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变革中国的商学院教育
改革开放之初,改进企业管理就引起中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出现了各种类型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机构和国有经济陈旧体制的限制,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经理人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的市场化转型速度加快,职业经理人教育也随之开始大量引入并在中国落地生根,社会也给予了愈来愈多的认可。经过20年发展,目前各类综合性大学已经普遍设立商学院,还有少数独立商学院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北大汇丰商学院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体制改革也进入以完善竞争性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的攻坚阶段。中国的商学院教育也需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变革和提升。它不仅要教给人做生意的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养成高尚道德素养,修炼个人人格;一方面通过更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为经济服务,一方面通过法治、职业伦理方面的教育,提高商学院毕业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在我的印象中,在职业伦理和社会参与方面,中国的商学院毕业生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建设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需要既有专业精神,又有社会责任感的经理人阶层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北京大学的海闻教授原本专长于国际贸易研究,近些年来倾力于商学院教育。在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大汇丰商学院俨然成为中国商学院中的后起之秀。这本《深圳特区报》的沈清华所写的新书,详细讲述了汇丰商学院和以海闻教授为首的办学团队的创业故事,读起来饶有兴味。它既可以看作中国商学院教育发展史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篇章,也是中国改革史中一个需要认真总结和借鉴的案例。
最后,祝北大汇丰商学院越办越好。
吴敬琏
2014年9月27日
序二为北大添彩
作为北大汇丰商学院创建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人,看到在短短10年里,学院就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我备感欣慰。
北京大学当年去深圳大学城办学时,我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简称“深研院”)能够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在那里可以尝试进行更多的教育改革。中国要成为在世界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强国,必须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也必须培养出大批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人才。“国际化”是高校要走的路子,尤其像北大这样的高校,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别无他路。
为了加强深研院的领导力度,作为副校长的海闻教授去深圳担任深研院领导之后,坚持与本部“一个品牌,一个标准”的理念,提出北大深研院要成为北大建设国际一流水平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致力于把深研院建成“北京大学坐落在深圳的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希望通过高水平办学,为北大争光。为了这样的目标,他们踏踏实实地奋斗了数年。
北大汇丰商学院只是海闻在深圳办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海闻教授与他的同事们一心要把汇丰商学院办成“商界军校”,我想如今的商学院也正在朝此方向发展。我对这所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印象深刻,外国教师和留学生比例大,实行全英文教学,在管理上很多方面都与国际接轨。同时,学院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很多特色做法,如双硕士项目、严格的纪律规章和训练有素的礼仪要求。这里的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一些刚刚毕业六七年的学生,已经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在海闻的带领下,汇丰商学院大胆探索、勇敢创新,而且卓有成效,很多做法都是国内首创,没有先例,吸引了海内外目光,有人甚至把这里称为“教改小特区”。
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大学的功能之一。商学院地域性很强,从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繁荣的经济发展中,汇丰商学院汲取了成长的丰富营养,反过来又通过培养人才等,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汇丰商学院与深圳市政府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圳市对商学院给予了很大支持,商学院也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尤其是为当地培养、培训商界人才,以及助力国际化城市建设方面,商学院有突出贡献,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汇丰商学院虽然年轻,但规模上已经是北大最大的学院之一,影响力上是北大的一个响亮品牌;它在深圳不仅是唯一一所商学院,而且已成为深圳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张名片;它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商界人才。无疑,汇丰商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商学院,对北大,对深圳,对国家,它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能够有这样瞩目的成绩,是由于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和汇丰银行的大力支持,是由于汇丰商学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与领头人海闻个人的奉献有关。一个人不计得失别家离舍到深圳干出这么一番事业,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最后,祝愿汇丰商学院越办越好,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这本书简直是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完全沉浸在作者的叙述里,仿佛亲身站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商业战场前线。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商业逻辑,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层层剖开,让你看得明明白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市场动态时的那种敏锐度,简直像个预言家,总能在危机出现之前就捕捉到蛛丝马迹。比如,书中提到某次行业洗牌的内在驱动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宏观经济脉络的把握能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商业”二字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变成了一张清晰、结构化的地图。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赚钱”,更是“为什么会这样赚”,这种底层逻辑的构建,比任何速成秘籍都更有价值。如果你想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理解商业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则,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有怀疑态度,毕竟市面上打着“颠覆性思维”旗号的书太多了,大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无缝对接,而且选取的案例都极具代表性,并非那种已经被嚼烂的“老掉牙”的故事。作者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决策点,背后似乎都有大量的案头工作支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织文化塑造的那一部分,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操作的、循序渐进的方法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思考如何套用书中的框架去解决问题。这种即学即用的特性,让这本书的含金量直线上升,它不是在给你答案,而是在教你一套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非常实用,极其靠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仿佛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是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让你在不同的章节间穿梭,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图景。作者擅长使用类比的手法,将复杂的商业战略比作军事部署、生态系统演化甚至是艺术创作,这种跨界的联想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我尤其欣赏它对“创新陷阱”的剖析,很多企业都在重复地掉进同一个坑里,而这本书提前为你标出了所有路障。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关注“怎么赢”,它更多地关注“为什么会输”,这种关注失败的视角,反而更容易让人建立起更稳固的防御体系。读完后,我立刻推荐给了我好几位业内资深的前辈,他们也一致认为,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新颖角度,绝对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商业分析读物,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冷峻”和“清醒”。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商业世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那些光鲜亮丽背后的代价和牺牲,都被作者用冷静甚至略带批判的笔触描绘出来。它打破了许多关于“成功学”的美好幻想,让人明白,在商业的牌桌上,运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纪律性、远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一时的爆发力,而是来自于持续的耐力和正确的方向感。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被敲醒”的感觉,仿佛从一个舒适的幻觉中猛地抽离出来,直面现实的挑战。对于那些渴望在高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表象迷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让你学会如何用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商业现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令人惊艳。它有着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将你带入高压的决策时刻;时而又像缓缓流淌的溪水,让你在午后阳光下沉思那些深层次的管理哲学。我以前读商业书籍常常会遇到阅读疲劳,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巧妙地在严肃的分析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书中对于人性在商业环境中的复杂展现,尤为深刻。作者似乎对人心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张力,它让我们看到,商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意志和心性的较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情商和商业洞察力都得到了同步提升,不仅仅是学会了“术”,更领悟了“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