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动画、游戏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或动画爱好者,可作为动画表演、角色动画、角色表演、角色设计等课程的教材或教辅。同时,也可为具有一定经验的动画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① 角度专业、实用,梳理动画表演等理论;
② 多个实例分析,便于轻松掌握理论知识;
③ “知识拓展”,增强内容趣味及丰富性;
④ 各节“小练习”,即时掌握各章节要点;
⑤ 各章“课后作业”,巩固全章重点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共7章内容,涵盖动画表演(角色动画)的起源、功能、重要性及其设计、制作方法。*先,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动画角色表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来源,使读者初步了解这门课程以及其重要性;然后,通过分析角色表演的原理和一般规律,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较为*面和深入地理解动画表演。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动画师在为动画角色设计表演时较为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来保证在高效工作的同时*大程度地发挥创意。在具体章节中,通过“知识拓展”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丰富性。同时,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个小节设有“小练习”,使读者在练习中巩固重要知识点,并通过各章的课后练习,加强读者对整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适于高等院校的动画、游戏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或动画爱好者,可作为动画表演、角色动画、角色表演、角色设计等课程的教材或教辅。同时,也可为具有一定经验的动画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者简介
史悟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三维动画专业,获学士学位;英国波恩茅斯大学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三位动画专业,获硕士学位。3ds Max认证工程师。
动漫等设计作品发表于《炫客》、《视周刊》、新浪、网易等期刊及媒体。曾在伦敦Blue-Zoo动画公司任三维动画师、浙江省国立动画设计院任三维与后期制作总监,参与制作的动画片在BBC、中央电视台动画频道、浙江卫视和浙江少儿频道等国内外电视频道播出,并多次在国内外动漫比赛中获奖。个人专访刊登于《齐鲁周刊》、《女报》、插画中国等媒体,并与多家网站媒体保持合作关系。
2005年起创作动画形象“熊猫铁蛋儿”,作品包括插画、动画、QQ表情等,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与多家网站建立授权合作关系,并刊登在多个杂志及插画选集中。2005年漫画作品获第六届齐鲁国际动漫艺术节原创作品二等奖;200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立动画设计院任职期间参与制作《小红军长征记》获十一届*guo美展金奖;2007年参与制作中国美术学院三维动画片《戏曲百集——惊梦》、《东海葛仙翁》;2010年毕业作品《Hams Off》入围2010葡萄牙MONSTRA动画节;2010年至今从事教学之外,多有插画、漫画作品刊登于多个平面媒体。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动画表演概论 001
1.1 动画表演概述 / 001
1.2 动画表演的重要性 / 002
1.2.1 塑造角色 / 002
1.2.2 推动情节 / 004
1.2.3 产生共感 / 005
1.3 动画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关系 / 006
1.3.1 戏剧表演的出现 / 006
1.3.2 动画表演的出现 / 007
1.3.3 动画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 007
1.3.4 绘画中的表演对动画表演的影响 / 008
课后作业 / 010
第2章 动画表演的基础—运动规律 011
2.1 动画产生的原理—视觉暂留 / 011
2.2 时间和空间—让运动变得有意义 / 012
2.3 基础运动规律 / 013
2.3.1 挤压、拉伸、预备动作 / 013
2.3.2 速度与重量 / 017
2.3.3 节奏与旋律 / 025
2.3.4 心理预期 / 028
2.4 角色运动规律 / 031
2.4.1 时刻处于运动中,处处处于运动中 / 031
2.4.2 重叠动画—动作的先后与重叠 / 032
2.4.3 平衡 / 033
课后作业 / 034
第3章 基础动画表演 035
3.1 共感 / 036
3.2 动画表演的基本元素—姿势 / 038
3.2.1 姿势(肢体语言)的作用 / 038
3.2.2 通过姿势讲故事 / 040
3.2.3 设计姿势 / 041
3.3 动画表演的视觉特性—剪影形与动画线 / 049
3.3.1 剪影形 / 050
3.3.2 动画线 / 052
3.3.3 避免不充分的姿势 / 055
3.4 表情动画 / 057
3.4.1 面部 / 057
3.4.2 眉毛和眼睛 / 058
3.4.3 口型和对白 / 063
3.5 动画表演的合理性 / 068
3.5.1 天马行空的角色动画 / 069
3.5.2 服务于角色的表演 / 071
3.5.3 服务于情节的表演 / 072
3.5.4 动画表演的趣味性 / 074
课后作业 / 076
第4章 动画师与动画表演实战 077
4.1 羞涩的动画师与解放天性 / 077
4.2 动画师的表演实战 / 079
4.2.1 动画师不是演员 / 079
4.2.2 动画表演的段落感 / 080
4.3 角色动画设计流程 / 082
4.3.1 角色分析 / 082
4.3.2 情节分析 / 088
4.3.3 表演体验 / 091
4.3.4 参考资料的收集 / 094
4.3.5 动作分析 / 098
4.3.6 设计关键帧 / 104
4.3.7 制作动画 / 112
4.3.8 检查角色表演动画 / 117
4.4 动画师应该具备的习惯 / 117
4.4.1 观察生活 / 118
4.4.2 动画师的速写本 / 118
课后作业 / 121
第5章 分镜头与插画设计中的表演 122
5.1 分镜头设计中的表演 / 122
5.2 插画设计中的角色表演 / 129
课后作业 / 131
第6章 动画表演实例分析 132
6.1 丰满的现实—电影动画的表演分析 / 132
6.1.1 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电影表演分析 / 132
6.1.2 日本动画电影表演分析 / 141
6.1.3 三维动画电影表演分析 / 150
