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立生 著
图书标签:
  • 泰国历史
  • 泰国文化
  • 世界历史
  • 历史
  • 文化
  • 通史
  • 东南亚
  • 暹罗
  • 泰国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07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62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3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内容丰富,脉络清晰,是我国著名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贯穿古今、全面系统的泰国通史。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即自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尤其是充分运用珍贵的中文史料来描述古代泰国历史,形成了本书的一个亮点;二是作者在泰国生活了10多年,走遍了整个泰国,采用实地考察泰国人文地理与史籍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生动显示了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感;三是注重考察泰国吸收和融合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泰国这个佛教国家的特点。

作者简介

  段立生,1944年生,云南昆明人。1962—1967年就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修泰国语言文学。1980—1983年就读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主修东南亚历史,获硕士学位。1984—1985年应邀到泰国讲学,先在清迈大学教历史系本科生,后到艺术大学历史系带硕士研究生,并兼任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7—1992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当访问学者。1993—1994年在中山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94—2000年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工作,任中国研究院院长。2000—2004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学华侨研究所学术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任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泰国史》(合著)、《泰国史散论》、《郑午楼传》、《郑午楼研究文丛》、《泰国的中式寺庙》、《东南亚宗教论集》、《东南亚宗教嬗变对各国政治的影响》、《泰国文化艺术史》。外文著作有《探索泰族的起源》(泰文)、《泰国的中式寺庙》(泰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
一、班清文化
二、班菩史前文化遗址
三、泰国的铜鼓
作者点评
第二章 前素可泰王朝时期
一、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
二、金邻国
三、盘盘国
四、堕罗钵底国
五、赤土国
六、狼牙修国
七、单马令国
八、女王国
九、八百媳妇国
作者点评
第三章 素可泰王朝时期
一、泰族的起源
二、素可泰王朝的建立
三、素可泰旧城遗址
四、素可泰的政治体制
五、素可泰的文化艺术
六、素可泰王朝的灭亡
作者点评
第四章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一、建都阿瑜陀耶城
二、对外扩张版图
三、创建萨克迪纳制
四、阿瑜陀耶王朝与中国的关系
五、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外籍侨民
六、与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
七、阿瑜陀耶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八、泰缅战争和阿瑜陀耶王朝的灭亡
作者点评
第五章 吞武里王朝时期
一、郑信的家世与生平
二、郑信领导的驱缅复国斗争
三、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暹罗社会
四、吞武里王朝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五、吞武里王朝的灭亡
作者点评
第六章 曼谷王朝初期
一、曼谷王朝初期的泰国社会
二、曼谷王朝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艺术
三、曼谷王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西方殖民者的卷土重来
四、《鲍林条约》的签订及带来的社会危机
五、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的改革
作者点评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泰国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暹罗的内政和外交
二、拉玛七世的《文官条例》和《僧人条例》
作者点评
第八章 1932年政变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暹罗的冲击
二、1932年6月24日政变
三、保皇派的复辟及其失败
作者点评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
一、日本法西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銮披汶·颂堪政府及“大泰民族主义”
三、从废除不平等条约到执行亲日的外交路线
四、泰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五、日本投降与战后自由泰政府
作者点评
第十章 拉玛九世领导下的现代泰国
一、拉玛九世生平
二、拉玛九世时代的泰国政治与历届内阁
三、当代泰国的经济
四、当代泰国的宗教
五、当代泰国的文化与教育
六、当代泰国与中国的关系
作者点评
附录一 泰国历代王朝年表
附录二 泰国历届政府总理任职日期表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自从1962年考上北京大学东语系泰国语专业,就决定了我这一辈子注定要和泰国结下不解之缘。经过“文革”浩劫后的1980年,我又以36岁的高龄考上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决定我经历10多年的用非所学之后,后半生又得以用泰语作为工具进行泰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毕竟是幸运的。我珍惜这种迟到的幸运,心无旁鹜,把全部身心都投到我的专业上。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有幸走出国门,在泰国工作了10多年,又在美国呆了七八年,始终都在搞泰国历史的教学和科研。但我一直认为,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才是我的最佳生存空间,我希望在那里读书、教书和写书。2000年回到广州,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校领导竟然撤销了东南亚历史研究所,把我们并入政治与公共行政管理学院。在那里,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老师拿到的奖金是比过去多了,但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由陈序经、何肇发和张映秋三代所长苦心经营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从此销声匿迹。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甚至愤怒,然而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从国外带回来40箱图书,20箱捐赠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20箱捐赠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唯独没有一本留给中山大学,因为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的资料室已被搞得七零八落,甚至以前花外汇从国外订购的旧报纸也被拿去称斤两卖掉了。
  2004年,我退休回到家乡昆明,准备颐养天年。没想到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的瞿建文主任邀请我去帮助他们工作,结果发现我还有点儿余热,还能做点儿事。我又开始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被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其他一些学校聘为客座教授。我利用跟泰国的老关系,让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在云南大学设立了泰语水平考试的考点,大大方便了学泰语的中国学生。我们开通了中、泰学生相互到对方国家留学的渠道。正当我饶有兴致积极工作的时候,又收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张广勇编辑来函,邀请我写一本《泰国通史》,作为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出版。这正好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大概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他的主要著作是70岁以后才写的。这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今年正好进入古稀之年,看来今后还可以再写点儿东西。
  从2013年9月开始写《泰国通史》,到2014年7月完稿,写作过程还算顺利。这主要得力于以前的史料收集。我们知道,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还没有泰文,更谈不上用泰文记载的历史。素可泰王朝是泰族摆脱高棉族统治后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但泰国历史并非始于素可泰王朝。根据中文史料的记载,在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现今泰国的版图内曾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城邦国家,构成泰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公元1—2世纪开始,中国就与这些古国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开始用中文记述这一地区的情况。中国史料填补了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历史记载空白。由于泰国本身的历史学者和一般民众不懂中文,因此他们对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历史知之甚少。他们所获得的一些零星历史知识,完全是从西方人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比如说,霍尔的《东南亚史》(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n)就提到了许多东南亚的古代国家,其中包括在现今泰国版图内先后出现的一些城邦国家。霍尔的资料来源,大多依靠中国古籍的记载,即来自一些西方汉学家的翻译介绍。而这些西方汉学家虽有较深的汉学基础,却不能像中国学者那样通读浩如烟海的中文史料,也难免对古代文言文存在一些理解的误区,因此他们的翻译介绍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和瑕疵。笔者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占有先天的史料优势。
