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从事液压技术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工作人员参阅使用,也可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1.作者专业:作者刘延俊教授长期从事液压技术的企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在国内液压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
2.内容实用:《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第二版)》中的许多实例是作者二十余年在科研、设计、制造、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所作的工作以及工作经验总结,实例全部来自一线,有典型代表性。
内容简介
《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第二版)》以液压元件、基本回路与液压系统的实际应用为主线,全面介绍液压元件和系统的使用、检测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对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故障诊断步骤、方法作了介绍,同时阐述了液压油的特性、选用以及污染防治技术。本书力求贯彻少而精、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
则,侧重了对工程技术人才在液压技术应用、故障诊断与排除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第二版)》中的许多实例是作者二十余年在科研、设计、制造、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经验总结。书中元件的图形符号、回路以及系统原理图全部采用了国家新图形符号绘制。为了便于读者使用和查阅液压元件与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本书将其作为附录一一列之。
《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第二版)》可供从事液压技术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工作人员参阅使用,也可作为应用型工科院校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专业硕士生的实践类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刘延俊,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刘延俊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为企业设计、制造、调试了大量的液压系统,同时为国内的许多引进设备的液压系统进行了故障排除、系统分析改进等工作。1999年3月,山东大学(前山东工业大学)根据刘延俊在液压与气动方面的专业特长,并以其两项专利为技术依托成立了山东拓普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原山东山大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56人,每年生产销售液压系统贰千余台套,为此刘延俊积累了大量的液压元件选型、使用、国外液压元件替代、液压系统的调试、故障排除等经验。同时承担了国家经贸委、山东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科技局等纵向课题多项,每年为企业承担液压方面的开发课题都在10项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主编《液压与气压传动》两部、编著《液压系统使用与维修》、《液压元件使用指南》两部,培养研究生20余人,发表液压气动与控制方面的论文60余篇(主要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机床与液压》、《液压与气动》、《液压气动与密封》等期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液压元件及传动系统概述
1.1 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
1.1.1 液压元件在液压传动系统中的作用
1.1.2 液压元件的分类
1.1.3 液压元件的基本参数
1.2 液压传动系统的图形符号
1.2.1 概述
1.2.2 基本符号、管路及连接
1.2.3 控制机构和控制方法
1.2.4 泵、马达和缸
1.2.5 控制元件
1.2.6 辅助元件
1.3 液压系统的应用特点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液压系统的应用特点
1.3.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
第2章 液压油的选用与污染防治
2.1 液压油的物理性质
2.1.1 液压油的密度
2.1.2 液压油的可压缩性
2.1.3 液压油的黏性
2.2 液压油的分类与选用
2.2.1 液压油的分类
2.2.2 常见的国产液压油
2.2.3 对液压油的要求
2.2.4 液压油的选择和使用
2.3 液压油的污染控制
2.3.1 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2.3.2 污染的原因
2.3.3 污染的测定
2.3.4 污染度的等级
2.3.5 液压油液品质的判断
2.3.6 液压油液的污染控制
2.4 液压油的使用与维护
2.4.1 液压油的存放
2.4.2 液压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3 液压油的使用与维护
第3章 液压元件使用与维修
3.1 液压泵使用与维修
3.1.1 液压泵使用与维护概述
3.1.2 柱塞泵常见故障及排除
3.1.3 齿轮泵常见故障及排除
3.1.4 叶片泵常见故障及排除
3.2 液压控制阀使用与维修
3.2.1 液压控制阀概述
3.2.2 方向控制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3 压力控制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4 流量控制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5 叠加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6 插装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7 伺服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2.8 比例阀常见故障及排除
3.3 液压执行元件使用与维修
3.3.1 液压马达常见故障及排除
3.3.2 液压缸常见故障及排除
3.4 液压辅助元件使用与维修
3.4.1 滤油器常见故障及排除
3.4.2 蓄能器常见故障及排除
3.4.3 油箱常见故障及排除
3.4.4 热交换器常见故障及排除
3.4.5 连接件常见故障及排除
3.4.6 密封装置常见故障及排除
第4章 液压基本回路及故障分析与排除
4.1 速度控制回路
4.1.1 调速回路
4.1.2 快速运动回路
4.1.3 速度换接回路
4.2 压力控制回路
4.2.1 调压回路
4.2.2 减压回路
4.2.3 卸荷回路
4.2.4 增压回路
4.2.5 平衡回路
4.3 方向控制回路
4.3.1 换向回路
4.3.2 锁紧回路
4.4 多缸动作回路
4.4.1 顺序动作回路
4.4.2 同步回路
4.4.3 多缸快慢速互不干涉回路
4.5 液压油源基本回路
4.5.1 开式油源回路
4.5.2 闭式油源回路
