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以来,道教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作为道教重要道术之一的导引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并相继有许多成果问世。作为道教导引的原创地,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多。尤其是近世以来有关导引术的考古资料的出土,更是激起了史学、医学、体育等学界人士的研究兴趣,并出了很多成果。对道教导引术而言,则主要是指由道教界人士创新或整理过的导引术。如今所能见到的道教导引术主要刊载于《道藏》、《藏外道书》和《道藏精华》等道教书籍以及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遵生八笺》等传统医学与养生类著作中。本书稿正是以道教导引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古代的导引术在道教中的发展轨迹及所取得的成就与造成的缺失。
魏燕利,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出版有《中国历代导引图谱 》,出席第八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做了题为“运动之‘道’”的学术报告。
文字风格的处理上,作者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古典与现代学术语言的完美平衡。在阐述那些精微的导引姿势和呼吸法门时,语言凝练精准,毫不拖泥带水,仿佛带着一种行气布脉的流畅感;而在进行宏观的历史评述时,笔锋又变得开阔大气,富有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晦涩难懂的“学术黑话”,即便是面对一些晦涩的古籍原文,作者也能用清晰的现代语言进行准确阐释,使得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窥见门径。这种流畅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修行技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和实践的可能性,而非仅仅是故纸堆里的陈腐记载。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区域差异性的细致考察。以往对早期道教的研究,常常会有一个“中心化”的倾向,将目光过多聚焦于少数几个著名的山头或士族阶层。然而,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南方吴越之地、巴蜀地区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治下导引术的对比研究上。这种“多中心”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导引术在不同地域文化土壤中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的认识。它揭示了地方风俗、巫术传统乃至军事训练对导引术演变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展现出一种比想象中更为多元、更具生命力的发展图景,让我对道教实践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和立体的认知。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有份量,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挑选过的。封面上的书法字体遒劲有力,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与书名所蕴含的深邃文化气息十分契合。初次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充满了敬畏。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讲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丝毫不感到拥挤或费力,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清晰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脉搏。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享受,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绝非粗制滥造之作,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度与历史的沉淀感了。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注释系统之详尽,堪称典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论证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涉及医学典籍、哲学思想乃至谶纬之学的交叉论述,都有充分的引文支撑,并且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公正的、不偏不倚的对比分析。每当遇到关键概念的界定时,总能看到作者在多个文本源之间穿梭比对,力求还原其本义。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术语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历史文献,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而不是盲目接受既有的解释框架。读这样的书,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向导,穿越一片布满陷阱和宝藏的知识丛林。
评分我对书中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深度感到非常震撼。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对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又充满变革的时期,其社会结构、思想流变以及宗教政策的描摹,细致入微,逻辑清晰得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解析这些复杂背景如何一步步催生和塑造了道教导引术的形态与传播路径。尤其是对地方志和碑刻文字的引用和解读,视角独特,提供了许多主流史书中难以觅得的新鲜材料。读完这些章节,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身体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将身心合一的追求,在乱世之中显得尤为珍贵和迫切,绝非简单的养生术可以概括,而是关乎个体如何在宏大历史洪流中寻找安顿之道的哲学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