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

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拉拉 著
图书标签:
  • 跨界艺术
  • 艺术思考
  • 创意
  • 绘画
  • 设计
  • 文化
  • 旅行
  • 随笔
  • 视觉艺术
  • 艺术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3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706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遗忘海:跨界艺术笔记》集结了罗拉拉近十年来的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涉及的文化人物有导演田壮壮、荣念曾、贾樟柯、林奕华;作家白先勇、木心、苏童、叶兆言、毕飞宇、朱苏进、韩东、黄梵、鲁敏、葛亮;艺术家张继青、柯军、陈丹青、张晓刚、吴为山、毛焰、范扬、徐累、汤国、喻慧、吴湘云、姚媛、吴思骏;设计师朱赢椿、速泰熙、赵清、陈卫新等等,都试图以属于自己的独特感知与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作者以知识女性敏锐的感知,新颖独特的视角白描文化人物、评点文艺作品与文化现象、讲述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亦配有作者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
  文集还佐以罗拉拉本人的绘画小品,以“原汤化原汁”的自然嵌入彰显文集个性特色。特约已斩获多项国际书籍设计大奖的平面设计大师赵清倾情设计。还邀请了曾为张艺谋、王家卫、徐克等导演名片题写片名的著名书法家许静为本书题写书名。目前,该书已经荣获“2014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内容简介

  《遗忘海:跨界艺术笔》集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还讲述了她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作者本人绘制。

作者简介

  罗拉拉,笔名肖林,知名媒体人、资深昆迷、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已出版随笔集《像蝶一样的碟》(江苏文艺出版社)、《旋转木马》(古吴轩出版社)与艺术文论《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多部图书,担任过央视与江苏卫视合拍的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荣获金鹰奖、星光奖等)的分集撰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遗忘海》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设计师为赵清、徐源。该书集结了肖林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肖林本人绘制。
  ——2014年11月21日南京日报

  ★近日……金陵晚报记者肖林的跨界艺术笔记《遗忘海》,荣膺“2014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据悉,本次“2014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参评图书353部,最终22部图书作品荣膺该称号。
  ——2014年11月21日东方卫报

  ★《遗忘海》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集结了肖林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还讲述了她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肖林本人绘制。
  ——2014年11月21日金陵晚报

  ★媒体人的敏锐,写作家的情怀,艺术家的修养,这便是罗拉拉。对我而言,她的魅力还包括老朋友的义气和爽直。
  ——作家韩东

  ★我始终认为,罗拉拉拥有杰出小说家的文字,但她选择做了记者。这就如同她的为人,结合了真诚、人情味和美。
  ——作家黄梵

  ★诗歌里,我特别偏爱叙事诗:草率而至的细节、并无格调的情境,却架构成一种慌张、奔弛、万劫不复的命运感。我与罗拉拉的交情,算算已有20年。我模糊地认为,这正是那种叙事诗。
  ——作家鲁敏

  ★当我成为《蛋》杂志上被罗拉拉速写的“20人”之一,从此我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正是她文字的力量!
  ——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

  ★在设计这本书的过程里,遗忘掉我过去的设计。——设计师赵清
  罗拉拉笔下之形象与时代共舞。
  ——艺术家汤国

  ★好多年前认识罗拉拉的时候,她在电台,写大块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我上了微信,在朋友圈看到,拉拉除了写文章,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家宴一会儿喝茶,还主持艺术活动……
  ——画家吴湘云

  ★罗拉拉是一个聪敏机智、幽默智慧的女子,有着准确的洞察力。尤其是她随手拿个手机一按,没准就拍出了你一生最漂亮的照片……这只能说她的艺术直觉太好了!
  ——画家姚媛

  ★罗拉拉崇尚自己的个性,也崇尚朋友间的感情,这是她的为人之道。但是,友情并未屏障她的判断,她对所写对象作品的优劣持有自己的尺度,这就是爽朗而又认真的罗拉拉!
  ——画家吴思骏

