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化学基础论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化学基础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著,任定成 译
图书标签:
  • 化学
  • 科学素养
  • 基础教育
  • 科学史
  • 化学史
  • 科学哲学
  • 经典著作
  • 科学普及
  • 元典丛书
  • 化学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5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57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安托万-洛朗·拉瓦锡编写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化学基础论》全名是《以一种新的系统秩序容纳了一切现代发现的化学基础论》。该书已被人们将它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起列为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名著”。它的出版是化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氧化理论的建立造成了一场全面的“化学革命”,《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化学基础论》正是这场革命的结晶,是拉瓦锡自己对他的发现以及他根据现代实验所创立的新理论思想的阐明。

目录

序言
《化学基础论》导读
汉译者前言
英译者告白


第一部分 论气态流体的形成与分解,论简单物体的燃烧以及酸的形成
第一章 论热素的化合以及弹性气态流体或气体的形成
第二章 与我们大气的形成和组成有关的一般看法
第三章 大气的分析,将其分为两种弹性流体:一种适宜于呼吸,而另一种则不能被呼吸
第四章 大气的几个组成部分的命名
第五章 论用硫、磷与炭分解氧气,酸形成通论
第六章 论酸的普通命名,尤其是从硝石和海盐中提取的酸的命名
第七章 论用金属分解氧气以及金属氧化物的形成
第九章 论从不同种类的燃烧离析出的热素的量
磷的燃烧
炭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
硝酸的形成
蜡的燃烧
橄榄油的燃烧
第十章 论可燃物质的相互化合
第十一章 关于具有几种基的氧化物和酸的观察,关于动物物质和植物物质组成的观察
第十二章 论依靠火的作用对植物物质和动物物质的分解
第十三章 论酒发酵对植物氧化物的分解
第十四章 论致腐发酵
第十五章 论亚醋发酵
第十六章 论中性盐及其不同基的形成
论草碱
论苏打
论氨
论石灰、苦土、重晶石与黏土
论金属物体
第十七章 对于成盐基及中性盐形成的继续观察

第二部分 论酸与成盐基的化合,论中性盐的形成
第三部分 化学仪器与操作说明
第一章 论确定固体和液体的绝对重量与比重所必需的仪器
第二章 论气量法,即气态物质的重量与体积之测量
第三章 量热计即测量热素装置的说明
第四章 论分离物体的机械操作
第五章 论不经分解使物体粒子彼此分离以及使其再次结合的化学手段
第六章 论气体学蒸馏,金属溶解以及需要极复杂仪器的其他某些操作
第七章 论封泥的组成与用法
第八章 论燃烧与爆燃操作
第九章 论爆燃
第十章 论在极高温度中处理物体所必需的仪器

