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北京理工大學賈曉明教授與多倫多大學曾傢達教授的對話》沒有教科書式的構架,不期求理論的體係,隻是對作者關注的當代中國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的話題進行探索,談齣作者的一些心得。期待與讀者們産生共鳴,也希望觸發更多人的思考,為中國的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貢獻微薄之力。
作者簡介
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自20世紀80年代末迄今已從事20多年的心理谘詢、治療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心理谘詢督導與培訓、大學生心理谘詢、小組心理谘詢、哀傷心理谘詢、網絡心理谘詢等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
現擔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心理谘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心理學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注冊工作組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心理學會理事。
曾傢達,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Factor-Inwentash社會工作與全球社群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在香港從事心理治療工作以來,一直緻力於研發實務模型,並涉獵不同心理治療體係,包括精神分析、現象學、認知行為、人文流派等。
1986年開始在中國推動社會工作教育,並於1997年起擔任多倫多大學社工學院中國項目主任,一直緻力於推動中國心理治療和心理谘詢的發展。近年以多項應變思維為基礎,緻力於心理治療係統整閤,研發方嚮包括多項應變模型和整閤跨文化心理治療,並開發瞭《知行易徑》乾預係統。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心理谘詢與治療是個怎樣的專業與職業
第一章 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文化注解
一、心理谘詢與治療是求真、渡人自渡、明心見性的專業與職業
二、心理谘詢與治療中的工、術、學、道
第二章 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與快速的時代發展
一、心理谘詢與治療是幫助人們慢下來的一種專業工作
二、心理谘詢與治療幫助人們忍受生活的不確定性
第三章 心理谘詢與治療中的規範與原則
一、心理谘詢與治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
二、心理谘詢與治療先要遵守無傷害原則
第四章 心理谘詢與治療也是一種經濟活動
一、經濟視角中的心理谘詢與治療
二、心理谘詢與治療是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
第二篇 心理谘詢該怎樣被煉成
第五章 心理谘詢師的愛心比技術更重要
一、選拔心理谘詢專業的學生最看重什麼
二、心理谘詢師的培養比選拔更難
第六章 心理谘詢師應該是一個真實的內外一緻的人
一、心理谘詢師在生活中可不可以有負麵情緒
二、心理谘詢中谘詢師散發的應該是一種積極、正麵的能量
第七章 學習心理谘詢與治療沒有捷徑
一、學習心理谘詢與治療不是學習特技
二、功夫之外的學習
第三篇 關於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理論流派
第八章 什麼可以稱為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理論流派
一、流派形成需要完整的理論體係
二、理論流派的産生與發展受地域、話語權、推銷等多因素影響
第九章 流派重要還是心理谘詢師重要
一、心理谘詢師比流派更重要
二、不管什麼學派心理谘詢與治療都要從基本功練起
第十章 怎麼看精神分析在中國的影響與發展
一、對精神分析的恐懼與認同
二、學術上對弗洛伊德的探究與大眾的為己所用
第十一章 以人為中心療法是否適閤中國
一、平等、信任的谘詢關係有著特彆的文化意義
二、也許隻有羅傑斯纔能做到真正的接納
第四篇 關於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文化思考
第十二章 關於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是以當代中國老百姓具體的生活情況為本
二、心理谘詢中的國粹主義、霸權主義
第十三章 心理谘詢、心理治療與權威
一、中國當前社會背景下的權威需求
二、師生關係、谘詢關係與權威關係
第十四章 關於靈與心理谘詢
一、什麼是靈
二、靈與心理谘詢工作
第五篇 中國心理谘詢與治療的未來發展
第十五章 心理谘詢師的專業化培養
一、學曆教育是專業化培養的根本
二、繼續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特殊作用
第十六章 心理谘詢方法的迴歸正名與創新發展
一、如何看待傢庭治療與小組心理谘詢
二、網絡時代需要網絡心理谘詢
第十七章 關於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科學研究
一、心理谘詢、心理治療的研究與循證醫學不同
二、以證據為本實務的第三代研究——多元主義研究方法
後記(一)
後記(二)
精彩書摘
《當代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北京理工大學賈曉明教授與多倫多大學曾傢達教授的對話》:
所以呢,很多人就認為他對未來有一個願景,對現狀有一種批判的分析,提齣瞭一種改變方嚮。所以,剛纔賈老師提到瞭指導,谘詢師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其實,很多谘詢師都有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我認為有兩種:一種就是按照一種方案、流派,怎樣教就怎樣做,這種人大概就叫“priest”,教士或祭司;另外一種人呢,他感覺到自己是有一種批判的觀察,可以去引起改變,通過一種顛覆的方法也好、改革的方法也好,他們提齣瞭不同的看法。其實心理谘詢、治療裏麵也有同樣的功能:一方麵,幫助個人去改變——適應他生活裏麵的客觀狀況、環境、人際關係,社會文化等;但是同時呢,他也有一個可以發揮的功能,就是改變社會,可以産生一種移風易俗的功能。
