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药用植物组培快繁实务》根据现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理论和方法,阐述了药用植物在组织培养工厂化快速繁殖育苗技术的应用技能与研究开发方法。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务案例教学为主线。编排了28个实务案例,包括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规划设计、培养基设计与配制、药用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药用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药用植物组培技术研发、药用植物组培苗快繁工厂化生产技术。分门别类介绍常用药用植物的根和根茎类药材、草本类药材、木本类药材的组织快繁技术,供同学们实验、实训时参考。在突出能力培养同时,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生产实践行知培养,编排了药用植物组培技术研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开发组培相关技术奠定基础。
《药用植物组培快繁实务》适用于中、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中药材栽培等生物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组培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员工培训教材及中药材种植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项目一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规划设计
任务1 实验室规划与设计
任务2 实验室常用仪器、器皿及器械的使用与管理
任务3 案例
【思考与练习】
项目二 培养基设计与配制
任务1 植物组织培养基的种类
任务2 植物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任务3 植物组织培养基的制备
任务4 案例
【思考与练习】
项目三 药用植物离体组织培养的技术
任务1 灭菌技术
任务2 材料的选择与消毒
任务3 试管苗接种
任务4 试管苗培养
任务5 试管苗的启动与增殖培养
任务6 试管苗壮苗与生根培养
任务7 试管苗炼苗与假植
任务8 试管苗移栽
任务9 案例
【思考与练习】
项目四 药用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任务1 热处理脱毒
任务2 茎尖培养脱毒
任务3 其他途径脱毒
任务4 病毒植物的鉴定
任务5 无病毒植物的保存和利用
任务6 案例
【思考与练习】
项目五 药用植物组培技术研发
任务1 组培快繁研究的技术路线
任务2 组培试验的设计方法
任务3 组培试验方案的制订
任务4 组培试验成果观察与数据调查
任务5 组培试验结果分析
任务6 案例
【思考与练习】
项目六 药用植物组培苗快繁工厂化生产
任务1 工厂化生产基地规划与设计
任务2 工厂化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
任务3 组培快繁工厂化的生产技术
任务4 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的经营管理
【思考与练习】
项目七 常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任务1 根和根茎类药材的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1 百合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2 黄连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3 人参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4 怀山药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5 黄花白芨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6 多花黄精组培快繁技术
任务2 草本类药材的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1 台湾金线莲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2 库拉索芦荟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3 丹参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4 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5 菊花组培快繁技术
任务3 木本类药材的组织培养技术
案例1 金银花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2 罗汉果的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3 黄花倒水莲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4 贯叶连翘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5 远志组培快繁技术
案例6 枸杞的组培快繁技术
【思考与练习】
附录
附录一 常用培养基配方
附录二 培养物的不良表现、可能原因及改进措施
附录三 蒸汽压力与蒸汽温度对应表
附录四 乙醇稀释,稀酸、稀碱的配制方法
附录五 常见抗生素的配制和贮存
附录六 常见植物激素的配制和贮存
附录七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消毒剂
附录八 常用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单位换算表
参考文献
彩图
精彩书摘
(七)培养材料的支持物及其他添加物
1.培养材料的支持物
除旋转和振荡培养外,为使培养材料在培养基上固定生长,要外加一些支持物。
目前,琼脂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支持物。它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它不是培养基中的必需成分,只是作为一种凝固胶粘剂使培养基变成固体或半固体状态,以支持培养物。虽然琼脂只是一种胶状物。但由于其生产方式和厂家不同而可能含有数量和种类不等的杂质,如Ca、Mg、Fe、硫酸盐等,从而可能影响到培养效果或试验结果。在选择琼脂时,最好购买固定厂家的优质商品。琼脂的使用浓度取决于培养目的、使用的琼脂性能(胨力张度、灰分、热水中不溶物、粗蛋白等)等因素,一般浓度为0.4%~1%,质量越差的琼脂用最越大。除琼脂外,为了更好地调控培养物的生长,现在发展的趋势是使用一种含有琼脂的混合物作为固体胶粘剂。如Sigma公司生产的Agargel就是用琼脂和Phytagl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胶粘剂,可以用来控制培养物的玻璃化。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使用新型混合物来代替琼脂,可能会使试验获得更为理想的结果。
