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自然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生态保护者 1,“徐仁修荒野游踪·写给大自然的情书”是徐仁修为关爱自然的人士所写的荒野故事书,是风靡华人世界的“自然文学”经典。在写作形式上,集自然探险、博物学、文学、生态摄影于一身,是诗与思的完美结合,科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们关心的是与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息息相关的大问题:自然退隐、生态恶化的时代,人如何与自然重归于好?如何在自然的怀抱里安顿身心?如何体味自然的奥妙与大美?如何借助自然的智慧来理解人、人性、人类文明的危机与缺陷、健康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常常让我们想起梭罗、约翰·缪尔、约翰?巴勒斯、玛丽·奥斯汀等自然文学大师,但比他们的作品更有故事性,艺术形式更丰富,也更有中国味,因而更吸引人。
2,“科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感觉能力的日渐萎缩。……我们人类需要直接的自然体验,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完整的鲜活的感觉。……自然是需要去闻,去听,去品尝的。”《仲夏夜探秘》就是这样一部“去闻,去听,去品尝”自然的隽永之书。它以“大自然情人”的灵性探寻仲夏夜荒野的生态奥秘,恢复了现代人感觉的丰富性和细腻性,可以说代表了现代人回归自然、恢复日渐退化的自然潜能的某种努力。
海报:
内容简介
仲夏夜的大自然因为光线不足而显得神秘甚至有些恐怖,素有“鹰眼”之称的徐仁修却有意探索夏夜丰饶的秘密,他经常在夏夜的山林荒野间进行观察,乐而忘返,并用双耳补充夜间双眼的不足,终于获得了自然丰厚的回报。本书以诗意的笔调描述了作者在荒野大地上的“诗意的奔走”,写出了作者仲夏夜漫游在山林间的趣事与深刻的感动。
我们的时代,科技进步在昂视阔步地引领人类前行之时也导致了自然的退隐和个体感觉能力的日渐萎缩。徐仁修以“大自然情人”的灵性探寻仲夏夜荒野的奥秘,恢复了现代人感觉的丰富性和细腻性。因此,这本可读可赏的隽永之书可以说代表了现代人回归自然、恢复日渐退化的自然潜能的某种努力。
作者简介
徐仁修,台湾著名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1946年生于新竹,在美丽的芎林乡村度过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生活,15岁开始野外游历。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八年农业专家的工作。此后,他抛弃世俗名利,深入台湾地区的高山深谷探险,并走向岛外探险旅行,足迹遍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老挝金三角地区,尼加拉瓜,美国西部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和中国大陆。徐仁修的作品文笔优美,富含对人文与土地的思考,配以摄影图片和真实的蛮荒经历,畅销台湾及海外华人群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台湾出版界最高奖——吴三连文学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每周新书金榜、《联合报》小说奖等。
精彩书评
科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感觉能力的日渐萎缩。……我们人类需要直接的自然体验,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完整的鲜活的感觉。……自然是需要去闻,去听,去品尝的。
——理查德·洛夫
目录
总序/1
不顾一切地朝建设“经济奇迹”的目标努力后,人们口袋里的钞票不断地增加,同时,我们环境的污染指数也不断增高,而大自然里的生物却快
速地减少。
缘起/3
夜,因为光线不足而显得神秘,甚至有些恐怖,总让人觉得有什么“东西”躲在那眼睛不能看见的黑暗中窥伺,甚至我们的大脑还会用幻觉帮我们制造幻象,让我们以为真的有“什么”!
