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中心思想是为人类朝向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而进步的信念进行论证。在他看来,这个信念的依据在于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于它无论如何是会实现的。
作者简介
何兆武,西南联大留给我们的最后·位翻译家。他所翻译的《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法国革命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皆为权威的西方学术著作,成为影响数代中国人的经典。
目录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
万物的终结
永久和平论
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吗?
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 是行不通的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众本来是被他们套上了这种羁绊的,但当他们的保护者(其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启蒙的)中竟有一些人鼓动他们的时候,此后却强迫保护者们自身也处于其中了;种下偏见是那么有害,因为他们终于报复了本来是他们的教唆者或者是他们教唆者的先行者的那些人。因而公众只能是很缓慢地获得启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举世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
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一一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虽则不致因此而特别妨碍启蒙运动的进步。而我所理解的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则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职岗位或者职务上所能运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称之为私下的运用。
就涉及共同体利益的许多事物而言,则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机器,共同体的一些成员必须靠它来保持纯粹的消极态度,以便他们由于一种人为的一致性而由政府引向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坏这一目的。在这上面确实是不容许有争辩的:而是人们必须服从。但是就该机器的这一部分同时也作为整个共同体的,乃至于作为世界公民社会的成员而论,从而也就是以一个学者的资格通过写作面向严格意义上的公众时,则他是绝对可以争辩的,而不致因此就有损于他作为一个消极的成员所从事的那种事业。因此,一个服役的军官在接受他的上级交下某项命令时,竞抗声争辩这项命令的合目的性或者有用性,那就会非常坏事;他必须服从。但是他作为学者而对军事业务上的错误进行评论并把它提交给公众来作判断时,就不能公开地加以禁止了。公民不能拒绝缴纳规定于他的税额;对所加给他的这类赋税惹是生非地擅行责难,甚至可以当作诽谤(这可能引起普遍的反抗)而加以惩处。然而这同一个人作为一个学者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抗议这种课税的不适宜与不正当不一样,他的行动并没有违背公民的义务。同样地,一个牧师也有义务按照他所服务的那个教会的教义向他的教义问答班上的学生们和他的会众们作报告,因为他是根据这一条件才被批准的。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他却有充分自由、甚至于有责任把他经过深思熟虑有关那种教义的缺点的全部善意的意见以及关于更好地组织宗教团体和教会团体的建议传达给公众。这里面并没有任何可以给他的良心增添负担的东西。因为他把作为一个教会工作者由于自己职务的关系而讲授的东西,当作是某种他自己并没有自由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讲授的东西:他是受命根据别人的指示并以别人的名义进行讲述的。他将要说:我们的教会教导这些或那些;这里就是他们所引用的论据。于是,他就从他自己不会以完全的信服而赞同、虽则他很可以使自己负责进行宣讲的那些条文中——因为并非是完全不可能其中也隐藏着真理,而且无论如何至少其中不会发现有任何与内心宗教相违背的东西,——为他的听众引绎出全部的实用价值来。因为如果他相信其中可以发现任何与内心宗教相违背的东西,那么他就不能根据良心而尽自己的职务了,他就必须辞职。一个就任的宣教师之向他的会众运用自己的理性,纯粹是一种私下的运用;因为那往往只是一种家庭式的聚会,不管是多大的聚会;而在这方面他作为一个牧师是并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为他是在传达别人的委托。反之,作为一个学者通过自己的著作而向真正的公众亦即向全世界讲话时,则牧师在公开运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无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性,并以他自己本人的名义发言。因为人民(在精神事务上)的保护者而其本身居然也不成熟,那便可以归结为一种荒谬性,一种永世长存的荒谬性了。
然则一种牧师团体、一种教会会议或者一种可敬的教门法院(就像他们在荷兰人中间所自称的那样),是不是有权宣誓他们自己之间对某种不变的教义负有义务,以便对其每一个成员并且由此也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永不中辍的监护,甚至于使之永恒化呢?我要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一项向人类永远封锁住了任何进一步启蒙的契约乃是绝对无效的,哪怕它被最高权力、被国会和最庄严的和平条约所确认。
……
前言/序言
null
思想的星辰大海:一部关于人类理智探索的史诗 人类文明的进程,如同漫漫长夜中点亮的无数星辰,每一次思想的闪耀,都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世界。这本《思想的星辰大海》并非一部描绘具体地理疆域的书籍,而是一场宏大的人类理智探索史的写意。它如同一个广阔的宇宙,囊括了古往今来,跨越不同地域,汇聚了无数卓越的头脑,共同编织了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思考、如何求索、如何理解自身存在与宇宙奥秘的恢宏史诗。 本书的主旨并非对某个特定时期或地域的思想进行孤立的梳理,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基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模式与智慧火花。它是一次对人类智识遗产的深度挖掘,旨在呈现那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洞见,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与最初的觉醒 本书的起点,并非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开始,而是回溯至人类文明的黎明。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并非尘封的考古记录,而是那些孕育了人类早期理性思维的萌芽。从古老的口头传说中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解释,到对宇宙秩序的初步想象,都折射出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意义的追寻。 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古埃及,在尼罗河畔,人们如何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行来安排农事,如何通过对生死轮回的思考来构建宗教信仰。在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的出现,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革新,更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整理、传承知识的开端。在古印度,奥义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深入探讨“梵”与“我”的关系,对个体生命与宇宙本体进行哲学层面的追问,这是一种超越了日常经验的深刻思考。 而在遥远的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更是展现了人类思想的蓬勃活力。孔子的仁爱与礼制,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治国理念,这些不同的学说,虽然在具体路径上有所差异,但都指向了如何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求秩序与和谐。