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拉,笔名肖林,知名媒体人、资深昆迷、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已出版随笔集《像蝶一样的碟》(江苏文艺出版社)、《旋转木马》(古吴轩出版社)与艺术文论《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多部图书,担任过央视与江苏卫视合拍的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荣获金鹰奖、星光奖等)的分集撰稿。
★《遗忘海》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设计师为赵清、徐源。该书集结了肖林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肖林本人绘制。
——2014年11月21日南京日报
★近日……金陵晚报记者肖林的跨界艺术笔记《遗忘海》,荣膺“2014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据悉,本次“2014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主办方共收到来自全国的参评图书353部,最终22部图书作品荣膺该称号。
——2014年11月21日东方卫报
★《遗忘海》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集结了肖林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人物素描、艺术批评及生活随笔数十篇,分“人物白描”、“文艺评论”、“昆曲笔记”、“私密空间”四大类,谈论文学、绘画、戏剧、影视、建筑乃至生活方式等种种,还讲述了她十年来醉心昆曲传播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有插图,包括对采访对象的速写均为肖林本人绘制。
——2014年11月21日金陵晚报
★媒体人的敏锐,写作家的情怀,艺术家的修养,这便是罗拉拉。对我而言,她的魅力还包括老朋友的义气和爽直。
——作家韩东
★我始终认为,罗拉拉拥有杰出小说家的文字,但她选择做了记者。这就如同她的为人,结合了真诚、人情味和美。
——作家黄梵
★诗歌里,我特别偏爱叙事诗:草率而至的细节、并无格调的情境,却架构成一种慌张、奔弛、万劫不复的命运感。我与罗拉拉的交情,算算已有20年。我模糊地认为,这正是那种叙事诗。
——作家鲁敏
★当我成为《蛋》杂志上被罗拉拉速写的“20人”之一,从此我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正是她文字的力量!
——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
★在设计这本书的过程里,遗忘掉我过去的设计。——设计师赵清
罗拉拉笔下之形象与时代共舞。
——艺术家汤国
★好多年前认识罗拉拉的时候,她在电台,写大块的文学评论文章。等我上了微信,在朋友圈看到,拉拉除了写文章,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家宴一会儿喝茶,还主持艺术活动……
——画家吴湘云
★罗拉拉是一个聪敏机智、幽默智慧的女子,有着准确的洞察力。尤其是她随手拿个手机一按,没准就拍出了你一生最漂亮的照片……这只能说她的艺术直觉太好了!
——画家姚媛
★罗拉拉崇尚自己的个性,也崇尚朋友间的感情,这是她的为人之道。但是,友情并未屏障她的判断,她对所写对象作品的优劣持有自己的尺度,这就是爽朗而又认真的罗拉拉!
——画家吴思骏
记录是履历 遗忘是修行 (序)
一、人物白描
印象速写:
艺术家篇
作家篇
导演篇
跨界走笔:
速泰熙 行走在没有边界的艺术空间
赵清 中国设计师要记得自己在东方
朱赢椿 在时光之河中顺流,逆流
陈卫新 用建筑与小说表达南京
深度访谈:
徐累 另起一行……
汤国和他的“査济村计划”
范扬 与我不同才更喜欢
胡小石 板书漂亮得学生不忍心擦
顾笃璜回忆录(上)(下)
张继青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毕飞宇 我喜欢和陌生人聊天
毛焰 艺术家的潜能就是可能性
田壮壮 又骑上电影这辆自行车
贾樟柯 我喜欢回头看
克洛德·朗兹曼 眼泪是真相的证明
齐康 我至今每天都在画画
故事人生:
木心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吴念真 不一样的月光
翟永明 狂想与深渊的美丽
舒婷 作为树的形象
王小波 那个诗意世界里的“水怪”
黄梵 脱离“弹道”飞向文学
葛亮 风暴中心的平静
钱小华 老银杏,新先锋
二、文艺评论
不合时宜之痛
安娜的火车已经驶离
爱的单向
隔着玻璃,狠狠爱
从未丢弃
小人物大世界
厌倦过后就是热爱
在异乡
关于屈原的公共记忆与私人情感
秦淮河边月半弯
三、昆曲笔记
半堂度曲课
度曲欢会
第一次看《夜奔》
唐七唐八
静止的观看
槐安国外梦未醒
明朝卖卦紫尘中
今昔有钱人
刘凯琴与洋罗拉
则见风月暗消磨
看不懂与自己看
四、私密空间
我的小学
女朋友也是正经事
豁蒙楼与水榭
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在遗忘的海上
我们的遗忘海(代跋)
这本关于跨界艺术的笔记,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里,端着一杯热茶,与你分享他游走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所思所感。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巧妙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比如,他能把音乐的复调结构与视觉艺术中的空间布局进行类比,那种顿悟的感觉,就像拨开云雾看到一片新天地。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冒险。那些散落在文字间的观察和心得,既有对宏大哲思的探讨,也有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一束光如何影响了色彩的感知,或者某种材质触感如何激发了创作的冲动。整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时而深沉如古井,时而轻快如溪流,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绪起伏中,不断反思自己对“艺术”二字的传统认知。