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QC/T 684-2013) [Specifications of Sealing Gaskets for Engines of Motorcycles and Mopeds]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QC/T 684-2013) [Specifications of Sealing Gaskets for Engines of Motorcycles and Moped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摩托车
  • 轻便摩托车
  • 发动机
  • 密封垫片
  • 技术标准
  • QC/T 684-2013
  • 汽车行业
  • 零部件
  • 材料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73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s of Sealing Gaskets for Engines of Motorcycles and Moped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QC/T 684-2013)》代替QC/T684—2002《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用石棉橡胶垫片技术条件》。与QC/T684—2002相比,本标准的主要变化如下:修订了原标准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第3章“分类”的内容;修订了原第3章的相关内容,增加了产品种类、检验项目,改为第4章;修订了原第4章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改为第5章;修订了原第5章的相关内容,改为第6章;修订了原第6章的相关内容,改为第7章;增加了附录A~附录F。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分类
4 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纤维橡胶金属复合垫片的密度试验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非金属涂层钢板垫片浸油外观变化试验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纤维橡胶金属复合垫片剥离性试验方法
附录D(规范性附录)垫片烧失量试验方法
附录E(规范性附录)纤维橡胶金属复合垫片防粘性试验方法
附录F(规范性附录)非金属涂层钢板垫片附着性试验方法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例》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技术标准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关键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全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结合翔实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一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工业转型史。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一产品的技术规范,聚焦于支撑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与技术生态。 第一部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准战略选择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工业技术标准制定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方针。重点探讨了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如何平衡国际标准(如ISO、JIS、DIN等)与自主标准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标准制定如何成为国家战略资源配置和产业引导的重要工具。 早期标准的建立与参照: 考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机械工业部如何主导建立第一批针对基础机械和通用零部件的国家标准(GB)和行业标准(JB/T)。这部分内容将详述标准制定机构的职能变迁,以及标准发布流程的规范化过程。 市场化转型与标准冲突: 探讨了在九十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大量外资和合资企业的涌入,对原有标准体系带来的冲击。分析了在缺乏统一市场准入标准的情况下,不同技术路线和质量要求的并存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壁垒。 “走出去”战略与国际接轨: 详细阐述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标准制定如何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核心目标。这包括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的活动,以及如何将自身积累的工程经验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规范。 第二部分:关键零部件技术标准的系统性构建——以动力总成相关标准为例 本部分将视角聚焦于汽车工业的核心——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器)的配套技术标准体系。虽然本书不涉及具体产品的技术参数,但会深入探讨围绕这些核心部件建立的通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是如何塑造产业面貌的。 材料与工艺标准化: 探讨了发动机关键件(如缸体、曲轴、连杆)的材料牌号、热处理规范、表面涂层技术要求等通用标准的制定历程。分析了为保障可靠性而制定的材料性能测试标准,如拉伸强度、硬度、疲劳寿命等测试方法的规范化。 总成性能与集成标准: 考察了面向整车集成和系统匹配的通用技术标准。这包括对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等子系统接口的标准化要求,确保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组件能够有效集成。重点分析了确保零部件在严苛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供应链质量管理标准: 阐述了汽车行业推行的“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如VDA 6.3、IATF 16949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如何通过标准化手段,对零部件设计、制造过程控制、检验放行等环节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对质量的系统性管理。 第三部分:标准化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驱动作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旨在论证,标准并非仅仅是事后的总结,更是前瞻性的技术引导力量。通过分析特定技术领域的标准演进,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跨越。 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先行与引领: 详细分析了在电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高压电气安全等领域,是如何通过快速制定和发布一系列行业标准(如针对电池热失控、充放电循环寿命的测试标准),来抢占技术制高点和构建新兴产业链的。这部分将对比传统燃油车零部件标准与新能源零部件标准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可靠性与耐久性标准的升级: 深入探讨了中国标准如何从最初的“合格”要求,逐步向更严苛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提升。分析了为应对复杂气候和道路条件,所制定的特定环境试验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对提高本土制造零部件的长期可靠性的影响。 标准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探讨了标准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生产可行性与经济成本。分析了在特定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如何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权衡是选择通用技术路线还是引入更先进但成本较高的替代方案。 第四部分:标准执行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标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 标准实施的监管与合规性: 分析了在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如何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的监管机制。探讨了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与认证体系在标准落地过程中的作用。 面向智能网联的技术空白与追赶: 展望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人工智能)与汽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现有标准体系在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安全和远程诊断等前沿领域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不足之处。探讨了中国在构建面向未来汽车的软件和功能安全标准方面的努力。 全球化与标准互认: 讨论了中国汽车工业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减少技术贸易壁垒,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互认。 本书适合汽车工程、机械设计、工业管理、质量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工作人员阅读,为理解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类标准时,我总会思考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从几百毫升的复古单缸车到高性能的仿赛跑车,其发动机的工作参数差异巨大。我非常关心,QC/T 684-2013是如何平衡这种多样性的。是不是存在一个基础的通用要求,然后针对大排量、高功率密度的发动机,在其基础上通过“附加条款”或“等级划分”来提升要求?比如,对于轻便摩托车(Moped),其发动机工况相对温和,可能材料的耐温性和抗疲劳性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以控制成本;而对于高性能摩托车,则必须采用成本更高、性能更稳定的材料。这份标准是否明确界定了不同类别摩托车发动机所对应的技术等级?这种分类的清晰度,直接影响到整车企业在成本控制和产品性能之间做出权衡的能力。如果标准过于“一刀切”,可能会导致低端产品为了满足高要求而过度设计,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反之,如果标准过于宽松,则会埋下产品可靠性的隐患。因此,这份技术条件能否提供一个既能保证安全可靠,又能兼顾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灵活框架,是我评价其工程实践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摩托车工程设计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部件感到着迷。发动机的密封垫片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不像是活塞或曲轴那样引人注目,却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热负荷和压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参数罗列,更能体现出工程设计的智慧。比如,它是否对某些特定结构,如分体式气缸盖垫片(Head Gasket)的“口径”设计、或者侧盖垫片的应力分布模型,提出了推荐性的指导意见?虽然技术条件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What),而不是“怎么做”(How),但如果能在附录或者解释性章节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为什么”这些参数是必要的,将能极大地提升读者的理解深度。例如,为什么某个特定厚度的垫片在特定材料下能提供最佳的抗泄漏能力,这背后涉及到接触面粗糙度、垫片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之间的复杂平衡。如果这本书能稍微触及这些设计背后的工程原理,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验收手册”,而能成为启发下一代工程师创新思维的参考资料。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份优秀行业标准的价值。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用密封垫片技术条件(QC/T 684-2013)》的出现,对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制造商而言,无疑是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基准。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发动机这种核心部件中,密封件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机的可靠性、燃油经济性乃至排放控制。试想一下,一个设计不良或材料不合格的垫片,可能导致机油泄漏、冷却液渗漏,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引发发动机过热或动力损失。这本书籍汇集了行业对于这些关键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从材料的物理性能到尺寸精度,再到耐老化、耐高温、耐腐蚀的标准,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可操作的检验框架。对于质量控制部门来说,这份标准是他们进行进厂检验和出厂复核的“尚方宝剑”,确保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下游整机装配的严苛要求。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安全标准的日益提高,这种行业标准的更新迭代,也引导着整个产业链向着更高质量、更长寿命的方向发展。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选择垫片材料时,不能仅仅依赖供应商的宣传手册,而必须参照这样权威的行业标准,才能做出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设计决策。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将模糊的“好”与“坏”转化为了清晰的“合格”与“不合格”的界限,为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技术文件,更是行业自律和质量承诺的体现。