目录

记录是履历 遗忘是修行 (序)
一、人物白描
印象速写:
艺术家篇
作家篇
导演篇
跨界走笔:
速泰熙 行走在没有边界的艺术空间
赵清 中国设计师要记得自己在东方
朱赢椿 在时光之河中顺流,逆流
陈卫新 用建筑与小说表达南京
深度访谈:
徐累 另起一行……
汤国和他的“査济村计划”
范扬 与我不同才更喜欢
胡小石 板书漂亮得学生不忍心擦
顾笃璜回忆录(上)(下)
张继青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毕飞宇 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
毛焰 艺术家的潜能就是可能性
田壮壮 又骑上电影这辆自行车
贾樟柯 我喜欢回头看
克洛德·朗兹曼 眼泪是真相的证明
齐康 我至今每天都在画画
故事人生:
木心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吴念真 不一样的月光
翟永明 狂想与深渊的美丽
舒婷 作为树的形象
王小波 那个诗意世界里的“水怪”
黄梵 脱离“弹道”飞向文学
葛亮 风暴中心的平静
钱小华 老银杏,新先锋
二、文艺评论
不合时宜之痛
安娜的火车已经驶离
爱的单向
隔着玻璃,狠狠爱
从未丢弃
小人物大世界
厌倦过后就是热爱
在异乡
关于屈原的公共记忆与私人情感
秦淮河边月半弯
三、昆曲笔记
半堂度曲课
度曲欢会
第一次看《夜奔》
唐七唐八
静止的观看
槐安国外梦未醒
明朝卖卦紫尘中
今昔有钱人
刘凯琴与洋罗拉
则见风月暗消磨
看不懂与自己看
四、私密空间
我的小学
女朋友也是正经事
豁蒙楼与水榭
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在遗忘的海上
我们的遗忘海(代跋)

