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厂加热炉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825-2013) [Code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 Reheating Furnaces in Iron and Steel Work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厂加热炉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825-2013) [Code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 Reheating Furnaces in Iron and Steel Work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钢铁
  • 加热炉
  • 质量验收
  • 国家标准
  • GB50825-2013
  • 工程规范
  • 冶金
  • 验收标准
  • 工业炉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03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0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Quality Acceptance of Reheating Furnaces in Iron and Steel Work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铁厂加热炉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825-2013)》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方针和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有针对性的钢铁企业调查和资料收集,总结近年来钢铁行业设计单位、生产单位的经验,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设计、科研、企业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的意见,同时研究和消化吸收了国外最新的设计成果。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多次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炉用机械设备
4.1 一般规定
4.2 步进机械设备
4.3 环形炉炉底盘
4.4 台车
4.5 炉门及传动机构
4.6 齿条式推钢机、装钢机、出钢机
4.7 悬臂辊
4.8 炉内支撑水梁
4.9 烧嘴
4.1 0蓄热燃烧设备

5 钢结构
5.1 一般规定
5.2 原材料
5.3 焊接
5.4 紧固件连接
5.5 组装
5.6 安装
5.7 涂装

6 砌筑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耐火材料
6.3 炉体
6.4 烟道
6.5 管道

7 燃烧、压缩空气和水冷管道
7.1 一般规定
7.2 材料及设备的验收
7.3 管道施工
7.4 管道检验与验收

8 汽化冷却装置
8.1 一般规定
8.2 设备验收
8.3 管道及附件
8.4 管道压力试验

9 液压和润滑系统
9.1 一般规定
9.2 设备及元件安装
9.3 管道加工与焊接
9.4 管道安装
9.5 管道酸洗、冲洗、吹扫和涂漆
9.6 系统压力试验和试运转

10 电气自动化
10.1 一般规定
10.2 进场前验收
10.3 施工验收
10.4 上电验收
10.5 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验收
10.6 文件验收

11 性能评价
11.1 一般规定
11.2 步进机械跑偏量
11.3 环形炉炉底盘偏移量
11.4 炉壳表面温度
11.5 噪声
11.6 工程质量评定合格率

12 安全与环保
12.1 安全
12.2 环境保护
附录A 脱脂、酸洗、中和、钝化剂配方
附录B 管道冲洗清洁度等级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冶金工业的基石:现代冶金工程设计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代冶金工业的核心环节——新型冶金工艺的理论基础、工程设计、设备选型以及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的综合性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冶金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院工程师、设备制造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参考平台,以适应当前全球冶金行业在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智能制造方面的迫切需求。 全书内容严格遵循国家和国际行业标准的前沿发展趋势,侧重于对高效率、低能耗、环境友好型冶金过程的深入剖析。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从冶金原料处理到最终产品精炼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第一部分:冶金工艺流程优化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冶金生产体系的宏观结构与微观机制。重点阐述了原料准备阶段的矿石烧结、球团制备的能耗模型与优化策略,以及焦化与炼铁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1.1 绿色冶金与循环经济:详细分析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路径,介绍了富氧顶底复吹技术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及其对降低能耗的贡献。同时,本书对冶金炉渣、钢尘等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强调了构建闭环冶金产业链的重要性。 1.2 连铸技术的高级应用:深入解析了特种钢材连铸过程中的凝固理论,包括电磁搅拌(EMS)技术在控制钢水内部缺陷(如中心偏析、非金属夹杂物)方面的作用机理。书中提供了不同钢种(如高强钢、不锈钢)的铸坯冷却速率计算模型与实践参数。 1.3 轧制过程的精密控制:探讨了热轧和冷轧过程中板形、厚度、力学性能的同步控制技术。特别关注了高精度在线测量系统的原理及其数据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方法预测和优化轧制道次设计。 --- 第二部分:先进热处理与表面工程 本部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专注于提升金属材料最终性能的关键环节——热处理。本书摒弃了对传统退火、正火的简单描述,转而聚焦于先进的热处理技术。 2.1 控温与气氛保护技术:详细介绍了真空热处理炉的设计原则,重点解析了控温精度对淬火后组织转变的影响。在气氛控制方面,深入探讨了氢气、氮气、惰性气体混合气氛在防止金属表面氧化、脱碳中的精确配比与实时监控技术。 2.2 过程强化热处理:对感应加热、激光淬火等过程强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书中提供了不同感应加热线圈设计对加热效率和加热深度的影响评估方法。同时,书中也详细论述了搅拌加热技术在提高钢材均匀性方面的应用潜力。 2.3 表面改性技术:着重介绍了等离子体渗碳、氮化技术在提高零件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比传统渗碳工艺,本书论证了新型表面工程技术在延长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方面的经济效益。 --- 第三部分:冶金装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本部分紧密围绕“工业4.0”在冶金行业的落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可靠性。 3.1 过程自动化与控制系统(PACS):阐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大型冶金生产线上的集成应用。重点分析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复杂设备(如烧结机、转炉)的优化控制策略,以实现能源消耗的最小化。 3.2 工业物联网(IIoT)与数据分析:本书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如红外测温、超声波探伤)在冶金现场的数据采集和实时预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健康状态进行预测性维护(PdM),从而避免非计划停机。 3.3 机器人与自动化操作:讨论了在高温、高粉尘等恶劣环境下的特种机器人应用,例如取样机器人、炉内巡检机器人的技术要求与安全规范。 --- 第四部分:环保治理与工业安全工程 冶金工业的环保压力日益增大,本部分提供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的全面解决方案。 4.1 烟气净化与脱硫脱硝:详尽介绍了针对转炉、电炉烟气特点的净化工艺,包括干法/湿法除尘、SCR/SNCR脱硝技术的选型依据和运行参数优化。书中特别强调了余热回收系统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中的作用。 4.2 废水处理与回用:针对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酚水、含油废水,本书介绍了厌氧-好氧组合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先进处理技术,并提供了实现中水回用于生产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 4.3 工业安全与风险管理:系统梳理了冶金高风险作业(如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高温金属溅射风险)的安全管理体系。书中包含了 HAZOP 分析在冶金装置安全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第五部分:项目工程管理与经济性评估 本部分着眼于冶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控制。 5.1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选址:提供了详细的投资估算方法,包括设备采购、土建工程、安装调试的成本分析框架。并探讨了项目选址过程中对水、电、气、交通运输等资源要素的综合评价体系。 5.2 承包模式与供应链管理:分析了EPC、交钥匙工程等国际主流承包模式在冶金项目中的适用性。书中对特种冶金设备供应商的资质审核与供应链风险控制进行了专业指导。 5.3 调试、试运行与工程移交:详细阐述了大型冶金装置(如高炉、连铸机)的冷态调试、热态调试的步骤和验收标准,确保设备在投入正式生产前达到设计性能指标。 --- 第六部分:国际标准与技术规范概览 为保证工程实践的前瞻性,本书在结尾部分对国际上领先的冶金技术标准体系进行了梳理,便于读者了解与对标先进水平。内容包括对ISO、ASTM 等组织在材料性能测试、设备制造公差等方面发布的最新规范的解读,以支持我国冶金技术走向国际市场。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强大的工程实用性和前沿技术覆盖面,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指导新一代冶金工程实践的工具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同于其他行业标准那种普遍的“一刀切”叙事风格,我个人体会到,这本规范在描述验收标准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赏的“变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艺术。它没有将所有情况都纳入一个僵硬的框架,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多级验收标准,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工艺复杂度的加热炉类型,提供了差异化的质量判定依据。例如,对于高精度要求的特种钢加热炉,其允许的温度波动范围被收紧到了极致;而对于常规大批量生产线,则在保证安全和基本性能的前提下,保留了一定的优化空间。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钢铁行业内部巨大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项目团队可以根据自身设备的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控制和整改,避免了盲目追求统一标准的资源浪费。这种“量体裁衣”式的规范设计,大大提升了标准的实操价值和落地效率,真正做到了技术规范与工程现实的完美融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初次上手时,那种厚重而扎实的质感就传递出其内容的权威性。封面设计上,采用了经典的红白配色,辅以清晰的字体,既符合国家标准的严肃性,又不失专业文件的严谨美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触感光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细节之处,例如章节标题和条文编号的对齐方式,都体现了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图表的插入非常恰当,那些复杂的结构示意图和流程图,比起纯文字的描述要直观得多,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技术规范的门槛。特别是那些关键参数的表格,信息的密度控制得非常好,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避免了让人产生信息过载的压迫感。整体而言,作为一本技术标准类书籍,它在“阅读体验”这个维度上,已经超越了许多同类出版物,让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阅读过程。这种对实体书质量的重视,无疑也间接提升了读者对其中规范本身的信任度,毕竟,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文本,其内在的逻辑和条理想必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的。

