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容易不是自大,就是自卑,很難瞭知自己的性格,這部著作,以“他者”的目光來看國人的習性與弊病,值得我們研讀、深思並反省。我們還應該像魯迅說的那樣,在反省之後,“自做功夫”,改變劣習,完善自我,同時改善國人的形像。
好麵子、缺乏公共責任心、缺乏誠信、喜猜忌、保守、節儉過分等為現代社會所痛貶的毛病,早就存在於中國人骨子裏瞭。這本成書於百年前的名作,今又譯印,隻為喚起人們對固有的“劣根性”進行自覺的反省和改造。
明恩溥(1845—1932),美國公理會來華傳教士。1872年來華,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魯西北賑災傳教。他在中國生活瞭50餘年,熟悉中國的國情,瞭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他不僅幫助推動美國於1908年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餘萬美元)給中國以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還促使賠款落實在與民眾生活關係更為密切的領域,影響瞭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革。明恩溥的代錶作有《中國人的氣質》、《中國鄉村生活:社會學的研究》。
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齣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來。看瞭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紮,自做工夫,卻不求彆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魯迅
要救中國,必須根本從民族性著手:好的民族性,保存之、發揚之、光大之;壞的民族性,改良之、革除之、消滅之。優者精進而劣者淘汰,中華民族纔有復興的希望。
——瀋介人
引言
第一章 麵子
第二章 節儉
第三章 勤勞
第四章 禮節
第五章 漠視時間
第六章 漠視精確
第七章 誤解的纔能
第八章 拐彎抹角的纔能
第九章 靈活的固執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經麻木
第十二章 輕視外國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視舒適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堅韌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順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會颱風
第二十三章 相互負責和遵紀守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誠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真實狀況一起當今需求
譯後
如果理解無誤,就會發現,“麵子”就是一把鑰匙,用它能打開那隻藏有中國人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碼箱。還要再補充一點,調控“麵子”及其獲得方式的種種原則,常常完全超齣瞭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總是會淡忘這種戲劇化因素,闖入不相乾的事實範疇。對於西方人來講,中國人的“麵子”就像是南洋島民的塔布一樣,是一種不可否認的潛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規則約束,其廢止和更替的依據僅在於一緻的感受。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永遠不可能對同樣的事物抱有同樣的看法。在調停每個村子裏都很常見的那些小爭執時,“和事佬們”必須仔細斟酌如何顧及每一方的“麵子”,就像歐洲的政客們對權力均衡的斟酌一樣。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瞭客觀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雖說在理論上可行,但對於一個東方人來說卻不大可能實現,這種調停的目的就在於完全照顧到各方的“麵子”。同樣的原則也常常被用在訴訟裁決中,絕大多數訴訟都以對雙方各打五十大闆來收場。
送給一個人厚禮就是“給他麵子”。但是,如果這禮是個人送的,最好彆照單全收,不過全部拒收也是很少見的,或者說從來沒有。有幾個例子足以說明,什麼叫做保住麵子。犯瞭錯卻又被揭發瞭齣來,就是“丟瞭麵子”,所以不管證據多麼確鑿,也必須否認事實,以保住麵子。一隻網球丟瞭,有足夠的理由判定是被一個苦力撿走瞭。他憤憤不平地予以否認,但是會跑到丟球的地方去,很快,他就會發現那球就在地上(其實那球是從他的袖子裏悄悄落到地上去的),並同時說道:“你‘丟掉的’那隻球不就在這兒麼。”一位女僕把客人的小摺刀藏在主人的房間裏,然後,又在颱布下麵把它找瞭齣來,裝模作樣地展示給人看。在這些情況下,“麵子”都被保住瞭。一個傭人不小心弄丟瞭一件東西,他知道他必須賠償,或是被扣除一部分工錢作為懲罰,這時,他會錶示他不再乾下去瞭,並且驕傲地說道:“那把銀勺子的錢我就不要瞭。”這麼一來,他的“麵子”便保全瞭。一個債主,即便明知收不迴彆人欠他的錢,還是會去討債,說齣一番狠話來,以此錶明他知道該如何行事。他沒有拿到錢,但是他保住瞭他的“麵子”,而且這麼一來,也使得人們以後不再敢賴他的賬瞭。一個僕人疏忽大意瞭,或者有意拒絕履行某些職責,在得知主人打算解雇他之後,他會多次重復他的過失,自己解雇自己,這樣來保住他的“麵子”。
為瞭麵子而丟掉性命,這樣的事情對於我們而言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但是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中國地方官員在被斬首時允許身著官服,作為一種特殊的恩準,其目的就是保住他的麵子!
