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在妥善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智慧心理学思想精义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首次提出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其核心内容有四:(1)对智慧的新界定,主张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所以,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是智慧的本质。(2)对智慧结构的新看法,认为智慧由德与才两部分组成。智慧必须含有足够的善,智慧中的善主要有动机上的善、效果上的善和手段上的善;智慧中的聪明才智主要由正常乃至高水平的智力、足够用的实用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三部分构成。(3)对智慧的新分类,依据智慧包含的才能的性质不同,将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依据智慧包含的创造是真创造还是类创造,将智慧分为真智慧和类智慧。(4)对影响智慧生成与发展因素的新看法,主张用五因素交互作用论来解释影响智慧生成与发展的诸因素。随后,以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为依据,首次系统、深刻地探讨了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以及培育德慧与物慧的策略。
作者简介
汪凤炎,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攻中国文化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独著3部,合著4部(第一作者),主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近50篇。曾获教育部第六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中国图书奖等。2011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郑红,心理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攻认知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心理学。出版合著4部(第二作者),参编教材2部;在CSSCI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含第二作者)。合著(第二作者)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讲清两个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智慧心理学
一、培育大批智慧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科学开展智慧教育
三、弘扬中西智慧观的精义,看清中西智慧观的文化差异
四、加深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建设
第二节 怎样研究智慧心理学
一、心理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分析法
二、语义分析法
三、深度比较法
四、实证法
第二章 德与才:智慧心理学中的一对关系
第一节 德与才关系上常见的错误观念
一、“仁者无敌”
二、“智者无敌”
三、“缺德者无敌”
四、“只要拥有强大家庭背景就可无敌”
第二节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本来面貌
一、聪明才智的运用与良好品德的发展
二、品德的良善与聪明才智的发展
第三节 促进德与才和谐发展:智慧教育的应有旨趣
一、智慧教育应追求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和谐发展
二、智慧教育应避免两类“残疾人”的产生
第三章 智慧及其分类:回顾与反思
第一节 中西哲学史上的经典智慧观
一、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智慧观
二、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智慧观
第二节 中西心理学中的经典智慧观
一、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种良好生活方式
二、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三、智慧是一种知识
四、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种智力或能力
五、智慧主要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
六、智慧是一种历程
第三节 智慧的分类:回顾
一、真智慧与伪智慧
二、理论智慧、实践智慧与认知智慧似
三、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
四、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
五、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
第四章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对智慧的新探索
第一节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理论建构
一、对智慧的界定
二、智慧结构
三、智慧的新分类及其教育意义
四、影响智慧生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实证研究
一、中德大学生智慧者提名的跨文化研究
二、智慧者/聪明者/愚蠢者的提名研究
三、智慧的正例与反例研究
四、总讨论及总结论
第五章 修德育才: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
第一节 不断完善个体的道德品质
培育个体道德品质与人格素质必须坚守的原则
二、注重培育节制、责任、诚信、仁爱与公平公正等品质
第二节 多管齐下培育个体的聪明才智
一、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提高个体的智力
二、按“六度”标准提高个体的知识素养,并善于“转识成智”
三、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四、帮助个体掌握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节 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课程和保障措施
一、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则
二、智慧教育课程
三、完善智慧教育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修德育才:培育德慧与物慧的策略
第一节 培育德慧的策略
一、培育德慧的通用策略
二、三种子类型德慧的培育策略
第二节 培育物慧的策略
一、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外部变量
