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第三卷) [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世界电影史(第三卷) [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Geoffrey Nowell-Smith) 编,焦晓菊 译
图书标签:
  • 电影史
  • 世界电影
  • 电影研究
  • 牛津
  • 影评
  • 电影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西方电影
  • 电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10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21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悦读精品
外文名称:The Oxford History of World Cinem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6
字数:5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世界电影史(第三卷)》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精彩书评

  ★关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电影史》的相关评论
  “全球电影史著作。”
  “一本重要的电影史指南”
  ——《电影》(Flicks)
  
  ★“本书内容周详精微……覆盖了国际电影制作的每个侧面——从明星的塑造到技术的改进,面面俱到。”
  ——《洛杉矶每日新闻报》(LA Daily News)
  
  ★“说到文本流光溢彩、既广博又庄严的电影史著作,那就非《牛津世界电影史》莫属了。”
  ——《独立报》(Independent)
  
  ★“《牛津世界电影史》令我爱不释手……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信息的渴求……文笔犀利的人物特写突出了国际电影界的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简言之,对任何影迷来说,这本精彩大气的书都应该是自己图书室里不可多得的收藏。”
  ——《纽瓦克星报》(Newark Star Ledger)
  
  ★“杰弗里·诺维尔一史密斯的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是编辑组织井然有序的典范,其中,八十多位供稿人的文章被整理成一部错落有致、信息广博的电影史著。”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这是一本精彩杰作,一部在学术水平和知识广博性方面都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
  ——《印度邮报》(India Mail)

目录

第三卷现代电影(1960-1995)
电视时代的电影
电视与电影业
电视时代之前
美国的电视模式
欧洲和日本
崭新的娱乐秩序
传播
特别人物介绍
罗伯特·阿尔特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新好莱坞
在家中与复合式剧院中
在董事会会议室
出场
美国的作者式导演
好莱坞在国外
特别人物介绍
朱迪·福斯特
新技术
电影与电视
音响
电子学与特效
格式
便携性
变焦镜头
业余和实验电影制作
特别人物介绍
拉乌尔·库塔尔
性与知觉
特别人物介绍
碧姬·芭铎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美国电影
美国电影中的黑人形象
早期电影
声音和20世纪30年代的“旧南方”复兴倾向
“二战”后的自由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主题和形象
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黑人电影
“融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
拓展边界
世界各国电影
结语

精彩书摘

  《世界电影史(第三卷)》:
  在美国电影史上,《惊魂记》是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观看主流电影的体验开始等同于性陶醉,一种跟乘坐过山车相似的施虐受虐狂式的感觉,其愉悦感就存在于对重建平衡的彻底拒绝中。也只有现在回顾起来,我们才能给《惊魂记》贴上“恐怖片”的类型标签;这个标签是合理的,因为这部电影让我们觉得恐怖,而在当时,我们感受到的却是色情化的愉悦和恐惧构成的丰富混合体——它根本无法用类型公式去分析或解释。
  性作为一种最终能够说出的秘密而出现在美国电影中,而体验派表演方法的再度盛行就是衡量其凶猛势头的一种尺度。体验派以不擅长口头语言的表演而著名,这一点又跟来源于性感——尤其来源于互相冲突的阳刚与阴柔、受虐与施虐狂动机——的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身体语言结合了起来。诸如马龙·白兰度、詹姆斯·迪恩和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这样的明星为一代新男星如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创造了条件,跟约翰·韦恩或加里·格兰特不同,这一代新星的阳刚气质既复杂又矛盾。对女演员来说,当然又是另一种情况了,跟男星相比,她们的身体一直都。更充溢着性感”,她们的情感也总是更明显。增加性动机似乎对女性在银幕上的表达范围影响有限,贝蒂·戴维丝的睿智与强硬已经被玛丽莲·梦露全方位的温柔或简·方达单维度的脆弱所取代。
  性和暴力曾经是美国大众电影中被逐出银幕的两大力量,而在20世纪60年代,它们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传统存在的目的。随着《惊魂记》的出现,以及以前那些擅长制作“剥削电影”的导演——斯科塞斯、德·帕尔玛、科波拉等——成为正统,利用他们千辛万苦学到的类型经验来承载如今这种本能的、感官的主流,主流的好莱坞在“剥削电影”方面已经变得恬不知耻。另一方面,赤裸裸的色情也从非法的地下状态上升到以前的“剥削电影”(cxploitation film)的地位。例如,《深喉》(DeepThroat;1972)虽然是一部平凡的色情产品,但作为第一部被主流观众观看的此类电影,却极具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先锋派地下电影追随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传统,作为一种随心所欲、有违道德的性展示的场合——不管是在以披头族为导向的《示巴女王会见原子人》(Queen of Sheba Meets the Atom Man;罗恩·赖斯[Ron Rice]导演,1965-1967)中,在《狂热生灵》(Flaming Creatures;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导演,1963)的营地里,在《天蝎座升起》(肯尼思·安格尔导演,1964)和《撒旦叛乱》(Luci-fer Rising;1966-1980)对同性恋者仪式性的神话化中,在安迪·沃霍尔的《口交》(Blowo Job;1964)和《裸体餐厅》(Nude Restaurant;1967)讽刺性的面无表情里,或是在卡洛里·施内曼(Carolee Schneeman)那部在性方面无遮无拦的《融合》(Fuses;1964-1967)的叠加的狂喜中,都享受到一个令人陶醉的时刻。
  在更廉价的录像媒介和越来越堕落的主流电影的双重挑战下,这个先锋派最终将慢慢死去。实际上,先锋派奉为神圣的信念——性是一种专用的工具,可穿透虚假的文明,到达据说十分原始(但往往也是不加批判的阴茎崇拜和厌女症)的人类存在的基础——已经成为主流电影新发现的“真理”。耸人听闻、“有违道德的”性表现如今已变得合乎礼仪。先锋派已不再拥有这方面的特许权。
  因此,尽管外部和内部审查的取消在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在性表现方面确实出现了某种所谓的“解放”或更明显的“现实主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著作倾向于把社会和技术进步视为导致这种新“现实主义”的原因,仿佛在一个对性的态度更自由的时期,电影只需延伸它已经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力量即可。生活中那些曾经遭到审查的方面,如今人们以新的态度看待它们,与之同时发生的真实电影、更真实的彩色生胶片、向宽银幕格式的转变以及环绕立体声的到来就可解释这种现象。
  ……