……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巧,不同時間綫索的穿插運用得爐火純青,初讀時或許會覺得略有些跳躍,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驚嘆於作者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如同一塊塊精美的馬賽剋,最終拼湊齣瞭一幅宏大而完整的圖景。每一次時間綫的切換,都不是簡單的場景轉換,而是帶有明確的意圖和功能性,它們相互映照、相互補充,共同揭示著更深層的真相。 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度,體現瞭作者非凡的掌控力,讓人聯想到那些最頂尖的電影導演在剪輯上的鬼斧神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大量信息時所保持的清晰度,盡管信息量很大,情節錯綜復雜,但核心脈絡始終如一根堅韌的絲綫牽引著讀者,絕不會讓人迷失在迷宮之中。 此外,書中對於環境和氛圍的渲染也是一流的。無論是陰鬱潮濕的舊城角落,還是光綫明亮的現代都市一隅,作者都能用精準的詞匯將其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皮膚上的濕度。這種全方位的感官調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文字駕馭能力之強悍。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是一部極具野心和深度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商業可讀性和藝術探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情節的推動是穩健且引人入勝的,保證瞭普通讀者也能順利進入並享受故事的魅力;但同時,其對社會背景的深刻描摹,以及對人類境遇的探討,又足夠讓嚴肅的文學評論傢挑起大拇指。 這種雙重屬性,使得它具有瞭更廣闊的傳播潛力,它既能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也能成為學術研討的樣本。我個人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倫理睏境時的那種冷靜與剋製,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將復雜的人性放置於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 這種尊重讀者的態度,使得作品充滿瞭討論的空間,讀完後與朋友們交流心得,更是激發瞭更多元的解讀。總而言之,這是一次非常值得投入時間的閱讀投資,它給予的迴報遠遠超齣瞭翻開書本時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真是令人嘆服,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人性的洞察更是深刻得讓人心驚。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的洗禮,對周遭的世界和身邊的人都有瞭全新的認識。敘事節奏的把握張弛有度,時而如高山流水般一瀉韆裏,時而又像山間清泉般潺潺細語,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尤其是一些關鍵情節的鋪陳,那種層層遞進的緊張感,讀起來簡直讓人手心冒汗,真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作者又總是能恰到好處地將情緒推至頂點,然後又巧妙地化解,留給讀者無盡的迴味空間。 那種在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讓人深感震撼。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麵對卻又真實存在的情感和掙紮。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極其立體飽滿,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都有其復雜的多麵性,他們的選擇與命運糾纏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又令人唏噓的人生畫捲。 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遠超一般的小說,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會觀察報告,隻不過是用藝術的手法包裝瞭起來。我甚至會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一句對白,因為它似乎蘊含瞭某種我尚未完全理解的哲理。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非常吸引我。在描寫人物內心獨白時,文字變得極其內斂、剋製,充滿瞭哲學的思辨色彩,用詞精煉,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纔最終留下的。然而,當描寫真實衝突或激烈場麵時,文字風格瞬間變得粗糲、有力,節奏感驟然加快,充滿瞭爆發性的力量,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 這種風格上的嫻熟切換,不僅沒有造成閱讀上的割裂感,反而完美地服務於內容本身。作者深知何時該溫柔訴說,何時該疾言厲聲,這種對“語體”的靈活運用,展現瞭其極高的文學修養和對不同情境的精準拿捏。 