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不是自大,就是自卑,很难了知自己的性格,这部著作,以“他者”的目光来看国人的习性与弊病,值得我们研读、深思并反省。我们还应该像鲁迅说的那样,在反省之后,“自做功夫”,改变劣习,完善自我,同时改善国人的形像。
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诚信、喜猜忌、保守、节俭过分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了。这本成书于百年前的名作,今又译印,只为唤起人们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明恩溥(1845—1932),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1872年来华,最初在天津,1877年到鲁西北赈灾传教。他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他不仅帮助推动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以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还促使赔款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明恩溥的代表作有《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
要救中国,必须根本从民族性著手:好的民族性,保存之、发扬之、光大之;坏的民族性,改良之、革除之、消灭之。优者精进而劣者淘汰,中华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
——沈介人
引言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守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顺
第二十章 仁慈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 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真实状况一起当今需求
译后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完全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西方人总是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洋岛民的塔布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它叫人捉摸不透,不受规则约束,其废止和更替的依据仅在于一致的感受。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永远不可能对同样的事物抱有同样的看法。在调停每个村子里都很常见的那些小争执时,“和事佬们”必须仔细斟酌如何顾及每一方的“面子”,就像欧洲的政客们对权力均衡的斟酌一样。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客观公正,完全不偏不倚的公正虽说在理论上可行,但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说却不大可能实现,这种调停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照顾到各方的“面子”。同样的原则也常常被用在诉讼裁决中,绝大多数诉讼都以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来收场。
送给一个人厚礼就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这礼是个人送的,最好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是很少见的,或者说从来没有。有几个例子足以说明,什么叫做保住面子。犯了错却又被揭发了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一只网球丢了,有足够的理由判定是被一个苦力捡走了。他愤愤不平地予以否认,但是会跑到丢球的地方去,很快,他就会发现那球就在地上(其实那球是从他的袖子里悄悄落到地上去的),并同时说道:“你‘丢掉的’那只球不就在这儿么。”一位女仆把客人的小折刀藏在主人的房间里,然后,又在台布下面把它找了出来,装模作样地展示给人看。在这些情况下,“面子”都被保住了。一个佣人不小心弄丢了一件东西,他知道他必须赔偿,或是被扣除一部分工钱作为惩罚,这时,他会表示他不再干下去了,并且骄傲地说道:“那把银勺子的钱我就不要了。”这么一来,他的“面子”便保全了。一个债主,即便明知收不回别人欠他的钱,还是会去讨债,说出一番狠话来,以此表明他知道该如何行事。他没有拿到钱,但是他保住了他的“面子”,而且这么一来,也使得人们以后不再敢赖他的账了。一个仆人疏忽大意了,或者有意拒绝履行某些职责,在得知主人打算解雇他之后,他会多次重复他的过失,自己解雇自己,这样来保住他的“面子”。
为了面子而丢掉性命,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但是我们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国地方官员在被斩首时允许身着官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恩准,其目的就是保住他的面子!