附录
附录一 吩即十二分之一时及吩的小数向时的十进小数的变换表
附录二 用时和十进小数表示的在气体化学装置的广口瓶中观察到的水的高度向相应的汞的高度的变换表
附录三 普里斯特利博士采用的盎司制向法制和英制立方时的变换表
附录四 列氏温度计度数(R.)向与其相应的华氏温标度数(F.)的折合表
附录五 法制衡量和度量向相应的英制单位的变换规则
附录六 用英制度量和英制金衡表示的不同气体在28法时即29.84英时气压计压力和10度(54.5度)温度的重量
附录七 不同物体的比重表
附录八 计算英制度量一立方Ⅱ尺和一立方时的任何已知比重的物质的英制金衡绝对重量的规则
附录九 金衡盎司、打兰和格令向12盎司的金衡磅的十进小数以及金衡磅向盎司等的变换表
附录十 根据埃弗拉德的实验计算的与一定金衡重量的55度温度的蒸馏水相应的英制立方时和十进小数表
图版
人名译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科学主题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与您提供的书名《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化学基础论》形成区分: --- 博物的边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早期探索与思辨 一卷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追溯人类认知自然的源头。 这部著作并非聚焦于现代化学的精确量化与分子结构,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早的年代——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炼金术的神秘实践,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博物学家的田野考察。它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从混沌的自然现象中,尝试构建第一个系统性理解框架的史诗。 本书的核心在于梳理“科学”在萌芽阶段的形态。它细致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如何统治了西方世界近两千年,以及这种理论框架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物质变化的最初理解。读者将跟随古代思想家的脚步,探究他们如何通过观察、归纳和抽象,试图解释火焰的升腾、水的循环、金属的变质等基本现象。这些早期的尝试,虽然在现代科学标准下显得粗糙甚至错误,却是人类求知欲的第一个严肃表达。 第一部分:源起——从神话到哲思的过渡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早期文明中对物质世界的描绘。我们不再关注定量的化学反应,而是探讨古代埃及、巴比伦以及早期中华文明中,对矿物、染料和合金使用的经验积累。 重点考察领域包括: 1. 青铜时代的冶金智慧: 探讨早期人类如何通过经验掌握了熔点、合金配比的秘密,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催生了早期的物质分类意识。 2. 古代医学与草药学中的物质关联: 考察古代医师如何将植物的“性味”(寒、热、温、凉)与特定的治疗效果挂钩,这是一种早期的、基于经验的物质功效评估体系。 3. 赫尔墨斯主义与炼金术的交织: 详细阐述了西方炼金术的哲学基础,特别是“硫-汞理论”如何试图解释金属的本质。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解析其象征意义和精神追求,而非其化学实验步骤。我们将看到,炼金术士们在追求“点金石”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合物、提纯技术和玻璃器皿的制作方法,为后来的化学实验奠定了操作基础。 第二部分:体系的建立与挑战 进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思辨开始从纯粹的哲学辩论中分离出来,尽管仍带着强烈的形而上学色彩。 本书对“早期的分类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药剂师的实践: 重点介绍中世纪晚期欧洲药剂师(Apothecaries)的工作,他们是早期最接近精确物质处理的人群。他们的配方手册和对药材来源的记录,构成了最早的“物质清单”。 巴拉塞尔苏斯的革命性视角: 探讨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如何挑战传统的四元素说,并提出了“三原质”(盐、硫、汞)理论。巴拉塞尔苏斯将重点从“物质的组成”转向了“物质的功用和毒性”,这预示着医学化学的诞生。 自然史的兴起: 梳理了早期博物学家(如康拉德·格斯纳)对动植物、矿物的详尽描述。这些著作虽然属于博物学范畴,但它们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系统地记录和描绘自然世界的冲动,这是科学分类的先声。 第三部分:从观察到实验的萌芽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17世纪“自然哲学”向更严格的实验科学过渡的那个关键时期。我们着重于那些为后来的化学革命铺平道路的思想实验和观察记录,但并不深入探讨已经成熟的元素概念或原子理论。 关注焦点包括: 1. 托里切利的气压研究: 描述了对“真空”的恐惧如何被打破,以及对空气重量和大气压力的初步探索,这直接影响了对“物质存在状态”的理解。 2. 波义耳的谦逊革命: 重点介绍罗伯特·波义耳早期对气体的性质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性实验,以及他对“元素”的重新定义——即无法再分解的物质。本书强调的是波义耳在方法论上对实验控制和重复性的强调,而非他具体提出的元素列表。 3. 早期对“燃烧”的困惑: 考察在燃素说出现之前,人们对物质在加热或燃烧后重量变化现象的困惑与各种解释,展示了科学理论形成前夕的认知障碍。 总结: 《博物的边界》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进步的史诗。它不是一本化学教科书,不包含现代元素周期表、化学计量学或复杂的有机合成知识。它是一部科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旨在展示:在精确的科学语言诞生之前,人类是如何凭借好奇心、哲学思辨和敏锐的田野观察,艰难地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物质世界奠定基础的。它描绘的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对世界万物的神秘敬畏,走向对事物规律的理性探求。读者将获得对科学思维起源的深刻洞察,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常识”背后,蕴含着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积累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的“基础”概念情有独钟,认为理解了最根本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更复杂的知识体系。而《化学基础论》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是关于化学的,但它所探讨的“基础”概念,却远不止于化学本身。作者在开篇就阐述了“物质”的本质,从宏观的物质形态到微观的粒子构成,让我对“存在”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关于“原子”的讨论,不仅仅是停留在普朗克、卢瑟福、玻尔等人的模型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放射性以及同位素等概念。这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元素”,其实是具有特定原子核结构的粒子集合。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化学反应视为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为我理解化学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还引入了“能量”在化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反应会自发进行,而某些则需要能量的输入。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化学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学科,它更是关于能量、信息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拓展了我对“基础”的理解,让我认识到,化学的根基,其实深深地植根于物理学和信息论之中。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学科的“元典”,对于深入掌握这个学科至关重要。而《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中的《化学基础论》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一直对化学的发展脉络感到好奇,想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化学理论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直接罗列各种化学现象,而是通过梳理化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关键人物,展现了化学从经验学科向理论学科的飞跃过程。 作者在书中对炼金术的起源、早期元素观念的演变、原子论的提出以及后来量子化学的兴起,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阐释。读到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划时代的意义;读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时,我更是为他惊人的洞察力而折服。书中关于“元素”概念的演变,从朴素的“四大元素”到基于原子量和原子序数的精确划分,让我看到了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化。此外,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化学在认识宇宙、生命起源等宏观问题上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化学并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堆试剂和反应,它更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基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部化学学的“编年史”,让我对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套《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真是太棒了!我之前一直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感到困惑,尤其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之间的过渡,总觉得中间缺少了什么关键的桥梁。当我翻开这本《化学基础论》时,虽然我以为它和物理学关系不大,但作者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构建逻辑,以及原子结构的演变历程出发,为我揭示了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的深刻联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回到了初次接触化学的年代,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他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的化学知识,而是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熵增原理等热力学概念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化学反应背后蕴含的物理规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化学键的深入剖析,从离子键到共价键,再到更复杂的金属键,让我对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当作者将这些微观的化学结构与宏观的材料性能联系起来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材料如此坚固,而有些则如此易碎。这本书不仅在化学知识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更在科学思维方式上,教会我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一个科学问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感到好奇的读者,无论你的专业背景是什么,这本书都能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科学大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科学史充满兴趣的读者,《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中的《化学基础论》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学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比单纯记住它的知识点更有意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化学的发展史融入到对关键概念的解释之中,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探索和发现的年代。 作者对早期化学家们的探索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从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到凯库勒的苯环结构,再到范特霍夫的立体化学,每一项突破都充满了故事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计量”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从早期拉瓦锡精确测量物质质量开始,化学就走上了定量研究的道路,这使得化学真正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书中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讲解,更是让我体会到了数学语言在描述化学过程中的强大力量。此外,作者还简要介绍了化学分析的方法,以及化学在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化学学科的广阔前景。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思想的启迪。

