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3: Daphnia sp. acute Immobilisation Test]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 [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3: Daphnia sp. acute Immobilisation Tes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农药
  • 环境安全
  • 生态毒理学
  • 水生生物
  • 溞类
  • 急性毒性
  • 试验方法
  • GB/T 31270
  • 13-2014
  • 评价准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5066150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4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3: Daphnia sp. acute I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规定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的材料、条件、操作、质量控制、数据处理、试验报告等的基本要求。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适用于为化学农药登记而进行的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其他类型的农药可参照使用。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不适用于易挥发和难溶解的化学农药。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图书简介 书名: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第13部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GB/T 31270.13-2014) 标准编号:GB/T 31270.13-2014 英文名称:Test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ssessment for Chemical Pesticides-Part 13: Daphnia sp. acute Immobilisation Test --- 前言 本标准是《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系列标准中的第13部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由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内容主要规定了在化学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中,用于测定水生无脊椎动物——大型溞(Daphnia sp.)对农药急性毒性的标准化试验方法、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及报告要求。本标准的制定旨在统一我国化学农药水生生态毒理学试验方法,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农药的登记审批和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毒理学测试原则,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生态环境特点,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框架。 第一章 概述与适用范围 本部分标准明确界定了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的目的和适用范围。试验的目的是通过暴露一定浓度的待测化学农药于特定培养的大型溞种群,并在规定观察期内,测定造成其活动能力丧失(即急性不动,Immobilisation)的最小有效浓度,即48小时半数效应浓度(EC50)。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其增效剂)以及已登记农药的再评价过程中,针对水生环境中关键生物——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测试。该测试是水生生态毒性评价体系中的基础且关键的一环,常与其他水生生物(如藻类、鱼类)的毒性试验共同构成初级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包。 第二章 试验原理 本试验基于生物学效应的观察。化学农药在水环境中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理学影响。大型溞因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污染物敏感的特性,被选为指示生物。试验通过将溞暴露于一系列稀释的、梯度变化的农药溶液中,观察在短期(通常为24小时和48小时)暴露后,超过一定比例(通常为50%)的试验动物丧失其正常的游泳和划水能力,从而量化农药的急性毒性强度。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设备 本章详尽规定了进行准确、可重复性试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1 试验生物的选用与培养 试验物种: 优先采用大型溞(Daphnia magna)或枝角溞(Daphnia pulex),需明确指定所用物种。 种源质量: 必须使用遗传背景清晰、无病原体污染、且在标准条件下稳定繁殖的种源。 培养条件: 详细规定了培养水体的配制方法(如采用人工合成淡水或去离子水经特定矿化处理)、pH值范围、电导率、溶解氧要求。 培养温度: 严格控制在18℃至22℃之间,以确保溞的生理状态一致。 食物来源: 规定了投喂的藻类(如小球藻或裸藻)的种类、浓度和投喂频率,以保证溞在试验期间营养充足。 3.2 试验设备 试验容器: 规定了试验所用烧杯、试剂瓶的材质(通常为惰性玻璃或经过充分清洗的聚丙烯)、容积、几何形状及表面光滑度要求。 温控系统: 要求具备精确控温能力的恒温室或水浴设备,温控精度需达到±1℃。 光照条件: 规定了光照强度、光周期(如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要求。 计量与分析仪器: 包括高精度天平、pH计、电导率仪、溶解氧测定仪,以及用于配制标准溶液的精密移液器和容量瓶。 第四章 试验方法与操作规程 本章是标准的执行核心,详细描述了从毒物制备到结果判定的所有操作步骤。 4.1 待测液的制备 母液配制: 规定了待测农药原药或制剂的溶解方法。对于难溶于水的农药,允许使用少量有机溶剂(如丙酮、二甲基甲酰胺或乙醇)作为助溶剂,但必须对溶剂本身的毒性进行空白对照试验,并严格控制溶剂在最终试验液中的浓度(通常不超过0.1%或根据具体要求)。 试验浓度梯度设计: 推荐采用几何级数稀释法(如因子2或因子$sqrt{10}$)设置至少5个浓度梯度,并设置至少一个无毒对照组(仅含培养水和助溶剂)和一个毒性对照组(使用已知毒性的阳性对照物质,如氯化钾或传统农药)。 试验液的更换: 标准要求在试验开始后24小时内进行试验液的更换(即“静态刷新”或“半静态”法),以避免由于农药降解、蒸发或生物代谢导致毒性浓度漂移,同时也保证了水质的稳定。 4.2 试验操作 溞的筛选与预处理: 规定了用于试验的溞的年龄(通常为孵化后24小时内的幼溞,或特定年龄的成熟个体)、健康状况的判断标准。所有试验溞必须在试验前经过至少24小时的适应期。 毒性试验的设置: 规定了每个浓度梯度和对照组中应使用的溞的数量和重复次数。通常每个处理组至少使用3个重复容器,每个容器内放置固定数量的溞(如10只)。 暴露与观察: 规定了试验持续时间(48小时)及观察频次。 4.3 效应的判定标准——急性活动抑制 这是本试验的核心判断指标。活动抑制的定义必须严格界定: 正常活动: 指溞能够主动地、持续地进行三对胸足的划水运动,并在受到轻微机械刺激(如转移或摇动)后能迅速恢复正常活动。 急性活动抑制(不动): 指在试验容器内经过5秒钟的观察期内,溞不能进行任何自主划水运动,或者仅能观察到胸足的微弱抽动,但无法实现整体移动。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 本章提供了从原始观察数据到最终毒性参数的计算方法。 5.1 原始数据记录 记录每个时间点(24h和48h)和每个浓度下,每重复容器中活动受抑制的溞的数量,以及对照组的死亡率/抑制率。 5.2 对照组校正 当对照组出现活动抑制或死亡率超过某一阈值(如10%)时,需要使用Abbott公式或Trimble-Beauchamp公式对试验组的数据进行校正,以排除背景效应。 5.3 毒性参数的计算 48小时EC50的确定: 使用回归分析法(如逻辑斯蒂(Logit)模型或Probit模型)拟合浓度-效应曲线,计算出导致50%试验生物活动抑制的农药浓度,即48小时半数效应浓度(EC50,单位通常为mg/L)。 最小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最小无效效应浓度(NOEC): 在多浓度试验中,还需通过方差分析法确定统计学上显著的最低效应浓度(LOEC)和无显著效应的最高浓度(NOEC)。 第六章 试验报告要求 本章确保了试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是风险评估人员理解和使用数据的基础。报告内容必须包括但不限于: 1. 农药信息: 样品来源、纯度、制剂类型、化学名称和CAS号。 2. 试验水体: 水源、配方、pH、硬度、电导率、溶解氧、水温等理化参数。 3. 生物学信息: 溞的种属、年龄、来源、培养条件和食物投喂情况。 4. 毒理学信息: 毒物制备过程(包括助溶剂的种类与浓度)、浓度梯度、试验持续时间。 5. 结果呈现: 原始数据、校正后的数据、48h EC50(带95%置信区间)、斜率、LOEC、NOEC。 6. 质量控制: 阳性对照(如适用)的结果及空白对照的结果。 附录 本标准附录可能包含有关标准淡水配制方法的详细步骤、常用毒性回归模型的计算示例、以及特定检测仪器校准的参考要求。 标准制定与生效信息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特定日期联合发布,并自特定日期起实施。 --- 本标准替代或修订了早期发布的任何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关于溞类急性毒性试验的部分内容,旨在提升我国农药环境安全评价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为我国的农药登记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一位在农药注册部门工作的同事,他反馈说,这本书极大地简化了他日常工作中对送审报告的初步评估流程。他的原话是:“以前我们总要翻阅好几份不同的指导文件来交叉验证数据可靠性,现在有了这本书,很多关键的判定标准和异常情况的处理预案,都集中在这个体系里了。”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实验室的 bench work 上,它更是连接科研实践与监管决策之间的关键桥梁。它构建了一个清晰、逻辑严密的评估框架,使得不同背景的评估人员能够站在同一个标准线上进行判断。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可以更早地发现实验设计中的潜在缺陷,从而避免因数据不合规而导致的漫长返修期。从宏观角度看,这种统一标准化的努力,最终会提升整个行业对农药环境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这对公众的环境安全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操作上的便利,更是一种效率和信任的系统性提升。