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不再将艺术的边界视为坚固的墙垣,而是将其视为流动的、可以自由穿梭的领域。那种打破藩篱、融合创新的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激活”。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激发了读者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新排列组合。我喜欢作者那种近乎于哲学家般的审慎,在提出一个大胆的跨界观点后,总会立刻跟进对这种连接可能带来的局限性或悖论的探讨。这种双向的、审慎的思考,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探索的勇气,又不失立足现实的稳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概念与我过去接触过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对照和印证,每一次对照都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的涟漪。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方法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高阶思考的范本。它教导我们如何从熟悉的领域中提炼出可以被移植的“结构性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完全陌生的语境中。这种思维工具的传授,远比任何具体的艺术技巧分享都更具长远的价值。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态度。在许多艺术理论中,我们总被教导要追求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意图,但这本笔记却赞美了那些模糊的、未完成的、甚至带有偶然性的瞬间。他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跨界往往发生在边界模糊的地带,那里充满了未被命名的可能性。文字的排布和内容的组织本身,也仿佛在模仿跨界作品的结构——它们松散却又相互呼应,看似随意却蕴含着深层的逻辑线索。这种对“过程”本身的尊重,超越了对最终“成品”的执着,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产出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习惯,是否过早地为自己的想法设下了框架。这本书,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思维空间,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成为艺术的元素。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线性阅读,不如说是一种“跳跃式”的探索。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段极具洞察力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揣摩,然后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在现实环境中寻找对应的“艺术回响”。作者对于“连接性”的强调,深深地影响了我对现有作品的解读方式。他成功地构建了一种“通用语言”,使得原本属于特定学科的术语和概念,被成功地移植和转化到了另一个领域,并且焕发出新的意义。这种跨越学科壁垒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希望拓宽视野的思考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时,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不是去模仿,而是去理解核心的“驱动力”——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读者去质疑“为什么必须是这样”,而不是满足于“它一直就是这样”。这种对既定范式的温柔反叛,构成了全书最坚实的内核。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此类主题的书抱有警惕,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异常的自由和松弛,仿佛作者只是在整理他的灵感草稿,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这种“笔记体”的呈现方式,反而赋予了内容极大的生命力和亲切感。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媒介间切换时那种旺盛的好奇心和近乎孩子般的好奇心。他似乎总是在问“如果……会怎样?”这种纯粹的探究欲,驱动着他去实验、去连接。书中那些对创作过程的零散记录,那些关于材料、光影、时间性的思考碎片,拼凑出了一幅立体而鲜活的跨界图景。它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更像一本深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地图,标记着那些尚未被主流艺术史定义的奇异的“无人区”。对于那些身处创作边缘,渴望突破既有范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用最朴实的语言,肯定了探索的价值。
评分书脚什么的都折了,很不开心!以前经常在京东买书,很不错。但是这次的购书让我很不愉快,失望!!!!以后还是少在京东买书。
评分还没看
评分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装帧很帅
评分破损严重,封面全是黄色污渍,我是来买二手书的?
评分书脚什么的都折了,很不开心!以前经常在京东买书,很不错。但是这次的购书让我很不愉快,失望!!!!以后还是少在京东买书。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下。。。
评分书脚什么的都折了,很不开心!以前经常在京东买书,很不错。但是这次的购书让我很不愉快,失望!!!!以后还是少在京东买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