……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深度的作品,它成功地在商业可读性和艺术探索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情节的推动是稳健且引人入胜的,保证了普通读者也能顺利进入并享受故事的魅力;但同时,其对社会背景的深刻描摹,以及对人类境遇的探讨,又足够让严肃的文学评论家挑起大拇指。 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广阔的传播潜力,它既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能成为学术研讨的样本。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复杂的人性放置于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 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使得作品充满了讨论的空间,读完后与朋友们交流心得,更是激发了更多元的解读。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投入时间的阅读投资,它给予的回报远远超出了翻开书本时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不同时间线索的穿插运用得炉火纯青,初读时或许会觉得略有些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惊叹于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如同一块块精美的马赛克,最终拼凑出了一幅宏大而完整的图景。每一次时间线的切换,都不是简单的场景转换,而是带有明确的意图和功能性,它们相互映照、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着更深层的真相。 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掌控力,让人联想到那些最顶尖的电影导演在剪辑上的鬼斧神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大量信息时所保持的清晰度,尽管信息量很大,情节错综复杂,但核心脉络始终如一根坚韧的丝线牵引着读者,绝不会让人迷失在迷宫之中。 此外,书中对于环境和氛围的渲染也是一流的。无论是阴郁潮湿的旧城角落,还是光线明亮的现代都市一隅,作者都能用精准的词汇将其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皮肤上的湿度。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文字驾驭能力之强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真是令人叹服,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性的洞察更是深刻得让人心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周遭的世界和身边的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叙事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时而又像山间清泉般潺潺细语,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尤其是一些关键情节的铺陈,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感,读起来简直让人手心冒汗,真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作者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将情绪推至顶点,然后又巧妙地化解,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 那种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让人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和挣扎。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饱满,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其复杂的多面性,他们的选择与命运纠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生画卷。 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小说,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只不过是用艺术的手法包装了起来。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对白,因为它似乎蕴含了某种我尚未完全理解的哲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在描写人物内心独白时,文字变得极其内敛、克制,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用词精炼,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最终留下的。然而,当描写真实冲突或激烈场面时,文字风格瞬间变得粗粝、有力,节奏感骤然加快,充满了爆发性的力量,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种风格上的娴熟切换,不仅没有造成阅读上的割裂感,反而完美地服务于内容本身。作者深知何时该温柔诉说,何时该疾言厉声,这种对“语体”的灵活运用,展现了其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对不同情境的精准拿捏。 尤其是那些对话场景,更是精彩绝伦,人物的口吻、用词习惯都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烙印,听起来真实可信,仿佛能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说话者的音容笑貌和身份背景。 这种细致入微的语言打磨,使得整本书的质感无比高级,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纯粹的审美愉悦。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更热衷于在字里行间埋下各种隐喻和符号,让读者不得不调动全部的思维去解读和解码。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抱着爆米花轻松消遣的作品,而是需要你投入心神,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妙处的佳作。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一旦错过,后续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精彩的侦探游戏,每一次小小的“顿悟”,都伴随着强烈的成就感。 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和复杂的内在逻辑构建,无疑将这本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文学层次。它拒绝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困境和选择,引导我们去思考关于命运、选择与自由的永恒命题。对于喜欢深度思考和探究文本背后的含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还好我的马哲学的不错呢。看这个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觉得很大气,也觉得应该是对我们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解读才是的。可惜了,这个美国佬,这叫汉名很中国化的明恩溥美国佬,竟然是从感性的层面上来写的,甚至其中的内容还有些中西比较的意味。老实说,中国人自己写自己都很难,都分不清楚哪些气质好的成份多谢,不好的成份多些。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文化是和生活密切先关的,传统文化中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生活来进行说明、解释、类比、比喻的。生活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要产生确定的文化可能吗?不过,作为一个外国人,一个有着国际主义精神来帮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美国人,明恩溥写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至少在感性层面是比较到位的,至少引发了一种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没有像欧美一样呢?不知道他这书算不算开创了一个先河了呢?多说一句,装帧我很喜欢的,阅读起来不感觉累眼睛。
评分不错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好有意思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放不下了
评分不错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好有意思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放不下了
评分100多年前老美写的书,应该分析的还行。就是这版有点贵。
评分外国有很多有识之士对中国国人的品性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比如九世纪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明恩溥(1854-1932)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他写的《中国人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或译为《中国人的特性》,被某些西方人士推崇为对中国的“最深刻、最珍贵的研究”,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长期被列为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之书。 拜读之下,的确汗颜!“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忽视精确”、“误解的天性”、“欺瞒的才能”、“柔顺的顽固性”、“智力混沌”、“缺乏公共精神”、“不讲究舒适和方便”、“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信心”等,的确是中国人的种种通病。 本着自省精神,建议有识之士们以之为明镜,自勉自修吧。
评分不错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挺好看的,值得购买!京东自营的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