评分

我对化学的兴趣,更多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好奇。比如,为什么食物会变质?为什么肥皂能洗干净衣服?为什么金属会生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化学原理。而《化学基础论》这本书,恰恰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原理一一揭示。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让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直观易懂。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应”的章节。它不仅仅讲解了各种化学反应的类型,还深入分析了反应的条件、速率以及平衡等概念。作者通过分析燃烧、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例子,让我明白了物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发生转化。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催化剂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优化产物的生成,这让我联想到工业生产中的许多化学工艺。此外,作者还简要提及了高分子化学,通过解释聚合物的形成机制,让我明白了塑料、纤维等材料的由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我们身边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让我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而且充满了实用价值。

评分

服务好,送货快,购物就选京东

评分

容简介】

评分

【个人认为北大版的 科学元典系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丛书】

评分

书籍是正版,质量很好,

评分

请至少填写一件商品的评价

评分

经典科学巨著,无需多言,看不懂买来收藏也好

评分

《星云世界》是哈勃撰写的一部名著,对空间探索的进展、星云的分布、特征、距离、速度等做了系统的论述;文笔生动,可读性强,自首版以来不断再版,畅销世界,经久不衰。其英文版在网站上拥有5星级100%好评。本书为《星云世界》中文版,译文流畅。文前有著名科普作家、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卞毓麟教授的导读,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书中内容

评分

这次优惠活动买了一堆,折扣蛮大的. 一直都在京东上买东西,搞活动时满减加券比较划算,快递和售后很满意!为自己充充电

评分

这本书相当经典,是20世纪初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率先完成几何公理化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