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曆史文化叢書·泰國通史》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是我國著名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貫穿古今、全麵係統的泰國通史。
內容簡介
《世界曆史文化叢書·泰國通史》比較係統地敘述瞭泰國這個文明古國自古至今的曆史,即自史前時期、前素可泰王朝時期、素可泰王朝時期、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吞武裏王朝時期至曼榖王朝的曆史,以及自拉瑪五世以來泰國融入世界、走嚮現代化的發展過程。
《世界曆史文化叢書·泰國通史》的具有以下這些特點:一是作者通曉中文、泰文和英文,廣泛收集各語種文獻史料,尤其是充分運用珍貴的中文史料來描述古代泰國曆史,形成瞭本書的一個亮點;二是作者在泰國生活瞭10多年,走遍瞭整個泰國,采用實地考察泰國人文地理與史籍記載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生動顯示瞭曆史的細節和真實感;三是注重考察泰國吸收和融閤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等外來文化的曆史過程,論述瞭泰國這個佛教國傢的特點。
作者簡介
段立生,1944年生,雲南昆明人。1962—1967年就讀北京大學東語係,主修泰國語言文學。1980—1983年就讀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修東南亞曆史,獲碩士學位。1984—1985年應邀到泰國講學,先在清邁大學教曆史係本科生,後到藝術大學曆史係帶碩士研究生,並兼任硃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87—1992年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當訪問學者。1993—1994年在中山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94—2000年在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工作,任中國研究院院長。2000—2004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學術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2012年任雲南大學泰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泰國史》(閤著)、《泰國史散論》、《鄭午樓傳》、《鄭午樓研究文叢》、《泰國的中式寺廟》、《東南亞宗教論集》、《東南亞宗教嬗變對各國政治的影響》、《泰國文化藝術史》。外文著作有《探索泰族的起源》(泰文)、《泰國的中式寺廟》(泰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時期
一、班清文化
二、班菩史前文化遺址
三、泰國的銅鼓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前素可泰王朝時期
一、諶離國和夫甘都盧國
二、金鄰國
三、盤盤國
四、墮羅鉢底國
五、赤土國
六、狼牙修國
七、單馬令國
八、女王國
九、八百媳婦國
作者點評
第三章 素可泰王朝時期
一、泰族的起源
二、素可泰王朝的建立
三、素可泰舊城遺址
四、素可泰的政治體製
五、素可泰的文化藝術
六、素可泰王朝的滅亡
作者點評
第四章 阿瑜陀耶王朝時期
一、建都阿瑜陀耶城
二、對外擴張版圖
三、創建薩剋迪納製
四、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國的關係
五、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的外籍僑民
六、與西方殖民主義的鬥爭
七、阿瑜陀耶的佛教和文化藝術
八、泰緬戰爭和阿瑜陀耶王朝的滅亡
作者點評
第五章 吞武裏王朝時期
一、鄭信的傢世與生平
二、鄭信領導的驅緬復國鬥爭
三、吞武裏王朝時期的暹羅社會
四、吞武裏王朝與清朝政府的關係
五、吞武裏王朝的滅亡
作者點評
第六章 曼榖王朝初期
一、曼榖王朝初期的泰國社會
二、曼榖王朝初期的佛教和文化藝術
三、曼榖王朝初期的對外政策及西方殖民者的捲土重來
四、《鮑林條約》的簽訂及帶來的社會危機
五、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的改革
作者點評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泰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暹羅的內政和外交
二、拉瑪七世的《文官條例》和《僧人條例》
作者點評
第八章 1932年政變和君主立憲製的確立
一、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暹羅的衝擊
二、1932年6月24日政變
三、保皇派的復闢及其失敗
作者點評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泰國
一、日本法西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時鑾披汶·頌堪政府及“大泰民族主義”
三、從廢除不平等條約到執行親日的外交路綫
四、泰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五、日本投降與戰後自由泰政府
作者點評
第十章 拉瑪九世領導下的現代泰國
一、拉瑪九世生平
二、拉瑪九世時代的泰國政治與曆屆內閣
三、當代泰國的經濟
四、當代泰國的宗教
五、當代泰國的文化與教育
六、當代泰國與中國的關係
作者點評
附錄一 泰國曆代王朝年錶
附錄二 泰國曆屆政府總理任職日期錶
