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 研究方法
  • 史学
  • 学术著作
  • 史料学
  • 历史学
  • 中国文化
  • 补编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0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56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文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7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由梁启超授课讲稿集结而成,是一本关于学史、读史的指导性著作。从史学的意义、中国史学的概况、中国历史的改造以及如何搜集史料、整合史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讲解简明易懂,观点独到。对学史人门、国史研究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后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以史学研究成绩最为显著,其作品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序
第一章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第三章 史之改造
第四章 说史料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附录一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附录二 中国史叙论
附录三 新史学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论
总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甲 求得真事实
乙 予以新意义
丙 予以新价值
丁 供吾人活动之资鉴
戊读史的方式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甲 史德
乙 史学
丙 史识
丁 史才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甲 人的专史
乙 事的专史
丙 文物的专史
丁 地方的专史
戊 断代的专史
分论一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相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甲年谱的种类
乙年谱的体例
丙年谱的格式
丁做年谱的益处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甲 《孔子传》的做法
乙 《玄奘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甲 语言史
乙 文字史
丙 神话史
丁 宗教史
戊 学术思想史
己 文学史(略
庚 美术史(略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附录一 历史统计学
附录二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

精彩书摘

  (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例如今《道藏》中有刘向撰《列仙传》,其书《隋志》已著录。书中言诸仙之荒诞固不俟辩,其自序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佛经至后汉桓灵时始有译本,上距刘向之没,将二百年,向何从知有佛经耶?即据此一语,而全书之伪,已无遁形。

  (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例如《涅槃经》佛说云“从今日始,不听弟子食肉”,《入楞伽经》佛说云:“我于《象腋》、《央掘魔涅槃》、《大云》等一切《修多罗》中,不听食肉。”《涅槃经》共认为佛临灭度前数小时间所说,既《象腋》等经有此义,何得云“从今日始”?且《涅槃》既佛最后所说经,《入楞伽》何得引之?是《涅檠》、《楞伽》,最少必有一伪或两俱伪也。

以上九例,皆据具体的反证而施鉴别也,尚有可以据抽象的反证而施鉴别者:

  (十)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例如东晋晚出《古文尚书》,比诸今文之周《诰》、殷《盘》,截然殊体,故知其决非三代以上之文。又如今本《关尹子》中有“譬犀望月,月影入角,特因识生,故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等语,此种纯是晋唐缙译佛经文体,决非秦汉以前所有,一望即知。

  (十一)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例如《汉书?艺文志》农家有《神农》二十篇,自注云:“六国时诸子托诸神农。”此书今虽不传,然《汉书?食货志》称晁错引神农之教云:“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此殆晁错所见《神农》书之原文。然石城、汤池、带甲百万等等情状,决非神农时代所能有。故刘向班固指为六国人伪托,非武断也。

  (十二)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例如今本《管子》有“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等语。此明是墨翟宋钘以后之思想;当管仲时,并寝兵兼爱等学说尚未有,何所用其批评反对者?《素问?灵枢》中言阴阳五行,明是邹衍以后之思想,黄帝时安得有此耶?(注九)

以上十二例,其于鉴别伪书之法虽未敢云备;循此以推,所失不远矣。一面又可以应用各种方法,以证明某书之必真:

  (一)例如《诗经》:“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经六朝、唐、元、清诸儒推算,知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确有日食。中外历对照,应为西纪前七七六年,欧洲学者亦考定其年阳历八月二十九日中国北部确见日食。与前所举《胤征》篇日食异说纷纭者正相反。因此可证《诗经》必为真书,其全部史料皆可信。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明脉络探索 图书名称: 史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明脉络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我们深知,历史的河流浩瀚无垠,任何单一的叙事都可能遗漏某些关键的支流与暗涌。《史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明脉络探索》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旨在对既有的、成熟的史学体系进行简单复述,而是力图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相对忽略的“角落”,探寻那些潜藏于历史深处的动力与逻辑。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和对微观史料的精细打捞。我们不满足于对帝王将相、重大战役的描摹,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技术革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微历史”。通过对考古发现、地方志、民间文献乃至艺术作品的深度解读,我们试图重构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的重估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勃兴及其区域性特征。我们摒弃了传统上以单一中心论为导向的叙事模式,转而强调各大独立文明体系(如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中美洲的早期文化)在相似的地理约束下,如何发展出异质的社会组织和认知体系。 我们将重点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多元路径。例如,在缺乏统一文字和强大中央集权的情况下,一些区域社会是如何通过宗教仪式、水利工程或贸易网络实现社会整合的。通过对陶器纹饰、早期墓葬形制的研究,我们尝试揭示不同族群在身份认同形成初期的复杂互动。我们特别关注农业技术扩散的非线性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如何成为驱动早期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变量。这不是对“大一统”叙事的简单反驳,而是对早期人类社会复杂性的细致描摹。 第二部分:帝国时代下的社会弹性与边缘群体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政治形态,其运行机制往往是研究的焦点。然而,本书更关注帝国结构之下的“弹性”与“张力”。我们深入探讨了帝国的边疆治理策略——那些充满妥协、融合与冲突的“中间地带”。边疆并非是文明的终结,而是文化和商品交流的前沿。通过考察边境贸易路线和驻军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洞察帝国权力辐射的真实边界。 此外,本书用相当的篇幅关注“边缘群体”的历史贡献与困境。这包括了奴隶、佃农、工匠群体,以及被主流史册记录模糊的女性群体。例如,我们通过分析法律文献和契约记录,重构了中世纪某些社会中,女性在财产继承和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权力范围,这往往与官方意识形态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历史的韧性往往体现在这些不被注意的社会细胞之中。 第三部分:技术的扩散、知识的流动与“隐形革命” 技术史常常被简化为一系列关键发明的线性进步。本书挑战了这一观点,转而关注技术知识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社会和政治环境中被“本土化”和“再创造”。例如,某些在东方成熟的工艺技术(如冶金术或造纸术),在传入西方后,其应用场景和材料选择往往会发生显著变化,形成独特的区域性技术谱系。 我们探讨了“隐形革命”——那些虽然不引人注目,却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和社会组织变革。这包括了会计方法的演进、度量衡系统的标准化过程,以及商业契约模式的成熟。这些知识的流动,往往比军事征服更能持久地塑造文明的走向。我们通过考察早期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手稿的流传路径,来侧面反映特定时期知识精英关注的重点与盲区。 第四部分:信仰、仪式与日常生活的再构建 历史不仅是政治的博弈,更是意义的追寻。本部分致力于重新审视宗教、哲学思想在塑造普通人世界观中的核心作用。我们不再将宗教视为上层建筑的简单投射,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群体构建集体记忆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 通过对民间信仰、地方神祇崇拜的比较研究,我们试图揭示普世性宗教在渗透入地方文化时所发生的深刻嬗变。例如,某种大型宗教的教义,如何在乡村环境中被吸收、改造,与原有的自然崇拜或祖先祭祀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信仰实践。此外,本书也分析了仪式在社会控制和身份确认中的功能——从成年礼到季节性庆典,这些日常的重复性行为,构成了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结语:历史视角的张力与未来研究的路径 《史海拾遗》最终导向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我们主张一种“多重因果律”的视角,反对将历史的复杂性简化为单一驱动力。本书提供的并非一套终极答案,而是展示了一系列经过细致考证的“可能的故事”。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培养起对史料的批判性眼光,认识到每一段历史叙事背后都潜藏着取舍与立场。真正的历史探索,在于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而非满足于“原来是这样”。本书的价值,在于打开了更多的提问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居高临下的教条主义,转而采取了一种近乎“匠人精神”的视角来解构历史研究的实际操作层面。它不像某些方法论著作那样,将研究过程抽象化为几个冷峻的步骤,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许多“野外生存”的技巧。比如,对于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作者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根据纸张的质地、墨水的年代感来初步判断材料的可信度,以及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识别和应对“算法偏差”对史料检索的影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空错位”的研究策略。作者举例说明,当我们研究唐代经济政策时,不能仅仅局限于长安的诏令,而必须将目光投射到岭南或河西走廊,去理解政策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的实际运行效果。这种“俯下身子,深入现场”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它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研究”,更是培养了我对历史实践的尊重——真正的历史研究,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是与历史的对话,而非简单的信息整合。这种饱含温度的论述,使原本枯燥的方法论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学者的良知和温度。