培养基中添加琼脂使培养基呈固体或半固体状态,使培养物能够处于表面,既能吸收必需的养分、水分,又不致因缺氧而死亡。但固体或半固体状态,一方面限制了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和水的移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培养的植物组织分泌物特别是有毒代谢产物的扩散,使培养物周围的营养成分逐渐匮乏,代谢产物逐渐积累,植物生长受阻或受到毒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试验使用其他支持物来代替琼脂。滤纸桥法即是一种,该法是将一张较厚的滤纸折叠成M型,放入液体培养基中,将培养的植物组织放在M的中间凹陷处,这样培养物可通过滤纸的虹吸作用不断吸收营养和水分。又可保证有足够的氧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种类似于“看护”培养的方法,即在滤纸桥的中间凹陷处加一种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也可混有分散的植物细胞团,将材料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再把滤纸放入另一种液体培养基中,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同时培养材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也有用玻璃纤维滤器或人工合成的聚酯羊毛代替滤纸的报道,并获得了成功。从滤纸、玻璃纤维滤器和聚酯羊毛代替琼脂的试验中人们或许能受到一些启发,即培养基中添加琼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培养物,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代替琼脂的试验。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这种材料必须无毒害作用,且不被培养的植物组织所吸收,不与培养液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琼脂作为支持物或凝固剂对绝大部分植物都是有利或者无害的,但也有一些报道表明琼脂对某些培养物不利。在马铃薯、胡萝卜、烟草、小麦等作物组培中,均发现以淀粉代替琼脂更有利于培养物的生长和分化。
2.活性炭(AC)
活性炭能从培养基中吸附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子,它可以清除培养的植物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培养物有不良或毒副作用的物质,也可以调节激素的供应。也许是由于活性炭的存在使培养基变黑,产生了类似于土壤的效果,以利于植物的生长。还有报道指出,活性炭有刺激胚胎发生或组织生长和形态发生的作用。活性炭来源的不同也可能使它所起的作用不同,如木材活性炭比骨质活性炭含有更多的碳,而骨质活性炭中含有的混合物可能对培养物有副作用。活性炭的一般用量为0.5%~3%。
(八)抗生物质
培养的植物组织很容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污染。引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消毒不彻底,有的是无菌操作过程中器皿或操作人员不注意,有的是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容器的盖子破损或没扎紧,有的是培养的植物组织内部携带有病原物。污染常给组培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或损失,尤其是已经培养一段时间的材料再发生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更大。为了解决或防止这个问题,可在配置培养液时添加抗生素,如加200~300U的庆大霉素可使细菌污染受到很好的控制。浓度超过600U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分化。但这种抑制作用可在除去庆大霉素后一段时间内得到恢复。
……
前言/序言
《草本芳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药用植物种植与应用》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药用植物种植、管理、采收及初加工的农业从业者、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现代种植技术指南。全书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聚焦于药用植物从田间到初级产品转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强调科学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第一部分:药用植物的选育与栽培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药用植物的选育原则与方法,以及不同药用植物的栽培基础知识。 第一章 药用植物资源概览与品种选择: 1.1 药用植物的定义、分类与重要性: 阐述药用植物在传统医药、现代制药以及保健品开发中的基础地位,介绍植物的生物学分类系统与药用价值的关联性。 1.2 优良品种的选育策略: 探讨通过传统育种(杂交、辐射诱变等)与现代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相结合的育种思路。重点介绍如何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包括高产、抗病、抗逆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等方面的考量。 1.3 常见药用植物的适种性分析: 选取几种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前景广阔的代表性药用植物(例如:金银花、丹参、人参、白术、甘草等),从其原产地、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要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pH值等)以及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为种植者提供精准的品种选择依据。 第二章 栽培基地的选择与土壤管理: 2.1 理想栽培基地的环境要素: 分析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无霜期)、地形(坡度、海拔)、水源(水质、水量、灌溉便利性)以及交通运输条件。 2.2 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与改良: 讲解土壤有机质、pH值、质地(砂土、粘土、壤土)、肥力以及微量元素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介绍土壤检测方法,并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的特性,提供科学的土壤改良方案,如增施有机肥、调整pH值、深耕、轮作等。 2.3 土壤消毒与耕作技术: 论述土壤传播性病害对药用植物生产的危害,介绍土壤消毒的常用方法(如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消毒),以及根据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少耕、等高耕作)对土壤结构和水肥保持的影响。 第二部分:药用植物的田间管理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药用植物从播种/移栽到成熟采收全过程中的关键田间管理技术。 第三章 播种、移栽与苗期管理: 3.1 播种技术: 介绍不同药用植物的播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种子处理方法(如温水浸种、层积催芽、药剂拌种),以及最佳播种时间和播种密度。 3.2 移栽技术: 讲解移栽前的苗期管理,包括炼苗、修剪根系和苗木。详细介绍移栽的最佳季节、方法、株行距的确定,以及移栽后的缓苗管理措施,如遮阳、保湿、定根水等。 3.3 苗期病虫害防治: 重点介绍苗期易发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强调绿色防控理念。 第四章 水分管理与灌溉技术: 4.1 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规律: 分析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药用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及其敏感性,探讨水分胁迫对药用植物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4.2 科学灌溉策略: 介绍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强调适时、适量的原则,根据天气条件、土壤湿度和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 4.3 排水与防涝措施: 论述积水对药用植物根系呼吸和生长的危害,介绍田间排水沟的设置、清沟排涝等技术,尤其是在多雨季节。 