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下的现代:电影与视觉文化 [Visual Modem and Its Other]

影像下的现代:电影与视觉文化 [Visual Modem and Its Oth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英雄,冯品佳 编
图书标签:
  • 电影
  • 视觉文化
  • 现代性
  • 影像研究
  • 文化研究
  • 媒介理论
  • 电影理论
  • 视觉艺术
  • 现代社会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4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535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Visual Modem and Its Othe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影像下的现代:电影与视觉文化》是台湾著名学者周英雄以及冯品佳联合主编,郑树森、李有成、单德兴等著名学者联袂著作的电影论文集。本书以视觉文化和当代电影的发展为出发点,探讨影像的幻象面向,尤其质问在今时今日,电影中呈现、传达的到底是哪些一般人视而不见,或顶多是稍纵即逝、不易捉摸的现代性。

内容简介

  《影像下的现代:电影与视觉文化》是一本有关观看的书。书中收录的十篇论文聚焦于晚近盛行的视觉文化研究,针对特定的电影文本,进行多方位的探讨,钻研“历史”、“观看”、“都市”、“欲望”等议题,以另类而发人深省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现代的影像再现世界。

目录

绪论——看与被看之间
黑名单·赖雅·张爱玲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电影的脸
悲伤母亲、逼真女人:阿尔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的动态显影
攻壳与人偶塔奇奥
空间·族裔·认同:论王颖的《寻人》
拆一个家:《一一》中的国/家族传奇
台北电影再现的全球化空间政治:杨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
新酷儿电影的抵拒美学与酷儿操演:析论海因斯的《毒药》与《天鹅绒金矿》
幻象、宿命、重述性——论电影《惊情四百年》与《瓶中信》中的爱情迷思
索引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在麦卡锡主义的阴影下
  吉尔罗伊(Paul Gilroy)是一位著名的英国黑人文化学者,现任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吉登斯讲座教授(Anthony.Giddens Profess01.)。2005年从美国返回伦敦任教之前,他原任耶鲁大学的非裔美国研究讲座教授。有一次应邀参加学校主办的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政策讨论会(teach-in),他在谈话中表示: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似乎是“出于一种欲望,为了报复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遭到攻击……探求这场战争与以色列的地缘政治利益(因此很重要)”。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谈话却让吉尔罗伊惹祸上身。有一位也曾经在耶鲁大学任教的西尔弗斯坦(Scot Silverstein)在学生报纸上读到吉尔罗伊的评论,就向《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Journal)投书,把吉尔罗伊比拟为希特勒,认为他的话足以证明“看来道德精神错乱甚或心理虐待狂已经感染左派学术界”。吉尔罗伊后来发现,自己竟然沦为一个专门对付所谓激进大学教授的网站的目标。
  吉尔罗伊的遭遇不是特例。类似的事件近几年来——特别是“9.11”之后——在美国校园中时有所闻。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记者扬格(Gary Younge)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就指证历历,说明极右翼媒体、教师组织、学生社团、政治与文化团体,乃至于个人,如何在校园——不限于大学——中进行猎巫行动,针对任何批评美国(包括政府与统治阶级)的人加以骚扰与打击。扬格不太愿意以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来形容这些个人与团体的所作所为,但《犯行累累:麦卡锡主义在美国》一书的作者施雷克(EllenSchtrecker)却认为,这样的模拟不仅可以成立,现在的情形可能“在某些层面更为危险”。在她看来,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主要涉及校园外的政治活动。现在这些人着眼于课堂上正在发生的事。此事之所以非常危险因为它触及了大学核心的学术功能”(转引自Younge,2006)。左派与自由主义者固然指控极右翼分子的行径犹如麦卡锡主义还魂,每以国家安全或爱国主义之名,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思想监控与精神迫害;有的极右翼分子也会摆出一脸无辜,并且反唇相讥,指责这些左派与自由主义分子才是麦卡锡主义者(另一种指控则是斯大林主义[Stalinism])。
  麦卡锡主义无疑是现代美国文化记忆中极为黑暗与丑陋的一页,戕害美国的民主文化至巨。基本上麦卡锡主义是极右翼政治的产物,对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政治与文化生活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而且即使吋过境迁,似乎仍潜藏在某些人心灵的阴暗角落,在关键的时刻就会像幽灵那样飘然出现。不过当政治与文化的民主生活产生危机或面临威胁的时候,检讨或批判麦卡锡主义的论述或文化生产活动也会适时出现。而在这些生产活动中,电影这种大众文化形式往往能够有效地唤起社会的集体文化记忆。
  ……

