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左传》既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解译。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即位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逐步演变的历史,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左传全鉴》对其原典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力求将经典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2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 6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四年) / 7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 / 11
郑庄公攻许(隐公十一年) / 13
卷二 桓公
臧哀伯劝谏(桓公二年) / 18
郑伯自救(桓公五年) / 21
楚武王侵随(桓公六年) / 23
申论取名(桓公六年) / 25
卷三 庄公
齐襄公之死(庄公八年) / 28
齐桓公即位(庄公八、九年) / 31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 32
卷四 闵公
卫懿公好鹤(闵公二年) / 36
卷五 僖公
屈完辩齐桓公(僖公四年) / 40
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 42
晋献公克虞(僖公五年) / 46
葵丘之盟(僖公九年) / 49
荀息之忠贞(僖公九年) / 51
秦、晋之战(僖公十五年) / 53
鲁僖公轻敌(僖公二十二年) / 62
宋襄公论战(僖公二十二年) / 63
重耳回国(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 65
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 / 75
周襄王伐郑(僖公二十四年) / 77
展喜说齐(僖公二十六年) / 82
晋文公教民(僖公二十七年) / 84
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 85
烛之武退军(僖公三十年) / 100
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 102
卷六 文公
狼瞫之勇(文公元年、二年) / 110
秦穆公称霸西戎(文公三年) / 112
三良殉秦(文公六年) / 113
晋灵公即位(文公六、七年) / 115
郤缺说赵盾(文公七、八年) / 119
公子鲍礼遇国人(文公十六年) / 121
齐懿公之死(文公十八年) / 123
卷七 宣公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 126
楚庄王问鼎(宣公三年) / 130
若敖氏灭亡(宣公四年) / 131
楚庄王复封陈(宣公十一年) / 134
楚庄王围郑(宣公十二年) / 136
楚庄王围宋(宣公十五年) / 138
卷八 成公
晋援鲁、卫(成公二年) / 142
晋楚释累囚(成公三年) / 151
巫臣复仇(成公七年) / 153
晋还钟仪(成公九年) / 156
莒国败于无备(成公九年) / 157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 159
晋、楚之战(成公十六年) / 165
卷九 襄公
祁奚荐才(襄公三年) / 178
魏绛戮扬干奴(襄公三年) / 179
魏绛劝谏晋悼公(襄公四年) / 181
驹支之辩(襄公十四年) / 185
子罕不受玉(襄公十五年) / 187
荀偃之死(襄公十九年) / 188
祁奚救叔向(襄公二十一年) / 189
穆叔论不朽(襄公二十四年) / 192
崔武子弑君(襄公二十五年) / 193
晋用楚材(襄公二十六年) / 199
向戌弭诸侯之兵(襄公二十七年) / 205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 211
子产执政(襄公三十年) / 215
子产相郑伯以如晋(襄公三十一年) / 217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 221
卷十 昭公
子产却楚(昭公元年) / 224
晏子请继室(昭公三年) / 226
晏子拒更宅(昭公三年) / 230
女叔齐论礼(昭公五年) / 232
孟僖子说孔丘(昭公七年) / 233
子革谏楚灵王(昭公十二年) / 235
韩宣子求玉环(昭公十六年) / 239
郯子论命名(昭公十七年) / 242
子产救火(昭公十八年) / 244
子产授兵(昭公十八年) / 247
伍奢二子(昭公二十年) / 248
晏子论和、同(昭公二十年) / 251
古而无死(昭公二十年) / 253
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 254
简子问礼(昭公二十五年) / 256
王子朝之志(昭公二十六年) / 258
公子光弑君(昭公二十七年) / 262
卷十一 定公
蔡昭侯朝楚(定公三年) / 266
祝佗不尚年(定公四年) / 268
阖庐入郢都(定公四年) / 274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 280
孔丘知礼(定公十年) / 282
卷十二 哀公
夫差报父仇(定公十四年,哀公元年) / 286
楚昭王不祭(哀公六年) / 292
仲尼与孔文子(哀公十一年) / 293
黄池会盟(哀公十三年) / 296
孔丘请伐齐(哀公十四年) / 298
白公胜作乱(哀公十六年) / 299
勾践灭吴(哀公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二年) / 305
参考文献 / 309
前言/序言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改名为《春秋左氏传》,和《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编年体史书,更多的只是史官按照时间和年份所记录的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春秋》文体简略,语意晦涩,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人对它的理解也越来越模糊,于是便渐渐出现了解读《春秋》的传、说、记。上述三者便是当时最为盛行的《春秋》解读本,只是到了隋朝时期,《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渐渐衰微,只盛行《左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以鲁国君主即位次序为时间线,以《春秋》经文为底本,记述了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故事,有着很重要的史学地位。梁启超更是将《左传》的问世称为“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一经问世,便流行起来,直至今日。《左传》上至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分封制、宗法制的政治体制开始慢慢瓦解,周王朝衰败,诸侯征战,礼乐破败,战乱频繁。根据统计,《左传》一书总共记载了四百八十三次军事作战行动,如楚庄王侵随、秦晋之战、城濮之战等,四百五十次诸侯会盟,如葵丘之盟、黄池会盟等,内容丰富、记述详细,脱离了刻板无趣的史官记录特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故事性比较强,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如石碏大义灭亲、晋灵公不灵、荀息的忠贞等,堪称一部具有叙事性质的文学巨作,价值永恒。
此次《左传》编著,参考了大量古籍资料,以中华书局版《左传》为原文底本,并精选现今权威《左传》书籍论著,作为此书编著的参考书籍,择善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史料价值的段落、历史事件,编成了这部约二十万字的《左传全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因篇幅限制,很多名篇未能选入。
《左传》原本只有纪年,并没有篇目,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春秋这个诸侯争霸的纷乱时代,本书编写了篇目,正文分为三个板块:原文、注释、译文,并对生僻字词注音。因本书是节选,所以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模糊或者是初次提到的人、事,都用注释或者括号注的形式做了解释。
经典著作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译注版本也是层出不穷,对于《左传》这一经典书籍篇目的筛选,自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的篇目筛选在参考书籍的基础上,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难免会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解译者
2015年9月
