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芬,熊韬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史
  • 影像大事记
  • 中国历史
  • 19世纪
  • 20世纪初
  • 历史影像
  • 摄影史
  • 清朝
  • 文化史
  • 图像学
  • 文献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1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802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影像史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目录

1839年(道光十九年)
1840年(道光二十年)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

前言/序言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 凝固历史瞬间,解码近代中国 在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史长河中,影像作为一种新兴的记录方式,以其直观、生动、客观的特性,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瞬间。它不仅是技术发展的见证,更是社会变迁、文化碰撞、民族觉醒的生动写照。《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正是这样一部宏大而精深的学术著作,它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系统梳理和呈现了从鸦片战争前夕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影像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关键事件、重要人物、技术变革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编纂,源于一个宏大的学术视野:如何通过影像这一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演进。作者们深知,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影像正是捕捉这些细节的绝佳媒介。从第一缕光影在中国土地上投射,到摄影术、电影术在本土的生根发芽;从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官镜头下的异域风情,到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记录者主动举起相机,捕捉时代的脉搏,这段历史充满了探索、冲突、学习与创造。 卷首语:影像的觉醒与时代的烙印 第九卷的开篇,并非简单罗列时间线,而是以一种历史的宏大叙事,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影像初兴的时代。1839年,摄影术在西方诞生,不久便随着传教士、海关官员、探险家、记者等“他者”的脚步,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些早期的影像,带着浓厚的“异域他者”视角,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既有对奇观的猎奇,也有对落后的审视。然而,也正是这些影像,在无意中,或是有意地,为后来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的窗户。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影像的“被记录”过程,更着力于影像的“主体性”建构。在1839年至1911年之间,一个关键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中国人开始主动运用影像记录自己的生活、社会、国家。从早期零星的肖像照、风景照,到后来因应社会思潮和政治变革而涌现出的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影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拓展。这些影像不再仅仅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更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中国”,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民族表达的重要方式。 第一部分:影像的“闯入”与初探(1839-1860s) 本卷开篇,详细梳理了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这包括了西方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在中国拍摄的早期照片,以及这些照片如何在西方传播,影响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也对一些早期的中国人物,如某些王公贵族、官员、商贾,通过他人之手拍摄肖像的记录进行了考证。这个时期,影像在中国仍然是一种稀缺而神秘的技术,普通民众鲜有接触的机会。然而,影像带来的视觉冲击,已开始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中引发思考。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影像作品的来源、拍摄者身份、拍摄目的,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政治信息。 第二部分:影像的“落地”与本土化萌芽(1870s-1890s)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中外交流的加深,影像技术在中国逐渐“落地”。摄影馆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出现,为中国人提供拍摄服务。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学习摄影技术,尝试用相机记录中国的现实。本卷将重点关注这一时期中国本土摄影师的出现,例如被誉为“中国摄影之父”的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及其在中国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以及一些早期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如何将西方摄影技术带回中国,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影像内容的变化,从单纯的风景、人物肖像,逐渐扩展到社会风貌、民俗生活、建筑遗迹等,展现出影像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趋势。 第三部分:影像的“爆发”与时代洪流(1890s-1911) 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使得影像在中国迎来了“爆发期”。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蓬勃发展,大量的影像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社会的动荡以及革命的呼声。本卷将详尽梳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重要摄影师、摄影团体,以及他们留下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作品。 战争的记录者: 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外国记者和摄影师大量涌入中国,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如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本书将分析这些影像的传播途径、其对西方舆论的影响,以及其中潜藏的偏见与立场。更重要的是,本书也将关注那些在战争中出现的中国影像记录者,哪怕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极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一时期,相机也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城市的繁华街景、乡村的田园风光,还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都留下了影像的印记。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展现近代中国社会阶层、职业、服饰、建筑、交通等各个层面的生动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近代社会百科全书。 革命的见证者: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影像也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宣传工具和见证。孙中山先生、黄兴等革命领袖的影像,革命党人集会、演讲、战斗的场景,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宣布独立的场面,都被影像永久地定格下来。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影像的传播与解读,揭示影像在推动革命进程、凝聚民族意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的曙光: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影史的开端。本卷也将触及电影这一新兴影像媒介在中国早期的发展,分析早期电影的拍摄、放映情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文化冲击。 第四部分:技术、传播与影响 除了对影像内容和历史事件的梳理,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影像发展的技术层面,包括摄影器材的演变、显影技术的进步、印刷技术的革新等,以及影像的传播方式,如画报、报纸、展览、明信片等。这些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影像的影响力,使其从少数人的玩物,逐渐走向大众,成为影响社会舆论、塑造公众认知的重要力量。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对影像的“展示”,更注重对影像的“解读”。作者们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理论,对大量的影像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他们不仅关注影像表面的内容,更挖掘影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以及情感表达。 结语:影像中的永恒与变迁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转型期最直接、最生动的视角。通过这些凝固的历史瞬间,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过去的中国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奋斗与挣扎。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部影像发展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史。它让我们看到,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断探索、学习、反思,最终走向觉醒与革命的。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充满发现与启发的。读者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会被引导着去思考、去质疑、去重塑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帧早期电影的画面,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一种情感,一个时代的回响。翻开此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的时光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充满变革的近代中国,感受影像所承载的永恒与变迁。它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中国历史、热衷于影像艺术的读者深入品读的学术力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籍,更像是在与那个遥远的时代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交流。作者的选材极为考究,他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的影像,而是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却极具价值的资料,并将它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场景的描绘,也有对个体命运的细腻捕捉。例如,书中对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影像,展现了其狂热的宗教情绪和对西方文明的排斥,同时也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情感。这种多层次的展现,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本书中关于晚清社会风貌的描绘,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那些衣着各异的人物,都仿佛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我看到了一些最早的照相馆,一些留着辫子的官员,一些穿着旗袍的女性,这些影像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呈现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影像,让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温度”,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生命的故事,从而引发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视角。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清晰,作者以影像为核心,串联起1839年至1911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社会变迁。我被书中关于清末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影像所打动。那些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那些创办的报刊杂志,都预示着一个新思想时代的到来。然而,我们也从影像中看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潮的激荡。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历史的表象,更引导读者去探究历史的深层原因和复杂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晚清时期城市景观的影像,那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崛起,那些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都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然而,在这些现代化的景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强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直线型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充满了希望与挑战。而影像,正是这些复杂历史的直接见证,它让我们得以“亲历”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