这些早期的思想,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火种,虽然微弱,却为后世的智慧之光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理性之光:古希腊的哲学奇迹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便会迎来理性思维的第一次辉煌。这里,思想不再是神话的附庸,而是独立自主的探索。苏格拉底的诘问,开启了对概念的精准定义与自我反思的道路;柏拉图的理念论,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秩序,对后世的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则为人类认识世界和组织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框架。 本书不会仅仅罗列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而是会去探究他们思想背后的逻辑与方法。例如,我们会看到苏格拉底如何通过“助产术”引导人们认识自身的无知,从而激发求知欲;柏拉图如何通过“洞穴寓言”来阐释真理的获得并非易事,需要超越表象的束缚;亚里士多德如何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分类,建立起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古希腊的哲学,如同启明星,照亮了人类探索真理的道路。它们关于逻各斯(理性)、伦理、政治、美学的思考,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自身与社会的重要基石。本书将着重呈现这些思想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被吸收、被转化、被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第三章:信仰与理性:中世纪的智识交响 在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成为思想界的核心议题。当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方伊斯兰文明交融,当古老的哲学思想被重新发掘与阐释,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识交响应运而生。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那个时代,像奥古斯丁、阿奎那这样的思想家,如何尝试调和神学信仰与哲学理性,试图在上帝的启示与人类的理性能力之间建立桥梁。我们会看到,伊斯兰世界的学者们,如伊本·西那(阿维森纳)和伊本·鲁什德(阿威罗伊),如何保存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并将其传播到欧洲,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 这段历史并非单纯的神学垄断,而是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与对话。本书会展现,即使在宗教的框架下,人类的求知欲与思辨能力并未被禁锢,反而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延续。例如,经院哲学的严谨逻辑,尽管有时显得繁琐,但其对概念的细致区分与推理的精妙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智力训练。 第四章:新生的曙光: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的思想革命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兴起,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了新的活力。尼采曾言,“人是应当被超越的”。而文艺复兴正是人类超越自身,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的开端。 本书将描绘,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不仅仅是一幅画作,更是人类对自身身体比例与宇宙和谐关系的理解。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则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剖析了政治的本质与权力的运作,尽管饱受争议,却标志着政治思想的世俗化。 紧接着,启蒙时代如同一场思想的巨浪,席卷了整个欧洲。洛克关于天赋人权与分权制衡的思想,为现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卢梭关于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论述,激发了法国大革命的火焰;康德对“哥白尼式的革命”,则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知识、道德与自由的理解。 在这一章,本书将不仅仅介绍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更会着重分析他们思想的颠覆性。例如,我们会看到,启蒙思想家如何挑战宗教权威与君权神授,强调个体的理性与自由。他们对科学方法的推崇,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权与民主的呼唤,都为现代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根基。 第五章:变革与反思:工业革命后的思想浪潮 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也催生了新的思想挑战与反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并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则从生物学层面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识。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矛盾的激化,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环境的破坏,如何促使思想家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会看到,尼采对“上帝之死”的宣告,是对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深刻质疑;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探索,则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 这一时期的思想,充满了对现代性的焦虑与对未来的探索。从功利主义的实用哲学,到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怀,再到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都反映了人类在剧烈变革时代,不断调整自身认知,寻求新的生存与发展意义的努力。 第六章:世界的互联与思想的交融 进入20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而是展现全球思想交流的图景。 从东亚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到拉美的解放神学,再到非洲的民族主义探索,以及当代对环境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性别平等等议题的广泛讨论,都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多元化与在地化。 本书将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变得更加迅速与广泛。一个地方的创新性思考,可以很快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智慧,也在相互借鉴中,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宝库。 结语:思想永无止境的探索 《思想的星辰大海》最终想要传达的,是思想的永恒活力与人类不懈的探索精神。它告诉我们,每一次思想的诞生,都是对未知的一次挑战;每一次智慧的闪耀,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超越。 本书不是为了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为了激发读者对思想的兴趣,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思想星空。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智慧的壮丽画卷;它也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未来的道路。这部著作,将引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去感受人类理智的无限可能,去领略那片永恒闪耀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