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索彦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侵蚀
  • 水土保持
  • 土地资源
  • 生态环境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农业科学
  • 遥感技术
  • GIS
  • 土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22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46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3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全面介绍了首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普查实施的全过程。全书从我国土壤侵蚀调查的技术方法出发,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普查的工作过程,包括土壤侵蚀调查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详细介绍了各土壤侵蚀因子的量化方法与侵蚀模数计算、强度评价分析的过程和结果,为总结本次普查经验,指导今后的土壤侵蚀普查工作提供了参考。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可供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测机构及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1.1.1 美国土壤侵蚀抽样调查
1.1.2 澳大利亚土壤侵蚀网格估算
1.1 '3欧洲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
1.2 国内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

第2章 全国土壤侵蚀普查
2.1 组织实施
2.1.1 机构组建及职责
2.1.2 资料搜集
2.1.3 普查宣传
2.2 目标与内容
2.3.普查方法
2.3.1 水蚀模型
2.3.2 风蚀模型
2.3.3 冻融侵蚀模型
2.4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2.4.1 野外调查底图制作
2.4.2 野外调查
2.4.3 数据处理上报
2.4.4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2.5 普查表设计与填报
2.6 技术培训
2.6.1 培训内容
2.6.2 培训组织实施
2.6.3 培训形式
2.7 质量控制

第3章 野外调查单元布设
3.1 布设原则
3.1.1 按不同侵蚀类型区布设
3.1.2 按不同密度布设
3.1.3 大面积非土壤侵蚀区不布设
3.1.4 布设质量控制
3.2 网格划分
3.3 布设结果

第4章 野外调查单元数据采集与处理
4.1 底图制作
4.1.1 水力侵蚀
4.1.2 风力侵蚀
4.1.3 冻融侵蚀
4.2 数据采集
4.2.1 水力侵蚀
4.2.2 风力侵蚀
4.2.3 冻融侵蚀
4.3 数据处理
4.3.1 水力侵蚀
4.3.2 风力侵蚀
4.3.3 冻融侵蚀

