、“呀”、“嘛”等语气词,在北京方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精准地表达说话人的情绪、态度和语气,使得对话更加生动、自然、富有感染力。本书将一一解读这些语气词的妙用,让读者体会到北京方言的生动活泼。 三、北京方言的词汇宝库:地道京味儿的精髓 北京方言的词汇,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收藏着无数闪烁着京城智慧和生活气息的宝藏。这些词汇,或是来自古老的汉语,或是吸收了外来语言的养分,或是北京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的独特表达。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词汇,展现其丰富内涵和文化意蕴。 “爷”、“您”、“咱”的辈分与尊卑: 北京方言对人称代词的使用,体现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例如,“爷”字的使用,既可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也可以是一种戏谑的称呼;“您”字则更为正式和尊敬;而“咱”字,则充满了亲切和共同体意识。本书将分析这些代词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形容词的生动描绘: 北京方言拥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形容词,能够精准地描绘人物、景物和状态。例如,形容一个人“机灵”,可以用“鬼”;形容一个人“厉害”,可以说“牛”;形容一个人“爱说闲话”,会用“贫”。本书将搜集整理这些生动有趣的形容词,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让读者领略北京方言的描绘能力。 动词的形象化: 北京方言的动词运用也极富特色,常常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来增强表达力。例如,“瞅”表示看,“溜达”表示散步,“窜”表示突然出现。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形象化的动词,并分析其在日常口语中的广泛应用。 四合院里的生活词汇: 北京方言中,蕴含着大量与四合院生活相关的词汇,例如“门墩”、“灰鼠”、“老太太”等。这些词汇不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老北京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载体。本书将通过这些词汇,带领读者走进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感受那份淳朴的生活气息。 食物、习俗的独特表达: 北京的饮食文化和民俗习惯,同样在方言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例如,关于京味小吃、节庆习俗的称谓,都充满了地方特色。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让读者在了解语言的同时,也了解北京的生活文化。 四、北京方言与文化:语言中的生活哲学与情感世界 方言与文化,本就是一体两面。北京方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和语音的组合,它更承载着北京人独特的生活哲学、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本书将深入挖掘北京方言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幽默与智慧的体现: 北京方言中,常常包含着对生活百态的幽默解读和深刻洞察。一些带有双关、反讽意味的说法,体现了北京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本书将搜集整理这些充满智慧的幽默表达,让读者在欢笑中领略北京人的聪明才智。 情感的细腻传达: 北京方言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从对亲人的昵称,到对朋友的调侃,再到对生活的热爱,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本书将分析北京方言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之处,例如一些叠词、感叹词的运用,如何能够传递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人际交往的智慧: 在北京的社交文化中,方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委婉的说法,一些含蓄的表达,都体现了北京人圆滑、得体的交往智慧。本书将结合实际的社交场景,解析这些方言表达背后的社交潜规则。 北京人特有的“范儿”: “范儿”是北京人身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气质,而这种“范儿”也体现在其方言之中。那种不卑不亢、略带京腔的谈吐,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将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去解读和理解北京人的“范儿”。 五、光盘内容:听见真实的北京声音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其附带的光盘。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更通过真实的声音,让读者能够“听见”北京。 地道京腔的录音: 光盘中收录了大量由地道的北京人录制的语音材料。包括日常对话、故事讲述、民谣演唱等,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北京方言的语音魅力,学习其发音、语调和节奏。 词汇的实际运用: 许多书本上无法完全体现的词汇的细微用法和感情色彩,通过光盘中的录音,得以生动地展现。读者可以听到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运用,从而加深理解。 文化的现场感: 光盘中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的示范,更是一种文化的现场呈现。通过聆听,读者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街头巷尾,能够感受到北京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 结语: 《方言与文化丛书:北京方言与文化(附光盘)》是一本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图书。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北京方言的世界,去探索那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基因。无论您是对方言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还是渴望了解北京文化的普通读者,抑或是对京腔京韵情有独钟的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与收获。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门,一扇通往北京内心深处的门,让你从语言的触角,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方言”主题的书籍多少抱持着一种“地方志”式的刻板印象,担心内容会过于局限或过于口语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不仅深入剖析了北京话的“形”,更着力探讨了其背后的“神”。作者非常巧妙地将语言学理论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相结合,探讨了特定社会结构下,语言是如何被塑造和使用的。例如,书中对不同阶层(如士大夫、商人、贩夫走卒)的日常用语差异的对比分析,生动地勾勒出了老北京社会的等级与互动模式。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普通话,在简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究竟“牺牲”了哪些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信息?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在追求“标准”的过程中,对“多样性”的疏忽。它不仅仅是对北京方言的记录,更像是一份对语言多样性价值的深情呼吁,让我对“语言”这一人类最基础的工具,产生了全新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富有层次感的,它不要求读者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趣味性”与“学术性”平衡的方式。它避免了纯粹的“卖点”式猎奇,而是将那些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小知识点,巧妙地镶嵌在严谨的论述结构中。比如,书中对于某些双音节词汇的声调变化如何影响其情感色彩的分析,既专业又易于理解,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是我认为最理想的知识传递途径。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窗口。这本书成功地将北京方言从一个纯粹的语言学研究对象,提升到了一个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生活哲学的文化载体的高度。它不仅是研究北京的必读之作,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散发着一种沉稳、典雅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虽然是辅助性的文字内容,但其设计感和信息密度都非常高,有效地梳理了复杂的语言谱系和历史渊源。比如,书中关于清末民初北京官话的语音特点演变图示,逻辑性极强,即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文献时的严谨态度,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引文或注释,都精准地指向了其来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文献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愉悦感。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语言学的专著,不如说是在欣赏一本用心制作的文化档案。它没有故作高深,但其内涵的厚重感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巨大投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北方语言的整体格局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引人入胜了!我一直对语言的演变和它如何承载一个地域的灵魂充满好奇。读完这本关于北京方言的书,我感觉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词汇和语法现象,更是将这些语言元素置于老北京的社会肌理和生活场景中进行解读。特别是对于那些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失的“老北京味儿”的词汇,作者的考据和追溯工作做得极其扎实,读起来让人既感到亲切,又带着一丝对流失的珍宝的惋惜。书里对不同历史时期北京话的演变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宫廷雅语到市井俚语,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的剖析,比如北京人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带着点儿幽默和自嘲的生活态度,是如何在方言的词汇选择和表达习惯中体现出来的,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单纯的语言学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北京生活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特定场景时,那种文学性的笔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健谈的老者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马上就能和书里的老先生们对上几句“地道的”京片子。