夏夜小溪/5
一条清澈、原始的小野溪,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大自然中许多野生动植物重要的栖息地。
垦丁仲夏夜/49
疏林/53
这片疏林很少有人来打扰,是一片充满热带野性的地方,有许多被人们视为具有危险性的动物栖息其中。
雨后/71
大自然的一切是可遇不可求,但你愈常亲近它,你的奇遇就愈多。
季风林/91
蝉声歇后,蟋蟀声四处幽幽响起,纺织娘在树梢上吵了开来,领角鸮遥遥鸣叫,蝙蝠就在我头上扑翅飞来飞去。
社顶公园/105
无忧无虑、不思不动、无他无我,大地是我的躯体,山脉是我的四肢,草木是我的发肤,河流是我的血管,山风是我的气息,花草是我的气味,虫鸣鸟叫是我的声音。
夏夜密林/121
雨后的夜晚空气凝滞,纹风不移,万叶静止,林树沉睡。我从巨干间穿过,有如走入地球洪荒的年代,一股原始的神秘弥漫在这墨黑的林中。
精彩书摘
与蛇相遇
会伤人的蛇只占极少数,而且大多是在它受到严重的伤害时才会反击。人蛇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来自人类的恐惧与敌意,而这两种情绪常常使得人蛇之间产生相互的伤害。
我有一位公务员朋友,有一回因职务调动而奉派到高雄六龟,分配到一栋屋龄约六十岁的日式宿舍。一个星期日下午,他在客厅看报纸,而他那正爱爬的儿子,则在榻榻米上到处探险爬行。他翻阅报纸的眼睛余光,忽然瞄到电视机旁的儿子手上抓了一条长长的东西。定睛一看,“糟了!”他暗叫一声,因为孩子双手正抓着一条大拇指般粗的龟壳花。
他一时呆住了,不知要如何是好。而且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儿子发现电视机架子下也有一条同样生动的玩具,但他已经无手可取,这个聪明的娃娃竟然灵机一动,把手上的蛇举到嘴边,并张口用嘴衔住,然后双手一伸,那条架子下被冷落的龟壳花也落到热情的小手上。
幸好那位学自然科学的爸爸没有大叫或冲过去抢救儿子。他定过神后,慢慢拿起身旁桌上的奶瓶,然后语气温和地说:“来,宝贝!放下玩具,过来吃奶奶!”
孩子松开那两条被耍得无可奈何的龟壳花,头也不回地朝爸爸爬去……
孩子没有受到伤害,是因为他没有恐惧与敌意,所以蛇也没有被激发出恐惧与敌意,它知道对方没有伤己之心,自己也用不着防卫伤人。
更重要的是爸爸的态度。如果他表现出惊慌、恐惧与敌意,孩子就会受到感染,可能动作会变得粗重,蛇也会感受到气氛不对,那么孩子是否能全身而退也就令人怀疑了。
人对蛇的恐惧与敌意,源自古老的记忆。许多人怕蛇怕到连看见蛇的图片都会惊叫,我戏称这些人大概前世是被蛇咬死的人。其实,对蛇的恐惧可以通过了解与接触而克服。
多年前我在《牛顿》杂志担任摄影时,常在清晨跑到乌来去拍照,然后再赶去办公室上班。有一个夏末的早晨,我刚结束乌来的拍照,不巧看见一条蛇被鹰攻击,从树上掉下来。我过去一看,发现是一条很美丽的青蛇,它已昏了过去。当时我心里动了一下,想:“好吧!就算跟你有缘,我救你一命好了,虽然你不是白蛇传里的那个小青!”
因为我手上拿着许多器材,我就把昏去的蛇缠在脖子上,而它的头就垂在我胸前。我就戴挂着这条翡翠项链,到乌来车站准备搭公车回杂志社。
排队等公车时乘客蛮多,可是他们一见到我那绝无仅有的项链,竟然纷纷让开。当公车来时,我是第一位上车的乘客。踏上公车阶梯时,那平常粗声恶气的司机,突然客气起来,用闽南话说:“大哥!拜托你坐后面一点好吗?”原来翡翠项链所以昂贵,是缘于如此奇妙效用!我心想。
这趟车乘客不少,但大哥我一人坐一大排位子。
回到杂志社已经迟到了,管人事的彭静容小姐就拿签到簿要我补签。
在我签到时,彭小姐看见了我的翡翠项链,竟然说:“徐大哥,你年纪不小了,怎么还玩你儿子的假蛇!”
这时青蛇早已苏醒过来,并把蛇首挺在我下巴前,但它似乎挺喜欢我的脖子,所以静静地待在那里,任谁都会认为那是条假蛇。
“是啊!”我说,“这叫返老还童!”
“这蛇做得可真漂亮!”她看着我脖子说,“借我玩玩好吗?”
