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部铁器

日本南部铁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村上洋一 著,邹丽萍 译
图书标签:
  • 铁器
  • 南部铁器
  • 日本工艺
  • 传统工艺
  • 铸铁
  • 茶道具
  • 生活美学
  • 收藏
  • 工艺美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1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6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孕育四百年历史的铁与火的艺术
  带你走进铸铁南部藩开启寻访日本铁壶之旅
  从肌理与棱线上一较高下空无的肌理之美壶身棱线的魅力铉的表情
  铸物师的匠人精神传承从铁小子到工艺士历经危困守护传承
  “我们做的是生活日用品!”
  铁壶制作工艺全过程呈现“将铉打弯时,合缝呈笔直一线,就是名匠的手艺。”

内容简介

  一种民间工艺传统,如何在当代守护和传承,南部铁器无疑给我们更多启示。
  南部铁器等传统的工艺品,是落后时代的生活用品吗?当然,我不是指那些过时的遗物,而是稀少的或是看起来有着古董一样价值的物品。放在现代的生活中,它们却能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传统的工艺品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通过艰苦的技艺训练制作出来的作品。守护着它们的匠人,得以心手合一,同时又与时俱进,无论是设计还是功用都在延续和进步着。

内页插图

目录

◇ 孕育了南部铁器的盛岡风景 ……2
◇ 旧铁壶的保养方法 ……12
◇ 铁壶构造的主要部位 ……13
前言 ……14
第一章 华章开启
◇凛凛地静默。然后是厚重。这里有世界认可的日本的美和技艺 ……24
◇盛岡?南部铁器 匠人?景点地图 ……34
* 被匠人们的技艺感动,岩铸铸造厂展示了铁器的魅力 ……36
* 创新设计推陈出新的传统—— 釜 定 ……40
* 继承着南部铁器400年历史的——铃木盛久工房 ……41
* 享受着多种多样南部铁器制品的快乐——铃木主善堂 ……41
* 匠人工房集聚一堂,制作与体验的主题公园 盛岡手工制作村(盛岡市) ……42
第二章 南部铁器的历史
◇被众人拥戴武士、市民孕育的茶汤釜 由著名工匠崭新创意而产生出的南部铁壶 ……48
?南部铁器的历史和进化?
■创迎新时代的人们1 发明了铁壶、并尽全力继承和创新的仁左卫门 ……58
——第十代传人 小泉仁左卫门?御釜屋
■创迎新时代的人们2 继承技术和传统、制造出铁器新形态 ……64
——第十五代传人 铃木志衣子盛久?铃木盛久工房
■创迎新时代人们3 铸物师在幕末时代开始铸造大炮 ……70
——第十三代传人 铃木忠一郎?铃木主善堂
○专栏 品尝美食——用强火烧制料理的只有铁锅。独特的商品多种多样 ……76
P20.
第三章 火焰的艺术——南部铁壶的主要制造工艺
◇火花飞溅。火炎升腾 ……78
◇铁器(铁壶)的制造工艺 ……80
◇铉(提梁)的制造工艺 ……96
◇铁器进行批量生产的岩铸饭岡工场 ……98
○专栏 生活中的乐趣——风铃的清澄音响让人欢悦
室内装饰及空间扩展的愉快感受 ……100
第四章 匠人精神
●[铁是柔软温暖的。它滋润并安慰了我们 ……102
水泽繁树(三代清末)岩铸株式会社?传统工艺士
● [最紧张之时是铁水即将变成铁壶的瞬间,简直就像婴儿出生的瞬间一样] ……108
● [传统工艺师作为专家责任很重。每一个工程之间出错或偷工减料是决不允许的] ……114
藤原慎一(四代清末)岩铸株式会社?传统工艺士
● [从70岁开始考虑创新。要用一生的功力生产出新颖的铁壶] ……118
田山和康 田山铁壶工房?传统工艺士
● [铸物具有魔性。你越是制作、越是积累经验它就会越变得神秘起来。 ……124
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
前田知行(三代虎山)——虎山工房?传统工艺士
P21.
● “匠人就是越艰难越勇往直前的人。拼命制作出令顾客喜爱的器物是匠人的追求。” ……130
佐佐木 和夫(三代薰山)——薰山工房?传统工艺士
● “因为想做铁壶才来到盛岡。独立后20年,度过了艰苦的时代才有了今天。” ……136
佐佐木健太郎 七森工房?传统工艺士
● “安上提梁完成铁壶。不同的提梁会让铁壶呈现完全不同的表情。” ……142
田中二三男 田中铉工房?传统工艺
● “守着传统的同时,想要挑战以自然为主题的独特的作品。” ……148
高桥大益 铁壶工房高桥
● “即使人们的价值观变了,铁壶也仍然会留下。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 ……152
成瀬 忠(有限会社)南部三岩堂 NARUSE
● “在店铺内愉快浏览,想让你觅得南部铁器的种种优点。” ……154
藤枝由男 藤枝工房
第五章 南部铁器面向未来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名为《日本南部铁器》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但不涉及任何关于该书内容的描述,且完全以人类的写作风格呈现。 --- 图书简介:铁的韵律与匠心 书名: 日本南部铁器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 页数: [此处留空] 一、 引言:器物背后的时代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技艺的深度解析,也非详尽罗列地方工艺品的图录。它是一部旨在捕捉时代精神与人文温度的观察手札。我们习惯于将器物视为功能性的载体,是日常生活的背景板。然而,当我们真正沉下心来,去探寻那些由匠人双手赋予生命的物件时,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史诗。 《日本南部铁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现代的审视目光与古老的制作传统。它探讨的不仅是“物”本身,更是“物”如何诞生、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被使用、被珍视,并最终成为某种文化符号的过程。这种探索,需要一种对材料的敬畏和对工艺流程的尊重。 二、 结构与视野:从地域性到普遍性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细节捕捉之间找到平衡。我们避免陷入纯粹的学术考据,转而采用一种更为贴近体验和感知的叙事方式。 第一部分:地域的温度与根基 本部分关注特定地域在物质文化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乃至社会结构,都深刻地影响着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和审美取向。此处着墨于探讨地域特质如何塑造了特定工艺的初始形态。我们关注的是环境对材料的筛选、对技术的催生,以及这种地域性如何构建起一个相对封闭又自成体系的生产社群。这种社群的运作模式、学徒制的传承方式,以及代际间的知识传递,构成了理解工艺品复杂性的基础。 