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半挂车 QC/T 909-2013

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半挂车 QC/T 909-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沥青水泥砂浆
  • 搅拌半挂车
  • QC/T 909-2013
  • 道路工程
  • 建筑材料
  • 施工设备
  • 运输车辆
  • 标准规范
  • 质量控制
  • 工程机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9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半挂车的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高速或城际铁路施工专用由半挂车及上装组成的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半挂车。本标准不适用于工作环境为海拔3000 m以上、气压0.056 MPa以下、气温-40℃以下砂浆车。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参数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砂浆车检测数据记录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控制系统软、硬件功能和性能检测记录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砂浆车作业可靠性试验方法 18
附录D(规范性附录) 砂浆车各系统的检查内容及具体要求 25

前言/序言


《高分子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中高分子材料的最新发展、应用技术及其对工程性能的深远影响。全书内容严谨,体系完整,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与分类 本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了高分子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高聚物的分子结构、聚合反应机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内容涵盖了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弹性体以及高性能工程塑料在建筑与交通工程中的基本分类与特性对比。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高分子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如拉伸、压缩、剪切、蠕变)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了高分子材料的老化机理,包括光氧化、热降解、水解以及环境应力开裂等,并提出了延缓材料老化的有效措施。此外,本部分还详细介绍了用于土木工程的高分子材料的测试与评价方法,如动态机械分析(DMA)、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为后续的应用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高分子改性沥青与路面工程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系统研究了高分子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关键应用——改性沥青。详细介绍了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烯烃类等常用高分子改性剂的类型、作用机理及其对沥青粘弹特性的改善效果。内容深入到改性沥青的制备工艺优化,包括剪切速率、温度控制及稳定性的增强技术。通过大量室内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改性沥青混合料在车辙抵抗性、抗低温开裂性能、水损害敏感性等方面的提升效果。同时,本书还探讨了新型环保型高分子改性沥青(如再生料改性、生物基聚合物改性)的应用前景及其在可持续交通建设中的潜力。涉及的典型应用包括高速公路、机场跑道以及城市重载交通路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第三部分:结构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与预制构件 本部分着眼于高分子基复合材料(FRP)在土木结构增强、修复与新建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及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及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内容覆盖了FRP筋材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包括抗弯、抗剪性能的提升,以及在海洋、化工等腐蚀性环境下的优势分析。此外,本书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高分子材料在预制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例如预制接缝的密封技术、自修复混凝土中的微胶囊技术,以及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HPFRCC)在薄壁结构和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潜力。深入分析了FRP结构件的长期服役性能评估与设计规范。 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在基础设施防护与修复中的应用 基础设施的耐久性是现代工程面临的重大挑战。本部分集中探讨了高分子材料在结构保护和病害修复中的前沿技术。详细介绍了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涂层材料在钢结构防腐、混凝土表面渗透保护中的应用细节,包括涂层的选择、表面处理工艺、涂装厚度控制及长期防护效果的监测方法。在结构修复方面,本书全面梳理了粘钢技术、粘贴FRP技术、裂缝灌注技术(使用环氧树脂或聚氨酯)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特别关注了先进的自修复涂层技术和智能监测传感器(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嵌入聚合物基体)在保障基础设施健康状态方面的应用实践。 第五部分:高分子材料在水利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针对水利工程对材料抗渗性、抗冲刷性和长期水下耐久性的特殊要求,本部分深入研究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内容包括HDPE(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在水库防渗、渠道衬砌中的铺设技术与接缝处理;聚脲(Polyurea)弹性体在水工结构快速防水、抗冲刷保护中的应用优势。在地下工程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隧道衬砌的防水层设计、注浆材料(包括聚氨酯发泡材料)的封堵机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同时,探讨了高分子材料在防止地下水侵蚀、控制地层沉降中的作用,特别是其在盾构法施工中用作泡沫剂和润滑剂的性能要求与应用参数确定。 第六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安全、环保与未来趋势 本书的最后部分对高分子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前瞻性探讨。首先,分析了高分子材料(如沥青改性剂、树脂粘结剂)在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控制和回收利用技术。