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典籍叢刊:周易參同契集釋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周易參同契集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東] 魏伯陽 著,[宋] 硃熹 注
圖書標籤:
  • 道教
  • 易經
  • 參同契
  • 煉丹
  • 典籍
  • 古籍
  • 中國哲學
  • 宗教文化
  • 術數
  • 內丹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198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002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周易參同契集釋》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可以讓更多的讀者朋友們從書中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東漢魏伯陽著,道教早期經典。全書托易象而論煉丹,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傢之理而會歸於一,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以玄精為丹基等,闡明煉丹的原理和方法,為道教最早的係統論述煉丹的經籍。

作者簡介

  魏伯陽,東漢著名煉丹傢,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人,為高門望族之子。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捲,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藉爻象,以論作丹之意。他兼及內丹和外丹,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魏伯陽的思想對道教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世界公認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煉丹傢。魏伯陽的生平事跡未見於正史。據葛洪的《神仙傳》記載,“魏伯陽齣身高貴,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

目錄

周易參同契
漢·陰長生注
周易參同契序
周易參同契捲上
周易參同契捲中
周易參同契捲下
鼎器歌
周易參同契注
無名氏
周易參同契注捲上
周易參同契注捲中
周易參同契注捲下
補塞遺脫
鼎器歌
周易參同契考異
宋·硃熹
周易參同契
上篇
中篇
下篇
五相類
鼎器歌
贊序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後蜀·彭曉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
序日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捲上
乾坤者《易》之門戶章第一
牝牡四卦章第二
朔旦屯直事章第三
既未至晦爽章第四
春夏據內體章第五
賞罰應春鞦章第六
天地設位章第七
以無製有章第八
言不苟造章第九
易者象也章第十
於是仲尼章第十一
聖人不虛生章第十二
復卦建始萌章第十三
十六轉受統章第十四
壬癸配甲乙章第十五
元精眇難睹章第十六
禦政之首章第十七
文昌統錄章第十八
日閤五行精章第十九
辰極受正章第二十
黃中漸通理章第二十一
上德無為章第二十二
知白守黑章第二十三
金為水母章第二十四
采之類白章第二十五
旁有垣闕章第二十六
是非曆藏法章第二十七
明者省厥旨章第二十八
火記不虛作章第二十九
金入猛火中章第三十
子午數閤三章第三十一
巨勝尚延年章第三十二
鬍粉投火章第三十三
世間多學士章第三十四
若夫至聖章第三十五
火記六百篇章第三十六
以金為堤防章第三十七
搗治並閤之章第三十八
推演五行數章第三十九
名者以定情章第四十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捲中
乾坤剛柔章第四十一
君子居室章第四十二
聊陳兩象章第四十三
二至改度章第四十四
動靜有常章第四十五
晦朔之間章第四十六
昴畢之上章第四十七
循據璿璣章第四十八
朔旦為復章第四十九
臨爐施條章第五十
仰以成泰章第五十一
漸曆大壯章第五十二
夬陰以退章第五十三
乾健盛明章第五十四
骺始紀序章第五十五
遁世去位章第五十六
否塞不通章第五十七
觀其權量章第五十八
剝爛肢體章第五十九
道窮則反章第六十
玄幽遠渺章第六十一
將欲養性章第六十二
陰陽為度章第六十三
類如雞子章第六十四
陽燧取火章第六十五
耳目口三寶章第六十六
世人好小術章第六十七
太陽流珠章第六十八
子當右轉章第六十九
不得其理章第七十
五行相剋章第七十一
河上姹女章第七十二
物無陰陽章第七十三
坎男為月章第七十四
金化為水章第七十五
丹砂木精章第七十六
剛柔迭興章第七十七
關關雎鳩章第七十八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捲下
惟昔聖賢章第七十九
法象天地章第八十
升熬於甑山章第八十一
陰陽得其配章第八十二
先白後黃章第八十三
補塞遺脫章第八十四
五位相得而各有閤
大易情性章第八十五
枝莖華葉章第八十六
象彼仲鼕節章第八十七
會稽鄙夫章第八十八
務在順理章第八十九
審用成物章第九十
……
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
周易參同契注
周易參同契發揮
周易參同契釋疑
周易參同契解
周易參同契
金碧五相類參同契

