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旭东,葛涛 著,温儒敏 编
图书标签:
  • 鲁迅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传记
  • 中国文学
  • 作家传记
  • 文化名人
  • 文学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家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35670
版次:2
商品编码:116144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必须阅读鲁迅,认识鲁迅,否则就无从入手。正因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联系紧密,所以围绕着他的论争也就从没有停止过。但对于他,却常常有无意的误读或有意的曲解,这就离开了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绍兴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以图文并茂的手法详细叙述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全书通俗易懂,故事性较强,是一本实用的人生导师及提高素质教育的优秀读物。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鲁迅传奇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鲁迅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鲁迅一生的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葛涛,1971年生子安徽省淮北市,现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室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鲁迅及中国现代作家研究、网络文化研究,著有,鲁迅文化史>》《网络鲁迅》,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鲁迅’研究”和第45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鲁迅在当代中文网络中传播与接受状况研究”,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009年特别委托项目“鲁迅思想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高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鲁迅与英国文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大禹的后代
第二章 鲁迅的童年与少年
第三章 家道中衰与南京求学
第四章 留学日本与科学救国
第五章 被冷落的“五四”先驱
第六章 从杭州到绍兴:教书与革命
第七章 从南京到北京:做官与沉沦
第八章 在坟头上呐喊
第九章 在荒原上彷徨
第十章 从厦门到广州:爱情与革命
第十一章 在血痕中幻灭
第十二章 定居上海与思想转向
第十三章 加入“左联”与反抗暴政
第十四章 精神知己与患难夫妻
第十五章 文化交流与中外沟通
第十六章 在枷锁中“跳舞”
第十七章 在论争中“横站”
第十八章 被永远铭记的“民族魂”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
  
