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淩繼堯 著
圖書標籤:
  • 美學
  • 通識
  • 講座
  • 藝術
  • 文化
  • 哲學
  • 審美
  • 名傢
  • 學術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41288
版次:2
商品編碼:1150793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內最暢銷美學教科書之一。<br>  美學傢宗白華弟子撰寫,醇正北大美學風範。<br>  圖文並茂,融匯中西。<br>  <br>

內容簡介

  《美學十五講》既是一本美學的教科書,也是一本普通讀者瞭解美學、提高審美修養的知識讀物。<br>  該書從介紹瞭美的起源、本質,美的種類,審美和美感,中國近現代美學的成就,藝術品的本質和鑒賞,美與現代經濟與工業生産等問題。<br>  作者語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圖片,使該書更方便讀者閱讀和使用。<br>

作者簡介

  淩繼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評審成員,著作主要有:《西方美學史》《古希臘羅馬至中世紀美學》《藝術設計十五講》等,譯著有《審美價值的本質》等。

目錄

第一講美從何處尋/<br><br>一數的和諧/<br><br>二美和效用/<br><br>三《大希庇阿斯篇》/<br><br>四“我愛我師,我尤愛真理”/<br><br>五對柏拉圖提問的現代應答/<br><br>第二講我見青山多嫵媚/<br><br>一從緻用、比德到暢神/<br><br>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br><br>第三講人物的品藻/<br><br>一晉人的美/<br><br>二《體相學》/<br><br>三人體美學/<br><br>第四講審美距離和移情/<br><br>一距離說/<br><br>二移情說/<br><br>第五講目送歸鴻,手揮五弦/<br><br>一美感的心理因素/<br><br>二美感的本質和特徵/<br><br>第六講美鄉的醉夢者/<br><br>一“有音樂感的耳朵”/<br><br>二欣賞是一種創造/<br><br>三純正的趣味/<br><br>第七講美學散步/<br><br>一硃光潛先生的學術曆程/<br><br>二宗白華先生的學術曆程/<br><br>第八講《奧德賽》和“退潮的滄海”/<br><br>一朗吉弩斯的《論崇高》/<br><br>二作為審美範疇的崇高/<br><br>第九講從西南聯大的校歌談起/<br><br>一美學史中的悲/<br><br>二悲的本質/<br><br>三悲劇快感/<br>第十講浪漫主義美學的“片段”/<br><br>一濃鬱的感情/<br><br>二飄逸的想象/<br><br>三驚世的天纔/<br><br>四若乾代錶人物/<br><br>第十一講企業的美學管理/<br><br>一生産什麼/<br><br>二如何生産/<br><br>三為誰生産/<br><br>第十二講“有意味的形式”/<br><br>一“藝術”概念的曆史發展/<br><br>二藝術殿堂的建構/<br><br>三藝術發展的不平衡/<br><br>第十三講藝術的“不用之用”/<br><br>一藝術功能的研究概況/<br><br>二若乾藝術功能描述/<br><br>第十四講人生的藝術化/<br><br>一生命的意蘊/<br><br>二人詩意地棲居/<br><br>三從工具本體到情感本體/<br><br>第十五講佇立在蔡元培的塑像前/<br><br>一蔡元培和美育/<br><br>二美育的內涵和實施/<br>後記(第二版)/<br>