第二部分:时间的回响与技术的沉淀 技术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系列微小改进和长期实践的结果。本部分旨在描摹技术“流淌”的过程。这包括了对材料处理方式的细致审视,对模具制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最终成品进行表面处理的微妙手法。技术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调整和适应。我们探讨的是这种适应性,是传统工艺如何在外部世界不断变化的压力下,试图保持其核心精神不变的努力。这需要对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勘探到最终的淬火——都有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第三部分:器物的语境与生命 一件器物一旦脱离了工坊,便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本部分将视野转向器物的使用场景。它们是如何被融入日常生活、仪式活动,乃至艺术欣赏中的?器物的使用痕迹——如包浆的形成、部件的磨损、甚至是不经意的磕碰——都成为了记录历史的密码。通过对这些使用语境的考察,我们可以重新认识那些看似简单的物件,它们是如何参与并见证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此外,器物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其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也值得深入探讨。它们不再仅仅是工具或装饰,而是成为了一种跨越语言的交流媒介。 三、 写作风格与理念:拒绝“定义”的尝试 本书的写作风格试图保持一种克制的观察性,避免使用过于强烈的价值判断或预设结论。我们更倾向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非直接给出标准答案。 我们相信,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因此,书中会穿插对相关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口述历史片段的引用,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工艺世界。这种方法论旨在打破对传统工艺的“博物馆化”倾向,将其视为一种仍在呼吸、仍在演变的生命体。 四、 结语:留白的艺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于“制造”这一行为本身的兴趣。它邀请读者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那些需要时间来打磨的事物所蕴含的重量。在日益追求效率和速成的现代社会中,重温对“慢”的坚持、对“恒”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回望。 它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特定文化中,人与材料之间所建立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读完此书,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对特定器物的记忆,而是对“匠心”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体悟。这体悟,如同铁器上的细微纹理,需要光线的巧妙折射才能显现其深邃之美。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深沉的墨色调和极简的排版,立刻抓住了我这个平面设计师的眼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传统手工艺流程现代转化的案例研究,尤其是在材料科学与传统美学结合的领域。遗憾的是,书中绝大部分篇幅似乎都聚焦于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的“史学考据”,大量的年代考证和人名地名堆砌,让原本清晰的叙事线索变得有些晦涩难懂。我试图从中梳理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制造哲学”,比如如何在新材料应用中保持传统韵味,但书中提供的多是历史原型的精确复刻记录,对于如何“创新性地继承”讨论得相对较少。这使得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面向行业实践者的工具书。对于我来说,如果能在技术细节和当代语境的结合上有更多大胆的尝试或讨论,这本书的价值会更高,但就目前呈现的深度而言,它更适合作为博物馆的藏品目录来阅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物”来构建和维护社群联系。我关注的是那些被日常使用、而非仅仅被供奉起来的器皿,它们如何在家庭聚会、社区庆典中扮演“媒介”的角色。这本书对器具的描绘无疑是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从金属的配比到铸造的温度曲线,都有详尽的记录。然而,它在社会学或人类学的切入点上显得相对薄弱。那些关于“谁在使用它”、“在什么场景下使用”、“它如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描述,往往一笔带过,或者被赋予了过于概括性的文化标签。我真正想探究的是,那些略带瑕疵、带有使用痕迹的器物,是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被赋予了新的“故事性”,从而成为家庭传承的一部分。这本书更多地像是在为一座博物馆的精品展厅撰写说明文字,而缺少了对真实生活场景中那些“有温度”物件的关注与描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准备去参加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手工艺结合的国际论坛。我希望书中能对传统制造过程中“零浪费”的理念进行深入的挖掘,或者探讨如何将那些被淘汰的、不符合主流审美的“次品”重新融入现代设计循环。这本书的视角显然非常传统和经典。它近乎完美地展现了那些被历代匠人和收藏家所推崇的“正统”之作。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光彩夺目,强调了其稀有性和工艺的极致难度。虽然这本身无可厚非,它确实保留了工艺的高峰记录,但对于边缘或被遗忘的实践方式则鲜有提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材料回收、废物利用或者对环境影响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对已逝黄金时代的歌颂之中。这本书像一座宏伟的纪念碑,矗立在工艺史的顶端,但我更需要的是一条通往未来的、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道路图。