二、培育兼具创新动机与创新素质的个体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一般而言,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急需研究的心理与行为现象,不必消极等待它们的自然发生;便于严格控制各种无关因素,做到对实验过程进行精细观察,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客观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从而有较高的信度与一定的效度;研究者也可以改变各种条件,多次重复进行实验,认真仔细地进行核验,揭示条件与现象的函数关系,掌握某种心理现象产生的规律。这样,它较为适合用来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不过,实验研究中对变量的操纵难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且无法排除所有的无关变量,而且实验法对心理过程的操作性和量化要求很高,大大限制了实验法的应用。同时,实验本身人为性较强,严格的实验室实验,在抽样、变量数量与水平、实验处理、实验环境、实验方法等方面都采取了严格控制,易降低其研究结果的文化生态效度。这样,它在研究人的高级心理(如人格、意志与爱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果,单一的、严格的、人为的实验研究受到众多的批评,而更生活化、生态化、强调实际应用的现场实验与多因素实验则受到广泛的重视。①自然实验法的实验情境较接近人的真实生活情境,又兼有观察法与实验法的优点,常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不过,自然实验法因对无关变量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结论的可靠性有时会大打折扣;而且,在使用自然实验法时,有时因不易操作自变量,往往虽耗时、耗力,却不易取得理想结果。
根据实验过程是否真实展开,可以将实验法分为真实实验法与思想实验法。真实实验法指在真实的实验室情境中或真实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思想实验法也叫“假想实验”、“理想实验”、“思维实验”,指按照真实实验或实物实验模式,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思想中把研究对象置于理想化条件下或在假想的实验仪器设备下进行操作,以考察其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根据是否可以物化,分为不可物化型和可物化型。②真实实验因真实发生了,其结果的可靠性高;不过,受制于物质、技术条件上的限制以及遵守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等因素,有时一些实验无法采用真实实验法进行。这样,为了不违背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为了克服在物质、技术条件上的限制,有时也可采用思想实验。当然,思想实验因其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没有具体实施,有时很难取得可靠结果。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一、 丛书缘起:时代呼唤,文化自信的学术回响 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浩瀚星空中,蕴藏着无数智慧的结晶,它们历经千年锤炼,凝聚着民族的精神特质与生存智慧。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西方主流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东方智慧的独特价值与普适性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使得重塑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发掘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意涵,成为当代学界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致力于构建一个既根植于中国深厚文化土壤,又符合现代科学研究范式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本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系统性梳理与现代性阐释,更是对全球心理学发展格局的一次积极的中国贡献,旨在弥合东西方心理学理论的鸿沟,为理解人类心灵提供更为多元、包容的视角。 二、 丛书核心主题:智慧心理学——挖掘民族精神内核的学术前沿 本丛书的核心主题聚焦于“智慧心理学”,这并非一个狭隘的概念,而是囊括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对人生意义、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社会和谐、道德修养、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深刻洞察的综合体现。智慧,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远不止于认知能力,它是一种融合了道德、情感、实践、人生体验和对宇宙自然规律理解的生命智慧。 “智慧心理学”的研究,旨在揭示: 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心理机制: 如儒家的仁爱、礼仪、忠恕,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的慈悲、空性、禅定等,它们是如何塑造个体心理,影响行为模式,乃至构建社会伦理的。 中华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 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五行学说的心理对应,以及各种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气功、冥想)所蕴含的心理调控原理。 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中的心理描绘与情感表达: 古典诗词、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对情感起伏的生动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审美心理与人生感悟。 中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人格塑造与道德培养: 圣贤教育、家风家训、师道尊严等,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何注重个体品德的养成、人格的完善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决策模式: 如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含蓄表达、关系导向等,这些独特的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加工、问题解决以及人际互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意义: 如“天人合一”、“知足常乐”、“厚德载物”等人生理念,它们为个体提供精神寄托,指引人生方向,应对生命挑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本丛书期望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心理学理论框架,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三、 丛书研究方法:融贯中西,创新发展 “智慧心理学”的研究,并非简单地将中国古代的观念进行重新包装,而是强调一种融贯中西、与时俱进的研究范式。本丛书将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文本解读与理论建构: 深入研读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如《论语》、《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心经》等),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其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进行创造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 实证研究与跨文化比较: 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访谈、案例分析等),对中国传统智慧在当代个体心理与行为上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同时,积极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中华智慧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应用导向与实践创新: 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实际方案。