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端政主编的这本《俗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 汉语俗语类辞书。收录俗语34231条。释义简明、通 俗易懂。例句多采自名人名作,具有**性。有较高 的阅读和资料价值。
前言
凡例
条目首字拼音索引
正文
条目笔画索引
部分引书及参考文献目录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经常需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国学拓展的材料,市面上那些充斥着网络段子的“俗语大全”实在是不够严谨。直到我遇到了这本精装本,才感觉找到了定海神针。它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每一个解释都言之有据,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作为佐证,而不是凭空臆测。而且,它在处理那些含义模糊、甚至在不同地区解读相悖的俗语时,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它会并列呈现所有主流的解释,并分析其来源差异,这极大地培养了读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被单一的解释所局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俗语,而不是仅仅“记住”俗语,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传统智慧的视角,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敏感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旧的书店角落里发现这本书的,当时只是随便翻阅,没想到这一翻就停不下来了。这本书的编纂水平,真的不是一般的字典能比的。它最让人称道的一点在于,对于许多一语双关或者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俗语,它都给出了多维度的解读。举个例子,像有些俗语,表面上是褒义,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本书里就清晰地梳理了这种“反差萌”或“文化陷阱”。我拿它去和网络上那些快速生成的俗语查询网站做对比,那些网站顶多给个一句话解释,根本无法触及到俗语背后的文化脉络和时代精神。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坐在你身边,给你娓娓道来,让你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种知识的厚重感和学理的严谨性,是机器快速生成的内容永远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皮设计得非常雅致,米色的封面对比着深褐色的书脊,中间烫金的“俗语大词典”几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一看就知道是本厚重的工具书,但拿在手里却出奇的沉甸甸,有一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我本来以为这种“精装本”可能就是外包装弄得花哨一些,内容上也就是常见的那点东西,翻开扉页后才发现我错了。内页的纸张质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泛黄纸张,而是带有微微哑光的米白色,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查找像“画蛇添足”这种大家都知道的俗语,它的释义、出处以及引申义都非常详尽,甚至还标注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微语义变化,这对于深入研究语言学的人来说,简直是金矿。我特别喜欢它收录了许多我已经很久没听到的老话,那些藏在乡间老者口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俚语,居然也被它系统地整理出来了,这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一部活着的民间文化史的缩影,让我这个常年混迹都市的人,重新找回了与传统对话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俗语大词典(精)》其实是带着一点“怀疑”的,毕竟“大词典”这三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容易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但上手之后,我就彻底放下了戒心。它对俗语的分类做得极其科学合理,不像有些词典是单纯按拼音或笔画排序,这本书显然是基于语义关联和文化主题进行组织的,比如“农耕智慧类”、“人际交往类”、“命运哲思类”等等,这种分类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本来只是想查个别词,结果看着看着,就陷入了对某一类主题俗语的集中学习中,比如关于“节气”和“物候”的俗语,汇集在一起看,就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精妙的观察力。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让它从一本冰冷的工具书,升华为一本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文化读物,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极其友好,不会因为术语过多而感到晦涩难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散发着一种沉淀了岁月感的香气,是那种旧书店特有的、混合着油墨和纸张纤维的独特味道,但又因为是新书,所以没有陈旧感,反而多了一丝“待开发”的期待。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俗语“生命力”的展现。很多俗语,我们以为已经“寿终正寝”了,但作者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比对,证明了它们在某些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几乎绝迹的关于“借贷”的俗语,但在偏远山区的某几个村落中,其变体依然在口头流传,并且演化出了新的适应性表达。这种对语言活态的关注,让这本书远超出了传统辞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文化田调报告,充满了人情味和发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