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流传千古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全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书长于说事,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艺术和谋略方面达到的高深境界,洋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史学名著,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全书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书精选了《战国策》中的名篇,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以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孙红颖,毕业于邯郸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现为自由撰稿人,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近来来致力于青少教育、自我提升方面的写作。
目录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欲为稻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雍氏之役
秦欲攻周
秦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说秦王曰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陈轸去楚之秦
秦策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
秦武王谓甘茂曰
甘茂亡秦且之齐
秦策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曰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雎至秦
范雎曰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秦策四
秦王欲见顿弱
说秦王曰
或为六国说秦
秦策五
谓秦王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出走
四国为一
齐策一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田忌为齐将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
齐策二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或谓齐王曰
齐策三
楚王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
相爱者
齐欲伐魏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鲁仲连谓孟尝曰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策五
苏秦说齐闵王曰
齐策六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
燕攻齐之战
燕攻齐,齐破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楚策一
苏秦为赵合从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
楚策二
楚怀王拘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楚策三
五国伐秦无功
唐睢见春申君曰
楚策四
庄辛谓楚襄王曰
天下合从
楚考烈王无子
赵策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张孟谈既固赵宗
晋毕阳之孙豫让
苏秦说李兑曰
赵策二
苏秦从燕之赵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
武灵王平昼闲居
赵策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赵战于长平
秦围赵之邯郸
赵策四
五国伐秦无功
赵太后新用事
魏策一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苏秦为赵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
魏策二
魏惠王死
五国伐秦
齐、魏战于马陵
魏策三
秦将伐魏
魏将与秦攻韩
魏策四
信陵君杀晋鄙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韩策一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颜率见公仲
韩策二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
韩傀相韩
韩策三
或谓韩王曰
谓郑王曰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
燕策一
苏秦将为从
燕王哙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苏秦谓燕昭王曰
燕策二
秦召燕王
苏秦为奉阳君合燕于赵以
伐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赵且伐燕
燕策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
孝成王寿
燕太子丹质于秦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卫嗣君时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精彩书摘
燕、赵、吴、楚四国联合准备攻打秦国。秦王政召集群臣和六十位宾客,闸他们道:“燕、赵、吴、楚四国组成联合阵线,企图封付秦国目,我在国内财力困乏,在国外则百姓的力量耗损,对四国联军的进攻应当怎么应对呢?”群臣中无人回答。只有姚贾回答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可以消除他们攻秦的念头,制止他们联合出兵攻秦。”于是秦王就给了姚贾一百辆战车,二千斤黄金,让他穿上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游说四国,终于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制止了他们出兵,并和他们结成友邦,姚贾才回报秦王。秦王非常高兴,封给他一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原典】
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韩非诽谤他说:“姚贾拿着珍贵的物品,往南出访到楚国、吴国,往北出使到燕国、代国,其间共经过了整整三年时间,四国的盟约未必真正联合成功了。但带去的珍宝几乎耗尽,这是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国外和诸侯私自结交,希望大王明察。况且姚贾是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经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做官时又曾被驱逐出境。用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来谋商国家大事,恐怕不是鼓励群臣的好办法。”
前言/序言
前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起,各国为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彼此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在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背景下,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作为最活跃的角色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指点山河,旁征博引,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能,甚至决定着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从而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了解中国历史,必须了解战国,而要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不可不读《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是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文献之一。《战国策》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因其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定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和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除了记叙历史人物的活动外,《战国策》还重点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田单攻狄、荆轲刺秦王、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后代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依据《战国策》转述,有些段落几乎是原文照录,可见此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战国策》中保存的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的高精境界,其中蕴含的为人智慧、处世策略一直为后代策士奉为圭臬。透过文字,我们仍能体会到他们的思维、心理活动,感受到他们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辩才,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和收获。