精彩书摘

  好看、好听的陈丹青
  陈丹青是个好看的男人,高高的,干干净净,走路很快。眼睛大而圆,眼神清澈明亮。关键是他一开口,是绝对的话语中心。很多文字好的人并不善于表达,陈丹青是个例外。在我们的社会,男性,特别是其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他的话语总会被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等等元素所侵染……变得言语无味乃至可憎。而此时,突破约束,建立在学识、见解、个人阅历之上,又兼具才情、个性与趣味的表达才尤为振聋发聩。印象很深的是在一个研讨会上,在陈丹青发言之后发言的那个人很倒霉,他本来不过是一贯的官腔,因为陈丹青刚刚讲完话,他的惯性表达所遭遇的,显然是全场的拒绝。
  我们的遗忘海(代跋)
  2010年5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进南京的毗卢寺采访。门口一个穿灰衫的年轻胖和尚站着,手上拿着一只贴着卡通图案的手机。听说是记者,他头一歪,让一瘦净的黄衫小和尚帮带到会议室去。经过一排木窗,看到地下室里,俗家弟子似乎在上课,读经。
  木楼梯上去,黄衫和尚把我介绍给灰衫和尚,也是个少年,黄衫说:“这是记者。”灰衫问:“记者,就是记东西的么?”黄衫和尚一脚踹过去:“怎么说话呢?!”后来一位朋友听说,笑言:“这一脚踹过去,倒有点禅意哦。”
  想来也是,以前倒是没意识到,“记者”就是“记东西的人”。
  三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去采访一个画家。他的画我一看就很喜欢。到现在,他已经是创拍卖纪录的人。但是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没有人知道,但他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讲述的一切还是颇为自得的。却遇到一个只顾听讲和吃饭,一字不记的女记者,难免有些不信任。事后他托人带信给我,要求看下稿子。那时候电脑还没普及。我手写完稿子之后,只好再跟他约了时间,将稿件交给他“审阅”。这下轮到我有点“自得”了。因为他看完稿子,露出满意的表情,并且没有要求修改一个字。这大概也是我一度强劲的记忆力的佐证。
  我的确是个记性特别好的人,但同时,又是个严重的马大哈,健忘症患者。很久之前的一个场景,对方说了什么,穿了什么衣服,乃至坐下的沙发,套子是什么图案,当时的氛围都能记得。但及时性的事情却很快忘却,或者压根就没记,脑子里的橡皮擦很勤快。以前我有个男同事编排我,说我:“用生命的三分之二在找自行车,还有三分之一在找钥匙……”这种瞬间遗忘,对我实在是家常便饭。
  在牢记与遗忘之间,有无数的盲点,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出现的。害怕遗忘,又难免遗忘。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度的电台主持人,我对于随风飘散在电波中的声音感到恐慌,对于录音带的保存感到怀疑……(其实也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将那些精心组织或随口胡诌的声音全部留存下来,体积一定很大)所以才积极努力调到了杂志社或报社,就这样,终于在纸质媒体上,留下很多的文字记载。等到后来互联网横空出世,电子档就成了记忆的新载体。不愁空间不够,因为还有“云”记录……对于记忆的储存,好像让我越来越踏实了,
  我的女友跨界又跨代。其中一个荞麦,聪明的80后女作家,经常冒些金句。
  她说:“我最近终于领悟到人生的真理在于形成记忆,而只有强烈的东西能形成回忆……所以痛苦啊煎熬啊这些的意义都大于舒适……舒适等于死掉!!!”
  ——这就告诉我们,记忆的成因……它倾向于痛苦与烦恼,包括所有不适感……
  她还说:“十年前,我一个朋友骄傲地跟我说:我要留给我儿子一笔巨大的财富!两万张电影碟片”……当时他已经有差不多一万张了,算起来接近十万块,还在不断购入……不知道这些年他的心情如何……反正我昨天把一大箱碟扔到弟弟家的储藏间了。”我补充道:“连播放机都陆续坏掉了,可见占有的无意义。”
  就像记住一切也是徒劳的。作家韩东曾经警告我,记忆力太好的人,将来很可能得老年痴呆症,比如里根。原理和电脑差不多。内存过大,电脑吃不消也会崩盘……
  我们总得扔掉一些记忆。
  有段时间,差不多在我从业20年,当了那么久的文化娱乐报道的记者之后。我忽然被动地被调去跑物价与水电气。其中包括我经常要去菜场与加油站……每天,或者每个月,我都会去记很多菜价,以及各种汽油、柴油每公升的价格……还有各种名词,包括同比、环比……我好不容易记清楚一些价格的规律,也好不容易搞懂那些名词的时候,我又离开了那个岗位。
  那段记忆仅仅留下两个镜头:一个是辗转赶到某个遥远的活禽市场,家禽们都被运走处置去了,我看到的是一个空荡荡广场,许多空荡荡的笼子和四处飘飞的、凌乱的、失去光泽的羽毛;还有一个是在禽流感疫情严重期间,我与几个朋友去郊区的一个学院看一位朋友的陶艺工作室。校园比较阔大,绿化也比较好。在一棵低矮的死去的棕榈树上,一只长尾巴的灰喜鹊停栖着,安闲、优雅、从容、美丽,东张西望,完全不知道情况。
  《圣经》中说:“生有时,死有时;播种有时,收获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悲恸有时,起舞有时;战争有时,和平有时;爱有时,恨有时……”
  那些有着强烈的反差与对照的,惊动我们活着的所有感觉的,终将从我们身后的遗忘之海中浮现而出,这些大大小小的记忆之岛——你记不记,都在那里。
  写到这里,我原本想将记忆中特别的难忘的事情提一提,过一遍。没想到却卡了壳。这一卡,就是好几个月。因为我慢慢意识到:最难忘的,竟然全都是不想写出来的。
  我们写出来的,记下的,终究只是成为记忆检索的浮标,它是一个或多个记号,提醒你,完好的记忆究竟在哪里。
  年轻时迷恋一句话:“什么叫真实?埋在心里的和埋在土里的。”到现在才会明白,真的,就是这样。
  “我有一段情,唱把那诸公听。”我们留下的文字,就像是记忆之中的歌词,它涵括的不是记忆的汪洋大海,而是记忆的筛选,有情绪,有图像,有痛感,有刻痕。是记忆的选择与遗弃之后的硕果仅存。
  遗忘的海浪时时逼近,卷走我们已经放手的,和仍想紧握的……能记多久就记多久吧。
  ……

