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家庭人口辑考 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

唐代家庭人口辑考 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爱花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家庭史
  • 人口史
  • 墓志铭
  • 社会生活
  • 历史研究
  • 唐代社会
  • 家族研究
  • 史料辑佚
  • 民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05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516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者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者文库·唐代家庭人口辑考: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从墓志资料的分析人手,在还原家庭结构形态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唐代时期家庭的变化。单纯依靠个别资料的“整群抽样”得出的结论应该再与既有成果相互佐证,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中央民族大学青年学者文库·唐代家庭人口辑考: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分为第一章: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第二章:唐人的“及第”与“释褐”年龄、第三章: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第四章:唐代家庭人口的特征、第五章:唐代的宗族救助及余论六个章节。笔者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唐代的社会生活作出更细微更客观的解读。在占有当前史料的情况下,对唐代的家庭人口等细节问题做出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作者简介

  蒋爱花,1980年生,山东人。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等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中下层官员群体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隋唐时期的北京地区墓志铭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
第一节 文献中所见唐代婚嫁年龄
第二节 唐代女性婚龄与“笄年”
第三节 唐代男子的婚龄
第四节 唐人晚婚的原因

第二章 唐人的“及第”与“释褐”年龄
第一节 “及第”与“释褐”的涵义
第二节 “解巾”、“释褐”与“起家”年龄
第三节 “历级而升”还是“脱颖而出”

第三章 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初探
第一节 唐人寿命水平及特点
第二节 唐人的性别平均寿命
第三节 影响唐人寿命的原因
一、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
二、战争与水土不服
三、女性:胎产疾病与“娩难”
四、意外身亡
五、人为迫害致死
六、“气疾”与心脑血管疾病
七、其他死亡原因

第四章 唐代家庭人口的特征
第一节 唐代士大夫家庭人口的特征
一、士大夫鞠养亲属
二、唐代士大夫家庭类型形成原因
第二节 唐代平民家庭人口的特征
一、墓志中的唐代平民家庭样本
二、唐代平民家庭的类型分析
三、唐代中后期平民家庭的结构
第三节 唐代人口再生产及相关问题
一、唐代家庭分类及子女数
二、子女夭亡现象分析

第五章 唐代的宗族救助
第一节 宗族救助的方式
一、继子过继
二、经济救助、同居共食
三、抚养孤幼
四、红白喜事的救助
第二节 救助者和被救助者的关系
一、叔侄等隔代人之间的救助
二、邻里或乡里救助
三、同辈人之间的救助
四、寄养于外族
第三节 唐代宗族救助的特点