精彩書摘

  第十講  浪漫主義美學的“片段”<br>  濃鬱的感情<br>  飄逸的想象<br>  驚世的天纔<br>  若乾代錶人物<br><br>  即使沒有讀過雪萊《西風頌》的讀者,也一定知道其中的名句:“西風喲,如果鼕天已經來到,春天還會遙遠?”即使沒有聽過柏遼茲交響樂《幻想交響樂——一個藝術傢生活中的情話》的聽眾,也能從它的標題中猜齣,這大概是一位狂熱而富於想象力的青年藝術傢用心血、而不是用音符譜寫成的、獻給夢中情人的樂麯。讀者也許知道不少名人的墓誌銘,然而濟慈的墓誌銘“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可能更值得玩味。不必說德拉剋羅瓦筆下的音樂大師帕格尼尼肖像畫,和海涅小說《佛羅倫薩之夜》中的帕格尼尼形象有著精神上的相似,就是瓦格納的音樂也和德國民主思想有著深刻的內在聯係,人們從中能夠聽到歐洲解放運動鏗鏘的腳步聲。雪萊、柏遼茲、濟慈、德拉剋羅瓦、海涅和瓦格納是燦爛的浪漫主義星空中的幾顆明星。像這樣的明星,在浪漫主義流派中可以開列一個長長的名單。<br>  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中期在歐洲占主流的文藝流派。浪漫主義流派是特定的曆史時期的産物,它不同於其他曆史時期中齣現的創作方法上的浪漫主義傾嚮。中國古代詩人屈原、阮籍、李白具有浪漫主義傾嚮,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鞦菊之落英(初開的花朵)”的高潔,阮籍“一飛衝青天,曠世不再鳴”的慷慨,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的豪放,都充滿瞭浪漫主義精神,但不能因此把他們歸入浪漫主義流派。美學本身也有側重浪漫主義傾嚮的,在希臘羅馬美學傢中,柏拉圖和朗吉弩斯就具有浪漫主義傾嚮。浪漫主義傾嚮和浪漫主義流派雖然有區彆,但是兩者也有密切的聯係,因為浪漫主義的特點在浪漫主義流派中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錶現。<br>  浪漫主義美學首先和浪漫主義藝術相聯係,它和浪漫主義藝術共存共榮。雖然它在19世紀中期走嚮衰落,然而它實際上存在於整個19世紀。浪漫主義美學是鮮活的、發展的學說,它産生於藝術實踐的需要。浪漫主義美學傢大部分是藝術傢,他們不喜歡作抽象枯燥的議論,很少采用概念和範疇的體係,他們重視對美和藝術的生動而親切的體驗。他們為自己的創作文集撰寫美學論文,不用思辨和嚴格的定義、而用心靈、幻想和直接的創作經驗說話。從形式上看,浪漫主義美學和以往的美學最大的區彆在於,大部分浪漫主義者以“片斷”、而不是完整論文的形式,或者在文學作品的內容中闡述美學思想。<br>  所謂“片斷”,就是雋永短小、充滿智慧和思想火花的語錄式文字。F.施萊格爾對片斷的要求是:“一條片斷必須宛如一部小型的藝術作品,同周圍的世界完全隔絕,而在自身中盡善盡美,就像一隻刺蝟一樣。”[1]我們不妨欣賞他的幾則片斷:“誰如果進到瞭人性的中心,就是一個真正的人。”“有一種美妙的坦率,像開花一樣敞開自己,為的隻是放齣芬芳。”“隻有通過愛,通過愛的意識,人纔成其為人。”“音樂與道德更親近,而曆史與宗教更親近。因為節奏是音樂的理念,而曆史卻追尋本源。”<br>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過,他大緻感覺到,“浪漫”和“浪漫主義”與中國古代的“風流”的意思頗為接近。“風流”“是一個含意豐富而又難以確切說明的語詞。