评分

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QC/T 684-2013的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在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和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无论是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厂还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参照系来评估产品的质量。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制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技术条件”,那么零部件的互换性将大打折扣,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会被拉低。这份标准,通过明确界定术语、定义关键性能指标(KPIs),有效地降低了沟通成本和潜在的法律纠纷风险。例如,对于耐油性这个指标,标准中必然给出了浸泡介质的类型、温度和时间,以及浸泡后材料的膨胀率或强度损失的允许范围。这种量化的规定,避免了过去那种“耐油性良好”这种主观描述。此外,标准的发布和修订周期也反映了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作为2013年的版本,它必然吸收了前几年行业内出现的新型复合材料(如芳纶纤维增强材料或特种金属复合垫片)的应用经验,并将其纳入了规范化的框架内。这对于推动行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和工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评分

当我翻阅这类技术规范时,我最关注的往往是它在实际操作层面能带来多大的便利性和指导性。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维修和售后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兼容件”和原厂件时,最怕的就是规格的模糊不清。一个合格的密封垫片,它在安装时的预紧力、在不同温度下的形变能力,以及与配合面的接触压力分布,都是极其精密的学问。我期待这本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工况下(例如,高转速、长途巡航、城市短途走走停停等)对垫片材料和结构的特殊要求。例如,在涡轮增压或高压缩比的现代发动机设计中,燃烧室的密封压力远超传统设计,这要求垫片材料必须具备极强的抗烧蚀和抗蠕变能力。如果标准中能清晰地划分出适用于不同级别发动机的垫片等级,并给出相应的测试方法和判定标准,那无疑能极大地方便我们在选择维修备件时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否则,我们只能依赖经验,而经验有时是昂贵且不可靠的。这份技术条件,理应成为维修技师和零部件采购人员必备的工具书,它将那些深奥的材料科学转化为可执行的质量参数,确保每一次发动机的“开膛破肚”后的重新组装都能达到或接近出厂时的密封效果,保障了用户在车辆生命周期内的持续性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