  1906年春夏之际,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对许寿裳说:“我退学了。”“为什么?”鲁迅踌躇了一下,终于说:“我决计要学文艺了。中国的呆子,坏呆子,岂是医学所能治疗的么?”但是当时留学的风气,学法政与理工者多,几乎没有学文学的,胡仁源问鲁迅:你弄文学做什么,这有什么用处?但是鲁迅不为所动。鲁迅在东京,将学籍列在独逸(德意志)学协会学校,虽然他也曾去修习德语,但其目的却是有个学籍,可以继续使用公费。鲁迅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搜求日文与德文的文艺书籍,准备文艺运动诸方面。
  此时,鲁迅的家乡绍兴却闹翻了天,不知是谁的谣传,说鲁迅已经和一位日本女子结婚,连儿子都有了。于是催他回国的家信是一封接一封,后有一信说母亲病了,鲁迅只得回国。回家后才知道,原来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鲁迅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只好勉强做了朱安女士的新郎。据当时鲁迅的伴郎周冠五回忆,鲁迅一句话也不讲,扶他也不推辞。
  见了新媳妇,仍旧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和沉闷。
  鲁迅解嘲说,这是“母亲娶媳妇”,而且在革命时代,自己朝不保夕,母亲喜欢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了。考虑到鲁迅加人了经常回国暗杀清廷官员的光复会,这种解嘲有几分真,但是由此也铸就了鲁迅婚姻上的不幸。鲁迅在家乡只待了4天,就踏上回东京的路。不过,这次回国最大的收获是,二弟周作人也被派赴日本留学,二人同船东渡。从此,开始了兄弟二人同吃同住,一起切磋文艺、一起翻译的岁月。正如毛泽民、毛泽覃是被毛泽东带人革命队伍而成为革命家的,周作人成为著名文学家,很大意义上是鲁迅训导的结果。
  鲁迅在思想上彻底告别改良派的科学维新救国,是与弃医从文同步发生的。当然,与革命派的实际接触也促成了他的转变。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宣传反清革命思想的同时与康梁改良派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章太炎前期思想中那种反权威、反束缚,强调道德的力量,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以及对尼采、拜伦的推崇,都对鲁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时的鲁迅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告别了改良派而走向了革命派。
  1907年春天,鲁迅迁出伏见馆后搬进环境安静的中越馆。在这里,鲁迅与陶成章、龚未生、陈子英、陶望潮等光复会的骨干来往密切,他们隔三差五地到鲁迅那里谈天,有时还在鲁迅那里吃饭。鲁迅从陶成章这位光复会的实际主持人那里知道了更多革命的信息,并且与陶成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陶成章为了躲避日本警察的搜捕,甚至把光复会的会章、票据等机密文件拿到中越馆委托鲁迅保管,由此可见陶成章对鲁迅的信任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光复会员。也许,鲁迅作为光复会会员曾接受指示回国暗杀清廷官员。7月,从国内传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被恩铭的亲兵挖心炒食的消息,徐的两位学生陈伯平与马宗汉也参与了起义,陈伯平战死,马宗汉被捕后遇害。不久,又传来秋瑾被杀的消息。这些烈士都是鲁迅的同乡,而且前三位到日本时,鲁迅还特别到横滨去迎接过。鲁迅的悲痛可想而知的。如果鲁迅被派遣回国暗杀恰是这一次,他心中还会产生强烈的内疚。
  鲁迅晚年曾经对身边很亲近的人如胡风、冯雪峰、增田涉等回忆当年他与光复会的一些往事,说“我们那时候,实在简单得很”,说他从事反清革命运动时,曾被命令去暗杀。当时鲁迅说,他可以去,也可能死,死了丢下母亲怎么办,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就此而言,鲁迅与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革命者是不同的,他更注重思想层面,而不是实际行动。在思想层面是越复杂越好,而实际层面则无需复杂,越简单越好,太复杂了反而丧失了行动的勇气。章太炎称呼陶成章为“焕强盗”或“焕皇帝”(陶成章字焕卿),而鲁迅曾对人说,焕卿做了皇帝,我们这班老朋友恐怕都不能幸免。虽说有一半是玩笑话,但另一半则充满了对革命后的深深疑虑,有这种疑虑之心存在,鲁迅行动起来怎么会果敢呢?后来陶成章在辛亥革命后被人暗害,据说鲁迅闻讯后落泪,悲痛之余支持成立“成章学校”,列为发起人,并且将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附小的校舍借给成章学校使用。
  从这些方面,人们会发现鲁迅作为思想家(思考太多与疑虑太深)的优点,恰恰是他作为革命家(要求行动的果敢)的缺点。中越馆幽静的环境也特别适合鲁迅思考,据考,鲁迅晚睡晚起的习惯可能就是在无拘无束的中越馆里养成的。他晚上什么时候睡别人不知道,上午是10点左右起床,抽支烟看看报就该吃午饭了。所以,访者都是下午来。鲁迅没有忘记弃医从文的使命,当人们在从事反清革命的时候,鲁迅在想,革命之后怎么办,靠现在的国民素质能够建设一个新中国吗?如果革命仅仅是造反和改朝换代,那么革命又有何益?所以用文艺来启蒙国民,在鲁迅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鲁迅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去南江堂、丸山书店购买德文书籍。不过,据同吃同住的周作人回忆,学习德文的鲁迅其意却不在德国文学,他不买歌德的书,只有海涅的四本集子。他的德文更多的是通向被压迫民族争自由文学的敲门砖,通过这块砖头,他敲开了匈牙利、芬兰、保加利亚、捷克、塞尔维亚以及俄罗斯等东欧或北欧文学的大门。但是同样令人注意的是,鲁迅从事文学,绝非仅仅对文辞感兴趣,而是寻找文学的文化根源,由此他也研读了很多哲学文化书籍,包括德国哲学家尼采、叔本华的著作。
  1907年夏,鲁迅酝酿了一年的文艺运动终于要破茧了。他和二弟联合了许寿裳、袁文薮等人,试图创办《新生》文艺杂志,作为文艺运动的前奏。鲁迅设计了封面,准备好了插图,印了专用稿纸。插图是英国19世纪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一个诗人抱着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在出版临近时,先是隐去了若干写稿人,接着又发生了抽逃资本事件,只剩下不名一文的二弟和许寿裳。据周作人回忆,隐去的写稿人主要就是袁文薮,他在东京和鲁迅谈得很好,说一到英国之后就写文章寄来,鲁迅对他期望最大,但是他到英国读书之后,连信都没回,更甭说寄稿件了。其实稿件也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印刷费用没有了着落。
  ……