前言/序言


孤岛回响: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困境与精神流放 作者: [此处留白,或使用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笔名,例如“林渡”] 出版社: [此处留白,或使用一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假想出版社名称,例如“方舟书局”] 第一章:迷航的都市森林 本书聚焦于当代都市生活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与群体。我们不再探讨宏大的叙事,而是潜入钢筋水泥丛林中,记录那些无声的呐喊与微弱的挣扎。这是一个关于失语、疏离与身份重塑的时代镜像。 首章“迷航的都市森林”描绘了现代人精神上的漂泊感。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反而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心理真空。作者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与田野调查,揭示了白领阶层在“效率至上”的驱动下,如何被异化为流水线上的零件,以及这种异化对个体创造力和情感连结的侵蚀。我们观察到那些在深夜写字楼中独自加班的程序员,他们对代码的精通远超对人际关系的把握;我们倾听那些在顶级商业会议上侃侃而谈的精英,他们在回到空旷的公寓时,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虚无。 城市规划中的“断裂带”——那些被遗忘的老城区、尚未拆除的棚户区、以及工业遗址——成为精神流放的物理载体。这些空间承载着被时代抛弃的记忆与未被编码的民间文化。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年迈的退休工人,他坚守着一个早已倒闭的工具厂的地下室,用生锈的零件搭建起一个微缩的蒸汽朋克世界。这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一种对“无用之物”的固执捍卫,是对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无声反抗。 第二章:数字幽灵与虚拟化生存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我们的存在方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形变。第二章“数字幽灵与虚拟化生存”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下,身份的碎片化与表演性。在线上,我们精心雕琢人设,成为自己最完美的“虚拟版本”;而在线下,我们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真实自我的失落。 本章通过对多位网络意见领袖(KOL)的剖析,揭示了“人设”的脆弱性。一旦“剧本”被打破,公众的狂热会迅速转变为审判。这种身份的潮汐变化,使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自我监控状态,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社会性死亡”。 同时,我们关注那些沉溺于虚拟世界的“数字难民”。他们可能是沉迷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的玩家,也可能是过度依赖算法推荐的资讯接收者。作者考察了这些群体如何通过数字媒介构建起一个比现实更具秩序感和即时满足感的“第二人生”,以及这种逃避对他们现实生活能力和未来规划产生的长期负面影响。重点分析了“信息茧房”如何将人们的认知视野压缩至极点,使得跨越分歧的沟通变得愈发困难。 第三章:时间褶皱中的记忆与遗忘 记忆是构建个体身份的基石,然而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记忆本身也面临着被“加速遗忘”的风险。第三章“时间褶皱中的记忆与遗忘”探讨了记忆的商品化与技术干预。 从老照片的数字化存档到“记忆付费服务”的设想,技术正在重塑我们如何储存、检索和体验过去。本书审视了这种新旧记忆交替带来的伦理困境:当我们依赖云端而非大脑来承载历史时,我们是否也放弃了对痛苦经历的深度消化能力? 本章重点关注了集体记忆的重构。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官方叙事与民间口述史的对比,展示了权力如何操纵时间线索,从而塑造主流价值观。作者走访了几个致力于抢救“即将消失的方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学者,他们的工作,如同在时间洪流中抢救漂浮的碎片,试图保留那些未被纳入官方教科书的、关于“我们是谁”的复杂答案。被遗忘的,往往是那些不符合“进步”主题的、充满矛盾与人性弱点的真实侧面。 第四章:边界消融与身份的流变 当代文化现象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边界的消融——地理、文化、性别乃至物种的界限都在被重新定义。第四章“边界消融与身份的流变”探讨了这种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当代个体的内心秩序。 我们不再是单一标签的聚合体。一个艺术创作者可能同时是数据分析师和业余的古生物爱好者。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但也造成了深刻的内在冲突——“哪个才是真正的我?”本书研究了“身份政治”的兴起,它既是边缘群体寻求可见性的有力工具,也可能导致新的对立与标签化的陷阱。 作者还触及了人与非人(技术、宠物、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情感依恋对象的多样化,人与“他者”的定义变得模糊。例如,一个城市居民对陪伴机器人的深厚情感,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伴侣关系”的生物学定义。这种边界的模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性”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结语:在无序中寻找微光 本书并非提供解决方案,而是试图提供一种观察和理解现代困境的透镜。在信息过载、身份流动和价值重估的时代,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时代的“流放者”。“孤岛回响”试图在这些被主流叙事屏蔽的、微小的、真实的个体经验中,捕捉到人性的韧性与不屈。真正的发现,或许不在于征服外部世界,而在于能否在精神的荒原上,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可以安放疲惫灵魂的微光之地。 --- 关键词: 城市疏离、身份认同、数字媒介、记忆重构、存在主义、民间文化、后现代困境。 目标读者: 关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当代艺术的深度思考者,所有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失的都市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线性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跳跃式”的探索。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段极具洞察力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揣摩,然后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在现实环境中寻找对应的“艺术回响”。作者对于“连接性”的强调,深深地影响了我对现有作品的解读方式。他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通用语言”,使得原本属于特定学科的术语和概念,被成功地移植和转化到了另一个领域,并且焕发出新的意义。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希望拓宽视野的思考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时,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不是去模仿,而是去理解核心的“驱动力”——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读者去质疑“为什么必须是这样”,而不是满足于“它一直就是这样”。这种对既定范式的温柔反叛,构成了全书最坚实的内核。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激活”。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了读者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新排列组合。我喜欢作者那种近乎于哲学家般的审慎,在提出一个大胆的跨界观点后,总会立刻跟进对这种连接可能带来的局限性或悖论的探讨。这种双向的、审慎的思考,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探索的勇气,又不失立足现实的稳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概念与我过去接触过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对照和印证,每一次对照都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的涟漪。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方法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高阶思考的范本。它教导我们如何从熟悉的领域中提炼出可以被移植的“结构性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完全陌生的语境中。这种思维工具的传授,远比任何具体的艺术技巧分享都更具长远的价值。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此类主题的书抱有警惕,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异常的自由和松弛,仿佛作者只是在整理他的灵感草稿,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这种“笔记体”的呈现方式,反而赋予了内容极大的生命力和亲切感。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媒介间切换时那种旺盛的好奇心和近乎孩子般的好奇心。他似乎总是在问“如果……会怎样?”这种纯粹的探究欲,驱动着他去实验、去连接。书中那些对创作过程的零散记录,那些关于材料、光影、时间性的思考碎片,拼凑出了一幅立体而鲜活的跨界图景。它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更像一本深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地图,标记着那些尚未被主流艺术史定义的奇异的“无人区”。对于那些身处创作边缘,渴望突破既有范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肯定了探索的价值。