其次,探讨了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可降解聚合物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潜力。最后,展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在高分子材料配方优化、工程性能预测以及施工质量智能监控中的集成应用方向,为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书图表丰富,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最新标准和工程案例,旨在成为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工程实用性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所蕴含的“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标准(QC/T 909-2013)的忠实解读,更像是对未来十年道路建设技术发展趋势的一次大胆预测。书中在最后部分引入了关于物联网(IoT)和远程诊断在半挂车系统中的应用设想,这部分内容尤其吸引我。想象一下,设备在沙漠腹地工作时,其运行状态能够实时回传到千里之外的总部进行分析和优化,这种“智慧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当前的“搅拌半挂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正在变革的工程生态系统之中去考察。它清晰地指出,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设备性能的简单比拼,而是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集成度的较量。这迫使我们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迎接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的工业未来。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特定型号设备的参考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未来工程技术蓝图的邀请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人意料地充满了画面感,尽管它归属于技术规范类书籍,但作者的笔触却带着一种近乎文学的细腻。阅读那些关于搅拌仓内部流场模拟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沥青和砂石在高速旋转中被精确地混合,每一种组分都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或不均。这种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具体感官体验的能力,是极其高超的。书中对各种传感器、控制算法的描述,不再是冰冷的术语堆砌,而是被赋予了“神经系统”和“大脑”的角色。它巧妙地将高精尖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重工业制造完美融合,展现了现代工程的集成美学。通过这些文字,我理解到,在这个领域,精准到微米级的控制,才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终砝码。它让我对那些默默工作在幕后的工程师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正是他们的精益求精,才有了我们脚下平坦宽阔的道路。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提供的视角远超乎我的预期。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买”设备的指南,而是告诉你如何“管理”一套集成化系统的说明书。书中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令人印象深刻,从初期的选型评估,到现场的维护周期预测,再到报废后的环保处理,都有着详尽的描述。特别是关于工期压力下,如何利用这套半挂车系统实现“移动式工厂”的效率最大化,书中给出的情景分析和预案制定,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作者似乎深谙管理中的“灰色地带”,即理论与实际操作中总是存在的偏差。因此,书中不仅提供了“应该怎么做”,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给读者去思考“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变通”。这种开放性的指导方针,比死板的规定更有价值。它培养的不是操作员,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具备前瞻性视野的系统管理者,这才是真正体现一本专业著作深度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其老练,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参数,而是先铺陈了大量关于行业规范和历史背景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标准化”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在工程领域,标准不仅仅是质量的保证,更是一种跨地域、跨时间进行沟通的通用语言。这本书细致地梳理了我国在道路材料运输和现场搅拌领域所经历的几次重要的标准迭代,每一次迭代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和卓有成效的改进。那些关于设备的安全冗余设计、环境适应性测试的章节,读起来仿佛在看一部精密仪器如何从概念走向实体的过程记录。它用严谨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机械结构、化学反应以及物流管理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视图。对于我这样一个门外汉来说,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得以窥见这一专业领域内部的运行逻辑。那种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人忍不住想一直往下读,去探究下一个环节的奥秘。

评分

这本《沥青水泥砂浆搅拌半挂车 QC/T 909-2013》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黑与黄的搭配,带着一股工业美学的硬朗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繁忙的工地和高效运转的机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毕竟“QC/T 909-2013”这样的标准代号本身就带着一种官方的距离感。然而,当我翻开它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密密麻麻的公式,而是对现代道路工程设备演变历程的宏大叙事。它似乎在试图讲述一个关于“效率革命”的故事,如何从传统的手工搅拌,一步步过渡到这种高度集成化的半挂车系统。书中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交叉点的探讨,特别是对搅拌过程中粘度和流变性的精妙控制,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智慧。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操作那台庞然大物,而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它必须被设计成现在的样子,那种对精确度和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哲学”的著作,探讨了在追求速度与质量的矛盾中,工程师们是如何以智慧和汗水,构建起支撑我们日常出行的坚实骨架的。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高标准的生产线上,感受着每一颗砂石被完美包裹的震撼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