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在妥善藉鑒和吸收中西方智慧心理學思想精義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首次提齣智慧的德纔兼備理論,其核心內容有四:(1)對智慧的新界定,主張智慧是個體在其智力與知識的基礎上,經由經驗與練習習得的一種德纔兼備的綜閤心理素質。所以,良好品德與聰明纔智的閤金是智慧的本質。(2)對智慧結構的新看法,認為智慧由德與纔兩部分組成。智慧必須含有足夠的善,智慧中的善主要有動機上的善、效果上的善和手段上的善;智慧中的聰明纔智主要由正常乃至高水平的智力、足夠用的實用知識和良好的思維方式三部分構成。(3)對智慧的新分類,依據智慧包含的纔能的性質不同,將智慧分為人慧和物慧;依據智慧包含的創造是真創造還是類創造,將智慧分為真智慧和類智慧。(4)對影響智慧生成與發展因素的新看法,主張用五因素交互作用論來解釋影響智慧生成與發展的諸因素。隨後,以智慧的德纔兼備理論為依據,首次係統、深刻地探討瞭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以及培育德慧與物慧的策略。
作者簡介
汪鳳炎,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後。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主攻中國文化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獨著3部,閤著4部(第一作者),主編教材3部;發錶論文近50篇。曾獲教育部第六屆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三等奬、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一等奬、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奬三等奬、中國圖書奬等。2011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纔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鄭紅,心理學博士。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攻認知心理學與中國文化心理學。齣版閤著4部(第二作者),參編教材2部;在CSSCI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0餘篇(含第二作者)。閤著(第二作者)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講清兩個問題
第一節 為什麼要研究智慧心理學
一、培育大批智慧者,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建設
二、科學開展智慧教育
三、弘揚中西智慧觀的精義,看清中西智慧觀的文化差異
四、加深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促進中國心理學的建設
第二節 怎樣研究智慧心理學
一、心理學理論研究與理論分析法
二、語義分析法
三、深度比較法
四、實證法
第二章 德與纔:智慧心理學中的一對關係
第一節 德與纔關係上常見的錯誤觀念
一、“仁者無敵”
二、“智者無敵”
三、“缺德者無敵”
四、“隻要擁有強大傢庭背景就可無敵”
第二節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德與纔之間關係的本來麵貌
一、聰明纔智的運用與良好品德的發展
二、品德的良善與聰明纔智的發展
第三節 促進德與纔和諧發展:智慧教育的應有旨趣
一、智慧教育應追求良好品德與聰明纔智的和諧發展
二、智慧教育應避免兩類“殘疾人”的産生
第三章 智慧及其分類:迴顧與反思
第一節 中西哲學史上的經典智慧觀
一、西方哲學史上的經典智慧觀
二、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智慧觀
第二節 中西心理學中的經典智慧觀
一、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種良好生活方式
二、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
三、智慧是一種知識
四、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種智力或能力
五、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種綜閤素質
六、智慧是一種曆程
第三節 智慧的分類:迴顧
一、真智慧與僞智慧
二、理論智慧、實踐智慧與認知智慧似
三、常規智慧與應變智慧
四、個人智慧與一般智慧
五、個體智慧與集體智慧
第四章 智慧的德纔兼備理論:對智慧的新探索
第一節 智慧的德纔兼備理論:理論建構
一、對智慧的界定
二、智慧結構
三、智慧的新分類及其教育意義
四、影響智慧生成與發展的因素
第二節 智慧的德纔兼備理論:實證研究
一、中德大學生智慧者提名的跨文化研究
二、智慧者/聰明者/愚蠢者的提名研究
三、智慧的正例與反例研究
四、總討論及總結論
第五章 修德育纔: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
第一節 不斷完善個體的道德品質
培育個體道德品質與人格素質必須堅守的原則
二、注重培育節製、責任、誠信、仁愛與公平公正等品質
第二節 多管齊下培育個體的聰明纔智
一、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提高個體的智力
二、按“六度”標準提高個體的知識素養,並善於“轉識成智”
三、幫助個體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四、幫助個體掌握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第三節 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則、課程和保障措施
一、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則
二、智慧教育課程
三、完善智慧教育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修德育纔:培育德慧與物慧的策略
第一節 培育德慧的策略
一、培育德慧的通用策略
二、三種子類型德慧的培育策略
第二節 培育物慧的策略
一、環境是影響個體創造力的外部變量
二、培育兼具創新動機與創新素質的個體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精彩書摘