第六章 余论
附录一:从《唐代墓志汇编》中整理出的年龄样本
附录二:从《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整理出的年龄样本
附录三图表汇总
参考文献
后记
《唐代社会生活史:以墓志铭为视角的民生百态》 本书旨在透过唐代墓志铭这一珍贵史料,深入考察唐代普通家庭的社会生活面貌,勾勒出那个时代个体与家族的生存轨迹、情感世界以及社会互动。墓志铭,作为一种铭刻于墓碑之上,用于记录逝者生平事迹、身份地位、家庭成员及其社会关系的文字,其朴实而详尽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历史的独特视角。本书并非宏观的政治史或经济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构成唐代社会基石的千家万户,力图通过对大量墓志铭的细致解读,展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人情味的唐代社会生活图景。 一、 家族结构与人口变迁:血缘纽带的维系与演化 家族是唐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人口组成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本书将重点分析墓志铭中关于家庭人口构成的信息,包括父子、兄弟、夫妻、祖孙、姑嫂、妯娌等亲属关系。我们将考察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人口规模、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以及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墓志铭来了解: 核心家庭与大家庭并存: 探讨唐代是否存在普遍的大家庭模式,还是以核心家庭为主,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生育观念与实践: 从墓志铭中关于子女数量、早夭比例等信息,推测当时的生育水平、育儿状况以及对子嗣的态度。 丧葬习俗与家族延续: 墓志铭中提及的丧葬仪式、墓葬位置、祭祀安排等,都蕴含着家族对逝者及其延续的重视,反映了其对家族兴旺的期盼。 人口流动与迁徙: 一些墓志铭会记录逝者籍贯、迁徙经历,为我们研究唐代的人口分布和流动提供线索。 二、 婚姻与嫁娶:礼仪、习俗与情感的交织 婚姻是构成家庭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通过墓志铭中关于婚姻的信息,探讨唐代婚姻的特点、习俗及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 门当户对与社会流动: 墓志铭中常会提及双方的家庭背景、官职、财富等,这为我们分析唐代婚姻中的门第观念、社会分层提供了依据。 婚配方式的多样性: 除了常见的婚配,是否还存在聘娶、招赘、转房等多种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普遍性。 嫁妆与陪奁: 墓志铭中提及的嫁妆物品,不仅是物质财富的体现,更是对新妇身份、家境以及家族之间关系的微妙展现。 夫妻情感与家庭和谐: 尽管墓志铭以颂扬逝者为主,但其中对配偶的赞美、对子女的关怀,以及对家庭美满的描绘,能够间接反映当时的夫妻情感和家庭和谐状况。一些对故去配偶的深情追忆,尤为感人。 再婚与续弦: 墓志铭中对逝者是否再婚、再娶的描述,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对再婚的态度以及家庭的延续方式。 三、 职业与生计:劳作、技艺与经济活动的日常 家庭的生存离不开经济基础,而职业则是家庭成员经济活动的载体。本书将通过墓志铭对逝者生前职业、技艺、任职经历的记载,展现唐代社会各阶层的生计状况和经济生活。 官僚阶层的政治生涯与物质生活: 墓志铭中详尽的官职履历、封赏、任职地点等,能够勾勒出唐代官员的仕途之路、俸禄待遇以及其家庭的富裕程度。 士人阶层的文化追求与社会影响: 许多士人家庭以其文学、艺术、学术成就闻名,墓志铭中对他们诗文、书画、学问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平民阶层的辛勤劳作: 尽管墓志铭中对平民的记载相对简略,但其中涉及的农耕、渔猎、手工业(如铁匠、木匠、裁缝、酿酒等)、商业贸易等职业,能够展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来源。 女性的社会角色与经济贡献: 墓志铭中对女性职业的记载相对较少,但部分记录能反映女性在家庭纺织、刺绣、经营小生意等方面的经济贡献,以及她们作为宗族重要成员的地位。 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除了主要的生产活动,还可以从中窥见唐代社会的一些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特点,以及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价值。 四、 孝道、教育与文化传承:家庭伦理的实践与社会观念的体现 家庭是传承孝道、教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本书将考察墓志铭中反映的家庭伦理、教育实践以及文化传承的现象。 孝道的践行与评价: 墓志铭中常常赞美逝者的孝顺,或颂扬其父母的慈爱,这反映了孝道在唐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子女生平与成就: 墓志铭中对子女的介绍,如其官职、科举、功名、学问、才艺等,能够体现当时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宗族观念与祭祀活动: 墓志铭中对祖先的追溯、对宗族的归属感,以及对祭祀活动的记载,揭示了宗族在维系家族凝聚力、传承家族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一些墓志铭会提及逝者信仰佛教或道教,这反映了宗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对个人及家庭精神世界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传承: 墓志铭本身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其书法、文辞风格也具有研究价值。此外,部分墓志铭提及的诗文创作、音乐演奏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活水平。 五、 社会交往与邻里关系:人际网络的构建与维系 家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身处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本书将通过墓志铭中对亲友、邻里、同事、同僚的提及,展现唐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 赠送墓志铭的意义: 谁为逝者撰写墓志铭,谁参与了墓志铭的撰写和撰写,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关系网的体现。 邻里互助与社会支持: 墓志铭中若提及邻里在逝者生前或死后的帮助,能够反映当时的邻里关系和社区互助的现象。 同事同僚的社交圈: 尤其对于官僚而言,墓志铭中提及的同僚、上司、下属,勾勒出了其职业社交圈的范围和性质。 朋友情谊的表达: 墓志铭中对生前好友的追念,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情谊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方法与史料价值: 本书将以唐代出土的墓志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墓葬文献、史书、笔记小说等相关史料,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注重史料的辨析和考证,力求从文本的细微之处挖掘出更丰富、更准确的历史信息。 墓志铭作为一种私人化的记录,其价值在于其相对真实、具体的叙述,不受官方史书的约束,能够为我们展现唐代社会生活更为鲜活、细腻的一面。通过对海量墓志铭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希望能为唐代社会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辉煌时代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生活百态,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充满人情味的唐代社会形象。 本书的写作,旨在打破以往历史研究中对宏大叙事的过度依赖,转而关注历史的“毛细血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家庭故事,折射出整个时代的脉搏。我们相信,通过对墓志铭这一独特史料的深入挖掘,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感人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选用了典雅的米黄色,印着烫金的宋体书名,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唐代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部分字迹清晰,留白得当,阅读体验极佳。虽然内容是关于人口统计的枯燥课题,但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章节结构,使得阅读过程并不乏味。比如,在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结构差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将复杂的社会数据可视化,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而且,书中的引文标注非常详尽,每一条重要的墓志铭出处都清晰可辨,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也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进行后续的交叉验证。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读的学术著作,其设计风格本身就与研究主题相得益彰,是阅读体验的加分项。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唐代家庭人口的辑考,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学家之眼”和“社会学家之思”的完美结合。他不仅是一个细致的史料收集者,更是一个敏锐的社会现象观察家。书中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比如盛唐长安周边与晚唐藩镇地区)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敏感度。作者并没有把唐代看作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家庭形态的微妙变迁。书中对“宗族”与“核心家庭”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通过对墓志铭上列举的子孙数量和居住安排的分析,作者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动态演变的古代社会单元。这种动态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原本冷冰冰的人口数据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人性的光辉。