从文学方面来看,《战国策》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但对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士”的形象,有能言善辩的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有勇敢刚毅的仗义之士,如荆轲、聂政,有超然脱俗的高节之士,如唐雎、颜率等,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形象逼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在语言文字上,《战国策》长于说事,语言明快流畅,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多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充分阐释,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策士们的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使观点鲜明、具体,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循序渐进地达到游说目的。
《战国策》是当时纵横家的游说之辞汇编,书中所记的策士说辞还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阐述道理,用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等,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国策》,我们精心编写了此书。本书精选《战国策》中的名篇《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感悟历史,领会古人的为人处世智慧,达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
解译者
《史记》:一部宏伟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 《史记》,这部由司马迁耗费毕生心血写就的巨著,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化百科全书,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生动的文学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从黄帝时期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人物百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其开创性的纪传体编年体例,更是奠定了中国史书编写的典范,影响深远。 开篇立言,追溯文明源头 《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便将我们的思绪拉回至中华文明的黎明时期。司马迁在传说与史实之间,以审慎的态度,勾勒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远古贤王的形象。他们并非仅仅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是被赋予了政治智慧、德行典范的早期领导者,他们的统治被视为中华民族文明肇始的标志。通过对这些早期帝王的记述,司马迁试图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追溯其源流,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历史的佐证和精神的启示。这些“本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流传的文献和口述历史,经过司马迁的细致梳理和批判性思考,力图在模糊的远古时代,为我们还原出可信的历史图景。 王朝兴衰,纵横上下千年 《史记》的主体部分,便是对历代王朝兴衰的详细记述。从夏商周的“世家”,到秦汉的“表”与“书”,再到贯穿全书的“本纪”,司马迁以时间为轴线,以国家政权为载体,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建立、发展、鼎盛与衰落。 《夏本纪》虽篇幅不长,却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轮廓,探讨了夏朝的建立、禹的治水以及启的继位,揭示了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的转变。 《殷本纪》和《周本纪》则记录了商朝和西周两个重要朝代的历史。商朝的青铜文明、甲骨文的出现,西周的礼乐制度、分封制的确立,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司马迁细致地描绘了这些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成就,以及其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商纣王的暴虐,周厉王的失德,都成为后世统治者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秦本纪》是《史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记录了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崛起为统一帝国的艰辛历程,更深刻地剖析了秦朝建立者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以及严酷的统治手段。从商鞅变法到六国统一,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和扩张,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然而,秦朝的迅速灭亡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其严苛的法律和繁重的徭役,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高祖本纪》至《孝武本纪》,则将笔墨聚焦于汉朝的建立与发展。刘邦从一介草莽成为开国皇帝的传奇故事,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开疆拓土,都展现了汉朝的勃勃生机与辉煌成就。司马迁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记述,为我们理解汉朝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百态,史海的璀璨星辰 《史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司马迁并非仅仅满足于记录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他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个体生命,用传记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聂政、荆轲,他们为了信念和使命,甘愿赴汤蹈火,其悲壮的牺牲精神,至今仍令人扼腕。 《游侠列传》描绘了一群侠肝义胆、锄强扶弱的江湖人士,他们不受官府约束,以自己的方式行侠仗义,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游侠文化。 《滑稽列传》中的优孟、优旃等滑稽艺人,他们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针砭时弊,劝谏君王,成为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线。 《货殖列传》则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经济领域创造财富的商人,如子贡、陶朱公等,他们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卓越的经营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商业的活力。 《史记》中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谋臣勇士,还是文人墨客、市井小民,都被司马迁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他们或意气风发,或隐忍蛰伏;或雄才大略,或心机深沉;或忠贞不渝,或背信弃义。司马迁以其高超的文学技巧,赋予了这些人物鲜明的个性,让他们穿越时空,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制度经济,社会运转的经纬 除了政治和人物,《史记》还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礼书》和《乐书》(虽然《史记》中没有独立的“书”篇,但这些内容分散在其他篇章中,如“郊祀志”等,通过对制度的描写来体现),虽然不直接以“书”的形式呈现,但《史记》中对于礼仪制度、祭祀活动、音乐歌舞等方面的详尽描述,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这些社会运作机制的关注。 《平准书》是《史记》中关于经济的重要篇章。它详细记述了汉朝时期国家的财政收支、货币发行、盐铁官营、物价波动等情况,深刻揭示了经济政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司马迁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经济思想。 《天文志》则记录了古代的天文观测、历法制度以及对天象的解释,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河渠书》则讲述了古代治理黄河、修建水利工程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的智慧和努力。 史学精神,洞察历史的智慧 《史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不朽的经典,还在于其独特的史学精神。司马迁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向,以客观、公正、批判的态度对待历史。 他敢于直面历史的真相,不回避帝王的过失,不粉饰英雄的缺点。他对史料的运用严谨审慎,力求真实可靠。同时,他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和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为人民提供启迪。 《史记》的语言,简练而优美,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人物的对话,场景的描写,情感的抒发,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使得这部鸿篇巨制读来引人入胜,荡气回肠。 结语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鲜活的人物刻画、深刻的制度分析、卓越的文学成就,为我们勾勒出中华文明早期辉煌的壮丽图景。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宝库。阅读《史记》,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品味人生,感悟人性,汲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沧桑,也照见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