前言/序言


穿梭光影的迷宫:从早期电影到数字时代的视觉叙事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漫游,探索电影艺术自诞生之初至今的演变历程,并聚焦于光影技术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关系。我们关注的并非某一部特定影片的理论分析,而是贯穿百余年历史的视觉语言的结构性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重塑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第一部分:默片时代的灵韵与革命 我们将从电影的“童年”时期入手,探讨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的魔术性幻觉与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s brothers)的纪实性凝视之间的张力。这个阶段的电影,受制于技术限制,反而催生出高度依赖肢体表演、画面构图和蒙太奇节奏的独特美学。我们深入分析格里菲斯(D.W. Griffith)在叙事结构上的奠基性贡献,以及早期先锋派,如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如何运用夸张的布景和光影对比来表达内在的精神冲突。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特别是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对“碰撞式剪辑”的阐释,不仅是一种电影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表达——它试图在并置的图像中创造出超越个体画面的新意义。在这一部分,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工业化社会异化感和现代性焦虑的初步回应。 第二部分:声音的入侵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1920年代末期,有声电影的出现,是视觉文化史上一次剧烈的“地震”。声音的引入,一方面似乎将电影拉回了日常现实,驯服了默片时代那种近乎超验的视觉张力;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丰富了叙事维度,催生了类型片(Genre Film)的成熟。我们将研究经典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如何将电影工业化、流水线化,并在此框架内锻造出清晰的角色弧光和明确的因果逻辑。从黑色电影(Film Noir)中对道德模糊性的探索,到歌舞片中对美国梦的颂扬,这些影像不仅反映了战时和战后的社会心理,更确立了一套全球通行的叙事范式。此外,我们也会审视欧洲艺术电影,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Italian Neorealism),它如何挑战好莱坞的虚构性,转而将镜头对准战后大众的真实困境。 第三部分:反叛的浪潮与作者论的兴起 二战后的全球动荡,激发了电影语言的深度反思与激进实验。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电影人,如戈达尔(Jean-Luc Godard)和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高举“作者论”(Auteur Theory),将导演提升至作品的绝对主宰地位。他们打破传统的叙事流畅性,大量使用跳接(Jump Cuts)、长镜头(Long Takes)和对观众的直接对话(Breaking the Fourth Wall),意图揭示电影制作本身的人为性,挑战观众的被动接受。这种对既有规范的颠覆,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激进实验到日本的新浪潮,电影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批判性极强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视觉语言,充满了对父权机构、消费主义和传统道德体系的质疑。 第四部分:媒介的拓扑学:从银幕到屏幕的迁移 随着电子技术和录像带的普及,以及有线电视的兴起,电影的观看场所和时间开始发生根本性的位移。胶片电影的“神圣性”受到挑战,录像艺术(Video Art)和实验影像开始探索非叙事性、时间性的纯粹体验。这一阶段的分析将侧重于视觉媒介的“拓扑学”变化——即媒介形态如何决定了我们消费内容的方式。家庭录像的出现,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的界限,使得影像叙事变得更加私密化和碎片化。同时,商业广告和音乐录影带(Music Videos)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塑造了流行文化中的符号体系。这些新的视觉形态,为后来的数字革命奠定了心理和技术基础。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视觉重构与后电影景观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数字技术对电影本体论的颠覆。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成熟,使得“不可见之物”得以在银幕上具象化,这不仅是特效的胜利,更是对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深刻哲学拷问。我们探讨数字编辑如何使“剪辑”这一行为从物理操作转化为纯粹的数学运算,由此产生的无限可能性与潜在的意义贫瘠。流媒体平台的崛起,进一步将电影体验“去剧院化”,观看行为被嵌入到个人日程的碎片化时间中。本书将剖析后电影时代(Post-Cinema)的特征:图像的无所不在、叙事的复古与混杂(如对早期类型片的挪用与解构),以及观众如何适应一个永远在线、随时可被暂停、重放和分享的视觉环境。 本书力图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电影作为一种核心现代艺术形式,如何不断地吸收、消化并反映着技术的飞跃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其视觉语言始终是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有力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广博性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将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几乎所有重要的视觉文化思潮都纳入了讨论的范畴,但这种广博并非堆砌,而是有机的整合。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在于,他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理论家和艺术运动串联起来。例如,他对媒介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真实”的定义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就巧妙地引用了从法国现象学到后殖民理论的各种资源。每次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概念时,作者总能引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文化案例来反驳或深化我的理解。