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GB/T 31270.19-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9: Effects on non-target Plants]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GB/T 31270.19-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9: Effects on non-target Pla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农药
  • 环境安全
  • 非靶标植物
  • 植物毒理学
  • 生态毒理学
  • 农药残留
  • 风险评估
  • 试验方法
  • GB/T 31270
  • 19-2014
  • 农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4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9: Effects on non-targe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GB/T 31270.19-2014)》规定了化学农药对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的材料、条件、操作、质量控制、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GB/T 31270.19-2014)》适用于为化学农药登记而进行的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其他类型的农药可参照使用。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非靶标植物影响试验(GB/T 31270.19-2014)》不适用于易挥发和难溶解的化学农药。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现代土壤学导论》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涉猎土壤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部系统、全面且深入的现代土壤学基础读物。全书内容涵盖了土壤学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与农业挑战中的应用实践,力求构建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基础概念到前沿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篇:土壤科学基础与形成过程 本篇重点阐述土壤的起源、物质组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基本属性。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本章详细解析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即成土作用。内容包括成土的五大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驱动土壤剖面结构和性质演变的。深入探讨了风化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在母质转化为土壤矿物中的关键角色。剖面学是本章的另一核心,系统介绍土壤剖面的结构、发生层次(如O层、A层、E层、B层、C层、R层)的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在土壤分类中的意义。此外,还追溯了土壤发生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经验描述到现代的系统分类理论。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对水、气、热的调控能力,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本章首先界定了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的组成比例及其变化规律。重点阐述了土壤质地(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土壤结构(团聚体)的形成机制、稳定性及其对孔隙度的调控作用。水力性质部分,深入分析了土壤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以及水分入渗、渗透和持水过程的物理学原理。热力性质方面,讨论了土壤比热容、导热系数以及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三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与反应 土壤化学是理解养分循环和污染过程的关键。本章首先介绍土壤的矿物学组成,尤其是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有机质复合体)的结构特点及其对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贡献。详细论述了土壤酸碱度(pH值)的测定、影响因素及对养分有效性的控制作用。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吸附是核心内容,解释了土壤胶体对养分和污染物的吸附/解吸机理,包括表面络合、离子交换和物理吸附。同时,也探讨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在影响元素形态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第四章:土壤的生物过程与生物化学 本篇强调了土壤作为活体系统的特性。本章聚焦于土壤生物的数量、种类多样性及其功能。系统介绍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的生态学功能,特别是它们在有机质分解、矿化和固定过程中的作用。深入剖析了三大关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包括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氮循环(固氮、硝化、反硝化)和磷、硫循环的微生物介导过程。此外,还讨论了土壤酶在催化生物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动物(如蚯蚓、线虫)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的贡献。 第二篇:土壤资源管理与环境可持续性 本篇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侧重于土壤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环境安全。 第五章: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 本章阐述了植物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按照其需求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详细分析了每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有效性以及植物的吸收机制。重点讨论了肥料学原理,包括各种肥料(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的性质、施用原则和效率。本章强调了精准农业背景下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体系,以期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和环境负荷的最小化。 第六章:土壤水资源管理 针对全球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水分胁迫问题,本章提供了系统的水管理策略。内容涵盖了蒸散发过程的精确估算、灌溉水管理技术(如滴灌、喷灌的效率分析)、土壤保水材料的应用。同时,深入分析了土壤水分运移模型及其在旱地农业和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第七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本章关注土壤作为环境缓冲介质所面临的污染挑战。