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兵,陈绚 编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 新闻学
  • 媒体研究
  • 辞典
  • 参考工具书
  • 学术著作
  •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 大众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3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106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17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它科学、系统地总结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理论概念和系统知识体系,涵盖了互联网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公共传播、跨文化传播、媒介化社会等领域的新研究成果,资料齐全,信息量大,作为一本工具书,能够满足科研院校、新闻媒体及广大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该辞典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具有知识系统性。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辞典整体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堪称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宝库,基本实现了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交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全覆盖,尤其凸显了新闻传播学科最近20多年的发展新成果。
  该辞典同时关注和吸收境外、国外学者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成果,可谓具备全球视野、高扬学术个性,同时又充溢着中国特色,是对中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科繁荣现状的梳理和总结。辞典的编撰出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科长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缩影。
  第二,具有专业性。大辞典的编撰历时6年、增删5次,凝聚了众多编写者的心血和智慧。新闻传播学泰斗甘惜分、方汉奇担任顾问,著名学者童兵、陈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的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撰写。编委会对词条选择和释文撰写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文字精练,基本实现了科学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
  第三,具有阅读检索实用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本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工具书,《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以“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专业参考”为目标,极力突出“方便快捷”特点。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值得一提的是辞典的附录包含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等等,非常适合读者检索,特别是为考研学生提供了便利。
  第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本辞典凸现新闻传播学20年来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大辞典中,关于传播学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新概念、新进展,诸如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词条也都予以吸收。新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闻改革的新战略,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开、信息安全,也吸纳许多。新闻学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新态势,也成为新辞典的一些亮点。
  如果字数多了 可以放这个简单版的 但是尽量放全面一点的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由中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甘惜分、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担任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绚教授主编,
  并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全国26 家知名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之力编写而成,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是继1993年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后的集大成之作,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该辞典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具有知识系统性。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基本实现了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以及其他相关交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全覆盖。同时关注和吸收境外、国外学者的新研究领域和新研究成果,可谓具备全球视野、高扬学术个性,同时又充溢着中国特色。
  第二,具有专业性。编委会对词条选择和释文撰写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文字精练,基本实现了科学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
  第三,具有阅读检索实用性。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辞典的附录包含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等等,非常适合读者检索,特别是为考研学生提供了便利。
  第四,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辞典凸现新闻传播学20年来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比如,关于传播学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的新概念、新进展,诸如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词条也都予以吸收。新闻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闻改革的新战略,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开、信息安全,也吸纳许多。新闻学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新态势,也成为新辞典的一些亮点。

内容简介

  

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新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作者简介

编:童兵、陈绚,执行主编:陈绚。

童 兵(1942~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新闻传播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传播等课程。撰写出版教材专著21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论纲》、《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新闻传播学原理》(合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合著)等。

陈 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律规范、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开设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研究、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主要专著:《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

问:甘惜分 方汉奇

甘惜分(1916~ ) 中国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四川邻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 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等。

方汉奇(1926~ ) 中国新闻教育家。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195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专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和《方汉奇文集》等。