评分

我是一个狂热的咖啡爱好者,一直痴迷于探究不同冲煮器具如何影响最终的风味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器形”与“流体动力学”之间联系的深刻见解,毕竟,器物之于液体,如同容器之于味道。这本书确实在某些部分触及了这一点,特别是描述了某个特定壶嘴设计如何影响水流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然而,这种探讨往往被淹没在对器物“精神价值”的宏大叙事中。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将这些器具神化,描绘成承载了无数仪式和情感的载体,这固然提升了它们的文化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实用功能和工程学基础的关注。我试图寻找关于如何通过改变器壁的厚度和材质密度来调节热容量的定量数据,但书里更多的是定性的描述,比如“此壶保温性极佳,能留住炉火的余温”。这种浪漫化的表达,虽然动人,却无法指导我进行实际的性能优化实验。

评分

这部关于茶道器具的精装本,装帧考究,纸张的触感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木地板,泛着温润的光泽。我本是抱着对“侘寂”美学的探究之心翻开它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这种东方哲学融入现代生活的设计灵感。书中的插图极其精美,那些手工打磨的纹理,光影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的细腻变化,简直可以作为单独的摄影作品集来欣赏。尤其是对于器物表面处理工艺的那些长篇论述,作者似乎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去描摹那种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白”的章节,它不是空泛地谈论艺术理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代茶碗的形制,深入剖析了器物与使用者的呼吸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虽然我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将这些古典的审美融入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小型家居用品项目中,但这本书提供的视觉冲击力和那种沉静的氛围感,已经为我的创作过程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品的书,更像是一次对时间流逝的冥想。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