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章,靠前章主要介绍了围棋布局的基础,从棋子效率讲到全盘布局的基础事项。第2章介绍了与布局密切相关的定式。第3章介绍了下好布局的12条守则,并结合实战案例进行了讲解。第4章是解题测试单元,目的是培养大家的布局能力。第5章收录了10局典型布局,以此增强布局的感觉。 (韩)李昌镐 著;陈启 译 李昌镐,男,40岁,出生于1975年,韩国人。小学五年级时,即1986年成为职业棋手,14岁时在韩国KBS围棋王战中首获优选,成为世界上很年轻的围棋优选,1996年经韩国棋院特别批准升为九段。从实战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不像某些理论书那样,只会罗列一堆“你应该这么走”的结论,而是真正教会你“为什么应该这么走”。特别是关于“厚势”和“实地”的平衡艺术,作者的阐述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会通过几个非常经典的对局片段,演示在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分配资源,如何用薄弱的棋子去换取外界的厚度,或者如何用厚度去压制对手的实地。这些讲解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博弈感。我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实战中运用书中学到的“缓急轻重”原则,虽然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但至少现在我知道自己落子的意图更加明确了,不再是盲目乱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地“授人以鱼”。
评分我个人非常注重书籍的结构逻辑和知识的承接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从最基础的贴目、目数计算讲起,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局部战斗的胜负判断,再上升到宏观的全局战略规划,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毫无跳跃感。尤其是关于“劫争处理”的那一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没有草草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劫材的价值和交换的时机,甚至考虑到了劫争发生时双方的厚薄状态差异。这表明作者在编撰此书时,是站在一个非常高远的维度来俯瞰整个围棋体系的。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围棋思维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知识框架,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略带古朴的字体和底色,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而是沉淀了时间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棋盘的线条清晰,格子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也不会因为复杂的图形感到压抑。而且,每一局对局的解说部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意境”的传达,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一手怎么走”,更会点出背后的哲学思考,比如什么是“大局观”,什么叫“厚薄兼顾”。这对我这个刚开始接触围棋不久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精神支撑,让我明白围棋远不止是计算,它更像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定式的演变,分析得极其细致入微,甚至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拐、尖,都会被单独拎出来讨论其利弊,这种深入骨髓的钻研精神,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匠人”的态度来对待这门古老的艺术,而不是仅仅为了写一本畅销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稳感,读起来让人心静。它没有太多煽情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围棋本质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棋形”重要性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那些看似“完美”的棋形和那些“歪扭”的棋形放在一起分析,使得棋形的美感和其实用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触感和墨水的清晰度也加分不少,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琢磨棋谱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古谱的引用和现代AI分析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视角,让我们能看到围棋理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和修正的,这种历史纵深感,让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显得格外扎实可靠。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初学者的耐心和引导的精准性。很多围棋入门书会一下子把人抛进复杂的术语海洋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则完全不同。它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师,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提出新的概念,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巩固练习。比如,它讲解“眼位”和“活棋”时,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生活化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抽象的几何概念。更赞的是,它并没有急于介绍那些高深的布局理论,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纠正我们这些新手常犯的低级错误,比如“贪吃”和“围空太小”。这种“先打好地基再盖高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每当遇到一个难点,翻开后面的附录,总能找到相关的练习题和深入解析,这种配套的体系设计,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层次感和循序渐进的乐趣,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灌输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