4.5.3 补油泵回路
4.5.4 节能液压源回路
4.6 基本回路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第5章 典型液压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实例
5.1 平板轮辋刨渣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5.1.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5.1.2 平板轮辋刨渣机调试过程中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5.2 双立柱带锯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2.1 结构及作业流程
5.2.2 液压控制系统及工作原理
5.2.3 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5.2.4 双立柱带锯机液压系统的特点
5.3 丁基胶涂布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3.1 丁基胶涂布机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5.3.2 丁基胶涂布机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5.3.3 丁基胶涂布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5.4 弯管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4.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5.4.2 故障分析与排除
5.4.3 液压弯管机的主要特点
5.5 立磨液压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5.1 立式磨机的工作原理
5.5.2 立磨液压机液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5.5.3 立磨液压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
5.5.4 几点说明
5.6 剪绳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6.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5.6.2 剪绳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7 盘式热分散机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7.1 工作原理
5.7.2 常见故障与排除
5.8 垃圾压缩中转站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8.1 垃圾压缩中转站实现的动作以及设计说明
5.8.2 调试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5.9 机车防溜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9.1 系统工作原理
5.9.2 故障现象
5.9.3 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
5.10 轮胎脱模机三缸比例同步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5.10.1 系统工作原理
5.10.2 系统故障原因与排除
5.10.3 系统特点
5.11 二通插装方坯剪切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5.11.1 剪切机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
5.11.2 剪切机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5.12 玻璃钢拉挤机液压比例系统的故障和分析
5.12.1 玻璃钢拉挤机液压比例系统的原理
5.12.2 玻璃钢拉挤机液压比例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
5.13 XLB1800×10000平板硫化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
5.13.1 XLB1800×10000平板硫化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5.13.2 XLB1800×10000平板硫化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及排除
5.13.3 XLB1800×10000平板硫化机液压系统特点
5.14 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共性分析
第6章 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
6.1 液压系统的安装
6.1.1 流体连接件的安装
6.1.2 液压元件的安装
6.2 液压系统的清洗
6.2.1 液压系统的清洁度标准
6.2.2 液压系统的实用清洗方法
6.2.3 液压系统的两次清洗
6.3 液压系统的调试
6.3.1 液压系统调试前的准备
6.3.2 液压系统的调试
6.3.3 液压系统的试压
6.4 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6.4.1 液压系统的日常检查
6.4.2 液压油的使用和维护
6.4.3 防止空气进入系统
6.4.4 防止油温过高
6.4.5 检修液压系统的注意事项
6.5 200t棉机液压系统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举例
6.5.1 200t液压棉花打包机液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6.5.2 200t棉花打包机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与保养
6.5.3 200t棉花打包机液压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第7章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
7.1 液压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
7.1.1 设计原因
7.1.2 制造原因
7.1.3 使用原因
7.1.4 液压油污染的原因
7.2 液压系统的故障特征与诊断步骤
7.2.1 液压系统的故障特征
7.2.2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步骤
7.3 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7.3.1 直观检查法
7.3.2 对比替换法
7.3.3 逻辑分析法
7.3.4 仪器专项检测法
7.3.5 模糊逻辑诊断方法
7.3.6 智能诊断方法
7.3.7 基于灰色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
7.4 150kN 电镦机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实例
7.4.1 设备简介
7.4.2 系统工作原理与故障现象
7.4.3 原因分析与故障排除
第8章 液压元件试验方法
8.1 液压泵试验方法
8.1.1 液压泵空载排量测试方法(GB/T7936-2012)
8.1.2 试验装置及试验回路
8.1.3 试验项目和方法
8.2 齿轮泵试验方法(JB/T7041-2006)
