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尺寸不大的画像,如何与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联系起来,其中的蛛丝马迹是如何追索的;
艺术史学者与高新科技的联手破案;
全书包含鉴定细节的详解以及精美插图和详解图片和图表,是世界上艺术品鉴定的经典范例。
一幅曾以《身穿文艺复兴衣裙的少女侧面像》为名的小幅画像,在1998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以约2.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其时,对这幅画的鉴定是一幅19世纪德国学派的画作。直到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达·芬奇专家马丁·坎普等专业人士组成团队,通过艺术、历史、文献的分析推理,以及新的科技检测手段,鉴定这幅后来被命名为《美丽公主》的画出自列奥纳多·达·芬奇之手,并考证出画作主人公究竟是谁。
马丁·坎普 (Martin Kemp),英国不列颠学会会员(FBA),牛津大学艺术史荣退教授。致力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与科学的图像研究,从事写作、推广及策展。出版专著:《艺术的科学:西方艺术中自布鲁内莱斯基到修拉的光学主题 》(The Science of Art: Optical Themes in Western Art from Brunelleschi to Seurat ,Yale University Press)、以及《西方艺术与科学中的半人半兽》(The Human Animal in Western Art and Science ,Chicago 2007)。他发表过大量达·芬奇研究的著作,其中包括获奖作品《列昂纳多·达·芬奇:关于自然与人的杰作》(Leonardo da Vince: The Marvellous Works of Nature and Man ,1989 and 2006)。他曾经独立并合作主办过一系列有关达·芬奇或其他主题的展览,包括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举办的“绝妙的人体”(Spectacular Bodies)展览,2006年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举办的“列昂纳多·达·芬奇:经验、试验、设计”(Leonardo da Vinci: Experience, Experiment, Design)展览,以及2007年伦敦巴比肯美术馆(Barbican Art Gallery)举办的“诱惑:古往今来的性与艺术”(Seduced: Sex and Art from Antiquity to Now)。
帕斯卡·柯特(Pascal Cotte),流明科技(Lumiere Technology)公司的光学工程师,第1台多谱高清照相机的发明者。其本人曾于2004年为卢浮宫所藏《蒙娜丽莎》进行多谱扫描。2005年至2009年,他的科技公司曾为公共和私人收藏的鲁本斯、杰利柯、德拉克洛瓦、伦勃朗、夏加尔、 弗拉戈纳尔、毕加索、马奈、大卫、雷诺阿、凡高等画家的超过一千五百件美术作品进行多谱扫描。
序
第一部分 : 从画风到画中人
1.概述
2.材质与科技检测
3.风格、年代与时尚
4.功能、诗歌与画中人
第二部分:物理与科技证明
1.概述
2.多谱图像
3.画纸与衬板
4.绘画技法
5.修复
6.对材质的多谱分析
7.X射线检测
8.指纹的检测
9.与《西西莉亚·加勒兰妮》的进一步比对
第三部分:《美丽公主》与华沙《斯福尔扎卷册》
前言
克劳迪欧·斯特里那提
本书深入剖析了一幅可被恰如其分地称为“非凡”的艺术作品。这是一幅少女的侧面像,绘制在犊皮纸上,技巧极端繁复而精妙,画中人的穿着带有显著的 15 世纪晚期米兰的风格,被证明很可能是一件新发现的列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真迹。权威达·芬奇专家马丁·坎普(Martin Kemp)对这一引人入胜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吸收了大量来自科技检测及艺术史领域其他专家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在本书中有所呈现。
《美丽公主》经受了来自多角度、多方位的物理及各种科技方法的检验, 包括对画框的碳14 测年及其创作和传世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各种分析。本书的合作者帕斯卡 · 柯特 (Pascal Cotte)利用他在巴黎的流明科技公司(Lumière Technology)所开发的最先进的多谱图像技术,能够研究画像的材质和技巧; 能够全面地重构画作中颜料的使用; 并且能够辨认出其历史上被修复的过程。他综合这些数据,从而在实际上重新构拟了画作原初的色值,可能就是画家当初绘制过程中的原貌。更进一步的关键证据由指纹专家彼得 · 保罗 · 比罗 (Peter Paul Biro)提供,他检验并评估了柯特在画像的超高清图像中发现的引人注目的指纹和掌纹证据。
马丁·坎普的艺术史学研究在精确度和全面性上达到了极致。这位卓越的学者钻研了作品的图像学及更深层的含义,其画风,其与达·芬奇和其他服务于米兰斯福尔扎(Sforza)宫廷的艺术家作品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得到了值得高度信任的结论。
事实上,坎普成功地证明了,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这一幅由他命名为《美丽公主》 ( La Bella Principessa )的画像应被断代为 15世纪 90 年代中期,正值达·芬奇供职米兰公爵路德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宫廷之时。由于对斯福尔扎宫廷文学艺术圈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排除了一系列的可能性之后,他指出这可能是斯福尔扎宫廷一位公主碧安卡(Bianca)的第一幅可以确认的画像,这位公主是公爵的私生女(后来获得合法身份) ,由其情妇贝纳蒂娜·德·科拉迪斯(Bernardina de Corradis)所生。虽然还不能全无争议地说这些特征就一定属于碧安卡·斯福尔扎,但坎普以一位真正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正直和诚实,相当慎重地提出了这一高度合乎逻辑的假设。
我们在本书中会找到大量的信息和推理,包括对斯福尔扎宫廷诗歌传统的一项训诂学研究,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发现之旅 — 这一探索将缓慢地, 但势不可当地走向一个结论 : 这幅画像是且只能是达·芬奇本人的作品。正如坎普所表明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证据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又如他进一步正确地指出,即便是《蒙娜丽莎》 ,这幅证据确凿的、最著名的达·芬奇作品,其归属也依据的是一系列类似的证据,而非某些绝对的证明来认定的。虽然《美丽公主》已获鉴定结果,但并非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比如这几个世纪以来,她究竟藏身何处。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达·芬奇研究的若干方面似乎都注定是解不开的谜,恰恰是因为这些大师们总有些神秘的因素,限制了我们在学术层面上对他们的了解。(没错,也就是这一神秘的层面激发了《达·芬奇密码》这样一部离奇的畅销之作! )
不过,这本书中没有任何离奇的东西 : 只以具体的、经过周密论证的事实为基础,一切事实都指向了达·芬奇是《美丽公主》的作者这一结论。科技层面的分析研究,证实了画作的年代,并为其出处确认了一个相当精确的背景。画作自身的艺术品质格外高超,是对结论的有力支持 : 表现面部表情的色调、锐利而精巧的轮廓线以及曼妙的处理手法都极为符合达·芬奇风格。让人感受到画中人忧郁、紧张的复杂情绪。而且,正如坎普所证明的,她的美貌超越了所有斯福尔扎宫廷诗人用语言所能表达的程度。