评分

这本关于跨界艺术的笔记,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端着一杯热茶,与你分享他游走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所思所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巧妙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比如,他能把音乐的复调结构与视觉艺术中的空间布局进行类比,那种顿悟的感觉,就像拨开云雾看到一片新天地。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那些散落在文字间的观察和心得,既有对宏大哲思的探讨,也有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一束光如何影响了色彩的感知,或者某种材质触感如何激发了创作的冲动。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深沉如古井,时而轻快如溪流,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起伏中,不断反思自己对“艺术”二字的传统认知。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不再将艺术的边界视为坚固的墙垣,而是将其视为流动的、可以自由穿梭的领域。那种打破藩篱、融合创新的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态度。在许多艺术理论中,我们总被教导要追求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意图,但这本笔记却赞美了那些模糊的、未完成的、甚至带有偶然性的瞬间。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跨界往往发生在边界模糊的地带,那里充满了未被命名的可能性。文字的排布和内容的组织本身,也仿佛在模仿跨界作品的结构——它们松散却又相互呼应,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深层的逻辑线索。这种对“过程”本身的尊重,超越了对最终“成品”的执着,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产出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习惯,是否过早地为自己的想法设下了框架。这本书,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思维空间,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成为艺术的元素。

评分

装帧很帅

评分

书左下角破了,也是醉了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下。。。

评分

似乎不是我喜欢的文笔,呃,随便看看吧

评分

破损严重,封面全是黄色污渍,我是来买二手书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装帧很帅

评分

书左下角破了,也是醉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