参与编写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全球文化图景:跨文化传播的演变与未来》 内容概述: 《全球文化图景:跨文化传播的演变与未来》是一部深入剖析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互动与传播机制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聚焦于新闻传播领域的特定词汇定义与解释,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扎实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形态演变,并对当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全球文化交融图景。 第一部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轨迹——从隔绝到交融的漫长旅程 本部分将追溯人类文明早期跨文化传播的萌芽与发展。在信息尚未高速流通的古代,跨文化传播主要通过旅行、贸易、战争、宗教传播等途径缓慢而零散地发生。从丝绸之路上传播的商品、技术与思想,到大航海时代欧洲与亚非拉美之间的文化碰撞,再到殖民主义扩张带来的强制性文化输出与抵抗,本书将一一呈现这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分析不同文明体在接触与冲突中如何相互影响,学习,甚至融合。 我们将考察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各自独特的传播模式及其对外影响,例如佛教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基督教如何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格局。进入中世纪,宗教作为强大的文化传播载体,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标志着欧洲内部文化传播的加速与变革。 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交往范围,跨文化传播的规模和复杂性空前提升。殖民主义时期,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向全球扩张,但也催生了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抵抗与自我认同的重塑。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文化传播的单向性与双向性,探讨“东方主义”等概念的形成及其对跨文化认知的塑造。 进入近代,印刷术的普及、报刊的兴起以及后来的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使得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进一步塑造了近现代的跨文化交流格局。 第二部分:现代跨文化传播的动力与挑战——媒介、技术与认同的重塑 本部分将聚焦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至今,现代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驱动力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共同塑造了当下跨文化传播的独特面貌。 本书将重点分析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从早期电影、广播、电视的全球播映,到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一项媒介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速度和范围。我们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等相关理论的讨论。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分析技术进步如何赋能跨文化传播。卫星电视打破了地域限制,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翻译软件的进步消除了语言障碍,虚拟现实技术则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提供了可能。然而,技术并非全然是积极的,数字鸿沟、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挑战。 认同的构建与解构是本部分探讨的另一核心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认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将分析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并存的现象,探讨全球性认同、地方性认同以及混合性认同的生成。例如,全球流行文化(如好莱坞电影、K-pop音乐)的传播,一方面带来了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消亡的担忧。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权力关系,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播不对称,以及不同文化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分析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布局,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商品和价值观的传播。 第三部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理解互动的多重框架 本部分将深入介绍理解跨文化传播现象的各种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本书并非对零散的概念进行解释,而是系统梳理和阐释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互动本质的理论工具。 我们将首先回顾传播学早期关于传播模式的经典理论,并探讨其在跨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随后,重点介绍一系列专门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例如: 文化维度理论(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 介绍不同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沟通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 符号互动论与文化相对主义: 探讨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建构过程,以及不同文化群体如何通过共享的符号系统来理解世界。分析文化相对主义如何强调理解文化应置于其自身语境之中。 协商理论与建构主义视角: 强调跨文化交流是一个动态的协商过程,个体和群体在互动中不断建构和调整对彼此的认知。 后殖民理论与批判性文化研究: 审视权力、意识形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分析殖民历史如何塑造了跨文化交往中的不平等关系,以及如何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偏见。 认同理论与文化研究: 探讨跨文化情境下,个体与群体的身份如何被建构、协商和转化,以及身份认同在跨文化互动中的重要性。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理论如何被应用于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例如跨国企业广告的本地化策略、国际外交谈判中的沟通障碍、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社会中的适应与融入等。 第四部分:跨文化传播的未来展望——挑战、机遇与负责任的互动 在对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现代特征及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本部分将着眼于未来,探讨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新兴挑战、潜在机遇,以及如何实现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跨文化互动。 我们将关注数字时代的最新发展,如人工智能在语言翻译和内容生成方面的突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如何重塑跨文化体验,以及区块链技术可能对内容传播和版权保护带来的影响。这些新技术将极大地改变跨文化交流的边界和方式,但也可能带来新的伦理困境和权力分配问题。 本书将深入探讨“软实力”和“文化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分析国家如何通过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来提升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将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体社群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文化生态,本书将强调“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这包括提升跨文化敏感性、培养批判性思维、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拥抱文化多样性。我们将探讨教育、媒体和政策在提升个体和群体跨文化能力方面应扮演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例如如何避免文化盗用,如何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应对网络空间的文化冲突和偏见。负责任的跨文化互动意味着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促进理解,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全球文化图景贡献力量。 《全球文化图景:跨文化传播的演变与未来》旨在为学者、学生、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对全球文化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平台。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中,文化是如何流动、互动、演变,以及我们自身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启发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批判性的思维去探索和理解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媒体评论爱好者,平时自己也写一些关于舆论场和媒体现象的文章,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卡壳或者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过去我主要靠大量的期刊阅读来补充这些知识短板,但效率很低,而且容易遗漏关键的理论源头。《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我的研究流程。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检索。比如,当我关注到某个热点事件中“群体极化”的现象时,我可以直接查阅这个词条,它不仅解释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基础,还追溯了传播学中对“回音室效应”和“同温层”的早期研究,甚至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差异。这种立体化的知识呈现,为我的评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在很多条目后面都附带了“参见”或“延伸阅读”的引导,这就像是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更深层次学术殿堂的侧门。它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你,而是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去哪里寻找更专业的知识,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路径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包含了多少词条,而在于它如何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完整、严谨且具有批判性的新闻传播学思维框架。