8.2.1 试验油液
8.2.2 试验装置及试验回路
8.2.3 试验测试点的位置
8.2.4 测量准确度和测量系统允许误差
8.2.5 稳态工况
8.2.6 试验项目和方法
8.3 叶片泵试验方法
8.3.1 试验油液
8.3.2 试验装置及试验回路
8.3.3 试验测试点的位置
8.3.4 测量准确度和测量系统允许误差
8.3.5 稳态工况
8.3.6 试验项目和方法
8.4 柱塞泵试验方法
8.4.1 试验油液
8.4.2 试验装置及试验回路
8.4.3 试验测试点的位置
8.4.4 测量准确度和测量系统允许误差
8.4.5 稳态工况
8.4.6 试验项目和方法
8.5 液压阀试验方法
8.5.1 流量控制阀试验方法(GB/T8104-1987)
8.5.2 压力控制阀试验方法(GB/T8105-1987)
8.5.3 方向控制阀试验方法电液伺服阀试验方法(GB/T8106-1987)
8.6 液压缸试验方法(GB/T15622-2005)
8.6.1 试验相关术语
8.6.2 试验用油液
8.6.3 试验装置及试验回路
8.6.4 测量准确度
8.6.5 测量系统允许误差
8.6.6 稳态工况
8.6.7 试验项目和方法
8.7 超高压液压缸综合性能试验台
8.7.1 超高压液压缸综合试验台基本信息
8.7.2 试验回路及原理
8.7.3 试验项目和方法
8.7.4 系统特点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与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框架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全书结构清晰,内容编排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系统设计的逻辑顺序,力求在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本书不仅涵盖了经典控制理论的精髓,更侧重于对现代控制系统,特别是基于状态空间方法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技术进行详尽阐述。 第一部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数学描述 本部分将读者引入控制系统的世界,建立必要的数学工具。首先界定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明确开环与闭环系统的性能差异。重点内容包括: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详细介绍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在系统建模中的核心作用。对系统的暂态响应、稳态误差、频率响应等基本性能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状态空间表示法: 阐述向量微分方程在描述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的优势。深入探讨状态变量的选择、系统矩阵(A、B、C、D)的构建,以及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概念及其判据(如卡尔曼行列式)。 第二部分: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分析与设计 这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部分,专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工具和校正技术。 时域分析: 深入讲解利用状态转移矩阵求解系统的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通过极点位置对系统稳定性进行精确判断,并引入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奠定基础。 根轨迹法: 详尽介绍根轨迹的绘制规则、参数对系统性能(如阻尼比、超调量、调节时间)的影响,并演示如何利用根轨迹法设计超前/滞后校正器以满足特定性能指标。 频率域分析: 详细分析波德图、奈奎斯特图的构建方法。引入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等重要概念,用于评估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通过频率响应分析,设计出能有效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PID控制器。 第三部分:现代控制理论:状态空间设计方法 本部分转向更具系统性和通用性的状态空间设计技术,这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 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 阐述如何通过状态反馈设计使系统的闭环极点位于期望的位置,从而实现期望的动态响应。详细推导并应用Ackermann公式进行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的计算。 观测器设计: 针对状态变量无法直接测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详细介绍Luenberger观测器的设计原理和步骤。讨论全阶和简化观测器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观测器极点配置来确保估计误差的快速收敛。 状态反馈与观测器结合(最小实现与分离原理): 讲解如何将状态反馈控制与状态观测器结合,形成完整的反馈控制结构。重点阐述著名的“分离原理”,证明控制器设计与观测器设计可以相互独立地进行。 最优控制导论: 简要介绍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的基本思想。阐述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二次型代价函数,求解代数黎卡提方程(ARE)以获得最优状态反馈增益。 第四部分:先进控制技术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介绍一些高级主题和实际应用案例。 系统辨识基础: 简要介绍从实验数据中辨识系统参数的基本方法(如最小二乘法),为不精确模型下的控制设计提供思路。 离散时间系统控制: 针对数字控制器(如微处理器)的应用,系统地介绍离散化方法(如零阶保持器ZOH),Z变换理论,以及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与极点配置。 鲁棒性与控制性能: 探讨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简要介绍H∞控制和滑模控制等鲁棒控制的基本思想,以应对实际工程中的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章后均附有丰富的例题和可供练习的习题,部分章节包含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的实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 2. 清晰的逻辑脉络: 从经典的传递函数方法平稳过渡到现代的状态空间方法,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对控制理论发展历程的完整认知。 3. 面向工程应用: 重点突出对能控性、能观测性以及极点配置的应用,使其成为工程师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时的实用工具书。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微积分、线性代数基础的读者可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