评分

我对语言学的专业背景并不深,所以很多学术著作读起来总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却极具亲和力,简直是为普通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般。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大众的阅读兴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那些拗口或者结构复杂的方言语法规则时,所采用的那种“举例先行”的策略。他们总能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对话中选取最贴切的例子,然后层层剥茧地解释其内在的构造逻辑,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高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知识点。而且,书中对地域差异的探讨也相当到位,北京城内不同区域的口音细微差别,以及与周边河北、天津等地的语言交融痕迹,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这让我对“一个地方的语言面貌”有了更宏观和立体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着镜子或者对着身边的家人朋友,尝试着用书里学到的语调和词汇来组织句子,那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是其他很多书籍无法给予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教”你北京话,不如说是在“唤醒”你对母语深层结构的感知力,非常精彩。

评分

不错 很新 物流快

评分

很好的。

评分

很好的。

评分

????????????????

评分

京东送货就是快,很给力,正版!

评分

关于北京历史的一个常见说法是“三千年古都”。所谓三千年古都,就要上溯到西周时代。当时北京是周朝燕国的国都所在地,位置在今天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一带。到春秋时燕襄公时期(前657一前617),燕国以蓟为国都。蓟原是北京地区的一个古国,后归于燕的统辖。蓟的大致地点在今天北京外城广安门附近。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燕,实行中央集权,在蓟一带设置广阳、渔阳二郡。西汉初年,北京地区被封为燕国,仍以蓟为都城。东汉时北京划归幽州。《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兄弟结义的故事就是以幽州为背景的。到隋炀帝时,改幽州为涿郡,唐代又改为幽州、范阳郡、幽州。秦统一中国后,原燕国一带遂成为秦在北方的重要军事防线。中国历史第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其直接原因就是戍卒不能按期赶到目的地渔阳郡,即今北京东北部的密云区。北京的这一军事功能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述的”安史之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北京是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大本营和出发地。

评分

汪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书也很不错,推荐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很新 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