一般而言,運用實驗室實驗法,研究者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有計劃地引起或改變某種急需研究的心理與行為現象,不必消極等待它們的自然發生;便於嚴格控製各種無關因素,做到對實驗過程進行精細觀察,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客觀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從而有較高的信度與一定的效度;研究者也可以改變各種條件,多次重復進行實驗,認真仔細地進行核驗,揭示條件與現象的函數關係,掌握某種心理現象産生的規律。這樣,它較為適閤用來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製。不過,實驗研究中對變量的操縱難免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且無法排除所有的無關變量,而且實驗法對心理過程的操作性和量化要求很高,大大限製瞭實驗法的應用。同時,實驗本身人為性較強,嚴格的實驗室實驗,在抽樣、變量數量與水平、實驗處理、實驗環境、實驗方法等方麵都采取瞭嚴格控製,易降低其研究結果的文化生態效度。這樣,它在研究人的高級心理(如人格、意誌與愛等)方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結果,單一的、嚴格的、人為的實驗研究受到眾多的批評,而更生活化、生態化、強調實際應用的現場實驗與多因素實驗則受到廣泛的重視。①自然實驗法的實驗情境較接近人的真實生活情境,又兼有觀察法與實驗法的優點,常被廣泛用於研究教育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不過,自然實驗法因對無關變量的控製不夠嚴格,因而結論的可靠性有時會大打摺扣;而且,在使用自然實驗法時,有時因不易操作自變量,往往雖耗時、耗力,卻不易取得理想結果。
根據實驗過程是否真實展開,可以將實驗法分為真實實驗法與思想實驗法。真實實驗法指在真實的實驗室情境中或真實的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實驗。思想實驗法也叫“假想實驗”、“理想實驗”、“思維實驗”,指按照真實實驗或實物實驗模式,在已有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在思想中把研究對象置於理想化條件下或在假想的實驗儀器設備下進行操作,以考察其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根據是否可以物化,分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②真實實驗因真實發生瞭,其結果的可靠性高;不過,受製於物質、技術條件上的限製以及遵守科研人員的倫理道德規範與法律等因素,有時一些實驗無法采用真實實驗法進行。這樣,為瞭不違背倫理道德規範和法律,為瞭剋服在物質、技術條件上的限製,有時也可采用思想實驗。當然,思想實驗因其僅停留在思想層麵,沒有具體實施,有時很難取得可靠結果。
……
前言/序言
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 一、 叢書緣起:時代呼喚,文化自信的學術迴響 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浩瀚星空中,蘊藏著無數智慧的結晶,它們曆經韆年錘煉,凝聚著民族的精神特質與生存智慧。然而,在現代心理學體係的構建過程中,西方主流理論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東方智慧的獨特價值與普適性往往被忽視或邊緣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的騰飛、國際地位的提升,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使得重塑中國本土心理學體係,發掘並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意涵,成為當代學界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緻力於構建一個既根植於中國深厚文化土壤,又符閤現代科學研究範式的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體係。本叢書的齣版,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智慧的係統性梳理與現代性闡釋,更是對全球心理學發展格局的一次積極的中國貢獻,旨在彌閤東西方心理學理論的鴻溝,為理解人類心靈提供更為多元、包容的視角。 二、 叢書核心主題:智慧心理學——挖掘民族精神內核的學術前沿 本叢書的核心主題聚焦於“智慧心理學”,這並非一個狹隘的概念,而是囊括瞭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中,對人生意義、價值追求、人際關係、社會和諧、道德修養、思維方式等方方麵麵深刻洞察的綜閤體現。智慧,在中國文化語境下,遠不止於認知能力,它是一種融閤瞭道德、情感、實踐、人生體驗和對宇宙自然規律理解的生命智慧。 “智慧心理學”的研究,旨在揭示: 中華傳統哲學思想中的心理機製: 如儒傢的仁愛、禮儀、忠恕,道傢的順應自然、無為而治,佛傢的慈悲、空性、禪定等,它們是如何塑造個體心理,影響行為模式,乃至構建社會倫理的。 中華傳統醫學與養生文化中的心理調適: 中醫的“情誌緻病”理論,五行學說的心理對應,以及各種傳統養生方法(如太極、氣功、冥想)所蘊含的心理調控原理。 中華傳統文學藝術中的心理描繪與情感錶達: 古典詩詞、小說、戲劇等藝術形式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對情感起伏的生動描繪,以及其中蘊含的審美心理與人生感悟。 中華傳統教育理念中的人格塑造與道德培養: 聖賢教育、傢風傢訓、師道尊嚴等,這些傳統的教育方式如何注重個體品德的養成、人格的完善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與決策模式: 如整體性思維、辯證思維、含蓄錶達、關係導嚮等,這些獨特的思維模式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加工、問題解決以及人際互動。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學與生命意義: 如“天人閤一”、“知足常樂”、“厚德載物”等人生理念,它們為個體提供精神寄托,指引人生方嚮,應對生命挑戰。 通過對這些方麵的深入挖掘與係統梳理,本叢書期望構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心理學理論框架,並探索其在當代社會的應用價值。 三、 叢書研究方法:融貫中西,創新發展 “智慧心理學”的研究,並非簡單地將中國古代的觀念進行重新包裝,而是強調一種融貫中西、與時俱進的研究範式。本叢書將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文本解讀與理論建構: 深入研讀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如《論語》、《道德經》、《莊子》、《黃帝內經》、《心經》等),結閤現代心理學理論,對其蘊含的心理學思想進行創造性解讀,並在此基礎上建構具有解釋力的理論模型。 實證研究與跨文化比較: 運用現代心理學研究方法(如問捲調查、實驗研究、訪談、案例分析等),對中國傳統智慧在當代個體心理與行為上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同時,積極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探討中華智慧的獨特性與普適性。 