阅读《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极为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精神旅程。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将影像与文字巧妙地融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世界。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善于捕捉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并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历史的宏大进程。我被书中关于晚清对外开放时期,海关、港口等场景的影像所吸引。那些忙碌的码头工人,那些悬挂着各国国旗的船只,都象征着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经济的洪流之中。然而,在这些现代化的场景背后,依然可以看到传统农业社会的面貌,这种新旧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通过对大量人物肖像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那些或忧郁、或坚毅、或迷茫的眼神,都诉说着各自的命运与选择。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集合,更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所组成的宏大画卷。而影像,正是捕捉这些生命瞬间,并将其转化为永恒记忆的强大工具。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给予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其视觉的呈现。它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剪辑师,将历史的碎片巧妙地拼接,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触摸”和“感受”那个时代。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影像为线索,串联起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不同阶层的生活图景。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列强侵华战争时期的影像,例如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残垣断壁,又或是清军与外国军队的对比照,那种视觉的冲击力是毁灭性的,但同时,它也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些照片中,有战败者的无奈与屈辱,也有胜利者的傲慢与轻蔑,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例如,在介绍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部分,书中不仅展示了城市景观的现代化改造,还通过个体肖像,展现了在这些变革中,人们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世界的复杂变化。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本关于晚清时期妇女生活的影像,那些裹着小脚、穿着传统服饰的女性,她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压抑与隐忍,但也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共同谱写的乐章,而影像,正是记录这乐章最直接、最有力的载体。