6.1.4 其他类型动画电影表演分析 / 155
6.2 骨感的现实—电视动画的表演分析 / 160
6.2.1 电视动画与电影动画的区别 / 160
6.2.2 简化而不简单的电视动画表演 / 161
课后作业 / 167
第7章 动画表演练习 168
7.1 基础却不简单的走路循环动画 / 168
7.1.1 标准的走路循环动画 / 168
7.1.2 个性化的走路循环动画 / 170
7.2 表情动画练习 / 171
7.2.1 从镜子到画笔 / 172
7.2.2 表情和口型的选择 / 173
7.3 练习实例 / 173
7.3.1 经典对白动画再创作练习 / 173
7.3.2 武术、舞蹈动作动画练习 / 175
课后作业 / 176
参考文献 177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动画表演(史悟轩)》的书籍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 --- 图书简介:《光影间的秘密:电影特技的演进与应用》 书籍概述: 《光影间的秘密:电影特技的演进与应用》是一部深入剖析电影技术发展史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揭示那些赋予银幕画面以魔力与震撼的视觉奇观是如何从早期的粗糙尝试,一步步演变为今日尖端数字艺术的复杂过程。它不仅梳理了从默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特技技术里程碑,更探讨了这些技术背后的艺术哲学与工业实践。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适合电影专业人士、技术爱好者以及所有对电影制作幕后抱有好奇心的读者。它将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片段与未来的趋势之间,理解光影如何被操控,世界如何在镜头前被重塑。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特技的萌芽期(1895-1930年代)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艺术诞生初期,那些“奇迹”是如何通过最朴素的机械和光学手段实现的。 1. 早期魔术与电影融合: 探讨乔治·梅里爱等先驱者如何将舞台魔术和幻灯片技术引入早期电影制作。重点分析“停机重拍法”(Stop Motion)的发明及其对电影叙事逻辑的颠覆性影响。 2. 机械奇观的诞生: 详细考察定格动画(Stop Motion)技术在早期怪物片和科幻电影中的应用,例如威利斯·奥布莱恩(Willis O'Brien)为《金刚》所做的准备工作,即使《金刚》本身属于更晚的时期,其理论基础和早期尝试已在此阶段形成雏形。分析早期模型的制作材料、骨架结构以及拍摄时的光照策略。 3. 摄影机运动的革命: 介绍早期的运动镜头设计,包括简易滑轨和摇臂的原始形态,以及如何利用摄影机运动来营造紧张感或宏大场面,这为后来的动态特技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挑战——物理特效的巅峰(1930年代-1970年代) 随着电影工业的成熟,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水涨船高。这一时期,物理特效(Practical Effects)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依赖于精密的机械装置、复杂的布景和化学反应。 1. 场景的宏大营造: 深入解析大型布景搭建、透视画法(Matte Painting)的黄金时期。通过对《乱世佳人》和早期史诗片的分析,展示二维绘画如何融入三维空间,创造出不存在的广袤天地。 2. 机械操控与实体爆炸: 阐述如何设计复杂的机械装置来模拟生物运动或灾难场景。本书详述了特种化学品在烟雾、火焰和液体效果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安全且可控地实现电影中的爆炸场面。 3. 液体与水下摄影的难题: 探讨在没有先进数字处理的年代,如何通过定制的水箱、反射镜系统和高速摄影来捕捉逼真的水流、沉船或水下搏斗的场景。 第三部分:技术的飞跃——光学合成与早期数字过渡(1970年代-1990年代初) 这一阶段是特技领域的分水岭,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概念开始渗透,光学合成技术达到顶峰。 1. 动态视差与运动控制: 重点介绍“动态视差摄影”(Motion Control Cinematography)的发明及其对精确重复拍摄的贡献。通过分析《星球大战》系列,揭示复杂的模型拍摄如何依赖于计算机控制的重复运动来保证画面细节的完美叠加。 2. 蓝/绿幕技术的成熟: 详细剖析色度键(Chroma Keying)技术在胶片时代的优化过程,包括光照均匀性的要求、边缘柔化处理,以及如何将前景演员与背景完美融合。本书还讨论了早期光学合成器(Optical Printer)的工作原理,它是连接多个胶片元素的桥梁。 3. 角色造型与硅胶的革命: 考察斯坦·温斯顿(Stan Winston)等大师如何利用新材料(如硅胶、乳胶)和精密的机械骨架,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外星生物、恐龙和怪兽,实现电影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生物逼真再现。 第四部分:数字洪流——CGI时代的全面降临(1990年代中叶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于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如何彻底改变了电影制作的面貌,以及实体特效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 1. 从像素到实体: 分析早期全数字角色的制作流程,包括建模、贴图、绑定(Rigging)和渲染。重点对比《终结者2》中液态金属形象与后续全CG角色的技术差异和艺术追求的不同。 2. 粒子系统与流体模拟: 深入探讨现代电影中对自然现象的模拟。介绍复杂的流体动力学算法(如Navier-Stokes方程的应用)如何在软件层面模拟出逼真的水、火、烟雾和尘埃,以及这些模拟如何服务于叙事而非仅仅是炫技。 3. 虚拟制片与实时渲染: 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技术,如LED墙和空间追踪系统,如何模糊了实景拍摄与数字环境的界限,使导演能够在拍摄阶段即刻看到最终的视觉效果。本书还讨论了动作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技术如何捕捉演员的微妙情感并将其迁移到数字角色上。 结论:特技的艺术边界 总结特技技术作为一种叙事工具的价值。特技并非仅仅是增加爆炸场面,而是服务于故事的核心。本书最后提出一个思考:在技术无限可能性的时代,电影人如何保持对“真实感”的追求,以及哪些物理限制的消失,又为创意带来了新的桎梏。 作者简介: (此处将提供一位虚构的电影技术史学家的简介,侧重于物理学、光学和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背景,强调其对电影制作流程的深入理解,而非动画表演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