精彩書摘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周易參同契集釋》:
  
  三日齣為爽,震受庚西方。
  爽,明也。月生三日,而後有明,齣於西方庚地。火動三日,氣方達於器中。當是時也,水亦居庚。水為陰,月之象也。謹候月之生,生即知水之動靜,故雲震受庚西方。
  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
  月生八日為上弦者,象弓之掛,弦平如繩。八日,月方見南方丁地是也。金亦隨焉。金為君,轉遲,故八日而後行。水為臣,轉疾,故三日而已行。金水流行,驗此知候時矣。
  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
  月至十五日,齣於東方甲地而圓滿。是時,金閤水於甲地,而受一氣,有金之形體。
  蟾蜍與兔影,日月兩氣雙。
  蟾蜍與兔,俱居月中。影者,光明之貌。至十五日,一獸之氣雙明於月中,餘日則虧缺,不復全其貌。每十五日,則萬物各受一氣。一氣至,金水之姿亦雙明白,蓋取象於二獸焉。
  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白虎通》日:兔者,吐也。言其吐月之光華。蟾蜍見,則月圓。蟾蜍沒,則月缺。以此為金水之候也。
  七八數已訖,屈摺低下降。
  七八十五日已後,其月漸漸虧缺,歸功於日,受符復行。金受水符,復周遊也。
  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
  月為臣,日為君,故月稟日之光,三日成魄,八日成光,十六日歸功於日,受符復行也。月齣巽地,至辛平明,金受水符。還如日變於月也。
  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二十三日,為下弦,月欲盡時。還如初生之象。其時,月齣艮,至丙南平明。乃以水之候也。
  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朋。
  至三十日,月齣乙,沒於坤。坤者,陰也。故雲得朋,東北及西南者也。故雲喪朋,水自東北流至西南,同喪朋也。
  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
  節盡,月終。禪與者,陰禪位於陽也。月終為陰,月初為陽。陽即龍也。繼陰之體,而復生陽,故雲繼體復生龍是也。金繼水體,復生於陽。陽,火氣也。王輔嗣日:以龍喻乾,以馬喻坤,從其類也。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括,結也。壬癸,水以配坤。甲乙,陽以配乾。蓋言一月之內,陰陽各半。成結萬物,實在陰陽。陰陽者,即水火之氣,故能成金水之形。《係辭》日: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始終之義也。
  七八數十五,九六亦相應。
  七、九,陽數。六、八,陰數。陰陽相配,已成一月。金水、水火變化亦然。
  ……
華夏智慧的脈絡:探尋古籍中的生命哲學與宇宙圖景 本捲匯集瞭一批極具代錶性的中國古代經典文獻,它們如同鑲嵌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璀璨明珠,以其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視角和雋永的文字,深刻地揭示瞭古人對生命起源、宇宙運行、個體修養以及社會倫理的深刻體悟。本書旨在從更廣闊的視角,梳理和呈現這些古籍所承載的智慧精髓,引導讀者走進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思想世界。 一、宇宙之初與萬物之源:探尋“道”的本體論與生成論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道”是理解宇宙萬物生成與運行的根本概念。本書所收錄的典籍,多從不同維度闡釋瞭“道”的內涵。“道”並非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生成萬物、維係萬物、支配萬物的根本法則和本體。它無形無象,卻又無處不在,是宇宙運動的內在驅動力,也是生命存在的終極依據。 一些古籍著重探討瞭“道”的生成論。它們試圖追溯宇宙的起源,描述從混沌到有序,從無到有的演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齣現瞭“氣”的概念,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要素。“氣”的陰陽相生、錯綜變化,構成瞭天地萬物的多姿多彩。這種以“氣”為基礎的物質觀,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原子論有著顯著的區彆,它更強調物質的整體性、流動性以及內在的聯係。 另一些典籍則側重於“道”的本體論。它們將“道”視為超越一切具象的最高實在,是萬物最終的歸宿。對“道”的體悟,不僅僅是理智的認知,更是一種生命性的感通和體驗。通過對“道”的體悟,個體可以達到與宇宙閤一的境界,獲得精神的解脫和升華。這種追求超越性、與宇宙同化的思想,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生命之秘與個體之修:從“氣”到“神”的修煉體係 中國古代思想傢不僅關注宏觀的宇宙,更將目光投嚮瞭微觀的生命個體。本書收錄的文獻,深刻地揭示瞭古人對生命本質的探究,以及一套獨具特色的生命修煉體係。 “氣”不僅是構成外在世界的物質基礎,更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核心要素。古人認為,人的生命即是“氣”的聚閤與運作。生命的衰老與死亡,便是“氣”的消散與衰竭。因此,如何調和、充盈、升華體內的“氣”,成為生命修煉的關鍵。 圍繞著“氣”的修煉,形成瞭一係列的方法和理論。其中,導引、吐納、養生等術語屢屢齣現,它們指的是通過特定的身體動作、呼吸技巧和精神調息,來調和體內的“氣”,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些方法並非簡單的體育鍛煉,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醫學原理,力圖實現身心和諧,提升生命質量。 從“氣”到“神”,是生命修煉的更高層次。當體內的“氣”得到充分的調養和升華,便會進一步轉化為“神”。“神”在此並非指鬼神,而是指生命的精粹、意識的活動以及精神的境界。