第5章 水力侵蚀分析与评价
5.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1.1 数据收集与数据质量控制
5.1.2 计算与空间插值
5.1.3 精度控制
5.1.4 结果分析
5.1.5 调查单元R因子图层生成
5.2 土壤可蚀性因子
5.2.1 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
5.2.2 计算方法
5.2.3 结果分析
5.2.4 数据质量审核
5.2.5 调查单元K因子图层生成
5.3 地形因子
5.3.1 资料与方法
5.3.2 结果分析与数据质量审核
5.3.3 调查单元地形因子图层生成
……
第6章 风力侵蚀分析与评价
第7章 冻融侵蚀分析与评价
附录1 土壤侵蚀普查表
附录2 制图知识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风蚀地貌的时空演变及调控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风蚀地貌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控策略。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风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 引言 本章首先阐述了风蚀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灾害,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详细介绍了风蚀的定义、主要类型(如沙丘活动、地表剥蚀、土壤细颗粒流失等)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征。接着,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风蚀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例如对风蚀过程复杂性的认知不足、时空尺度的多变性以及调控措施的区域差异性等。最后,明确了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 风蚀作用的物理过程与驱动机制 本章从微观层面深入剖析了风蚀作用的物理过程。首先,详细介绍了风力对土壤颗粒的作用力,包括剪切力、拖曳力和静电力,并解释了这些力如何克服土壤颗粒间的粘聚力,使其发生运动。其次,系统阐述了风蚀的三种主要输沙方式:滚动、跳跃和悬浮,并分析了不同颗粒大小的土壤在不同风速下采取不同输沙方式的机理。接着,深入探讨了影响风蚀的驱动机制,包括风的特性(风速、风向、风力频率、阵风效应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盐分等)以及地表覆盖条件(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农作物覆盖、残茬覆盖等)。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如降雨量、气温、蒸发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建设等)对风蚀驱动机制的改变作用。 第三章 风蚀地貌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章聚焦于风蚀地貌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演变特征。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区域性风蚀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例如沙漠扩张、戈壁荒漠化、风蚀洼地发育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北美大平原等)展示了长时期尺度上的地貌演变趋势。其次,深入研究了中观尺度下风蚀地貌的动态变化,例如沙丘的迁移规律、风蚀残垣的形成和消亡、风蚀沟的扩张和淤积等,并利用遥感影像、GIS技术和野外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这些地貌单元在数十年至数百年尺度上的形态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再次,对微观尺度下的风蚀过程进行了细致刻画,包括地表粗糙度的改变、土壤细颗粒的流失速率、微地形(如风蚀坑、风蚀脊)的形成和发育等,并通过高精度监测设备和模型模拟,揭示了短时间尺度(数日、数月)内风蚀地貌的精细化演变过程。最后,结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了风蚀地貌演变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四章 风蚀强度与区域评价 本章构建了科学的风蚀强度评价体系,并对典型区域进行了实证评价。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风蚀强度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法(如依据地表可见风蚀现象判断)、半定量评价法(如基于土壤侵蚀模数、土地利用类型等指标)以及定量评价法(如利用风蚀模型计算)。重点阐述了基于遥感、GIS和实测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如何将风的侵蚀力、土壤的可蚀性、地表覆盖状况等多重因素纳入评价模型。其次,系统介绍了风蚀强度的划分等级标准,例如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风蚀等,并对各个等级的定义、典型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描述。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风蚀区域(如干旱、半干旱区,草原退化区,农牧交错带等),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对其风蚀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以图件、表格等形式呈现,清晰展示了研究区域内风蚀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薄弱环节以及主要风蚀类型。最后,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改进方向。 第五章 风蚀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机理 本章深入解析了风蚀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将前两章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地貌特征相结合。首先,系统阐述了风蚀地貌的形成是风力作用、地表物质特性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详细解释了风力如何剥离、搬运和堆积地表物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地貌形态,如沙丘、雅丹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其次,重点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机理。例如,沙丘的形成与发展与风向、风速、沙源分布、地表障碍物等密切相关,本书将区分不同类型的沙丘(如新月形沙丘、星形沙丘、复合型沙丘)并解析其形成过程。雅丹地貌的形成则与风向的稳定性和差异性侵蚀密切相关。风蚀洼地的形成则与地表物质的易蚀性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再次,探讨了风蚀地貌的演变机制,即地貌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这包括沙丘的迁移和变形,雅丹地貌的风化剥蚀,以及风蚀洼地的扩大和淤积等。本书将结合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现代的生态环境演变,来解释地貌演变的长期和短期规律。最后,引入了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风蚀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并预测未来地貌演变趋势。 第六章 风蚀地貌的生态环境影响 本章详细分析了风蚀地貌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先,阐述了风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包括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土壤结构破坏(团粒结构消失,土壤板结)、土壤水分状况恶化(持水能力下降,蒸发加剧)以及土壤盐渍化加剧等。接着,深入分析了风蚀对植被的影响,包括植被盖度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植物生长发育受阻、植物抗逆性减弱以及草原退化、沙化等。重点讨论了风蚀与旱灾、水土流失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性。再次,分析了风蚀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例如碳、氮、磷等元素的输移和亏损,以及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最后,探讨了风蚀地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如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对区域大气能见度、交通运输、航空安全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第七章 风蚀地貌的调控策略与技术 本章在深入分析风蚀机理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多样的风蚀地貌调控策略与技术。首先,从源头控制角度,强调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性,包括合理规划草场、农田、林地和建设用地,推广节水农业、旱作农业,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开垦。其次,详细介绍了物理防护措施,包括设置防风固沙林带(如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修建草方格、设置沙障(如粘土沙障、塑料沙障)、构筑拦沙坝等。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防风固沙工程的适用范围、技术要点和效果评估。再次,阐述了生物调控措施,包括人工造林种草、推广耐旱抗风的乡土植物、加强草原植被恢复和管理、利用生物固沙技术(如微生物菌剂、生物膜等)等。深入探讨了如何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优化种植模式、加强后期管护,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固沙效果。接着,介绍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例如“草方格+植被”、“林带+草方格”等组合方案。此外,还针对特定风蚀地貌类型(如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提出了差异化的调控技术。最后,强调了政策支持、社会参与以及科技创新在风蚀地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发展生态修复产业,推广先进的监测和评价技术,为风蚀地貌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保障。 第八章 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章精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风蚀区域,通过详细的案例研究,验证本书提出的理论方法和调控策略的有效性。例如,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典型的风蚀治理示范区,详细介绍其治理前的风蚀现状、治理过程中采用的综合措施(包括工程、生物、管理等),以及治理后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如植被覆盖度、土壤水分、沙尘暴频率等的变化)。通过量化分析,展示了调控策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接着,对其他区域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突出不同治理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最后,对风蚀地貌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包括:深化对风蚀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认识,发展更精细化的风蚀模型,探索智能化、大数据驱动的风蚀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新型高效的生物固沙材料和技术,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风蚀挑战。本书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为实现风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理论探讨,它提供了一套极其实用的方法论框架,对于从事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作者不仅阐述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详尽地介绍了“如何做”。其中关于区域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步骤,详细到每一个数据采集的规范、权重设定的考量,以及最终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建议,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多个详实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不同的地理气候带,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应用边界。这些案例的分析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具体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评估,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对于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规划,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参照和验证的“操作手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指导,这一点是我最为看重的实用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和前瞻性思考,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份对现有状况的总结报告,更像是对未来几十年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指引蓝图。书中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新型防治技术如生物工程方法和智慧监测系统的探讨,显得尤为及时和重要。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方法的梳理上,而是勇敢地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这些观点往往基于最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批判性思维。更难得的是,在提出问题后,作者还针对性地设计了若干“未来场景”进行推演,这不仅锻炼了读者的思维,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决策参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学术力作,它提供的知识和视角,确保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其重要性和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粗粝感的哑光纸张,触感上就让人联想到大地的质地。色彩搭配上,深沉的土褐色与清新的嫩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一幅精心构图的油画,直观地传达了与土地和生命力相关的主题。内页的纸张厚实适中,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高清的野外照片,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排版上极为用心,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个版面疏密有致,阅读起来节奏感十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从工艺角度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制作精良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阅读者的尊重。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而又充满期待的仪式感,这在现今充斥着轻薄电子书的时代,无疑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评分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魅力或许并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它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那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所自然流淌出的智慧之光。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用词精准,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每一个词语都承担着传递特定科学信息的使命。然而,在描述一些自然现象的宏大场景时,偶尔也会流露出一种诗意的表达,比如对风力搬运物质的描述,或是对水流冲刷痕迹的刻画,这些片段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瞬间鲜活起来,充满了画面感。这种在科学严谨性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更像是一场与大自然进行深度对话的旅程。它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与情感联结。

评分

我花费了整个周末沉浸在阅读这本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中,发现它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极其严谨,逻辑链条密不透风。作者似乎对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进行了周密的铺垫,从宏观的地理背景到微观的土壤颗粒运动机制,层层递进,没有丝毫的跳跃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示说明,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证部分所下的功夫,参考文献列表之详尽,几乎涵盖了近几十年来的所有关键研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的深度讲座,知识点被精准地拆解和重构,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让人读后感到对所涉猎领域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这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把控,是这本书最令人信服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