前言/序言


世界电影史(第三卷) 主题: 探索二十世纪后半叶(约1950年代至2000年代)的全球电影图景、关键思潮、美学突破与文化影响。 概述: 《世界电影史(第三卷)》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对二战后至新世纪初期全球电影发展进行深度剖析的学术巨著。本卷紧承前两卷对电影艺术起源与经典好莱坞确立时期的梳理,聚焦于一个电影语言、产业结构和社会功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部跨越文化、政治和技术的全球电影思想史。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电影如何作为一种抵抗、一种娱乐、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以及在面对电视、录像带和数字技术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与创造力。 第一部分:战后重塑与欧洲现代主义浪潮(约1950s – 1960s初期)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二战后欧洲电影的复苏与转向。重点分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如何演变为更具哲学思辨性的“作者电影”(Auteur Theory)的早期实践。我们详细考察了意大利的费里尼(Fellini)和安东尼奥尼(Antonioni)如何通过形式主义的创新,表达战后社会群体的疏离感与存在的焦虑。 紧接着,本书详尽地描绘了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诞生及其对全球电影制作观念的颠覆性影响。从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反思,到手持摄影、现场同期录音的普及,再到对电影作为一种“作者表达媒介”的理论建构,这一时期的所有关键人物——如特吕弗(Truffaut)、戈达尔(Godard)和侯麦(Rohmer)——及其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政治意图,都得到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此外,本卷还考察了其他欧洲电影力量的兴起,包括以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为代表的北欧精神探索,以及东欧电影在特定政治体制下,如波兰学派和捷克学派,所展现出的隐晦而深刻的社会批判。 第二部分:全球南方与身份政治的兴起(约1960s – 1970s) 本部分将叙事中心拓展至欧洲和北美之外的广阔地域,探讨了在殖民主义瓦解和冷战背景下,“第三世界”电影的觉醒。 拉丁美洲的“电影呼声”: 详细分析了古巴和巴西的“电影改造”(Cinema Novo)运动。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尝试,更是将电影作为解放工具,直接干预社会现实的政治宣言。书中探讨了其美学特征——“贫穷的美学”(Aesthetics of Hunger)——及其在记录贫困、反殖民叙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 亚洲的先锋: 深入探讨了日本电影在黑泽明(Kurosawa Akira)的国际影响之外,以大岛渚(Oshima Nagisa)为代表的日本新浪潮如何以更激进的视角审视战后日本的文化身份。同时,对印度电影(宝莱坞与平行电影)在保持其本土叙事传统的同时,如何处理现代性冲突进行了考察。 第三部分:美国电影的文艺复兴与类型片的反思(约1960s – 1970s) 本卷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美国电影工业在六十年代末期经历的结构性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好莱坞新浪潮”(New Hollywood)。 我们分析了受欧洲现代主义和美国社会动荡(反战、民权运动)影响的一代电影制作人,如科波拉(Coppola)、斯皮尔伯格(Spielberg)、斯科塞斯(Scorsese)和卢卡斯(Lucas)。重点讨论了他们如何在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框架内,注入更复杂、更反英雄的人物刻画和更黑暗的道德灰色地带。本书着重比较了《教父》系列、《出租车司机》和《邦妮与克莱德》等作品,展示了对美国梦的解构与重塑。 第四部分:新国际主义与后现代叙事(约1980s – 2000年代初) 随着全球媒介的融合和意识形态的松动,电影的边界变得模糊。本部分关注了后现代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风格的爆发与商业化: 探讨了MTV文化、视觉特效的进步如何影响了叙事节奏和视觉语言,特别是在动作片和科幻片中的应用。 欧洲的多元化: 考察了“迷离国度”(Cinéma du look)在法国的兴起,以及德国电影在面对历史阴影时所进行的自我反思。 东欧的解放: 分析了1989年后,东欧国家电影在挣脱审查制度后,如何处理长久压抑的历史记忆与新的资本主义冲击。 全球发行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了诸如香港电影的“作者化”以及其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影响力,以及世界电影在进入数字时代初期,所面临的发行渠道和观众习惯的根本性转变。 结论:一个媒介的成熟与转型 本卷的总结部分回顾了二战后半个世纪,电影艺术如何从一种高度地方化的表达形式,转变为全球文化对话的核心媒介。它讨论了“作者”概念的演变、类型片的重构,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如何利用电影的普适性来讲述其独特的故事,为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电影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史实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批判性视角的全球电影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对话”。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特定时期或地域电影流派的偏爱与批判,是极其鲜明的,毫不矫揉造作。比如,他对某段时期欧洲先锋电影的论述,那种近乎激昂的赞美,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坐在昏暗的影院里被那些影像震撼到的情绪;而对于某些商业化倾向明显的作品,他的笔锋则变得异常犀利和克制,措辞之间充满了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这种强烈的“作者在场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我时常会因为某个论断而感到拍案叫绝,也会因为某个观点与我固有认知相悖而陷入沉思,甚至忍不住要拿起笔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反驳或赞同。这绝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资料汇编,它是一个饱含激情和智慧的灵魂,在向我们诉说着他所理解的影像的变迁与灵魂的挣扎。这种带有温度的、个性化的历史书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给我一种“登山者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感受——步步为营,层次分明,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绝不含糊。它不是按照简单的年代顺序铺陈,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历史节点与美学思潮进行了深度捆绑。你可以在某一章节中,清晰地看到某项技术革新(比如声音的引入或者宽银幕的尝试)是如何如同蝴蝶效应般,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叙事方式的颠覆性转变。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成一张巨大的、互相影响的网络。我特别欣赏它对“跨文化影响”的探讨,比如某个东方电影运动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西方新浪潮的导演的潜意识中,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交融,往往是教科书容易忽略的角落。这种结构安排,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但也正因如此,当你完成一个部分的阅读时,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成就感,感觉自己对电影史的认知高度得到了提升。