“可别吓着了!”我说着就把蛇取下交到她手上。
她用双手捧着蛇,并慢慢靠向她的大近视眼,端详了一会儿然后说:“做得好像真的一样耶!”
正当人蛇四目相对时,青蛇突然对着那射来赞赏眼波的双眼,报以长长开叉的蛇信。
“啊——”彭小姐惊叫一声,双手往上一甩,同时厉声尖叫,“是真的!”
青蛇被重重地抛起,撞到了天花板,又弹落下来。幸好我眼明手快,一伸手,把它接在手中,否则它很可能就不只是再昏死一次了。
随后我请同事们一起来了解蛇,没有多久,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弄蛇人。当然这只是个开端,虽然他们口口声声说“蛇很可爱,蛇不可怕嘛”,但我知道在野外如果真遇上了蛇,他们仍然会是吓得要死,或嚷或跑,连蛇长什么样子也不曾看清楚。
前言/序言
夜,因为光线不足而显得神秘,甚至有些恐怖,总让人觉得有什么“东西”躲在那眼睛不能看见的黑暗中窥伺,甚至我们的大脑还会用幻觉帮我们制造幻象,让我们以为真的有“什么”!
若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夜晚,白天的猎食动物远比夜晚多,例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鸟类是在白天觅食,而只有猫头鹰、夜鹭等少数鸟类是在夜晚猎食。是故,有很多被猎食的动物是借夜色掩护出外觅食,例如众多的蛾、鸣虫、野鼠、青蛙……尤其在仲夏夜,这些夜晚活动的动物更是格外的多而热烈……此外,为了配合夜间现身的“媒婆”,就有植物选在仲夏夜里开花,像洁白又大朵的山菜豆花、花丝如光芒的棋盘脚花,以及只在夜晚才分泌蜜汁的球兰……
仲夏夜里最让人害怕的大概是毒蛇。的确,大部分的毒蛇都在夜晚出没,像雨伞节、赤尾鲐、龟壳花……但在我的经验中,它们的危险性还不如虎头蜂。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未遇见过任何一条蛇会像虎头蜂那样追着人进攻,甚至是群攻。每次我在黑夜中与毒蛇相遇,反而是毒蛇跑,我追,因为我要拍照。真的,人怕蛇的程度,远不如蛇怕人,在台湾还没有蛇吃人的记录,而人吃蛇却在各处发生着。所以我常开玩笑说:“蛇妈妈在小蛇一出生时就非常严肃地教育小蛇说,只要看见以两条粗腿走路的动物,就要赶紧逃命,因为那就是蛇的天敌!”
我有很多夜晚在大自然里作观察或漫游的经验,尤其是仲夏夜,在不同的森林中,或在荒野小溪里,或在湿地池沼间,我既没有遭遇过什么危险,也没见到什么鬼怪,倒有不少有趣的经历与深刻的感动,我都记述在本书中。我想,许多曾随我进入仲夏夜大自然的解说员,或荒野保护协会的会员,甚至那些参加过荒野儿童生态营的小朋友,都能证明仲夏夜的无限魅力。
《仲夏夜探秘》:一段关于古老传说、家族恩怨与未竟之爱的邀约 在苏格兰高地的苍翠群山与迷雾笼罩的湖泊之间,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庄园——艾尔伍德。这座庄园不仅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世代相传的财富闻名,更因其背后缠绕的、如同藤蔓般纠葛的古老传说而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故事便从这里,从一个即将到来的盛大仲夏夜开始。 当六月最长的白昼渐渐被繁星点缀的夜空取代,艾尔伍德庄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特别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一场奢华的聚会,更是世代相传的家族秘密即将被揭开的序幕。艾尔伍德家族的年轻继承人,艾伦,一位才华横溢却被家族传统束缚的艺术家,在今年的仲夏夜,选择了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将邀请所有他认为重要的人,前来见证他即将揭示的家族真相。 艾伦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庄园宽敞的房间和被古树环绕的花园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对那些家族史书中模糊记载的祖先故事着迷,尤其是关于一位被誉为“月光守护者”的女性的故事,据说她与一簇在仲夏夜绽放的神秘花朵有着不解之缘。这簇花朵,在家族传说中象征着纯洁、爱与永恒的守护,也与一段被时光掩埋的悲剧紧密相连。 今年的仲夏夜,艾伦之所以显得如此急切,是因为他偶然发现了一封尘封已久的信件,以及一张泛黄的素描。