本书能够,也应该被视作一项严肃的学术贡献,增加了我们对达·芬奇米兰创作期的了解,关于这一时段尚存太多有待研究的内容。书中所呈现的这一画像,为达·芬奇的整体成就又添一佳作,并再次证明了在其身处的文艺盛世之中,他确是无可争议的天才。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我本来以为鉴定题材会略显沉闷,没想到它居然能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悬疑氛围。每一次对可疑画作的排查,都像是在排爆,稍有不慎就会引爆历史的谬误。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简直是到了偏执的地步,他会花上大篇幅去描述光线如何影响了色彩的微妙变化,或者某位画家的独有签名方式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细微的“字体演变”。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边读边思考,这本书完美契合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被动接受信息的书,而是强迫你主动去质疑、去推理。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模拟一下,如果是我,会如何从现有的证据链中推导出结论。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枯燥的艺术品鉴赏,转化成了一场高智商的解谜游戏,让我全程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线索。
评分这本书在文风上展现出一种老派而优雅的学者风范,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接受度。它的语言是精炼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在精心打磨一件古董,力求精准且富有质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背景资料时的分寸感。他知道何时该铺陈宏大的时代背景,让读者理解名作诞生的社会土壤,也知道何时该将焦点骤然收紧,聚焦到画框内那几平方寸的画布之上。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技巧,使得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规避了学术著作容易出现的冗长和晦涩。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位饱经风霜的策展人,用他毕生的经验,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己文化素养,但又对传统艺术书籍望而却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完美的桥梁。它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求真欲,也成功地激发了普通读者的求知欲,达到了艺术普及的最高境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于“身份”和“模仿”的深刻探讨。在艺术界,真伪之辩往往不仅仅关乎金钱价值,更关乎一位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传承。作者通过几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示了高明的模仿者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了原作的“灵魂”,而非仅仅是表象。这种“神似”与“形似”的较量,极其发人深省。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珍视的“原创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个时代的技术发展到极致,使得模仿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时,我们又该如何界定真正的“大师之作”?书中对鉴定工具和科学分析方法的介绍也相当及时和前沿,从红外反射分析到碳十四测年,这些技术名词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科学数据,而是帮助我们重建历史真相的有力武器。读完之后,我对于“眼见为实”这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反而更加相信逻辑和证据的力量。
评分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古典艺术,特别是那些被奉为神作的画作充满了好奇,但又常常觉得高深莫测,难以接近。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得,他没有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来堆砌知识点,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带着我们一步步揭开历史的迷雾。我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穿梭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和米兰的画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亚麻籽油的味道,耳边还能听到画笔摩擦画布的沙沙声。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鉴定”这个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仿佛每一个笔触、每一层颜料的堆叠,都藏着一个时代的秘密。他不仅仅是在分析颜料的成分,更是在解读画作背后那个天才的内心世界。读完之后,我对那些博物馆里的“名作”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惊叹,而是多了一份深入骨髓的理解和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将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浓缩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私人探险。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美术馆,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熟悉的杰作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起来最大的乐趣,来自于那种“揭秘”的快感。作者的行文结构非常巧妙,他总是在看似最不相关的地方埋下伏笔。比如,在讨论一幅画的年代感时,他会忽然插入一段关于当时特定地区特有矿物颜料的开采史,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点融合,让人拍案叫绝。我常常会一边看,一边在脑海里画出作者描述的鉴定流程图,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每一步推导都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得让人心服口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严肃的艺术史研究,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中。它不贩卖焦虑,也不故作高深,而是真诚地邀请每一位读者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中来。对于那些对艺术鉴赏有兴趣,但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吓倒的读者,我强烈推荐从这本书开始。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向导,用最清晰的地图,带你走进了艺术鉴定的迷宫,最终让你带着满满的成就感走出来。
评分一个达芬奇养了多少人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物流很快!
评分有格调的书,看起来增加知识。
评分一个达芬奇养了多少人
评分这本书不错!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物流很快!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物流很快!
评分这本书不错!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