评分

这部著作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史料的挖掘深度和精细度,完全超出了我对一般性人口研究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宏观的、基于现有文献的推论,但作者却令人惊喜地将重点完全聚焦在了墓志铭这一“微观实证”上。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使得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书中关于唐代基层胥吏家庭的婚姻模式分析,仅仅依赖于几方保存尚好的墓志铭,却能清晰地勾勒出彼时普通人家的生活图景,其细腻程度令人震撼。作者并未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深入挖掘了墓志铭中关于亲属称谓、丧葬习俗乃至财产分配的细节,从而重构了唐代家庭的实际运作机制。这种对一手资料的偏执与专注,是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一般历史著作窠臼、具有独特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脆弱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基于个体记录的切入点。作者通过对人口数据的细致梳理,间接地描绘了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子。例如,对多代同堂模式的频率统计,侧面反映了养老和抚幼责任的社会分工;而对人口锐减的某些区域进行个案分析,则暗示了战乱或瘟疫对微观家庭单元的毁灭性打击。这种从人口统计延伸到社会韧性的分析维度,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超越了纯粹的考据层面,触及到了社会史的深层问题。它不是一本仅仅告诉我们“有多少人”的书,而是试图通过人口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又如何受到冲击”的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读完后,我对唐代社会运作的理解,有了一种基于坚实基石的全新认知。

评分

坦白说,作为非专业人士,初次接触这样一部以“墓志铭资料为中心”的学术专著,我曾担心自己会因为术语和繁琐的考证细节而望而却步。然而,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我留住了。他没有将考证过程变成一种炫技,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到对历史场景的还原之中。每当作者对一个碑文的残缺字句进行推断和解释时,那种仿佛身临其境、与千年尘封的往事对话的感觉油然而生。特别是书中对女性在家庭人口构成中角色的探讨,不再是传统史书中的边缘化叙述,而是通过墓志铭中对妻妾、母亲身份的强调,重新赋予了她们在家族延续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将冰冷文字还原为鲜活历史的功力,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它让学术研究拥有了文学般的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