评分

作为一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我深知标准“滞后性”的弊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很多标准往往在发布时,其内容就已经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最新步伐。因此,当我翻阅这本规范时,我的关注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它对“前沿工艺”的覆盖程度上。令我惊喜的是,其中对新型耐火材料的使用规范、节能型燃烧系统的验收标准,乃至数字化监测接口的兼容性要求,都有非常具体且具有前瞻性的论述。这表明编纂团队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调研最新的工程实践和科研成果。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热工参数动态监测和数据追溯的章节,其要求之细致,几乎可以确保每一炉钢坯的热处理历史都是完全可审计的。这不仅仅是关于“验收合格”的问题,更是关乎未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石。一本真正优秀的标准,应当是引领而非被动接受,从这一点上看,本书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沿,为未来五到十年的工程质量设定了新的标杆。

评分

从技术文献的“可读性”和“应用性”角度来评估,这本书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对行业“文化”的塑造作用。标准,本质上是行业共识和最低质量底线的集中体现。当所有参与方——从设备制造商到现场安装人员,再到最终的用户质检团队——都参照同一本权威、清晰的规范时,行业内的沟通成本会直线下降,纠纷的产生率也会随之降低。我注意到,规范中对“责任主体”和“质量文件归档”的描述极其明确,这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对项目管理规范性的强制要求。它无形中树立了一种“预防为主,严格验收”的工程文化基调。这意味着,未来的加热炉工程将不再仅仅是追求“能用”,而是必须达到“精确、高效、可追溯”的更高标准。这种自上而下的规范引导,对提升整个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长期价值。它是一份合同的最终仲裁者,更是一本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指南。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紧张的项目收尾阶段接触到这本规范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国家标准”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保守态度——通常它们都冗长、晦涩,充斥着拗口的术语,更像是一堆需要被“攻克”的文字堡垒。然而,深入阅读后,我立刻察觉到这本规范在逻辑构建上的精妙布局。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要求,而是建立了一套清晰的、层层递进的验收框架。从总则到分则,从材料准备到最终的试运行调试,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水到渠成,仿佛在引导工程师完成一个精密的手术流程。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关键控制点”的强调,那些被加粗或用特殊符号标记出的条款,明显是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的决定性因素。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迅速定位到当前阶段最需要关注的质量指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的心得总结,而非冷冰冰的法规条文集合,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是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