评分

我尝试将书中描述的某个特定年代的电影运动,与我个人看过的那些老片子进行比对。结果非常惊人,书中那些关于布景、灯光、演员表演模式的细微分析,简直就像是为我以前模糊的观影记忆进行了高清重构和深度注释。过去,我可能仅仅停留在“这部电影拍得很美”的直观感受上,但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明白了那种“美”是如何被技术和时代精神精确计算和塑造出来的。这让我的观影体验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被动的观众,变成了一个有能力解析影像密码的鉴赏者。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特定国家电影中“沉默的力量”的解析,让我回去重温那些经典默片时,发现自己竟然能捕捉到演员眼中转瞬即逝的复杂情绪,而这些情绪过去完全被叙事的宏大场面给淹没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激活了你的旧有经验,并赋予它们全新的解读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张电影截图,光影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胶片时代。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厚度感十足,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让我想起以前在图书馆翻阅大部头时的那种庄重感。纸张的质地也非常好,微微泛着象牙白的色泽,拿在手里触感温润,翻页时发出的那种轻微的“沙沙”声,简直是给阅读体验加了分。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帧上的这些细节处理,无疑显示出出版方对“史诗感”的追求,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在视觉和触觉上就已经完成了对“世界电影史”这一宏大主题的致敬。我敢说,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厚重和历史的积淀,这对于一个痴迷于电影历史的爱好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心理满足。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电影文献中,我发现此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对“被遗忘的声音”的挖掘与呈现。我们通常熟悉的都是那些早已被载入史册的巨匠和经典作品,但这本书却有意识地将笔墨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冲刷掉的、或因地域限制而鲜为人知的电影人。它勇敢地挑战了主流叙事的权威性,去探寻那些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挣扎求存、却依然创造出令人震撼艺术成果的群体。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和一丝愧疚——愧疚于自己过去知识的狭隘。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什么电影存在过”,更是在追问“为什么某些声音没有被听到”,以及“我们错过了什么”。这种对历史不公的关注,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超越了纯粹的电影史研究,带上了社会批判的维度,使它成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