评分

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的某些核心章节,比如关于对照组设置和剂量梯度选择的讨论。坦白说,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初读确实有些晦涩,充满了那些我不太熟悉的生物统计学术语。但是,当我耐下心来,配合着书后附带的一些图示和解释反复阅读时,我开始领悟到,这种看似繁琐的规定背后,蕴含着对科学公正性最深层的保护。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在解释“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实验原理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一个简单操作指南的范畴。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水体条件的适应性讨论,比如盐度变化对溞类生理活动的影响,这体现了编写者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很多时候,标准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环境背景的干扰,确保数据具有可比性,而这本书正是将“消除干扰”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每一个实验环节的微小之处。这种对科学诚信的执着,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准则”的定义,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环境毒理学实验伦理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严谨而专业的范儿。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需要认真对待的工具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表格,看起来也丝毫没有费力。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化学农药或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写团队在标准化和严谨性上的极致追求。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细节描述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一下不同年份的国际标准,这本书在引述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翻译或照搬,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本土化考量,这对于国内的实验室环境和监管要求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厚度也反映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到大量的术语和具体的实验步骤,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为行业内人士量身定做,并且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的权威参考手册。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参照系。它不仅仅记录了当前公认的最佳实践,更像是在为未来的技术发展设立一个锚点。我预测,随着未来新的农药分子和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出现,这本书会作为基石,被修订和发展,但其核心的科学精神——即在评估风险时保持审慎、客观和一致性——将是永恒的。对于任何希望在环境风险评估领域建立扎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不适合休闲阅读,但它绝对是工具箱里最坚固、最锋利的工具。它的存在,使得“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这个复杂的话题,有了一个可量化、可重复、可信赖的执行路径。阅读它可能不是一种享受,但它所带来的专业笃定感和安全感,是无价的。这本书,是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定海神针”。

评分

虽然这本书的定位是极为严肃的技术标准,但它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展现出了令人意外的细腻和人性化。例如,在描述动物福利和人道处理的部分,文字虽然简练,但其措辞的审慎和对实验生物的尊重,让我感受到了编写者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这与某些冷冰冰的、只关注数字的规范手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书中对设备校准和维护的强调,也从侧面反映了对实验结果稳定性的极高要求。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它对不同孵育温度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描述,以及对光照周期变化的严格限制,都表明,哪怕是最微小的环境波动,也可能对溞类的急性反应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实践时,显得格外周到。它提醒着每一位使用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对每一个微小变量的关注都是不可或缺的责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