我個人認為,心理治療的發展對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起碼在美國,北美洲,就是按照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包括那些完形治療師,他們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社會産生瞭一定的影響力,推動瞭比如說關於潛能的運動。他們在那個運動裏麵讓很多人去關心:你留意過做人是為瞭什麼嗎;我需要把我的潛能發揮齣來;我要跟人建立比較真摯的關係,然後在生命裏麵去追尋成長、自我體驗。這樣一種運動齣來,可以說是有移風易俗的影響在裏麵。所以,賈老師你把它稱為一種指導,我覺得確實應該有,不但是要去解決一些個人問題,也可以帶有一種生活的價值觀、生活的取嚮。我覺得大部分心理治療流派背後都是有一套價值觀的。但是呢,我又迴到那個流派的發展曆史裏麵,我還是觀察。比如說,20世紀80年代流行起來的一些流派,有一個叫焦點解決的方法,在這個流派裏麵,他對於人的理論,我認為是非常淺薄的,這個理論不能真正解決人的性格形成是怎麼樣的,不能很好地解釋個人的差異性是怎樣産生的。它隻說,有人來跟你說問題,你就會跟他說解決方案,隻是把那個敘事的結構、風格重構,但不會有更進一步的探討。
我認為,這個相對於20世紀70年代以及以前的流派,要處理的問題、處理的深入度,確實有非常大的差異,也就是把它跟認知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相比較,它的理論部分也是相對比較單薄的;我認為就是這樣子。後來更産生齣一些,根本就沒有什麼理論去解釋人跟人的睏難,比如說,動機訪談特彆有意思,甚至它沒有想成為完整的治療流派,隻是提供某一種方法。比如說,我們談瞭好幾次瞭,那種西方意義的“mindfulness”,叫內觀、正念的。其實,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是有一點區彆的。在中國現在這一代的谘詢師裏麵,也包括中國這一代的知識分子,對於深度理論、深度分析的流派還是有一定的支持的。雖然我一直認為,這些人在中國來講,可能比例上人也不多,但是總體的數量還是很多的。所以賈老師你也說過瞭,在一些培訓裏麵,比如,精神分析的培訓,在中國還是能吸引到非常多的人去參與的,這個跟我說的在學院裏麵發生的情況是沒有衝突的。為什麼呢?就是你會發現在中國也好,西方也好,那些需要很長時間去學一個流派或一門特彆的治療方法的培訓,現在大部分都在高校以外。所以我剛纔說,高校的課程結構,讓我們在高校的學曆教育裏麵,不能深入地去探討這些流派,這是因為受到瞭課程設計的限製。但是這些還是存在的,他們提供的是在學曆教育以外的那個體係,也吸引瞭很多人。前麵也說明瞭,其實這個現象是沒有衝突的。很簡單,即使你自己讀瞭一個博士,你齣來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你的臨床能力不高,如果你要真正去處理臨床齣現的現實問題的話,你還得去學。所以西方現在這個市場,即使很多人已經拿瞭心理學的博士,他們也來學傢庭治療,學焦點解決,學敘事療法,就是這樣子的。變成瞭這樣一種情況,這是非常有趣的。也就是說學曆教育,即使讀完瞭,也拿瞭認證瞭,其實這些人的臨床能力還是不足的,他還需要在畢業之後通過其他的方法,來學習真正的臨床裏麵應用的東西。所以學校也一樣,簡單來說,比如按照法律規定,我們有五個職業的人,他們擁有職業資格之後,就可以做閤法的職業心理治療師,社工是其中的一種。簡單來說,你拿瞭社工碩士,在本省就能夠成為心理治療師。但是這些人,我們大部分的學生都知道,他畢業之後,真懂心理治療嗎?真能做嗎?其實他們自己都知道是不行的,雖然從法律上講是能做的,是閤法的,得到瞭資格,甚至可以用這個職業的稱號去工作,但是這些畢業的學生有睏難。因此,他們都要通過其他方法去學,在這裏麵呢,他的個性、他的選擇就齣來瞭,就像賈老師說的,有些人就因為個人的性格、價值取嚮的因素,特彆喜歡某一流派。但這裏麵還涉及另外一個情況,是什麼情況呢?我們知道學心理谘詢或是學心理治療的人,一部分是要提高工作能力,但也有一部分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在選擇哪個流派方麵,可能個人的因素很重要,他可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我對這個情況是這樣一個大概的印象。
……
前言/序言
《當代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一書,以其獨特的跨文化視角和深入的學術對話,為理解當前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實踐、理論發展及其麵臨的挑戰提供瞭寶貴的洞察。本書並非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通過一場富有建設性的思想碰撞,展現瞭兩位在各自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北京理工大學賈曉明教授與多倫多大學曾傢達教授——對中國心理健康服務現狀的深邃思考。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反思與探討”的精神。在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得個體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作為一種專業服務,也在中國經曆瞭從萌芽到逐漸壯大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中伴隨著諸多本土化、理論建構、技術應用、倫理規範以及服務可及性等方麵的挑戰。本書正是圍繞這些關鍵議題展開,旨在梳理過往,審視當下,並展望未來。 賈曉明教授作為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資深專傢,其視角深刻地植根於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和社會現實。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心”、“身”、“靈”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影響著人們對心理睏擾的認知和求助行為,有著獨到的見解。賈教授的探討,往往能夠觸及那些在西方心理學理論體係中不易被直接理解的中國式心理睏境,例如集體主義文化下個體身份的認同危機、傢庭關係對個體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以及儒傢、道傢等傳統哲學思想在現代心理谘詢實踐中的應用與局限。他還會深入分析中國心理谘詢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現實睏境,包括專業人纔的培養機製、行業標準的建立、服務收費的閤理性、以及如何纔能真正讓心理谘詢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群。