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不断的“啊哈!”时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时间性”的探讨,如何从胶片时代的连续性叙事,过渡到数字截断和碎片化剪辑对人类经验的重塑,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及时的议题。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智力体检,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都得到了清晰的界定和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组精心编排的视觉片段集锦,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却又互相呼应,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论述体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完第一部分的论述,关于“凝视”权力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演变,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通过对具体电影画面的精准描述,变得清晰可见。我得承认,有些段落的密度之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其全部的精髓,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它迫使你慢下来,去思考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背景噪音。那些关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引用,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让它们成为阻碍理解的门槛,反而成为了揭示影像深层结构的有力工具。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当代文化景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挑战性,但也回报丰厚的阅读地图。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背景”的视觉元素,意识到它们才是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引擎。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它似乎不那么在乎读者的即时理解,而更专注于构建一套自洽且严密的分析体系。作者的语言精准到近乎冷峻,少有情绪化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克制的笔调,使得其批判的力量更加穿透人心。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关键的论断,因为它们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观看”这一行为的固有认知。例如,关于“被观看”与“观看者”之间界限模糊化的分析,就让我对现代社会中主体性的消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被置于书桌上,时不时翻阅、标记和反思的工具书。其思想的密度和理论的厚度,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成功地将电影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探讨的不再是光影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如何重塑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状态。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充满洞察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光影构筑的奇妙世界。初读之下,便被那种对媒介本质的深刻追问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剖析了现代性在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上留下的深刻烙印。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影像——无论是街角的广告牌,还是社交媒体上的动态——都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尤其是对“在场感”和“时间的消解”这两个概念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重新思考技术如何重塑了我们的记忆和经验。书中对早期电影理论的梳理非常扎实,但绝不囿于历史的窠臼,而是迅速将焦点拉回到当下,探讨数字化时代视觉经验的复杂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迷宫中穿行,每转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出口和光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那种游刃有余的平衡感,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文本的趣味性,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立刻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去重新观察现实世界一番。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带着些许疏离感的清醒与批判。作者的文风老辣而富有节奏感,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充满了精确的动词和富有张力的形容词。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拟像化”过程的描述,那种世界被复制、被符号填充、最终丧失了其原始触感的焦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没有试图美化技术对生活的渗透,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陷阱。与市面上很多追捧新技术、鼓吹“未来已来”的浮躁论调相比,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锚点,让我们可以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定位。它更像是与一位极富智慧、且略带怀疑精神的导师进行的一场深入对话,你不断地被提出尖锐的问题,并被迫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充实的疲惫,一种被思想拓宽后的释然,这种感觉,是很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