评分

坦率地说,我过去对“研究法”的理解,还停留在引用格式和文献综述的层面,总觉得那只是外围的修饰工作。直到我读到书中关于“概念重构”的那几章,才猛然醒悟,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历史研究的根本困境,往往不是找不到史料,而是我们带着现代理念去套用古代的标签。书中对“士大夫”、“闾巷”、“赋税”这些核心概念的批判性解构,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词典式解释,而是追溯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演变,揭示了它们背后潜藏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心理。例如,作者对“忠君”概念的分析,就极其精妙地展示了在不同朝代,这一概念如何从一种政治义务,逐渐异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再到最终成为个人道德的试金石。这种层层剥开的分析,要求研究者具备极高的思想警觉性,时刻警惕自身思维的“时代陷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动态的、批判性的工具箱,让学者不再是简单的记录员,而是历史概念的“驯化师”,敢于挑战既有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初捧之时,我心中是带着一丝忐忑与敬意的。毕竟“研究法”三个字,往往意味着枯燥的理论堆砌,是学术殿堂里那些高深莫测的法则。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套书的卷首,那份预期的沉重感便悄然消散了。它没有直接给我灌输一套僵硬的、不可动摇的“圣经式”方法论,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史学家,拉着你走进他那间堆满了泛黄卷宗的书房,用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历史是如何被“看见”和“构建”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史料辨伪和语境重塑的探讨,那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充满了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与执着。比如,作者在分析某个边疆民族史料时,没有简单地套用主流史观,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朝代、不同记录者在特定政治环境下,其叙事目的的微妙转变。这种对“谁在说话”和“为何如此说”的深入追问,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文本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摆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文物,而是需要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甚至需要想象力去重建的复杂场景。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试图还原现场的探案者,那种抽丝剥茧的乐趣,远超我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行文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弹性的文风。尤其是在讨论如何处理那些“沉默的群体”——比如农民、工匠、女性——的史料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克制而有力。他没有做出过度的想象性填补,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微弱的信号”:从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到墓志铭上不经意的身份描述,再到法律条文中对特定行为的惩戒细节。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反向工程”的方法,从国家律令中推导出民间社会的实际运作逻辑,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历史还原技巧。这种对“边缘叙事”的关注,体现了当代历史学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修正。它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长期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个体经验,并试图理解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地下的考古挖掘,每一层土都凝聚着时代的重量,而作者就是那个耐心的领航员,指引我们辨认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实碎片。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就是“结构性反思”。它不仅仅是方法指导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哲学预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历史的解释权”的讨论。作者冷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史学、民间史学以及西方汉学研究之间复杂的张力与相互渗透。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某一方,而是深入探究了每种解释体系背后的文化立场和知识预设。这种对“解释主体”的审视,迫使我必须审视自己作为当代读者的立场:我所看到的“中国历史”,究竟是它本来的面目,还是被无数层解读过滤后的产物?书中对“民族国家叙事”的批判性继承尤其值得称道,它肯定了建构民族记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持续的、自我否定的审视。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极具成熟度的学术态度:既要扎根于本土文化和资料,又要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和批判性,随时准备推翻自己建立的体系。这让我明白,历史研究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在路上”的修行,需要敬畏,更需要勇气去质疑我们所珍视的一切结论。

评分

两本合印,只是补编中部分章节略了,其他版本也是如此,出版社也未在书中做出解释

评分

喜欢,好好好好,正准备读,包装很好

评分

好书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很好可以打一百分!很不错的啊

评分

书是新的,包装很好,没有损坏

评分

很棒!!!!!!!!!!!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正好

评分

书的质量是不错的,推荐!

评分

包装好速度快,书也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