他的聲音,代錶著中國心理學界在努力吸收國際先進理論與技術的同時,力求保留並傳承自身文化特質的思考。 另一方麵,曾傢達教授則以其在跨文化心理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豐富經驗,為這場對話帶來瞭國際化的視野和批判性的審視。曾教授的研究,常常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問題的錶現形式、診斷標準以及治療方法的有效性。他對於西方心理谘詢理論和技術在中國應用的經驗,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曾教授的探討,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在藉鑒西方成熟的心理谘詢理論與技術時,可能存在的文化適應性問題。他會從跨文化的視角,審視諸如以個體為中心的治療模式在強調集體和諧的中國文化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纔能發展齣更具普適性的、能夠跨越文化障礙的心理谘詢理論和技術。他的提問和分析,往往能夠引導讀者跳齣單一的文化框架,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未來發展方嚮。他會關注國際上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最新發展趨勢,並將其與中國的情況進行比較,為中國心理學界提供寶貴的參考。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是兩位學者各自獨立撰寫的文章的簡單匯集,而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這種對話式的結構,使得兩位學者的思想得以在互動中碰撞、交流、升華。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本土的經驗與跨文化的理論相遇時,會産生怎樣的火花。賈教授提齣的本土化挑戰,可能引發曾教授對普適性原則的思考;曾教授提齣的國際化視野,也可能激發賈教授對中國心理谘詢未來發展的更深遠構想。這種對話,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加生動、立體,也更具啓發性。讀者並非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仿佛親身參與到這場高層次的思想交流中,共同探索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現實與未來。 在具體內容上,本書可能涉及到的議題非常廣泛,幾乎涵蓋瞭當前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的核心問題。例如,在理論建構方麵,本書會探討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的構建路徑,如何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社會結構特點與現代心理學理論相結閤,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解釋體係。這可能包括對“情”、“意”、“氣”等概念在心理學中的再解讀,以及如何理解中國式的情緒錶達與調適。 在實踐應用方麵,本書會深入探討不同心理治療流派在中國本土化應用的經驗與挑戰。這可能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精神動力學療法、人本主義療法等在中國的落地情況,以及如何根據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進行調整。同時,本書也會關注新興的心理治療模式,如傢庭治療、團體治療、敘事療法等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此外,倫理問題也是本書的重要關注點。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心理谘詢行業麵臨著諸多的倫理睏境,如保密原則的界定、谘詢師與來訪者的關係界限、谘詢收費的閤理性、以及在處理涉及傢庭、職場等復雜社會關係時如何堅守倫理底綫。兩位教授的對話,必將為這些棘手問題提供深入的思考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服務可及性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中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這導緻心理谘詢服務在城鄉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書會探討如何纔能讓更多需要心理幫助的人獲得專業、可及的服務,這可能包括探索遠程心理谘詢、社區心理服務、以及利用互聯網技術等多種途徑。 本書的受眾群非常廣泛。對於心理學專業的研究者和從業者而言,本書是深入理解中國心理谘詢現狀、拓展學術視野、提升專業能力的寶貴資源。對於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瞭解行業前沿動態、學習大師智慧的絕佳機會。而對於對心理健康議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本書以平實的語言和富有啓發性的對話,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世界,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瞭解尋求專業幫助的途徑。 總而言之,《當代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反思與探討》一書,通過賈曉明教授和曾傢達教授的真誠對話,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領域發展脈絡的窗口。它不僅梳理瞭中國心理谘詢的過往,審視瞭當下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開放、包容、批判的姿態,為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嚮,提供瞭寶貴的思考框架。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在路上”的思考,一種不斷探索、不斷求索的精神,這正是當下中國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領域最需要的。它鼓勵我們不僅要學習和藉鑒,更要敢於反思和創新,最終形成一個既具國際視野,又深深紮根於中國土壤的、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