從字麵上說,‘風流’是蕩漾著的‘風’和‘流水’,和人沒有直接的的聯係,但它似乎暗示瞭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一種生活風格。” [2]風流的實質是率性任情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歐洲浪漫主義者正是率性任情的,他們的美學推崇濃鬱的感情、飄逸的想象和驚世的天纔,並以感情、想象和天纔三大口號標榜於西方美學史。<br><br>                      一  濃鬱的感情              <br><br>  浪漫主義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把鬥爭的矛頭首先指嚮17世紀法國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美學的許多問題就是在同新古典主義的鬥爭中提齣並加以研究的。新古典主義標榜理性,與此針鋒相對,浪漫主義高擎感情的旗幟。<br><br>           (一)  “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br><br>  法國新古典主義的立法者是布瓦羅,他最著名的學術著作《論詩藝》總結瞭新古典主義的基本原則,被稱為文學的《可蘭經》。它在歐洲各國産生的巨大影響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期。布瓦羅美學的基本齣發點是,藝術要遵循理性,藝術創作過程是理性支配的過程。浪漫主義者批判瞭新古典主義對理性的崇拜,認為藝術是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創造;藝術不是理性活動的産物,而是感情活動的産物;藝術來自感情,並訴諸感情,它從心靈到心靈。對於新古典主義的因循守舊和墨守成規,一位浪漫主義者十分厭惡地說:“我們甩掉新古典主義,就像甩掉有人想讓我們穿上的已經完全腐爛的裹屍布。”<br>  對感情的推崇凝成浪漫主義者的若乾片段。諾瓦利斯寫道:“詩是對感情、對整個內心世界的錶現。”[3]華茲華斯指齣:“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爾律治說:“‘在靈魂中沒有音樂的人’絕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4]瓦肯羅德聲稱:“可以把藝術稱作為人的感情之花。”[5]<br>  這裏提到的諾瓦利斯和瓦肯羅德是德國浪漫主義使人,而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則是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人們把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的關係比作歌德和<br>席勒的關係。德國魏瑪宮廷劇院門前歌德和席勒比肩而立的銅像,清楚地錶明瞭這兩位文化巨匠在德國文化史、文學史和美學史中雙峰並峙的局麵。歌德與年輕10歲的席勒個性差異,然而友誼親密,他們相交和閤作的10年是歌德一生中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之一。1795年9月,25歲的華茲華斯和23歲的柯爾律治首次見麵。雖然鞦風蕭瑟,然而柯爾律治卻感到暖意盈懷。還是在劍橋大學學習時,他就佩服年輕詩人華茲華斯的詩作。當時參與見麵的還有華茲華斯的妹妹、聰慧溫柔的多蘿西。年輕人的心碰撞在一起瞭。密切的交往促使華茲華斯和妹妹於1797年遷徙到柯爾律治居住的英國西部湖區,即西南部的薩默塞特。華茲華斯誕生於西北部的湖區內,童年時他常伴著波光朦朧的湖水,看星光沿著山脊緩行。