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基辛格》打破了再基辛格研究中将他视作显示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这一思维定式,对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国内外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基辛格研究中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将基辛格视作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并单纯以现实主义理论框架解读。但与此同时却鲜有学术文章论述或证明,为什么将基辛格外交思想视为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范式,其理论硬核是物质本体论,由物质本体论又衍生出了现实主义的几个前提假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单一国家假说和理性国家假说。本书以物质本体论与现实主义基本假说为参照物,检验基辛格外交思想是否符合现实主义的特征。
研究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人类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冲突与战争。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在共同发展中正面临着这一困境。从基辛格选择性双重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核武器与现代通讯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物质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意志的力量有着前所未有的活动空间。如果说,既往大国交替的历史悲剧是限于物质性,那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希望就在于发挥人类伟大意识的能动性。本书对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为这一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周一骏 ,江苏无锡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政治硕士,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吕效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导师杨洁勉研究员。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证书班毕业。2009年美国Texas A&M;大学·乔治布什政府与行政管理学院访问学者。2004-2007年在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工作,历任记者、新闻评论员、《早安江苏》主持人和《有一说一:新闻语录》制片人。2009和2010年借调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任第20届、第21届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IBLAC)外联秘书。美国USAC项目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授课讲师。现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亨利·;阿尔佛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所处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科学的发展使这个时代的物质现实与之前的时代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试图为这个时代的崭新的物质现实创造出合适的外交思想。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指出,科学和思想的进步实际上是范式(Paradigm)的替换过程,当旧的范式不能解释新的事实时,那些更有解释力的范式就取而代之。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在人类发展上,科学的进步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多的物质能力,而思想的发展则帮助我们了解如何驾驭这些物质能力。但科学与思想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它们往往交替领先。在有些历史时期,人类思想的进步超越了科学的发展,于是人们苦于物质的匮乏;而在另一些时候,科学的进步超过了思想的发展,于是人们困于过剩物质力量带来的纷争。无论是科学落后还是思想落后,都会造成世界的动荡。比如印刷术导致的信息与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广度的革命,“就导致了两个世纪的动荡岁月,因为人类的观念以及政治和宗教机构需要时间来吸收由此产生的变化”Henry Kissinger,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Towards A New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1970p327。在我们所处的人类历史的这个短暂片段上,科学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理论,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科学的这一进步使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并第一次拥有了“过剩的能源”。从此,外交思想的核心不再是追求更多的物质力量,而是“如何巧妙审慎地利用它们”[美]亨利·;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0页。。而与此同时,人类技术能力的另一个侧面——通讯技术,又将人类交换思想的物理障碍一一清除。基辛格认为:“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和政治开始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相比印刷术的发明,范围更广泛,演变更迅速”Henry Kissinger,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Towards A New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Simon & Schuster Inc,2001p328。旧的思想范式已不能解释原子能和现代通讯技术下新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基本变量已经改变,无论是基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还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实的国际政治理论,这些发生在核武器与新通讯技术时代之前的理论对今天的国际政治的解释能力和借鉴意义都是有限的。于是,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论应运而生。基辛格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他从一个外围的学者,得以走向战略决策的中心地带,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他以《核武器与外交政策》、《选择的必要》、《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等理论著作为基础,建立了一种基于核时代新的人类社会现实的外交思想。
但是,目前国内外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将基辛格视作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与此同时却鲜有学术文章论述或证明为什么将基辛格外交思想视为现实主义。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完全用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认知框架来理解基辛格的外交思想。这种认知方法一直面对着三个方面的困境:
第一,仅用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研究框架是否合适。基辛格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一位国际政治学者,他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际研讨班的组织者、《融合》(Confluence)季刊编辑(1952年);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历任讲师(1954年)、终身副教授(1959年)和终身教授(1962年)。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实践者。1969年1月—1975年11月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9月—1977年1月任美国第56任国务卿。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美国陆军970反情报部队中士,在德国执行任务。鉴于基辛格学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与罗伯特·;基欧汉、肯尼思·;沃尔兹等职业教授不同,基辛格的志趣并不在于形成精致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而是指导外交实践。他的外交思想虽然缺乏学术意义上的系统化,却也从未囿于纯学术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之内。更进一步,基辛格深刻认识到,增加绝对实力是政治家的任务,不是外交家的特长。外交的本质就是发挥对对方意志的影响。作为一个外交实践者,他无法改变短期内美国的物质性实力,只能在观念层面发挥创造力(不论是在自身还是在对手身上)。鉴于以上基辛格身份的复杂性,用纯学术的国际政治理论来解读基辛格,是否会遗漏甚至误读他的外交思想的某些重要部分?