  除了《二十五史》和大量的私家著述外,保存在北京故宫的《清史档案》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比如说,泰国吞武里王朝时期曾与清政府有许多公函往返,对揭示这段时期的历史真实弥足珍贵。本书收集的许多史料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笔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当然也是一种语言优势。加之我在泰国生活了10多年,基本走遍了整个泰国,具备了关于泰国的人文地理优势。我用实地考察对照史籍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在这本《泰国通史》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尽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作为一名外国学者的不足,争取写一本颇具特色的有别于泰国学者的著作。虽然有这种雄心,但未必能达到这个目的,盼编辑和读者不吝赐教。
  ……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中国秦汉史 (本简介为《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中另一本著作《中国秦汉史》的详细介绍,不涉及《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的内容。) --- 内容提要 《中国秦汉史》是“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学术考证,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兴衰历程。本书不仅梳理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近四个世纪的政治变迁、军事冲突与制度构建,更着重剖析了秦汉帝国如何通过一系列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革,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秦朝的统一伟业、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以及汉代(包括西汉与东汉)的文景之治、武帝的开拓疆域、光武中兴直至衰亡的全过程展开。作者力求超越传统史学的叙事窠臼,将重点放在秦汉帝国作为古代世界第一个超大规模、长期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及其对后世的深远遗产。 --- 第一编:秦的奠基与统一(前221年以前至秦朝) 本篇详述了战国末期列国纷争的局面,特别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积累的强大国力基础。重点分析了秦王嬴政如何以“奋六世之余烈”最终扫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 制度的革命: 深入解读了秦朝在郡县制、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创举。这些制度设计,特别是“皇帝”称号的创立和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初步建立,被视为中国政治文明的关键转折点。 宏伟工程与社会重负: 细致描绘了长城修建、驰道开辟、秦始皇陵的营建等重大工程对国家资源和民力的巨大消耗,并探讨了这些工程背后的战略意图与社会后果。 速亡之鉴: 分析了秦朝从统一到速亡的内在原因,包括严酷的法家统治、严苛的刑罚以及对文化思想的钳制,强调了“仁政”缺失对短期帝国稳定性的致命影响。 第二编:西汉:帝国的巩固与扩张(前202年—公元9年) 本篇聚焦于刘邦建立的汉朝,如何从秦朝的废墟中汲取教训,逐步建立起一个持久的帝国。 黄老之治与休养生息: 阐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包括“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等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所起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上升: 详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进程及其深远影响。这一思想转向不仅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意识形态工具,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武功与边疆: 详细记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决定性战争,以及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本书强调,边疆的开拓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开端,极大地扩展了汉帝国的外部视野和影响力。 帝国晚期的危机: 分析了外戚干政、地方豪强崛起、土地兼并加剧等问题如何削弱了西汉的统治基础,最终导致了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第三编:新朝与光武中兴(公元9年—公元25年) 本篇独立考察了王莽的新朝。王莽试图以改革家的姿态重塑帝国,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经济改革(如土地国有化、币制改革等)。本书评价了这些改革的超前性与不切实际性,分析了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脱离现实国情,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绿林赤眉起义爆发的复杂原因。 紧接着,本篇描绘了刘秀如何统一天下,建立东汉。重点分析了“光武中兴”的内涵,即在吸取西汉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如何重建中央权威,并与地方士族阶层形成新的政治平衡。 第四编:东汉的繁荣与衰落(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时期,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察举制度与士族政治: 探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这一制度使得地方士族精英阶层获得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形成了“举主与被举者”的政治共同体,这是东汉政治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外戚与宦官的循环交替: 深入分析了外戚(皇室母族)与宦官(宫廷服务人员)在权力真空期对朝政的争夺,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如何严重腐蚀了国家治理能力。 科技与文化成就: 专门章节介绍了东汉在史学(如《史记》的后续发展、《后汉书》的编纂)、科学技术(如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和浑天仪)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帝国鼎盛时期的文化活力。 终结: 剖析了黄巾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沉重的赋税、土地兼并的最终后果,以及中央权力下放给地方军阀的不可逆转性,最终导致东汉的瓦解,进入三国鼎立的局面。 理论视角与学术价值 本书采用全球史的视角,将秦汉置于古代世界帝国的比较框架中进行考察。它不仅关注帝国的军事胜利与版图扩张,更注重对“帝国构建”这一复杂过程的内在分析:即一个统一政权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意识形态灌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广袤的地域和多元的族群整合为一个持续的政治实体。 本书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简牍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传统文献记载的基础上,提供更具细节和微观视角的历史还原。它旨在向读者展现秦汉时期,一个古老文明如何通过剧烈的变革,确立了其延续至今的基本政治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它是一部理解中国历史“起点”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通史类书籍相比,这本《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在叙事结构上显得非常灵活且富有层次感。它不像那种线性推进的历史书,而是善于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多角度的切换。例如,在叙述二战后的政治动荡时期,作者没有一股脑地罗列军事政变的时间线,而是穿插了对泰国知识分子、学生运动以及地方精英阶层看法的分析,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更加立体饱满。那种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同一历史事件中的感受和行动差异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当代泰国社会时,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现代化的冲击如何使得传统与进步、精英与平民之间的裂痕加深,读起来让人思考良久,感觉历史的余音至今仍在泰国社会中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非常适合非专业读者深入了解。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一个生动的细节来锚定读者的注意力。例如,对于曼谷的城市变迁,书中对早期运河交通到后期柏油马路取代的描述,不仅仅是地理的变迁,更是一种生活节奏和权力结构的无声转移。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微观的人事物连接起来,使得读者在跟随历史脉络前行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智慧的著作,它让我对泰国这片“微笑的土地”有了超越刻板印象的理解,感觉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刻而愉快的精神漫游。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对于泰国佛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有着极其细腻的描绘,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惊喜。作者不厌其烦地探讨了上座部佛教如何渗透到泰国人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从家庭伦理到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社会规范的基石。关于僧侣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王室与佛教权威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读完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泰国的“僧侣形象”在公众认知中如此重要,以及它如何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自我调适。特别是书中关于“功德积累”的文化心理如何影响民众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论述,让人豁然开朗,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泰国人内心世界的窗户,远比旅游指南上的介绍要深刻得多。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近代泰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时,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平衡和洞察力。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泰国描绘成一个被动接受殖民的受害者,而是细致地展现了拉玛四世和五世时期,君主和精英阶层如何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在英法两大帝国之间纵横捭阖,最终成功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暹罗化”进程的探讨,即泰国为了适应西方世界的规则,在法律、军事和教育上进行了哪些痛苦而必要的改革。这种自我革新的过程充满了张力,既要维护本土文化的根基,又要拥抱现代化的浪潮。书中对巴差提朴国王末期,君主立宪制过渡时期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那种旧秩序瓦解与新制度萌芽交织的混乱与希望,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深切体会到历史转型的代价与不易。