前言/序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速览:从晚清到当代的文学图景》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图景,时间跨度自晚清思潮萌动,直至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创作格局。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一位作家的独立传记,而是一部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文学思潮与重要作家的群像速览。全书以时间为序,辅以流派和地域的经纬,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启蒙与转型——晚清至“五四”前夜的文学探索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学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挣扎与嬗变。重点介绍了以梁启超、辜鸿铭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家如何尝试以文学为载体,进行社会启蒙和国民性改造。 晚清小说界的巨变: 详述了谴责小说、公理小说等新兴体裁的出现,它们如何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并逐渐摆脱章回小说的窠臼,向白话文体过渡。我们将探讨黄世仲、李宝嘉等人的创作主题及其历史局限性。 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考察了早期白话文学实践的艰难历程,包括教科书、通俗读物对白话的普及作用,以及文学革命思想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酝酿过程。 诗歌与散文的革新尝试: 分析了早期新诗尝试的粗粝与热忱,以及文言散文向半文半白、乃至纯白话散文转变的轨迹,如林语堂早期作品中流露出的幽默与批判精神。 第二部分:“五四”的洗礼与新文学的奠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本部分着力展现了这场运动如何彻底颠覆了文坛格局,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基础范式。 白话文的胜利与文学革命: 详细阐述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倡导白话文的理论基础,以及这场运动对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冲击。我们不回避这场革命初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的稚嫩之处。 新文学的早期流派与风格: 重点梳理了“问题小说”、“浪漫主义诗歌”和“写实主义叙事”的初步形成。对早期新感觉派、新月派的风格差异进行了辨析,分析了他们对西方文学思潮(如易卜生主义、象征主义)的吸收与本土化。 民间立场与现实关怀的兴起: 探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分析了早期关注工农疾苦、批判封建残余的现实主义作品如何塑造了新文学的底层视角。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文学——抗战时期的创作与坚守 本部分聚焦于民族危亡之际,文学如何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武器。 文学的战时转移与内容转向: 考察了作家群体在地域上的大迁徙,以及创作主题如何迅速聚焦于抗日救亡。分析了战地通讯、民间故事整理、抗战戏剧的蓬勃发展。 现实主义的深化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深入剖析了在极端环境下,作家们如何锤炼语言,以更具史诗感和地域特色的笔触描绘人民的苦难与抗争。重点分析了民族史诗、英雄传记类作品的特点。 后方文学的坚守与反思: 探讨了在相对稳定的后方城市中,部分作家对现代性、人性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和探索,这些作品为战后文学的回归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探索与文学高峰 这一部分涵盖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文学经历的重大政治与社会变革。 “十七年”的创作格局与主题定调: 详细梳理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分析了这一时期“歌颂新生活、塑造英雄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我们不回避这一时期创作的模式化倾向。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爆发: 重点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界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反思。探讨了“伤痕文学”如何以个体痛苦切入口,撕开集体叙事的裂缝,以及“反思文学”在思想解放中的先导作用。 朦胧诗的崛起与先锋文学的试探: 考察了顾城、舒婷等诗人如何以意象的跳跃、内心的独白,挑战既有的抒情模式,为后来的先锋派文学提供了语言和精神上的准备。 第五部分:走向多元与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图景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与复杂面貌。 先锋派的实验与文学的“去中心化”: 分析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作家如何通过对叙事结构、语言本身的颠覆性探索,拓展了小说的边界。 “寻根文学”与地域书写的回潮: 探讨了作家们如何回归乡土,在地方文化和民族记忆中寻找新的文学资源,重塑中国当代经验。 当代小说的叙事转向: 梳理了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女性写作等新兴领域的成熟与深化,以及当代作家群体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经验,展现出更加成熟和内敛的艺术姿态。 全书以清晰的结构和精炼的文字,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现当代文学从艰难起步到繁荣多元的完整历程,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系统的文学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位重要作家在其时代坐标上的定位与贡献。本书适合文学爱好者、高校学生及所有希望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学术传记,充斥着繁复的年代考证和生硬的理论分析。然而,它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将鲁迅的一生徐徐展开,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让我读得心潮澎湃,难以释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不仅仅记录了鲁迅的生平大事,更着力于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构成他性格、影响他思想的细微之处。我看到了鲁迅在创作《呐喊》时的孤独与坚持,看到了他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愤怒与反抗,看到了他在与敌对势力周旋时的智慧与勇气。