現在他又和柯爾律治毗鄰而居,他們或者結伴散步,或者徹夜長談。善解人意的多蘿西成為他們共同的朋友和助手。<br>  感情在浪漫主義創作中的錶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強烈的激情和不可抑止的叛逆情緒,另一種是平靜的、靜觀的感情。“拜倫式英雄”就錶現瞭第一種感情。英國詩人拜倫筆下的主人公都是富於叛逆精神、充滿激烈感情的“拜倫式英雄”。法國畫傢德拉剋羅瓦喜歡拜倫,他在繪畫中以奔放的熱情描繪瞭拜倫作品中的形象,如《唐璜的沉舟》、《薩爾達納帕爾之死》。為瞭錶現浪漫主義的激烈感情,德拉剋羅瓦還描繪瞭洶湧奔騰的海(《船舶失事之後》)和狂奔疾駛的馬(《塔堡戰役》)。他的畫作色彩熱烈, 結構富於動感,輪廓錯綜復雜,這些都加強瞭熱情洋溢的效果。浪漫主義音樂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鮮明錶現也是前所未有的。匈牙利音樂傢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麯》、法國音樂傢柏遼茲的《幻想交響麯》和瓦格納的《湯豪捨》都錶現瞭對立感情的尖銳鬥爭。<br>    錶現平靜的、靜觀的感情齣現在另一些浪漫主義者的作品中。德國畫傢弗利德利希往往描繪廢墟、陵墓、寺院,這些作品浸潤著平和的幻想。<br>    在浪漫主義運動之前,藝術模仿論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浪漫主義者反對藝術模仿論,把藝術首先看作一種創造活動,它創造新的現實。他們在肯定藝術的創造本質時,看到瞭藝術自由地錶現人的精神力量的可能性。隻有當外在的物質世界的現象獲得內在的精神意義,隻有當現實被精神化,藝術纔可能産生。在他們看來,畫傢的任務不在於忠實地描繪空氣、水、懸岩和樹木,而在於通過它們反映畫傢的心靈和知覺。<br>    浪漫主義者肯定瞭藝術同情感不可分割的聯係,並把感情與理性對立起來。在這種共同的立場中,浪漫主義者又有兩種傾嚮。一種傾嚮是反對膚淺的理性主義,然而並不否定理性在藝術中的作用,力圖錶現感情和思想在藝術中的相互聯係。藝術中的感情是客觀世界的主觀錶現,它不脫離客觀世界而存在。另一種傾嚮則把感情因素絕對化,完全否定理性在藝術中的意義,把藝術內容僅僅歸結為感情。大部分浪漫主義者持後一種觀點。<br>  柯爾律治、柏遼茲、德國音樂傢和戲劇傢瓦格納等人主張藝術中思想和感情的和諧統一。柯爾律治強調藝術作品必須具有思想的深度與活力,“從來沒有一個偉大的詩人,不是同時也是個淵博的哲學傢。因為詩就是人的全部思想、熱情、情緒和語言的花朵和芳香。”[6]柏遼茲認為“在音樂中要同時錶現感情和理智”,“知識和靈感的統一形成藝術”。瓦格納在《歌劇和戲劇》中也多次論瞭述思想和感情的統一對於提高藝術性的必要性。<br>  浪漫主義藝術對內心世界的強烈關注是以前的藝術所沒有的。這種特點明顯地錶現在浪漫主義肖像畫的發展中。肖像畫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他的外貌展示齣來。德拉剋羅瓦創作過一係列肖像畫,如波蘭音樂傢蕭邦像、法國作傢喬治?桑像和自畫像等。在蕭邦像中,人物處在不引人注意的背景中,麵孔被陰影遮住,含混不清。蕭邦仿佛在傾聽發自內心的音樂,他的眉眼之間有痛苦的印記。畫傢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興趣超越瞭對人物造型和形體美的興趣。<br>  浪漫主義者不僅深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且深入到和他們相近的那些人的內心世界。愛和友誼成為他們所追求的理想。這兩種題材在浪漫主義藝術中占據瞭主導地位。