對“神”的修煉,旨在達到精神的清明、智慧的覺醒,最終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一些典籍還涉及到瞭“精”、“氣”、“神”三者的關係。“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質,是“氣”的凝結;“氣”是生命活動的功能,是“精”的運行;“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氣”的升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構成瞭生命的完整體係。對這三者的有效調養,是實現健康長壽、精神充盈的根本。 三、道德倫理與社會秩序:構建和諧人倫的基石 除瞭對宇宙和生命的探索,中國古代先哲們還將目光聚焦於人類社會。本書收錄的典籍,對於構建和諧人倫、維護社會秩序,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 “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核心價值觀,在這些古籍中得到瞭深刻的闡釋和發展。它們不僅僅是抽象的道德概念,更是指導個體行為、規範社會交往的準則。 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同情和友善,是人際關係中最根本的原則。 義,主張公正、道義,要求人們在行為上遵循是非善惡的標準。 禮,指的是一套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它有助於Establish秩序、化解衝突、維護社會和諧。 智,強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做齣正確決策和判斷的基礎。 信,要求人們誠實守信,言行一緻,是建立信任、維係社會交往的重要保證。 這些道德倫理思想,與政治哲學緊密相連。古人認為,個體的道德修養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隻有個體具備瞭良好的道德品質,纔能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成員,纔能為構建一個安定、繁榮的國傢奠定基礎。 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德治”的理念。與純粹的法治不同,“德治”更強調通過道德教化和榜樣示範來引導民眾,培養其內在的道德自覺。這種理念認為,一個國傢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健全的法律製度,更需要全體民眾的道德水平的提升。 四、智慧的傳承與思想的演進:古籍的曆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書收錄的這些中國古代典籍,並非孤立存在的智慧結晶,而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進,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形成的思想體係。它們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哲學智慧,對於理解中國曆史、文化以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特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古籍的語言文字,雖然古樸,但其所蘊含的思想卻曆久彌新。它們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世界、理解生命、安頓心靈的另一種可能性。在物質文明日益發達的今天,重拾這些古老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反思過度追求物質的弊端,找迴內心的寜靜與和諧,構建更加均衡、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閱讀這些古籍,也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得以窺見先哲們的思想光輝,感受他們對宇宙人生深刻的追問與探索。這種對話,能夠啓迪我們的智慧,拓展我們的視野,激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更深層思考。 總而言之,本書所匯集的這些中國古代典籍,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華夏智慧殿堂的大門。它們從宇宙、生命、道德等多個維度,構建瞭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係,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探尋生命真諦、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瞭豐富的養分。願讀者通過對這些經典的閱讀,能夠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並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坐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注重實操和體驗的人,而這套書的實踐價值,讓我深感物超所值。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有許多與古代煉養、丹道實踐相關的描述,雖然我個人不會去嘗試,但瞭解這些操作層麵的細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人生活哲學和世界觀的認識。書中對於不同階段的描述,其遞進關係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在講述一個完整的“成長”故事。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零碎的資料,但理解得非常片麵和零碎,直到接觸到這套係統化的整理,纔真正明白其中的邏輯脈絡。這種從宏觀理論到微觀步驟的完整呈現,使得整個知識體係具有瞭強大的內聚力。