第二,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仅用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分析基辛格的外交思想,那么其思想是否囿于物质本体论。国际关系理论界几次著名的论战基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硬核是其物质性本体论。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基辛格作为现实主义理论——囿于物质权力内核的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这就凸显出一种内在的矛盾——为何基辛格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都突破了物质本体论,而更加注重观念的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并展现出某些观念本体论思想的特点(如建构主义)。
第三,再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将基辛格视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那么为什么他的外交实践却并不追求现实主义强调的物质权力的优势——基辛格在任职期间着力推动美苏缓和。又推动美中关系正常化,推动从越南撤军……他的诸多外交行动的重点并不在于削弱对手的物质能力,而在于建构新的博弈规则或是改变对手的意志。离开政府后,基辛格又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做出了与典型的现实主义学者(如约翰·;米尔斯海默)截然不同的判断。
基于以上困惑,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基辛格撰写的战略理论的原始著作中,重新阅读并分析他的观点,对基辛格外交思想的许多现有评价进行再思考,试图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对基辛格的外交思想在国际关系理论光谱中的相对位置进行更为精确的校准;
第二,尝试着寻找基辛格宏大的战略构想中贯穿始终的政治哲学层面的价值主线,以此编织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有机体系;
第三,将以上结论带入基辛格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加以检验。
通过完成以上三个任务,本书尝试着探索基辛格外交思想中无法完全用现实主义理论概括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一面。
本书的现实意义:本书虽然是侧重于对基辛格外交思想的理论层面的研究,却对今天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
读完《重新思考基辛格》,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也不是一本充斥着个人恩怨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权谋与道德困境的历史舞台。我被深深吸引的,是书中对基辛格“实用主义”的解读。他似乎总能跳出意识形态的束缚,以一种纯粹的、冷静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局势。这种“实用主义”在当时充满意识形态对抗的冷战时期,无疑是一种极其罕见且极具挑战性的思维方式。书中描绘的那些外交谈判,就像一场高智商的象棋对弈,每一个国家的代表都试图在对方的弱点上找到突破口,而基辛格,则像一位技艺超群的大师,在棋盘上游刃有余。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如何在中东地区扮演“斡旋者”角色的部分感到震撼。在充满仇恨和敌意的土地上,他如何用智慧和耐心,一点点地化解矛盾,争取和平,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然而,本书的魅力也正在于它的“重新思考”之处,它并没有将基辛格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让我们看到他决策中的权衡、取舍,甚至是代价。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式呈现,才更加真实,也更具启发性。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重新思考基辛格》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我被书中对基辛格“权力观”的剖析所深深吸引。他似乎坚信,权力是国际政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如何运用和平衡权力,则是外交成功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如何运用“缓和政策”来缓解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中美建交这一历史性突破,来改变冷战的格局。这些策略的背后,都充满了精密的计算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现实政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基辛格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生存法则。书中对一些具体的外交案例的深入分析,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些跌宕起伏的历史瞬间。然而,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并未停止在对基辛格成就的赞美,而是进一步探讨了他的决策所带来的争议和负面影响。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对“历史的复杂性”和“决策的代价”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视角。
评分《重新思考基辛格》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历史的大门。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简单梳理,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主题展开,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基辛格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方式和决策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现实政治”理论的深入探讨。基辛格作为这一理论的实践者和代表人物,他的每一次外交行动,几乎都围绕着如何最大化国家利益、如何平衡力量展开。书中详细剖析了他如何运用“大国平衡”的策略,巧妙地在大国之间周旋,以避免冲突升级,同时为美国争取战略优势。我被书中对地缘政治的细致分析所吸引,那些关于地图上的线条、关于资源的争夺、关于战略要地的控制,都如同在观看一盘宏伟的国际象棋棋局。同时,本书也并未回避基辛格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一些人权问题、一些国内冲突,也与他的决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对错,而是呈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基辛格的考量,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际政治的决策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需要极高的智慧、冷静的判断,以及对全局的深刻洞察。
评分《重新思考基辛格》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挑战了我过往对历史人物和国际政治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历史人物的书写,要么是赞歌,要么是审判,很少有能做到如此冷静而又深刻的剖析。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挖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并将其抽丝剥茧,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关于基辛格在冷战期间的策略,尤其是他如何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论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和平使者”,而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家,懂得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危机中创造机会。书中对“权力的艺术”的探讨,让我窥见了政治博弈的残酷与智慧。我尤其被他如何处理与苏联、中国等主要大国的关系所吸引,那些看似简单的外交辞令背后,隐藏着多少心机与谋略,多少对人性和权力的洞察。这本书没有回避基辛格身上那些饱受争议的方面,比如他的一些冷酷决策,以及对一些国家内部事务的影响。正是这种不回避,使得作者的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有更多的空间去独立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国家利益”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现实政治”的运作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重新思考基辛格》让我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基辛格这个名字有所耳闻,知道他是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对其具体的思想和行动却了解不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传奇外交官背后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和深远的战略眼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基辛格所处的时代背景,冷战的阴影笼罩下,大国博弈的 chessboard 上,每一个棋子的移动都充满了算计与风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历史性的时刻,从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到解决越南战争的漫长谈判,再到在中东地区斡旋的“穿梭外交”,每一个章节都像一部扣人心弦的纪录片,让我惊叹于基辛格的智慧与手腕。更重要的是,本书并非对基辛格的歌功颂德,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他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那些关于“现实政治”的讨论,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以及在道德与效率之间如何权衡的困境,都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际政治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难以捉摸的变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