應用導嚮與實踐創新: 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實際方案。例如,如何藉鑒傳統智慧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提升組織效能、構建和諧社會等。 學科交叉與融閤: 積極與哲學、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醫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進行對話與閤作,構建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實現智慧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化與深度化。 四、 叢書內容模塊(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 本叢書的齣版規劃,將圍繞“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兩大核心模塊展開,力求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一) 理論探索模塊:奠定智慧心理學基石 1. 中華智慧的哲學基礎與心理意涵: “天人關係”的心理學解析:探討“天人閤一”思想對個體自我認知、情緒調節及環境適應的影響。 “道”與“德”的心理結構:分析道傢“道”的神秘性與自然性如何塑造個體的心靈自由,以及儒傢“德”的實踐性如何構建個體道德心理。 “仁”與“愛”的心理動力:從依戀理論、共情等角度解讀儒傢“仁愛”的心理機製,以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 “心”的東方智慧:探討中國哲學中關於“心”的多種理解,如“心生萬物”、“心即理”、“心齋”等,及其對個體意識、情緒和認知的影響。 “悟”與“明”的認知過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頓悟、開悟的認知過程,及其與現代認知心理學中“洞察”、“頓悟”等概念的異同。 2.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原型與原型意象: 聖賢、君子、俠客等人物原型及其心理特徵。 陰陽、五行、太極等宇宙觀在心理結構中的投射。 龍、鳳、祥雲等文化符號的象徵意義及其心理聯想。 3. 中華智慧的思維模式與決策風格: 整體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的比較研究。 辯證思維在應對衝突與矛盾中的心理機製。 關係導嚮的決策模式及其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體現。 含蓄錶達與直接錶達的心理功能。 4. 中華傳統醫學、養生與心理健康: “情誌緻病”的現代心理學解讀。 中醫“五行”與情緒、人格的對應關係。 傳統養生功法(如太極、八段錦、氣功)的心理放鬆與身心調和機製。 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性心理健康策略。 5. 東方禪修與冥想的心理學效應: 禪宗“空性”觀對自我概念與情緒解脫的影響。 佛教“慈悲”觀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傳統冥想(如靜觀、內觀)對注意、情緒調節與認知功能的影響。 (二) 應用研究模塊:智慧心理學服務當代社會 1. 智慧心理學與個體心理健康: 藉鑒儒傢“修身養性”理念,構建個體品德與心理素質提升的乾預方案。 運用道傢“順其自然”的智慧,緩解現代人的焦慮與壓力。 通過禪修等方式,提升個體的正念水平和情緒管理能力。 探索中華傳統智慧在抑鬱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康復中的輔助作用。 2. 智慧心理學與人際關係: “仁愛”、“忠恕”等觀念在構建和諧傢庭、親密關係中的實踐指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在團隊閤作與衝突解決中的應用。 理解與運用中華民族的含蓄錶達方式,促進有效溝通。 探索中國傳統中的“禮”在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意義與實踐。 3. 智慧心理學與組織管理及領導力: 藉鑒“德治”、“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民心嚮背”的智慧在組織激勵與員工凝聚力建設中的應用。 “知人善任”、“因材施教”的傳統智慧在人纔管理與團隊建設中的啓示。 中國傳統中的“天命觀”對領導者危機感與使命感的影響。 4. 智慧心理學與教育發展: “身教重於言教”、“學而不厭”等理念在現代教育中的實踐。 “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對個性化教育的啓示。 傳統傢風傢訓在青少年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培養中的作用。 探索傳統智慧在應對教育焦慮、提升學生幸福感方麵的應用。 5. 智慧心理學與社會和諧建設: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促進社會多元文化理解與包容中的作用。 “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理想在構建公平正義社會中的精神指引。 中華傳統中的“休戚與共”、“守望相助”精神在社會凝聚力建設中的價值。 藉鑒傳統智慧,應對社會轉型期可能齣現的矛盾與挑戰。 五、 叢書價值與展望:重塑心靈,照亮未來 《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的齣版,旨在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心理學研究注入一股獨特而強大的東方智慧力量。本叢書的價值體現在: 學術創新: 提齣並構建“智慧心理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為心理學理論發展提供新的視角與範式。 文化傳承與發展: 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現代學術意義,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理論與實踐結閤: 強調理論研究的實踐導嚮,將中國智慧轉化為解決當代社會個體與群體問題的有效工具。 增進跨文化理解: 為西方心理學提供理解東方心靈的鑰匙,促進全球心理學研究的多元化與包容性。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通過對中國智慧的係統梳理與現代闡釋,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中國文化心理學叢書》能夠成為學術界、教育界、心理谘詢與治療領域以及廣大社會讀者學習、研究、交流的重要平颱。通過對中華智慧的不斷探索與深入應用,我們相信能夠為重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乃至為全人類的心靈福祉貢獻中國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