附錄三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自從1962年考上北京大學東語係泰國語專業,就決定瞭我這一輩子注定要和泰國結下不解之緣。經過“文革”浩劫後的1980年,我又以36歲的高齡考上中山大學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決定我經曆10多年的用非所學之後,後半生又得以用泰語作為工具進行泰國曆史的學習和研究。我畢竟是幸運的。我珍惜這種遲到的幸運,心無旁鶩,把全部身心都投到我的專業上。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我有幸走齣國門,在泰國工作瞭10多年,又在美國呆瞭七八年,始終都在搞泰國曆史的教學和科研。但我一直認為,中山大學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纔是我的最佳生存空間,我希望在那裏讀書、教書和寫書。2000年迴到廣州,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校領導竟然撤銷瞭東南亞曆史研究所,把我們並入政治與公共行政管理學院。在那裏,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的老師拿到的奬金是比過去多瞭,但付齣的代價是昂貴的,由陳序經、何肇發和張映鞦三代所長苦心經營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中山大學東南亞曆史研究所從此銷聲匿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甚至憤怒,然而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我從國外帶迴來40箱圖書,20箱捐贈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20箱捐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唯獨沒有一本留給中山大學,因為中山大學東南亞曆史研究所的資料室已被搞得七零八落,甚至以前花外匯從國外訂購的舊報紙也被拿去稱斤兩賣掉瞭。
2004年,我退休迴到傢鄉昆明,準備頤養天年。沒想到雲南大學泰國研究中心的瞿建文主任邀請我去幫助他們工作,結果發現我還有點兒餘熱,還能做點兒事。我又開始寫文章,參加學術會議,被西安外國語大學和其他一些學校聘為客座教授。我利用跟泰國的老關係,讓泰國硃拉隆功大學在雲南大學設立瞭泰語水平考試的考點,大大方便瞭學泰語的中國學生。我們開通瞭中、泰學生相互到對方國傢留學的渠道。正當我饒有興緻積極工作的時候,又收到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張廣勇編輯來函,邀請我寫一本《泰國通史》,作為世界曆史文化叢書之一齣版。這正好與我的想法一拍即閤,大概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季羨林先生曾說過,他的主要著作是70歲以後纔寫的。這話給瞭我很大的鼓舞,我今年正好進入古稀之年,看來今後還可以再寫點兒東西。
從2013年9月開始寫《泰國通史》,到2014年7月完稿,寫作過程還算順利。這主要得力於以前的史料收集。我們知道,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還沒有泰文,更談不上用泰文記載的曆史。素可泰王朝是泰族擺脫高棉族統治後建立的第一個國傢,但泰國曆史並非始於素可泰王朝。根據中文史料的記載,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曆史時期,在現今泰國的版圖內曾齣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城邦國傢,構成泰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公元1—2世紀開始,中國就與這些古國發生瞭直接的聯係,開始用中文記述這一地區的情況。中國史料填補瞭前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曆史記載空白。由於泰國本身的曆史學者和一般民眾不懂中文,因此他們對前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曆史知之甚少。他們所獲得的一些零星曆史知識,完全是從西方人的英文著作中得來的。比如說,霍爾的《東南亞史》(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n)就提到瞭許多東南亞的古代國傢,其中包括在現今泰國版圖內先後齣現的一些城邦國傢。霍爾的資料來源,大多依靠中國古籍的記載,即來自一些西方漢學傢的翻譯介紹。而這些西方漢學傢雖有較深的漢學基礎,卻不能像中國學者那樣通讀浩如煙海的中文史料,也難免對古代文言文存在一些理解的誤區,因此他們的翻譯介紹不可避免地留下遺憾和瑕疵。筆者作為一個中國學者,占有先天的史料優勢。
除瞭《二十五史》和大量的私傢著述外,保存在北京故宮的《清史檔案》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珍貴史料。比如說,泰國吞武裏王朝時期曾與清政府有許多公函往返,對揭示這段時期的曆史真實彌足珍貴。本書收集的許多史料是第一次公開發錶。
筆者通曉中文、泰文和英文,當然也是一種語言優勢。加之我在泰國生活瞭10多年,基本走遍瞭整個泰國,具備瞭關於泰國的人文地理優勢。我用實地考察對照史籍記載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往往可以發現一些被人忽略的細節,還曆史以本來麵目。
在這本《泰國通史》的寫作過程中,筆者盡量發揮自身的優勢,剋服作為一名外國學者的不足,爭取寫一本頗具特色的有彆於泰國學者的著作。雖然有這種雄心,但未必能達到這個目的,盼編輯和讀者不吝賜教。
……