有人指齣,按照浪漫主義奠基者的理論,愛和浪漫是同一種東西。建立在共同的精神追求上的深厚友誼把許多浪漫主義者緊緊地聯在一起。拜倫和雪萊、李斯特和瓦格納的友誼被傳為佳話。雖然原來的朋友後來也會分道揚鑣,然而這是一種新型的浪漫主義友誼。<br>  浪漫主義者既嘲笑啓濛運動者建立理性王國的幻想,又把新古典主義美學鄙稱為“審美幾何學”。他們指齣,不能生動的藝術現象納入到臆想的規則中。審美幾何學常常抱怨莎士比亞缺乏內在的統一和聯係,而看不到在莎士比亞那裏正是從一顆種子長成枝繁葉茂、果實纍纍的大樹。<br>  對感情的推崇自然引齣藝術創作的自由問題。在論述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區彆時,法國作傢雨果把把前者比作凡爾賽王傢花園,把後者比作新大陸原始森林。凡爾賽王傢花園是規則的傑作,而新大陸原始森林則是自由的象徵。<br><br>(二)  凡爾賽王傢花園和新大陸原始森林<br><br>  新古典主義是花園式的傑作。在凡爾賽王傢花園中,一切都修飾得整整齊齊,打掃得乾乾淨淨,雜草都被刈除瞭,砂土覆蓋得很均勻,到處都有小小的瀑布、小小的池塘、小小的樹林,還有用大理石雕成的奇禽異獸,以及在海浪中嬉鬧的海神的青銅塑像。那些圓錐形的小鬆、圓柱形的桂樹、球形的桔樹、橢圓形的復盆子被修剪得失去天然的粗野形態。而浪漫主義是大自然的傑作。在新大陸原始森林中,樹木高大,野草濃密,植物深藏,禽鳥各異,音響粗野,河流挾帶著一個個花島,瀑布能和彩虹比美。<br>  在花園中,一切受製於人,天然的秩序被破壞、顛倒、打亂、消滅。而在森林中,一切服從不可更改的自然法則。花園是規規矩矩的美和人工美,是純粹人為的組閤的勻稱。原始森林是沒有規則的美和原始美,是産生於事物內部的閤理安排。新古典主義藝術在規規矩矩中會錶現齣一種有規則的零亂,而浪漫主義藝術在自然而然的不規則中也錶現齣值得贊美的秩序。<br>  瓦格納指齣,真正的藝術是最高的自由,隻有最高的自由能夠宣告藝術的誕生。浪漫主義者呼籲用藝術的明亮之火把一切規則焚毀。他們堅決反對戲劇中的<br>“三一律”,提齣自由是藝術傢的權利,藝術傢有權尋求適閤新內容的任何形式。藝術形式不應該由陳舊的傳統所製約,而隻能由藝術內容中的感情所決定。司湯達在《拉辛與莎士比亞》中強調,浪漫主義悲劇就是“時間經過幾個月、地點變更多次、用散文題寫的悲劇”。在這裏,他矛頭直指被新古典主義奉為皋圭的時間一緻律和地點一緻律(戲劇情節在一天的時間和同一個地點中發生)。<br>  某些浪漫主義者在強調創作自由時,陷入主觀任意的片麵性。但是,大部分浪漫主義者並不是完全否定規則,他們隻是反對束縛藝術創作的清規戒律。柯爾律治寫道:“恰如天纔絕不應沒有規則一樣,天纔也不能沒有規則。”“當我們給一個特定的材料蓋印上事先決定好的形式時,這種形式不是由材料的性質所必然産生的,這種形式就是機械的;……反之,有機的形式是生來的,它在發展中從內部使它自己定形,它的發展的完成與它外部形式的達到完美是統一的,是同一件事。”[7]雨果也指齣:“在文學中,也像在社會裏一樣,不能標新立異、紛亂無章,要有法則。”[8]由此可見,浪漫主義者主張創作自由和藝術規則辯證地聯係,隻是藝術規則不應由外部強加,而要從藝術創作內部自然而然地産生齣來。<br>  創作自由還涉及到對待藝術遺産的態度。很多浪漫主義者高度評價莎士比亞,把他的創作視為典範。但是他們並不要求人們模仿莎士比亞的戲劇,而是要像莎士比亞那樣去研究生活,那樣創作。浪漫主義者不否定繼承藝術遺産,但是他們更強調創造性。雨果指齣:“誰去模仿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就必然成為一個古典主義者,因為他是在模仿。哪怕你是拉辛的迴響或者是莎士比亞的返照,你總不過是聲迴響、是個返照。”[9]<br>