书里对于鲁迅作品的解读,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点评,而是深入浅出,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轻易理解那些深邃的思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鲁迅生活中的一些争议,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更为人性化的视角去呈现,这反而让鲁迅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他不再是神坛上的圣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他的困惑、他的痛苦、他的坚持,都如此真切地打动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鲁迅这个人,对那个时代,对我们民族的精神,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钦佩鲁迅先生为民族解放和思想启蒙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鲁迅个人生平的了解,更是一种对时代、对人性、对中国社会深刻的反思。作者并没有将鲁迅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神祇,而是以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呈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荣耀与失落,他所坚持的信念与所承受的压力。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如何用他的文字唤醒沉睡的灵魂。我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是如何在生活中承受孤寂,如何面对质疑和攻击。书里对鲁迅人生关键节点的解读,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他选择的必然性,以及他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关于鲁迅晚年的描写,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斗志和对未来的希望,让我深受鼓舞。这本书让我明白,鲁迅的精神,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更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质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心中对鲁迅这位巨匠模糊而又敬畏的轮廓。我一直都知道鲁迅的名字,知道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知道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文章,但总觉得他的形象离我太过遥远,像是历史书上的一枚印章,带着庄重,却少了鲜活。然而,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感觉鲁迅活过来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仿佛穿越了时空,拉着我的手,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看到了他少年时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他在日本求学时的迷茫与挣扎,看到他回国后投身教育、文学创作的炽热激情。书里对鲁迅与周作人兄弟情谊的描绘,那种深厚又复杂的情感,让我动容。还有他与许广平的晚年爱情,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更添了人间的烟火气。读这本书,我不再是那个远远观望的读者,而是成了一个并肩前行的人,感受着他字里行间的温度,体会着他那份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仿佛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鲁迅”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也更具人情味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图传”这个形式有些顾虑,担心图片会喧宾夺主,或者过于花哨而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巧妙地将文字与图片融为一体,每一张图片都仿佛是鲁迅生命中的一个注脚,为文字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我看到鲁迅年轻时的照片,那双眼神里透露出的锐利和坚毅,让我一下子就能理解他后来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最清醒的头脑。看到他与家人、朋友的合影,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而书中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如手稿、信件,更是让我有幸一窥鲁迅创作过程中的点滴印记,感受他思想的涌动与文字的打磨。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让鲁迅的形象不再只是文字的符号,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触手可及。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毋庸置疑,他用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得文字与图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既满足了我对鲁迅生平的好奇,又让我能在视觉和文字的双重冲击下,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巨匠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我之前对鲁迅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以及一些零散的阅读。总觉得他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很高深的人物,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对我来说,都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但这本书,它就像是我的一个引路人,用一种极为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一点点地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关于鲁迅的信息,而是被引导着去思考,去感悟。书里对鲁迅思想的梳理,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其置于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他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个温和的改革者,逐渐走向一个犀利的批判者,这个转变的过程,充满了时代的阵痛和个人的挣扎。书中对鲁迅作品的分析,也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只是读懂了字面意思,而是开始领会到他字里行间的深意,他那些鞭挞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洞察,他那些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鲁迅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不屈的战士,他用他的笔,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评分

老师推荐、送货速度还可以,书的质量还可以。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京东服务好,快递也很快

评分

帮妹妹买的,她很喜欢。

评分

送货速度不是很快,其他一切还是比较满意

评分

送货速度不是很快,其他一切还是比较满意

评分

非常好,一直都在这里买

评分

非常好,一直都在这里买

评分

印刷质量不怎么样!尤其是图片不清楚

评分

不错的宝宝用品,经常买来做礼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