世界曆史文化叢書·中國秦漢史 (本簡介為《世界曆史文化叢書》中另一本著作《中國秦漢史》的詳細介紹,不涉及《世界曆史文化叢書·泰國通史》的內容。) --- 內容提要 《中國秦漢史》是“世界曆史文化叢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嚴謹的學術考證,全麵而深入地展現瞭中國曆史上承前啓後、影響深遠的秦漢大一統王朝的興衰曆程。本書不僅梳理瞭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間近四個世紀的政治變遷、軍事衝突與製度構建,更著重剖析瞭秦漢帝國如何通過一係列深刻的社會與文化變革,塑造瞭此後兩韆多年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 本書的核心內容圍繞秦朝的統一偉業、中央集權製度的確立與鞏固,以及漢代(包括西漢與東漢)的文景之治、武帝的開拓疆域、光武中興直至衰亡的全過程展開。作者力求超越傳統史學的敘事窠臼,將重點放在秦漢帝國作為古代世界第一個超大規模、長期穩定的中央集權國傢的內在邏輯、運行機製及其對後世的深遠遺産。 --- 第一編:秦的奠基與統一(前221年以前至秦朝) 本篇詳述瞭戰國末期列國紛爭的局麵,特彆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積纍的強大國力基礎。重點分析瞭秦王嬴政如何以“奮六世之餘烈”最終掃滅六國,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 製度的革命: 深入解讀瞭秦朝在郡縣製、皇帝製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方麵的創舉。這些製度設計,特彆是“皇帝”稱號的創立和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初步建立,被視為中國政治文明的關鍵轉摺點。 宏偉工程與社會重負: 細緻描繪瞭長城修建、馳道開闢、秦始皇陵的營建等重大工程對國傢資源和民力的巨大消耗,並探討瞭這些工程背後的戰略意圖與社會後果。 速亡之鑒: 分析瞭秦朝從統一到速亡的內在原因,包括嚴酷的法傢統治、嚴苛的刑罰以及對文化思想的鉗製,強調瞭“仁政”缺失對短期帝國穩定性的緻命影響。 第二編:西漢:帝國的鞏固與擴張(前202年—公元9年) 本篇聚焦於劉邦建立的漢朝,如何從秦朝的廢墟中汲取教訓,逐步建立起一個持久的帝國。 黃老之治與休養生息: 闡述瞭漢初“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包括“約法省刑”、“輕徭薄賦”等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所起的作用。 儒傢思想的上升: 詳述瞭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曆史進程及其深遠影響。這一思想轉嚮不僅為中央集權提供瞭閤法性基礎和意識形態工具,也奠定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武功與邊疆: 詳細記述瞭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決定性戰爭,以及張騫齣使西域所開闢的絲綢之路。本書強調,邊疆的開拓不僅是軍事的勝利,更是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開端,極大地擴展瞭漢帝國的外部視野和影響力。 帝國晚期的危機: 分析瞭外戚乾政、地方豪強崛起、土地兼並加劇等問題如何削弱瞭西漢的統治基礎,最終導緻瞭王莽改製及其失敗。 第三編:新朝與光武中興(公元9年—公元25年) 本篇獨立考察瞭王莽的新朝。王莽試圖以改革傢的姿態重塑帝國,推行瞭一係列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如土地國有化、幣製改革等)。本書評價瞭這些改革的超前性與不切實際性,分析瞭改革觸動既得利益集團、脫離現實國情,最終導緻社會動蕩、綠林赤眉起義爆發的復雜原因。 緊接著,本篇描繪瞭劉秀如何統一天下,建立東漢。重點分析瞭“光武中興”的內涵,即在吸取西漢滅亡教訓的基礎上,如何重建中央權威,並與地方士族階層形成新的政治平衡。 第四編:東漢的繁榮與衰落(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東漢時期,中國的政治與文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察舉製度與士族政治: 探討瞭察舉製度的形成與演變,這一製度使得地方士族精英階層獲得瞭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形成瞭“舉主與被舉者”的政治共同體,這是東漢政治結構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外戚與宦官的循環交替: 深入分析瞭外戚(皇室母族)與宦官(宮廷服務人員)在權力真空期對朝政的爭奪,這種內部的權力鬥爭如何嚴重腐蝕瞭國傢治理能力。 科技與文化成就: 專門章節介紹瞭東漢在史學(如《史記》的後續發展、《後漢書》的編纂)、科學技術(如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和渾天儀)等領域的輝煌成就,展現瞭帝國鼎盛時期的文化活力。 終結: 剖析瞭黃巾起義爆發的社會根源——沉重的賦稅、土地兼並的最終後果,以及中央權力下放給地方軍閥的不可逆轉性,最終導緻東漢的瓦解,進入三國鼎立的局麵。 理論視角與學術價值 本書采用全球史的視角,將秦漢置於古代世界帝國的比較框架中進行考察。它不僅關注帝國的軍事勝利與版圖擴張,更注重對“帝國構建”這一復雜過程的內在分析:即一個統一政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意識形態灌輸和基礎設施建設,將廣袤的地域和多元的族群整閤為一個持續的政治實體。 本書參考瞭近年來齣土的簡牘文獻(如睡虎地秦簡、張傢山漢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在傳統文獻記載的基礎上,提供更具細節和微觀視角的曆史還原。它旨在嚮讀者展現秦漢時期,一個古老文明如何通過劇烈的變革,確立瞭其延續至今的基本政治框架、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它是一部理解中國曆史“起點”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