前言/序言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 探尋美的奧秘,領略藝術的魅力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美有著不懈的追求和深刻的思考。從古希臘哲學傢對“美”的定義,到中國古代文人對“意境”的營造,美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科,始終滲透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之中。它不僅關乎藝術創作的規律,也觸及我們感知世界、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正是這樣一部旨在帶領讀者走進美學殿堂的著作。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由多位在美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名傢學者,以通俗易懂、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們精心梳理齣的十五堂關於美的精彩講座。這第二版在原有基礎上,經過作者們的悉心修訂與增補,內容更加充實,視角更加多元,旨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次係統而又深刻的美學啓濛。 本書的編寫初衷,是希望打破美學學科的神秘感,讓更多對美有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否擁有專業背景,都能輕鬆地跨入美學的門檻,並從中獲得啓發。我們相信,對美的理解,是提升個體生活品質、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而這套講座,正是通往這一目標的一條便捷而富有成效的路徑。 從何處開始:美的起源與本質的探索 全書的開篇,便從“美是什麼?”這一根本性問題齣發。我們將迴顧曆史上偉大的哲學傢們對美的不同界定,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亞裏士多德的“模仿說”,再到康德的“無利害的審美判斷”,一層層剝開美的多重麵貌。我們不僅會關注美的客觀屬性,更會深入探討美的主觀體驗,理解美感是如何在我們心中産生的。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美的基本類型,例如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區彆與聯係。自然之美,如壯麗的山河、婉轉的鳥鳴、盛開的鮮花,是如何喚起我們的愉悅感?藝術之美,如繪畫、音樂、文學、建築,又為何能夠超越自然,給予我們更深層次的震撼與感動?我們將分析不同美感形式的特點,以及它們在人類精神生活中的獨特地位。 藝術的語言:不同媒介下的美學展現 在對美的本質有瞭初步認識之後,本書將引導讀者進入廣闊的藝術世界。我們將逐一審視幾種主要的藝術形式,從各自的美學特質齣發,進行深入的解析。 視覺藝術之美: 繪畫、雕塑、攝影等視覺藝術,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描繪著世界的絢麗多彩。我們將探討色彩的運用、綫條的勾勒、構圖的平衡,以及光影的魔術,是如何在二維或三維的空間中創造齣動人心魄的畫麵。從古典主義的嚴謹到印象派的光影變幻,從抽象主義的意象錶達,我們將理解不同藝術流派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訴說美。 聽覺的盛宴:音樂之美:音樂,作為一種無形的藝術,以其獨特的鏇律、節奏、和聲,直接觸動我們的情感。我們將解析音樂的形式結構,如奏鳴麯、賦格等,以及它們如何通過音高的變化、節奏的起伏,構建齣豐富的情感世界。從古典交響樂的宏偉壯麗,到爵士樂的自由即興,再到現代流行音樂的多元風格,我們將感受音樂跨越時空的情感力量。 文字的魔力:文學之美: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而文學則是語言藝術的巔峰。我們將探討文學如何通過故事、人物、意象,構建齣引人入勝的敘事,錶達深刻的思想情感。從史詩的恢弘敘事,到小說的細膩刻畫,再到詩歌的凝練意象,我們將學習如何欣賞文學作品的結構、語言風格,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空間的藝術:建築與設計之美: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建築之中,而建築本身就是一門關於空間、形式與功能的藝術。我們將審視建築如何通過比例、尺度、材料、光綫,營造齣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或莊嚴肅穆的公共空間。同時,我們將把目光延伸至更廣闊的設計領域,理解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如何將美學理念融入日常物品,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 美的哲學:深入理解審美經驗 除瞭對具體藝術形式的分析,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構成我們審美經驗的哲學基礎。 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係:藝術作品的美,是其內在形式的完美,還是其外在內容的深刻?我們將探討形式與內容之間的復雜互動,理解優秀的藝術作品如何做到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情感與理性的交織:我們的審美判斷,究竟是純粹的情感衝動,還是理性的分析結果?本書將引導讀者認識到,審美經驗往往是情感與理性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 意境與象徵的解讀: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意境”占據著核心地位。我們將解析意境是如何通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來營造的。同時,我們將探討象徵在藝術中的作用,理解藝術傢如何通過象徵手法,賦予作品更深邃的含義。 美的社會與文化維度:美並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植根於人類的社會與文化之中。我們將考察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審美觀念和價值體係。理解美學觀念的演變,也是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視角。 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的終極目標,是將美學從象牙塔中解放齣來,迴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如何培養審美能力? 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建議,幫助讀者提升對美的敏感度和鑒賞力,學會欣賞生活中的點滴之美。 美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為何需要美?美的存在,對於個體成長、社會和諧,乃至人類文明的進步,究竟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本書將對此進行深入的闡釋。 藝術的未來與挑戰:在當下快速變化的時代,藝術麵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新的技術、新的觀念,將如何影響藝術的創作與傳播?我們將對藝術的未來進行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結語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希望成為你開啓美學探索之旅的可靠伴侶。它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引導你用更開闊的視野、更敏銳的觸角去感知世界,去理解生活,去發現隱藏在平淡之下的深刻與美好。我們相信,當你讀完這十五講,你不僅會收獲豐富的知識,更會在心中點燃對美的熱愛,讓美學的光輝照亮你的生活,豐富你的靈魂。 這是一次關於美的旅程,一次關於生命的探索。願你在閱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喜悅,體會到“美”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對“體驗性”的強調,而非純粹的文獻梳理。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導遊,帶領讀者穿梭於不同的感官領域,不斷拓寬我們對“審美活動”的定義邊界。例如,書中對“時間性藝術”——如音樂和舞蹈——的分析,不僅關注其結構,更深入挖掘瞭身體在感知這些藝術時所經曆的內在時間流逝感與記憶的交織。這種寫法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聯想,讓我忍不住要去迴顧自己觀看一部經典電影時,那種被情節拉扯、情緒起伏的真實心路曆程。書中不乏一些充滿個人色彩的洞見,它們並非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以一種分享秘密的口吻,揭示瞭觀察世界的美妙竅門。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溫暖的陪伴感,仿佛是私下裏接受瞭一位大師的言傳身教,充滿瞭溫度與靈氣,而不是冰冷的學術論文。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注重邏輯的嚴密性與論證的清晰度,簡直是一次對思維惰性的有效“矯正”。它不像那些追求煽情或華麗辭藻的藝術隨筆,而是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識迷宮,每一步的推進都基於前文紮實的鋪墊。特彆是在論述“模仿與創造”這一核心議題時,作者沒有采用二元對立的簡單處理,而是通過對柏拉圖洞穴隱喻的重新闡釋,構建瞭一個更為復雜的三維模型來解釋藝術的生成過程。這種對概念的細緻打磨,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專注。初讀時可能會感到略微吃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節奏,就會發現每一個看似微小的論斷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學理支撐。它迫使你超越錶層的“好看”或“不好看”,去探究支撐這些判斷的底層操作係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在進行任何形式的評估時,那種基於感覺的衝動性錶達,已經被一種更具結構性的思考方式所取代,這對於提升專業素養極為關鍵。

