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小窗幽记》儒道通俗读物,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
陈眉公(1558~1639),原名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等。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目录
卷一 醒
卷二 情
卷三 峭
卷四 灵
卷五 素
卷六 景
卷七 韵
卷八 奇
卷九 绮
卷十 豪
卷十一 法
卷十二 倩
精彩书摘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
《小窗幽记》,一部源自宋末元初的笔记体随笔集,以其清雅的笔调,细腻的观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情趣的深刻体悟。它并非一本宏大的史书,也非系统的哲理论述,而是如同其名一般,是作者在“小窗”前,静心思索,随手记录下的点滴感悟。“幽”字,则点出了其内容所蕴含的深邃意趣,以及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本书内容包罗万象,却又自成一体。它涵盖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品评,对读书修身的见解,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作者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细微处洞察哲理。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山水,更是心境的投射;他笔下的花鸟,不仅仅是花鸟,更是生命的象征;他笔下的人物,仅仅是片段,却能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在自然景色的描绘上,《小窗幽记》展现出作者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清晨的薄雾,夕阳的余晖,夏日的蝉鸣,冬日的寒风,都被他赋予了灵性。他不会仅仅写“看到一朵花”,而是会写“花开一朵,恰似美人含羞;花落一地,又如愁思满怀”。这种拟人化、情感化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与美感。他对于季节变化的体察尤为精妙,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热烈奔放,秋的萧瑟沉静,冬的肃穆悠远,在他的笔下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这一切,又与人的心境悄然呼应,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 书中关于人生百态的品评,更是充满了智慧与洞察。作者并非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进行说教,而是以一种旁观者清的姿态,对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进行冷静的观察和精辟的评点。他写人情冷暖,写世事无常,写功名利禄的虚幻,写贫富贵贱的变迁,无不鞭辟入里,引人深思。但他笔下的人物,又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即使是那些被他“批评”的对象,也往往能看到其人性的另一面,或是生活所迫,或是命运使然。这种辩证的观察,使得他的评点更加客观,也更加具有普遍意义。他并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但更看重人性的光辉,即使是在最不堪的境遇中,他也能发掘出那丝微弱的希望和尊严。 对于读书修身的见解,《小窗幽记》流露出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认为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涵养性情,陶冶情操的过程。他会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推荐值得品读的书籍,更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明辨是非。他所倡导的修身,并非苦行僧式的禁欲,而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完善自身品德,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充实。他对于“格物致知”,对“致良知”的理解,都融入在了字里行间。他鼓励读者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十二个字,浓缩了他对学习方法和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 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描绘。《小窗幽记》中的许多片段,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一杯清茶,一盏明灯,一次偶然的相遇,一次不经意的凝视,都能在他笔下变得意蕴无穷。他欣赏那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情趣。他会写:“午后闲坐,一杯浓茶,书中一页,便是人间至乐。”这种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可贵。他不仅仅是在记录生活,更是在创造生活,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对于“闲”的理解,更是超越了简单的无所事事,而是指一种心境的闲适,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超脱功利的洒脱。 《小窗幽记》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也不刻意模仿古人的雕琢,而是以一种自然、流畅、晓畅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娓娓道来。有时是轻柔的低语,有时是会心的微笑,有时又是淡淡的忧伤,却都真挚而动人。他的遣词造句,看似不经意,却往往恰到好处,于平实中见深意,于浅显处显哲理。这种“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风格,使得《小窗幽记》读起来轻松愉悦,却又能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小窗幽记》,就如同推开一扇古老的小窗,窥见一位雅致的隐士,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观察、思考、感悟。他并非要改变世界,也并非要教化众生,他只是在分享他所看到的美好,他所体悟的真理,他所珍视的生活。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着读者的内心,引导着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品味那些被遗忘的情趣,去反思那些被淡忘的智慧。 这本书,适合在静谧的午后,在窗边,或是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慢慢地品读。它不适合囫囵吞枣,更不适合急于求成。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每一次阅读,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重温,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像一位老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你,与你分享人生中的点滴风景。 《小窗幽记》并非一本“万能手册”,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生活的方式。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喧嚣的尘世,也依然可以在心中留下一片宁静的“小窗”,去观赏那份“幽美”的风景。它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美、关于智慧的书,更是关于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真我的书。它所传递的精神,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在繁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宁静与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