例如,如何借鉴传统智慧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组织效能、构建和谐社会等。 学科交叉与融合: 积极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对话与合作,构建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实现智慧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与深度化。 四、 丛书内容模块(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本丛书的出版规划,将围绕“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两大核心模块展开,力求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一) 理论探索模块:奠定智慧心理学基石 1. 中华智慧的哲学基础与心理意涵: “天人关系”的心理学解析: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个体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及环境适应的影响。 “道”与“德”的心理结构:分析道家“道”的神秘性与自然性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灵自由,以及儒家“德”的实践性如何构建个体道德心理。 “仁”与“爱”的心理动力:从依恋理论、共情等角度解读儒家“仁爱”的心理机制,以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心”的东方智慧:探讨中国哲学中关于“心”的多种理解,如“心生万物”、“心即理”、“心斋”等,及其对个体意识、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悟”与“明”的认知过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顿悟、开悟的认知过程,及其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洞察”、“顿悟”等概念的异同。 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原型与原型意象: 圣贤、君子、侠客等人物原型及其心理特征。 阴阳、五行、太极等宇宙观在心理结构中的投射。 龙、凤、祥云等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其心理联想。 3. 中华智慧的思维模式与决策风格: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辩证思维在应对冲突与矛盾中的心理机制。 关系导向的决策模式及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体现。 含蓄表达与直接表达的心理功能。 4. 中华传统医学、养生与心理健康: “情志致病”的现代心理学解读。 中医“五行”与情绪、人格的对应关系。 传统养生功法(如太极、八段锦、气功)的心理放松与身心调和机制。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性心理健康策略。 5. 东方禅修与冥想的心理学效应: 禅宗“空性”观对自我概念与情绪解脱的影响。 佛教“慈悲”观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传统冥想(如静观、内观)对注意、情绪调节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二) 应用研究模块:智慧心理学服务当代社会 1. 智慧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健康: 借鉴儒家“修身养性”理念,构建个体品德与心理素质提升的干预方案。 运用道家“顺其自然”的智慧,缓解现代人的焦虑与压力。 通过禅修等方式,提升个体的正念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 探索中华传统智慧在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康复中的辅助作用。 2. 智慧心理学与人际关系: “仁爱”、“忠恕”等观念在构建和谐家庭、亲密关系中的实践指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在团队合作与冲突解决中的应用。 理解与运用中华民族的含蓄表达方式,促进有效沟通。 探索中国传统中的“礼”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与实践。 3. 智慧心理学与组织管理及领导力: 借鉴“德治”、“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民心向背”的智慧在组织激励与员工凝聚力建设中的应用。 “知人善任”、“因材施教”的传统智慧在人才管理与团队建设中的启示。 中国传统中的“天命观”对领导者危机感与使命感的影响。 4. 智慧心理学与教育发展: “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厌”等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风家训在青少年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探索传统智慧在应对教育焦虑、提升学生幸福感方面的应用。 5. 智慧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建设: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促进社会多元文化理解与包容中的作用。 “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构建公平正义社会中的精神指引。 中华传统中的“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精神在社会凝聚力建设中的价值。 借鉴传统智慧,应对社会转型期可能出现的矛盾与挑战。 五、 丛书价值与展望:重塑心灵,照亮未来 《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的出版,旨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一股独特而强大的东方智慧力量。本丛书的价值体现在: 学术创新: 提出并构建“智慧心理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心理学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范式。 文化传承与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现代学术意义,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理论与实践结合: 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将中国智慧转化为解决当代社会个体与群体问题的有效工具。 增进跨文化理解: 为西方心理学提供理解东方心灵的钥匙,促进全球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对中国智慧的系统梳理与现代阐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心理学丛书》能够成为学术界、教育界、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以及广大社会读者学习、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对中华智慧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应用,我们相信能够为重塑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乃至为全人类的心灵福祉贡献中国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