第五章 养分管理与施肥技术: 5.1 药用植物的营养需求分析: 讲解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等)的作用,以及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在药用植物生长和有效成分合成中的重要性。 5.2 肥料的选择与施用: 介绍有机肥(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化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以及生物肥料的特点。制定全生育期的施肥方案,包括基肥、追肥的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和方法(撒施、沟施、穴施、根外追肥)。 5.3 测土配方施肥与精准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理念,通过土壤养分检测,为不同药用植物、不同地块制定个性化的施肥建议,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六章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6.1 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详细介绍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病害,如根腐病、茎枯病、叶斑病、锈病、白粉病、病毒病等。分析病害的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并提供农业防治(如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生物防治(如天敌保护利用、微生物制剂)和化学防治(选用低毒高效农药,注意用药时期和剂量)的综合解决方案。 6.2 常见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介绍蚜虫、螨虫、蛴螬、地老虎、蜗牛、食叶害虫等常见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规律。重点推广物理防治(如诱杀、驱避)、生物防治(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寄生蜂)和化学防治(精准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的技术。 6.3 杂草防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探讨杂草对药用植物生长造成的竞争影响,介绍化学除草剂的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以及非化学除草方法(如人工除草、机械除草、覆盖除草)。强调保护田间有益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章 疏花、疏果、整枝与病枝修剪: 7.1 疏花与疏果技术: 解释疏花、疏果的目的(如促进果实肥大、提高产量和品质、防止植株衰弱),讲解不同药用植物的疏花疏果时机、方法和程度。 7.2 整枝与修剪: 介绍不同生长习性的药用植物(如灌木状、藤本状、草本状)的整枝原则,如整形修剪、更新修剪、结果修剪等。重点讲解病枝、弱枝、交叉枝、徒长枝的识别与修剪方法,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植株健康生长。 7.3 越冬管理与春季复壮: 针对多年生药用植物,介绍越冬前的田间管理,如培土、覆盖、防寒等措施。以及春季复苏后,如何通过追肥、修剪等措施,促进植株快速生长和恢复生机。 第三部分:药用植物的采收与初加工 本部分将聚焦于药用植物采收的时机、方法,以及初级产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 第八章 采收时机与方法: 8.1 药用部位的识别与成熟度判断: 深入分析不同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以及判断其最佳采收时期的依据,如植株发育阶段、有效成分含量变化、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 8.2 机械化与手工采收技术: 介绍不同药用植物采收方式的选择,包括机械采收(如收割机、摘果机)的应用,以及精细的手工采收技巧,以保证药用部位的完整性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8.3 采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强调在采收过程中应避免的损伤,如机械损伤、日晒雨淋、混杂泥土等,确保药材的洁净度和质量。 第九章 采后处理与初加工技术: 9.1 清洗与预处理: 介绍采收后药用部位的初步清理,如去除泥土、杂质、病虫害部分等。对于特定药材,如根类,可能需要进行去皮、切片等预处理。 9.2 干燥技术: 讲解药材干燥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与适用性,包括自然晾晒、热风干燥、烘箱干燥、微波干燥等。分析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控制对药材有效成分保存的影响,以及防止发霉变质的措施。 9.3 初步炮制与包装: 简要介绍一些基础的初步炮制技术,如筛选、分级、粉碎等,以满足进一步深加工或商品化的需求。讲解药材的包装材料选择、方法与储存条件,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药材的品质。 第四部分:质量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探讨如何确保药用植物的质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十章 药用植物质量控制与检测: 10.1 药用植物质量评价标准: 介绍国家和行业对药用植物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杂质限度等方面的要求。 10.2 常用质量检测方法: 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用植物质量检测方法,如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等,为从业者提供质量控制的思路。 10.3 溯源体系与GAP认证: 推广建立药用植物生产的溯源体系,以及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重要性,以确保药材的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安全可靠。 第十一章 绿色、环保与可持续生产: 11.1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强调推广有机种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生产模式,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1.2 水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 提倡节水灌溉技术,优化能源消耗,如利用太阳能进行干燥等,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 11.3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 鼓励在药用植物种植过程中,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书通过翔实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操作指导,旨在帮助广大农业从业者掌握现代药用植物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药用植物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