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本书共四章,靠前章主要介绍了死活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了角部的基本死活。第3章收录了死活测试30题。第4章解析了死活中的妙手。本书所选择的死活问题均来源于实战,全部是死活的基本问题。其中有些相对简单,有些却具有相当的难度,对棋力增长大有帮助。 (韩)李昌镐 著;陈启 译 李昌镐,出生于1975年,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1983年,时年八岁的李昌镐开始跟爷爷学习围棋,次年即被曹薰铉九段收为弟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非常迷人的、近乎口述的亲切感,但这种亲切感却建立在极其严谨的逻辑基础之上。它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生硬和距离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就像是听一位资深的老师在娓娓道来,却丝毫不影响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比喻的运用,那些将围棋的抽象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巧妙结合的例子,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比如,对于“双活”的解释,它采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让我立刻就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画面,这种画面感对于记忆和复盘至关重要。这种将深奥的理论用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是很多作者望尘莫及的。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视觉享受,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不显得空洞,又能让人在复杂的棋局中找到喘息的空间。特别是那些图例的绘制,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深浅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重点所在。我记得有一次深夜研究棋谱,连细节的阴影处理都让我感到一种匠人的精神,仿佛作者不仅是在教棋,更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阅读体验的提升,往往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开始的,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让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是在电子屏幕上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必须赞叹作者对于“思考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的独到之处。他似乎深谙棋手心智的培养之道,不是直接给出冰冷的答案,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的“陷阱”和“引导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然后自然而然地得出最优解。这种“顿悟”的感觉,比被动接受知识要深刻得多。很多其他的教材,要么过于说教,要么就是一味地堆砌复杂的定式,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温和的语气和你探讨每一步棋背后的哲学,让你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提升棋艺的长期发展,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检索性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内容深度足够,但它并没有牺牲易用性。书中的章节划分和索引设计,明显是为经常翻阅和查漏补缺的棋手考虑的。我发现,当我遇到某个特定的棋形问题时,只需要翻阅相应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就能被快速定位,而且该知识点旁边的注释和变化图都非常详尽,不需要额外翻找其他参考资料。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支持系统,对于时间有限的成年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陪伴在棋盘旁的得力助手,支撑着我的日常训练。
评分坦白说,我尝试过不少市面上号称“零基础入门”的围棋书籍,结果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要么就是内容过于浅薄,学完后感觉依然是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在难度递进的处理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感。它从最基础的提子、活棋概念讲起,每深入一层,都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前一章的内容,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曲线。我特别欣赏它对“形势判断”的早期引入,而不是等到后期才匆匆带过。这意味着,即便是我们这些对全局观感到头疼的棋手,也能在早期就建立起一种宏观的视角,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局部战斗的计算,这无疑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