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汉译名著本15

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汉译名著本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劳费尔 著
图书标签:
  • 伊朗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交流
  • 汉译名著
  • 历史学
  • 古代文明
  • 中外关系
  • 学术研究
  • 丝绸之路
  • 文化贡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95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十五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所著《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是他一生著作中较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这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附录几篇是关于语言学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国境内几个民族语言(蒙、藏、维吾尔)里面若干词汇的研究。

作者简介

  劳费尔,生于德国科伦,肄业于柏林大学,1897年在来比锡大学得博士学位。他受过德国自然科学和考据学的训练,加上法国汉学家沙畹等影响。1898-1899年他参加了哲撒普组织的北太平洋探险队,在萨哈连岛和东部西伯利亚一带工作。引后他的活动就和美国分不开了。1901-1904年他参加了当时热心于向中国扩张的美国资本家席福出次组织的探查队到我国探查,1908-1910年他参加了美国布拉克司吞夫人组织的探查队到我国西藏高原一带探查。从1910年年起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达二十余年之久。他著作很多,在美国东方学界以淹博著称。但在1934年秋突然跳楼自杀,原因不明。这种悲惨的结果在当时曾引起学术界的震动。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不包含《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汉译名著本15》内容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初衷是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如果您提供特定图书的名称,我的首要任务是围绕该图书的核心内容进行介绍。 如果您希望我写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详细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请您提供以下信息: 1. 您希望这本“不存在”的书籍探讨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例如: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复兴、中世纪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2. 这本书的作者(虚构或真实)是谁? 3. 这本书的结构或主要章节可以大致描述一下吗? 4. 这本书的风格定位是什么? (学术专著、大众科普、历史叙事等) 一旦您提供了这些信息,我将根据您的要求,撰写一份详尽、富有洞察力且不含任何生成痕迹的图书简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古代世界,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与交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人物,在作者的梳理下,都闪烁着历史的智慧。尤其是关于文化交流的探讨,那些关于艺术风格、宗教信仰乃至日常器物流变的研究,都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楼。这本书不仅仅是史实的罗列,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思考,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旁征博引,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展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他不仅仅依赖于主流的史料,更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更为立体和可信。尤其是在探讨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这种基于详实考证的创新性见解,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达到了更高的学术水准。对于一个对古代世界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路径,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古代文明互动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力量,用词精准,句式变化丰富,读起来韵律感十足。在描述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时,文字充满了张力;而在解析那些微妙的文化差异时,笔触又变得细腻入微。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美学体验。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句子,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精妙的措辞。这种高水准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论述变得引人入胜,仿佛是在聆听一位高明的智者娓娓道来千年的往事,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担心这本书的题材会过于专业和冷门,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似乎并不只是面向专业学者,他努力让晦涩的学术观点变得平易近人。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主题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连接”这一主题的探讨,它强调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历史必然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全球化和文明互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人类历史共同命运的思考,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巧妙地融合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个体故事。作者并没有将历史写成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历史场景,将那些遥远的故事拉到了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能想象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贸易往来中的眼神与交流。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而且,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问题时,总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是许多历史著作所不具备的,也正是我如此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评分

不错!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必读神书。

评分

很好,老公点名买的,质量不错j

评分

《中国伊朗编》,[美]劳费尔著,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海外汉学书系”,二零零一年三月二印本。之所以留意,要多谢《南方都市报》二零零二年元旦“读书”版上王晓渔的一篇《我承认我历尽庸俗》,当中以周星驰的口吻介绍:“曾经有一本好书,放在我的面前,但我没有错过”;说它干瘪的书名使他嘲笑购买的朋友,但自己翻开后“却一下子被自己的无知惊呆了。这是一本博尔赫斯式的汉学经典,它讲述了很多植物的传奇,但每一句话都‘证据确凿’”;更以这样的说法使人瞩目:“这本书早在六十年代即出版(按:一九六四年一月一版),但直到二零零一年才再次印刷,我很多朋友在买到之前,都是读的复印件。”谈植物,引经据典,而又冷门(相对于他的“很多朋友”而言),这样的书大合我的趣味,也就不会错过,今年春节在厦门购得,是福建旅游沿途聚书(详见二月聚书录之三,《二月盛宴闽海书》)、壬午开年最欢喜的收获。

评分

不错。

评分

学术名著,了解一下更多的历史知识

评分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终于出了!!!

评分

京东购书节,荷包掏的空空的,读书读书,炎炎夏日得多读书度夏消暑,多谢多谢

评分

很好的书,感谢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