系统介绍了主要土壤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如农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石油烃类)的来源、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吸附、淋溶、生物降解)。重点论述了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包括物理修复(固化稳定化)、化学修复(萃取、氧化还原处理)以及生态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 第八章:土壤退化与水土保持 本章探讨了影响全球土壤健康的退化过程,包括水力侵蚀(片蚀、沟蚀)、风蚀、土壤有机质损失、次生盐渍化、酸化和板结。深入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动力学模型,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土壤侵蚀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梯田、沟坝)和植被措施(植被带、覆盖栽培)。此外,本篇也讨论了土壤碳汇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管理策略。 第九章:土壤调查、制图与分类系统 本章介绍了土壤信息获取的技术方法。详细阐述了现代土壤调查的流程,包括野外采样、描述和测试分析。重点讲解了土壤分类系统的构建逻辑,以中国土壤分类系统(SLCC)和世界土壤参考系统(WRB)为主要参照,介绍各类土壤的发生学特征和属性指标。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土壤制图、资源评估和空间分析中的集成应用。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配有大量插图、图表和实例分析,旨在培养读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复杂土壤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所在的研究机构长期关注农药残留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因此我对任何涉及非目标生物影响的文件都抱有极高的期待。这部准则在处理“敏感性植物选择”这一环节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基于生态功能和生物学特性的筛选逻辑树。例如,它区分了对根系吸收敏感的物种和对叶面接触敏感的物种,并据此推荐了不同的暴露途径试验。这种精细化的分类,极大地提升了试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书中对于长期效应和世代效应的初步探讨,虽然可能还处于标准化的起步阶段,但也展现了我国在环境评估领域与国际接轨的努力和决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书,它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极大的耐心,但只要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个通往更安全、更科学的农药应用时代的大门。

评分

从一个侧重于政策解读和产业引导的角度来看,这本指南无疑是国家层面对农药环境安全管控力度加强的一个明确信号。它将过去可能比较分散、依赖个体经验的评估工作,统一纳入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可追溯的标准体系之中。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前期环境毒理学研究,才能顺利通过注册审批;但从宏观角度看,这种“严苛”正是保障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必要代价。我个人最欣赏它在数据解释和报告撰写方面的指导性建议,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试验”,更教你“如何公正地呈现试验结果”,明确了哪些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被放大报告,哪些观测指标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对透明度和科学诚信的强调,是建立公众信任、推动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研究人员来说,评估一本专业书籍的价值,绝不仅仅看它写了什么,更要看它“没写什么”或者“暗示了什么”。这部准则在提供具体操作指南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一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哲学。它迫使使用者在开展试验时,必须跳出现有的“合格/不合格”的二元对立思维,转向更动态的、长期的生态响应评估。我发现,书中对试验环境控制的要求非常苛刻,无论是温室试验还是田间模拟,都对土壤类型、水文条件、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做了详尽的参数界定。这反映出编写者深知,农药的环境行为是一个高度依赖背景条件的复杂系统。如果有人试图走捷径、简化这些前置条件,那么根据该准则得出的任何结论都将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这本书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研究规范性和科学严谨性,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它在无形中提高了行业“入场券”的门槛。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标准化的技术文件总是抱持着一种“能用但可能略显枯燥”的预期,但《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9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点,我认为在于其对“非靶标植物”这一关键角色的重视程度。在很多早期的环境评估中,焦点往往集中在目标害虫或病原体上,而忽略了周围生态系统中那些无辜的“旁观者”。这本书则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详细阐述了如何科学地设计试验来监测农药残留对周围植被的潜在胁迫效应。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生物量测定和形态学观察的章节,那些关于剂量反应曲线的建立方法,描述得极其到位,既考虑了统计学的稳健性,又兼顾了田间试验的可行性。这对于我们地方农技推广部门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尺子”,让我们在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可以进行横向对比,有效避免了因方法不统一而导致的评估偏差。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制定者对生态平衡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农业生产和环境科学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我得说,最初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和行业标准的专业感就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敬意。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直击痛点的技术指南。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框架,让原本复杂晦涩的“环境安全”评估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我尤其欣赏它在试验设计上的细致入微,对于不同类型的农药、不同的生态背景,它都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案建议,这极大地降低了实际操作中的模糊地带。比如,对于某些新型的、作用机制比较独特的化学制剂,传统的评估方法可能存在盲区,但这本书似乎已经预想到了这些挑战,并试图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这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部行业内的“宪法”,为确保我国农药使用的长期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