评分

这本《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简直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座灯塔,对于我这个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面对那些纷繁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脑袋里就像一团乱麻。什么媒介效果理论、符号学、意识形态批判,听起来都玄之又玄,让人摸不着头脑。市面上那些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虽然系统,但对初学者来说,术语的解释往往不够直观和深入。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辞典”属性。它不是按章节罗列,而是像一本工具书一样,你想查哪个概念,翻到那个条目,就能得到一个清晰、准确、且包含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解释。比如,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涵化理论”时,我只知道大概意思,但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它与技术决定论的区别,还引用了几个经典案例,让我瞬间茅塞顿开。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人性化,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个耐心的导师,随时准备为你解答疑惑。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新兴传播现象的收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对“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的探讨,虽然是辞典形式,但解读却充满了批判性的洞察力。对于需要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研究者或者学生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帮你把散落在各处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我对“辞典”这种形式的书籍一向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是知识的碎片化集合,缺乏连贯的逻辑。但《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极其细致和富有层次感的条目划分。比如,关于“受众研究”这个大模块,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笼统的定义,而是细分到了“霍夫兰休眠实验”、“Uses and Gratifications”、“情感传染”等无数个子概念,每一个子概念的解释都精准到位,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它们在传播学史上的演进路径。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间来回切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学习环境。我最欣赏它在解释某些方法论时所展现的务实性。例如,在讲解“内容分析法”时,它不仅解释了什么是信度、效度,还配上了如何在实际研究中操作的步骤建议,甚至提到了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在处理文本数据时的侧重点差异。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极广,无论是搞学术的,还是做市场传播的,都能从中找到立足点。它不卖弄高深的术语,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点结构化地呈现出来,非常高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来自于它对“传播”这一行为的整体性把握。我们现在谈论新闻传播,很容易陷入到对具体平台(比如抖音、推特)的讨论中去,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媒介本质和权力结构。然而,当我翻阅这本《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时,我惊喜地发现它能够有效地将宏观的哲学思辨和微观的媒介技术细节联系起来。比如,它对“信息社会”的定义,就不是肤浅地等同于“网络普及”,而是深入探讨了从贝塔到数字化的媒介形态变迁对社会结构、知识生产和个体主体性的影响,引用了大量社会学和哲学大家对信息时代的深刻洞见。这种宏大叙事能力,是很多只关注传播技术或市场应用的工具书所不具备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媒介伦理”的部分,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伦理守则,而是系统梳理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冲突与调和,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判断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凝练且富有韵味的,每一个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推敲,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和表达的准确性,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知识拼凑。

评分

我接触新闻传播学已经有些年头了,算是圈子里混了个脸熟的老兵了。老实说,市面上的“大辞典”我翻过好几本,大多是故纸堆里的东西,要么是五十年前的理论还被奉为圭臬,要么就是对一些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和跨学科视野。但是《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仿佛是站在了当代全球传播格局的最前沿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我注意到它对“后真相时代”的阐释,没有简单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媒介生态变化和社会心理动因,引用了最新的认知科学和政治学研究成果,这点非常令人赞叹。更难得的是,它在收录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对本土化研究的关注度也很高。很多国内学者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能在这里找到精准的条目和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筛选者和整合者。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复杂理论(比如福柯的权力理论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下的引注,非常严谨,能引导我们去追溯一手资料,这体现了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的书,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书,能让你在查阅一个概念的同时,引发对周边相关领域的联想和深入探索。

评分

总体上比较浅,不应该是辞典,而应该是普及读物

评分

正版!具体内容在看!

评分

厚厚的一大本辞典,真心不错!赞!

评分

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总体上比较浅,不应该是辞典,而应该是普及读物

评分

没有图片中那么厚 纸也比较薄 一本辞典而已 能用能看就行

评分

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买书还是到网店。

评分

书的封面破损!烦!看到暂时没货了,真心懒得换了!烦!!!

评分

书很好,是期望的书。希望用好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