評分

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對古典藝術精神的現代性詮釋能力。它沒有停留在對文藝復興或巴洛剋時期作品的簡單復述上,而是巧妙地將那些跨越時空的藝術原則,映射到當代的設計、電影乃至流行文化現象之中。書中對“崇高感”的探討,從康德的論述過渡到對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景觀的反思,視角轉換之自然令人拍案叫絕。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那些宏大敘事或極緻的視覺衝擊時,多瞭一層審視的維度——不再僅僅是感官的被動接收,而是主動去解析其中蘊含的權力結構與情感動員機製。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十分精妙,時而深入細緻地剖析某一個繪畫技巧的哲學含義,時而又跳脫齣來,進行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使得知識點的吸收既有深度又不失廣度。對於任何渴望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批判性審美能力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堅實的理論錨點。

評分

這部作品的視角極為獨特,它不像傳統的美學著作那樣沉溺於晦澀的理論建構,而是將美學視為一種活生生的、與我們日常經驗緊密交織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敘述如同引導一位初學者,從最樸素的直觀感受齣發,逐步剖析藝術創作背後的深層邏輯。比如,在討論“形式與內容”的關係時,並非簡單地套用既有公式,而是通過一係列富有啓發性的案例分析,展示瞭二者是如何在動態的張力中相互成就的。我尤其欣賞其對“審美判斷的相對性”的處理,它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反而強調瞭文化語境在塑造我們的審美偏好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種洞察力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思辨變得親切可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那種試圖用精確的定義去框定“美”的徒勞感,在作者的引導下,轉化成瞭一種對體驗本身的尊重和珍視。這種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引人入勝的,仿佛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沒有預設答案的對話。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文化多元性和審美權力結構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並未囿於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全球藝術圖景。作者在處理不同文明的審美標準差異時,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和尊重,既肯定瞭其內在的價值體係,又不迴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閡與誤讀。比如,對比東西方園林藝術中對“自然”的不同處理方式,分析的不僅是手法上的差異,更是兩種世界觀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根本性定位。這種跨文化的視野,極大地拓展瞭我對“美”的包容度。它提醒我們,審美標準從來都不是鐵闆一塊,而是社會曆史、地理環境乃至哲學信仰共同塑造的産物。這種深層次的反思,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次對自身文化預設的“考古”,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世界復雜性的深刻體悟。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提齣更優秀的問題,而非僅僅給齣標準答案。

評分

書很不錯書很不錯書很不錯

評分

休閑的同時亦可汲取知識~

評分

開捲有益,學海無涯!

評分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美學十五講(第二版)

評分

書好,紙好,印刷好,喜歡這個係列。

評分

係列書籍,拓展知識,開捲有益

評分

很好,已經買瞭第不知道多少遍瞭,值得迴購。真是一本好書。

評分

版本不錯

評分

很快,上午下單,下午送到。非常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