评分

读完这本《世界历史文化丛书·泰国通史》,我真的被深深吸引了。首先,作者对泰国古代文明的描绘简直栩栩如生,从早期的吴哥文化遗迹到素可泰王国的兴衰,那些遥远的王朝更迭和信仰的演变,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和日期,而是充满了鲜活的色彩和复杂的人性冲突。尤其是对大城王朝时期,那种融合了印度教、佛教以及本土习俗的独特社会结构,作者的剖析非常深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多重文化冲击下如何塑造自我身份的东南亚强国。我对其中关于早期湄南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如何支撑起庞大的人口和复杂的社会分工特别感兴趣,那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展现了早期人类智慧的结晶,绝非简单的技术描述,而是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组织和政治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没有止步于传统的政治史叙事,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史诗,让我对这个热带国度的历史纵深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

了解下泰国的历史!物流速度赞一个!

评分

可以,装订好,内容也很nice。学习泰国文化和历史的良心推荐。值得购买阅读哦。

评分

泰国的历史进程浓缩到一本书!

评分

不错正在认真看,比较通俗易懂

评分

读书吧 受益匪浅的 发货真是快 很快就收到了

评分

非常不错!喜欢!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去泰国玩之前买来学习历史的。作者很牛

评分

早就想看了,经常过去泰国工作,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个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