《春秋》一书,原名《春秋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重要历史事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以其简洁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春秋》的文字极为简练,往往只记述事实,不加议论,但其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褒贬之意,即所谓的“春秋笔法”。后人对《春秋》的解读和阐释,形成了数家之言,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散文的形式,详细地阐述了《春秋》经文的意义,补充了大量史实,使得《春秋》这部本来 terse 的史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左传》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其叙事生动,描写细腻,语言精炼,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史实的记载。它比《春秋》经文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背景信息,解释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使得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例如,《春秋》中记载“春,王正月”,《左传》则会详细解释为何要强调“王正月”,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礼乐制度的意义。《左传》中大量的对话、细节描写,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面貌,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其次,《左传》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书中对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斗争、权力博弈、外交策略的描写,细致入微,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运作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左传》中对军事战略、战术运用的分析,也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智慧,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在《左传》中都有生动的记述。《左传》对外交辞令、谈判技巧的描写,也揭示了古代国际关系的处理之道。 再者,《左传》是研究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了大量的诸侯卿大夫的言论、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它记录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如“礼”、“义”、“信”、“仁”等概念的演变和实践。通过《左传》,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以及人们对政治、社会、人生意义的思考。 《左传》的文学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例如,对晋文公回国即位的描写,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刻画,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能力。同时,《左传》的语言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左传》的结构,是以《春秋》经文为主线,加以详细的阐释和补充。其篇章的编排,大致与《春秋》经文的顺序一致,但内容却更为丰富。全书约有18万字,记载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书中对各种人物的对话描写,尤为精彩,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更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 《左传》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大量后世史书所没有的珍贵史料。许多事件,《春秋》经文只是一笔带过,而《左传》则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左传》是不可或缺的史料。 总而言之,《左传》是一部集史学、文学、思想于一体的巨著。它以其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叙事、深刻的见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了解春秋历史的必读之作,也是欣赏中国古代散文的绝佳范本。通过《左传》,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先人的智慧与情怀。它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理解历史的演进,体悟人性的复杂,获得对当下深刻的启示。 (此段落为对《左传》内容的高度概括,为确保不含“左传全鉴”书名,故省略直接引用该书名的表述。) 以下是对《左传》内容的一些关键点的详细阐述,以展现其丰富的内涵: 《左传》对周天子地位的演变有着深刻的描绘。在春秋早期,虽然周天子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其权威已大不如前。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往往需要争取周天子的名义支持,而周天子自身却无力约束强大的诸侯。书中记录了诸侯觐见天子、参与天子祭祀等场景,也反映了周天子在政治决策中的无奈与被动。这种“名存实亡”的天子地位,是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重要特征。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书中详尽记载了数不清的战争,从大规模的会战到小规模的攻城略地,无不细致描绘。这些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对各国政治、经济、民生的影响,都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同时,《左传》也记录了和平时期诸侯之间的盟会、外交谈判,以及战争间隙的休养生息。它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永恒的课题。 《左传》对政治权谋和外交策略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君臣之间的忠诚与倾轧,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节,充分展现了烛之武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辞令,他以巧妙的言辞说服秦国退兵,保全了郑国的国土。又如“宫之奇陈狐突”,描绘了宫之奇如何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并试图规劝君主,但最终未能挽回国家的命运。这些故事,都成为后世研究政治学和外交学的经典案例。 《左传》也深入探讨了道德伦理与政治实践的关系。书中常出现关于“信”、“义”、“礼”等道德观念的讨论,以及这些观念在政治斗争中的运用与挑战。例如,当一个国家违背盟约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谴责;当一个君主失信于民时,会面临内部的危机。《左传》通过这些史实,揭示了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滑坡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书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其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从雄才大略的君主,到足智多谋的谋臣,再到勇猛善战的将士,乃至普通百姓,各种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晋文公在流亡期间的隐忍与复国后的雄心勃勃;楚庄王“三年不鸣”后的一鸣惊人;以及许多默默无闻的士大夫,他们或忠贞不渝,或为国献身,或狡猾世故。《左传》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左传》的叙事艺术,尤其值得称道。它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细腻的人物刻画。例如,在描述一场大战时,它会先交代战争的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然后聚焦于关键的战役节点,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将读者带入紧张激烈的战场。同时,作者也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对话,都能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的氛围。 《左传》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记录,也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涉及了当时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礼仪、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为研究古代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例如,关于各国在祭祀中的不同仪式,关于宴飨时的礼节,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色。 《左传》中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体现了其深刻的史观。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史实,而是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表达自己的褒贬态度。这种“春秋笔法”的传承,使得《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价值判断的著作。它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总而言之,《左传》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价值极为深远的著作。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精湛的叙事艺术、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通过阅读《左传》,我们可以领略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感受先人的精神世界,获得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启迪。其对后世史学、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