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辞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涵盖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新研究成果,由全国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闻传播学专业人员参与撰写,学科基础知识和学术前沿成果并重,学科框架完整,知识体系完备。索引有词条标题汉语拼音索引和词条外文标题索引,以利读者检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业人员、教学和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读者的查阅和参考工具。
内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为13部分,包括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新闻伦理与法、新闻传播业务、传播媒介经济学、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事件、新闻传播界人物、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管理机构与组织、新闻传播奖项、网络传播技术。共收入词条6811条,计220万字。词条采用分类编排法,按词条内容划分类别,据以编排。
附录有传播学谱系图、世界新闻传播史大事记、关于出版的统计数据、国外新闻传播专业部分网站、中国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博士生导师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主 编:童兵、陈绚,执行主编:陈绚。
童 兵(1942~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新闻传播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传播等课程。撰写出版教材专著21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比较新闻传播学》、《新闻理论》、《中西新闻比较论纲》、《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新闻传播学原理》(合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合著)等。
陈 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律规范、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开设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研究、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广告传播道德与法规。主要专著:《新闻传播与媒介法治研究报告(2011-2012年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概论》、《广告道德与法律规范教程》、《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大众传播法规案例教程》。
顾 问:甘惜分 方汉奇
甘惜分(1916~ ) 中国新闻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四川邻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马克思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 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等。
方汉奇(1926~ ) 中国新闻教育家。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1953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后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的专著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主编兼撰稿人)、《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和《方汉奇文集》等。
参与编写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
我是一个业余的媒体评论爱好者,平时自己也写一些关于舆论场和媒体现象的文章,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卡壳或者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过去我主要靠大量的期刊阅读来补充这些知识短板,但效率很低,而且容易遗漏关键的理论源头。《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我的研究流程。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检索。比如,当我关注到某个热点事件中“群体极化”的现象时,我可以直接查阅这个词条,它不仅解释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关基础,还追溯了传播学中对“回音室效应”和“同温层”的早期研究,甚至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差异。这种立体化的知识呈现,为我的评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在很多条目后面都附带了“参见”或“延伸阅读”的引导,这就像是为读者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更深层次学术殿堂的侧门。它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你,而是告诉你下一步应该去哪里寻找更专业的知识,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路径图。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包含了多少词条,而在于它如何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套完整、严谨且具有批判性的新闻传播学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简直是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座灯塔,对于我这个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时,面对那些纷繁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脑袋里就像一团乱麻。什么媒介效果理论、符号学、意识形态批判,听起来都玄之又玄,让人摸不着头脑。市面上那些教材往往侧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虽然系统,但对初学者来说,术语的解释往往不够直观和深入。而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辞典”属性。它不是按章节罗列,而是像一本工具书一样,你想查哪个概念,翻到那个条目,就能得到一个清晰、准确、且包含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解释。比如,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涵化理论”时,我只知道大概意思,但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它与技术决定论的区别,还引用了几个经典案例,让我瞬间茅塞顿开。它的编排逻辑非常人性化,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个耐心的导师,随时准备为你解答疑惑。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新兴传播现象的收录,紧跟时代步伐,比如对“算法推荐”和“信息茧房”的探讨,虽然是辞典形式,但解读却充满了批判性的洞察力。对于需要快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研究者或者学生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帮你把散落在各处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我对“辞典”这种形式的书籍一向抱有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是知识的碎片化集合,缺乏连贯的逻辑。但《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极其细致和富有层次感的条目划分。比如,关于“受众研究”这个大模块,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笼统的定义,而是细分到了“霍夫兰休眠实验”、“Uses and Gratifications”、“情感传染”等无数个子概念,每一个子概念的解释都精准到位,并且清晰地标明了它们在传播学史上的演进路径。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之间来回切换,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高度集成化的学习环境。我最欣赏它在解释某些方法论时所展现的务实性。例如,在讲解“内容分析法”时,它不仅解释了什么是信度、效度,还配上了如何在实际研究中操作的步骤建议,甚至提到了定量分析和质性分析在处理文本数据时的侧重点差异。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平衡感,使得这本书的受众面极广,无论是搞学术的,还是做市场传播的,都能从中找到立足点。它不卖弄高深的术语,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点结构化地呈现出来,非常高效。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来自于它对“传播”这一行为的整体性把握。我们现在谈论新闻传播,很容易陷入到对具体平台(比如抖音、推特)的讨论中去,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媒介本质和权力结构。然而,当我翻阅这本《新闻传播学大辞典》时,我惊喜地发现它能够有效地将宏观的哲学思辨和微观的媒介技术细节联系起来。比如,它对“信息社会”的定义,就不是肤浅地等同于“网络普及”,而是深入探讨了从贝塔到数字化的媒介形态变迁对社会结构、知识生产和个体主体性的影响,引用了大量社会学和哲学大家对信息时代的深刻洞见。这种宏大叙事能力,是很多只关注传播技术或市场应用的工具书所不具备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媒介伦理”的部分,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伦理守则,而是系统梳理了功利主义、道义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冲突与调和,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判断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凝练且富有韵味的,每一个词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推敲,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和表达的准确性,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知识拼凑。
评分我接触新闻传播学已经有些年头了,算是圈子里混了个脸熟的老兵了。老实说,市面上的“大辞典”我翻过好几本,大多是故纸堆里的东西,要么是五十年前的理论还被奉为圭臬,要么就是对一些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缺乏真正的思想深度和跨学科视野。但是《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仿佛是站在了当代全球传播格局的最前沿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我注意到它对“后真相时代”的阐释,没有简单停留在情绪化的批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媒介生态变化和社会心理动因,引用了最新的认知科学和政治学研究成果,这点非常令人赞叹。更难得的是,它在收录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对本土化研究的关注度也很高。很多国内学者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都能在这里找到精准的条目和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筛选者和整合者。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复杂理论(比如福柯的权力理论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下的引注,非常严谨,能引导我们去追溯一手资料,这体现了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的书,更是一本“启发思考”的书,能让你在查阅一个概念的同时,引发对周边相关领域的联想和深入探索。
评分总体上比较浅,不应该是辞典,而应该是普及读物
评分正版!具体内容在看!
评分厚厚的一大本辞典,真心不错!赞!
评分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总体上比较浅,不应该是辞典,而应该是普及读物
评分没有图片中那么厚 纸也比较薄 一本辞典而已 能用能看就行
评分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买书还是到网店。
评分书的封面破损!烦!看到暂时没货了,真心懒得换了!烦!!!
评分书很好,是期望的书。希望用好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