尤其是那些對話場景,更是精彩絕倫,人物的口吻、用詞習慣都帶著強烈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烙印,聽起來真實可信,仿佛能立刻在腦海中勾勒齣說話者的音容笑貌和身份背景。 這種細緻入微的語言打磨,使得整本書的質感無比高級,讓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純粹的審美愉悅。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智力上的挑戰與滿足感。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更熱衷於在字裏行間埋下各種隱喻和符號,讓讀者不得不調動全部的思維去解讀和解碼。它不是那種可以讓你抱著爆米花輕鬆消遣的作品,而是需要你投入心神,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妙處的佳作。 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往往隱藏著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綫索,一旦錯過,後續的理解就會齣現偏差。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精彩的偵探遊戲,每一次小小的“頓悟”,都伴隨著強烈的成就感。 這種高密度的信息傳遞和復雜的內在邏輯構建,無疑將這本書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文學層次。它拒絕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睏境和選擇,引導我們去思考關於命運、選擇與自由的永恒命題。對於喜歡深度思考和探究文本背後的含義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值得反復品讀,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挺好看的,值得購買!京東自營的快!
評分不錯很好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外國有很多有識之士對中國國人的品性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比如九世紀來華的外國傳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齣的一位。他寫的《中國人氣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譯為《中國人的特性》,被某些西方人士推崇為對中國的“最深刻、最珍貴的研究”,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長期被列為來華傳教士的必讀之書。 拜讀之下,的確汗顔!“愛麵子”、“缺乏時間觀念”、“忽視精確”、“誤解的天性”、“欺瞞的纔能”、“柔順的頑固性”、“智力混沌”、“缺乏公共精神”、“不講究舒適和方便”、“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信心”等,的確是中國人的種種通病。 本著自省精神,建議有識之士們以之為明鏡,自勉自修吧。
評分外國有很多有識之士對中國國人的品性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比如九世紀來華的外國傳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齣的一位。他寫的《中國人氣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譯為《中國人的特性》,被某些西方人士推崇為對中國的“最深刻、最珍貴的研究”,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長期被列為來華傳教士的必讀之書。 拜讀之下,的確汗顔!“愛麵子”、“缺乏時間觀念”、“忽視精確”、“誤解的天性”、“欺瞞的纔能”、“柔順的頑固性”、“智力混沌”、“缺乏公共精神”、“不講究舒適和方便”、“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信心”等,的確是中國人的種種通病。 本著自省精神,建議有識之士們以之為明鏡,自勉自修吧。
評分好
評分100多年前老美寫的書,應該分析的還行。就是這版有點貴。
評分100多年前老美寫的書,應該分析的還行。就是這版有點貴。
評分還好我的馬哲學的不錯呢。看這個書名,《中國人的氣質》覺得很大氣,也覺得應該是對我們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解讀纔是的。可惜瞭,這個美國佬,這叫漢名很中國化的明恩溥美國佬,竟然是從感性的層麵上來寫的,甚至其中的內容還有些中西比較的意味。老實說,中國人自己寫自己都很難,都分不清楚哪些氣質好的成份多謝,不好的成份多些。為什麼?因為中國的文化是和生活密切先關的,傳統文化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生活來進行說明、解釋、類比、比喻的。生活本身就是不確定的,在這樣的基礎上要産生確定的文化可能嗎?不過,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有著國際主義精神來幫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美國人,明恩溥寫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至少在感性層麵是比較到位的,至少引發瞭一種思考:為什麼我們的文化沒有像歐美一樣呢?不知道他這書算不算開創瞭一個先河瞭呢?多說一句,裝幀我很喜歡的,閱讀起來不感覺纍眼睛。
評分好有意思的一本書,翻瞭幾頁就放不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