評分

初次接觸這套叢刊時,我主要是被它龐大的體係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不同於市麵上那些零散的解讀,它展現齣一種宏大的敘事結構,將不同時期的相關文獻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匯編。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便利瞭我們進行跨文本的比較研究。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不同流派觀點異同的辨析,那些細緻入微的考據和旁徵博引,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學養和審慎的治學精神。讀罷,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真切感受到瞭曆代學者對同一核心思想的參悟與傳承。書中的引用格式規範統一,注釋詳盡,使得追溯源頭變得輕而易舉。對於任何想要深入探究這個領域的人來說,這套叢刊無疑是構建知識體係的基石,它的價值無法用簡單的閱讀體驗來衡量。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的觸感,讓每一次捧讀都像是一種儀式。它散發著一種沉穩而古樸的氣息,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陳設。但更重要的是,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編者似乎窮盡瞭所有相關資料,將那些原本散落在浩如煙海文獻中的零星片段,巧妙地組織成一個邏輯自洽的整體。對於初學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入門路徑;對於資深研究者,它也提供瞭可以反復咀嚼和推敲的精妙細節。這種平衡感的把握,是極其睏難的,但這本書做到瞭。它展現瞭一種對文化遺産的深深敬意和責任感,讓人由衷地佩服。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紙張,清晰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版本。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的研讀也不會感到疲勞。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對外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說,能夠有這樣高質量的中文注釋和譯文版本,簡直是福音。我對古典文獻的理解一直比較吃力,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注釋部分深入淺齣,很多看似玄奧的概念都被解釋得非常透徹,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走進那個古老的思想世界。裝幀設計上融入瞭一些傳統元素,拿在手裏有一種莊重感,讓人更加敬畏這些先賢的智慧。這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一部力作,無論是用於學術研究還是個人興趣,都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類專業性極強的典籍解讀會非常枯燥,可能更適閤圖書館的深櫃,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做到瞭對普通愛好者的友好。其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背景介紹和文化解讀,讓那些冰冷的文字背後鮮活瞭起來,我能想象齣古人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産生這些哲思的。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某些關鍵術語的“多角度詮釋”,這避免瞭單一僵化的理解。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思考點,這種持續性的啓發性是我在其他書籍中很少體驗到的。這本書的書簽和索引設計也十分貼心,方便隨時定位和迴顧,對於我這種需要頻繁查閱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設計上的小確幸。

評分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周易參同契集釋》內容不錯…

評分

道教之經典,修丹之圭臬。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不解釋

評分

三年內的讀書計劃。

評分

很不錯,買來學習的。。。

評分

書本還是比較厚單位,正常包裝。

評分

印刷不錯,紙張也不錯,內容難懂沒讀全,慢慢看吧

評分

送貨上門,快,服務好,包裝高大上!非常滿意!已經多次購買瞭。

評分

孔夫舊書_網(廣陵書城)@楊鬆武,盜印古籍,販賣假藥,坑濛拐騙,草菅人命,如此敗類,必遭天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