信件来自他早已故去的祖母,素描则描绘了一位他从未谋面的女子,以及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奇特花卉。这封信和这张画,成为了解开家族谜团的钥匙,也让他开始质疑家族流传的许多“事实”。他坚信,在这即将到来的仲夏之夜,真相的光芒将穿透迷雾,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随着仲夏夜的临近,各色人物陆续抵达艾尔伍德庄园。 有的是艾伦的亲戚,他们大多继承了家族的财富和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各自的盘算和对家族地位的争夺。其中,艾伦的叔叔,一位精明且野心勃勃的商人,对艾伦的继承权虎视眈眈,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将庄园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的是家族的老友,他们带来了曾经的友谊和对往事的回忆。其中包括一位年迈的植物学家,他曾是艾伦祖母的挚友,对庄园的花园和其中稀有的植物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或许能为艾伦提供关于那神秘花朵的重要线索。 还有一些则是艾伦的朋友,他们各自带着对艺术、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艾伦的关心。其中,一位神秘的音乐家,他的到来似乎并非巧合,他的音乐中总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仿佛与庄园的秘密有着某种共鸣。 然而,最让艾伦期待的,是来自另一位老朋友的回归。莉莉丝,一位独立、聪慧且与艾伦有着复杂情感纠葛的女性。他们曾是童年最好的玩伴,在庄园的古老图书馆里一起度过了无数个下午,分享着对书籍和未知世界的憧憬。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渐行渐远。如今,莉莉丝的到来,不仅为艾伦带来了希望,也为他内心深处那份未竟的爱火,带来了一丝温暖的可能。 在仲夏夜的璀璨星空下,庄园的舞池随着优雅的音乐旋转,宾客们举杯交谈,欢声笑语弥漫。然而,在这表面的欢乐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艾伦一边应付着亲戚们的试探和老友们的寒暄,一边则在暗中观察着每一个人的反应,搜寻着蛛丝马迹。他开始悄悄地调查那些被刻意遗忘的历史,翻阅着那些被锁起来的旧箱子。 他发现,关于“月光守护者”的故事,并非简单的传说,而是与一段被掩盖的爱情悲剧息息相关。在那段悲剧中,一位年轻的女子为了保护家族的声誉,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而那神秘的花朵,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最纯净情感的象征。更令人震惊的是,艾伦逐渐意识到,这段悲剧的根源,似乎与当今庄园中的某个人有着直接的联系。 随着夜色渐深,庄园的秘密如同被晨露洗涤的花瓣般,一点点地舒展开来。艾伦在与莉莉丝的交谈中,意外得知了更多关于祖母的往事,以及那些被家族刻意隐瞒的真相。莉莉丝的出现,不仅仅是友情的回访,更是她自身家族与艾尔伍德家族之间,一段久远而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延续。 仲夏夜的探秘,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亲戚们隐藏的贪婪,老友们无法释怀的遗憾,以及艾伦和莉莉丝之间,那份在时间与误解中沉寂,却又在关键时刻悄然复燃的爱情。 艾伦的探秘,如同在迷宫中寻找出口,每一个转弯都可能导向新的发现,也可能遭遇新的危机。他必须在家族的阴影、人心的复杂以及古老诅咒的威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他也在探寻,在这仲夏夜最璀璨的星光下,他能否找回家族的荣耀,能否守护他所爱之人,能否在解开过去的谜团的同时,为未来铺就一条崭新的道路。 《仲夏夜探秘》邀请读者跟随艾伦的脚步,一同潜入艾尔伍德庄园深处的秘密花园。在那里,古老的传说与现实交织,爱恨情仇缠绕,一段关于勇气、真相与未竟之爱的故事,将在仲夏夜的微风中缓缓展开,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一场探秘,更是一次对家族、对人性、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