评分

第一次翻开《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时,我并没有抱持太高的期望,毕竟“影像史”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丝学术的枯燥和研究的艰深。然而,这短短的一瞬,却成为了我理解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全新起点。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而是将这些凝固的瞬间编织成一条条生动的故事线,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古老帝国在巨变的洪流中挣扎、转型、蜕变的每一个细微肌理。作者以惊人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从浩如烟海的影像资料中甄选出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片段,并将它们置于严谨的历史脉络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晚清官场人物的照片所吸引,那些或威严、或疲惫、或狡黠的眼神,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各自的命运与抱负。例如,在描绘洋务运动的部分,那些早期留学的学子,他们身着西式服装,眼神中流露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与身后传统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远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来得更加直观和深刻。又如,书中对辛亥革命前夕,街头巷尾的影像记录,那些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努力生活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穿着、神态,都成为了历史最真实的写照。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呼吸着当时的空气,感受着彼时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影像集,更是一本穿越时空的“信件”,记录着过去,也启迪着当下。

评分

翻阅《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一张张凝固的历史瞬间,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穿越百年前的中国。我被书中关于晚清社会改革和政治变动的影像所深深吸引。那些身着官服的改革者,那些新式学堂里的学生,都展现了一个古老帝国在寻求变革中的努力与挣扎。然而,在这些积极的变革之外,我们也能从影像中看到传统势力的阻碍,以及改革进程中的重重困难。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更注重对个体命运的捕捉。通过对不同人物肖像的展示,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以及精神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晚清底层民众生活的影像记录,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那些在城市里谋生的手艺人,他们的形象成为了历史最真实的注脚。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历史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生命轨迹所交织而成的,而影像,则是记录这些生命轨迹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以一种极其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面貌呈现在我的眼前。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作者并非拘泥于简单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影像资料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呈现,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历史。我特别钟情于书中关于近代教育的影像部分,那些早期留学归来的学者,那些创办的新式学堂,都蕴含着民族复兴的希望。然而,在这些希望的光芒之下,我们也看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改革所面临的重重阻力。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描绘清末革命风潮的影像时,书中不仅展现了革命党人的集会、宣传活动,也通过一些普通民众的影像,展现了他们对时局的反应和内心的挣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件,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真实生活。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评分

要用“震撼”来形容阅读《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的体验,似乎仍显不足。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触及灵魂的共鸣。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历史画面,而是试图通过影像,引发读者对于历史的深度反思。他巧妙地选取那些既具有代表性又富有故事性的影像,并辅以精炼而深刻的文字解读,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按时间顺序线性展开,而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的主题,如“救亡图存”、“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将相关的影像资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形成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清末新政时期,军工厂、学校等现代化设施的影像所打动。那些崭新的机器、穿着制服的学生,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在这些新生的事物旁边,依然可以看到旧时代的痕迹,比如依然存在的街头小贩、传统的民居,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恰恰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充满了希望与挑战。而影像,则以其独特的直观性,将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历史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引发我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思考。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史的影像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呈现。本书的叙事手法极为新颖,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将每一张影像都置于严谨的历史背景之下,并辅以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得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影像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我对于书中关于晚清对外贸易和城市发展的影像尤为感兴趣。那些繁忙的港口,那些逐渐兴起的商业街区,都反映了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然而,在这些现代化的景象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的农业文明的痕迹,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去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演进并非是单线型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性。而影像,正是捕捉这些复杂性最直接、最生动的证据,它让我们得以“亲眼目睹”历史,而非仅仅是“听说”历史。

评分

《中国影像史·第九卷(1839-1911影像大事记)》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为惊艳的一本。它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呈现在我眼前。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作者以影像为切入点,将1839年至1911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社会变革,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影像资料串联起来。我被书中关于晚清时期对外战争和国家危机感的影像所深深触动。那些被战争摧残的城市,那些身陷囹圄的士兵,都直观地展现了那个民族危亡的时代。然而,在这些痛苦的影像之外,我们也能看到中国人民在逆境中的坚韧与抗争,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视觉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去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晚清社会风俗的影像记录,那些传统的婚礼、节日庆典,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演进并非是平面的,而是充满了纵深感和多层次性。而影像,正是这些复杂历史的鲜活载体,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