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机械基础制造工艺标准汇编:焊接(上)》为“机械基础件、基础制超工艺和基础材料系列丛书的一部分,收集了截止到2014年9月底以前批准发布的现行焊接标准近140项,分上下两册出版。
《机械基础制造工艺标准汇编:焊接(上)》上册主要内容包括焊接基础、焊接管理、焊缝的试验与检验。
《机械基础制造工艺标准汇编:焊接(上)》主要内容包括熔焊材料及相关检验、钎焊材料及相关检验及工艺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焊接基础
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
GB/T 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3-2008铝及铝合金气体保护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4-2008复合钢的推荐坡口
GB/T 3375-1994焊接术语
GB/T 5185-2005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
GB/T 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GB/T 6417.2-2005金属压力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GB/T 16672-1996焊缝——工作位置——倾角和转角的定义
GB/T 19418-2003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
GB/T 19804-200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
GB/T 22085.1-2008电子柬及激光焊接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第1部分:钢
GB/T 22085.2-2008电子束及激光焊接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第2部分:铝及铝合金
GB/T 22087-2008铝及铝合金的弧焊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
焊接管理
GB 9448-1999焊接与切割安全
GB/T 12467.1-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1部分:质量要求相应等级的选择准则
GB/T 12467.2-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2部分:完整质量要求
GB/T 12467.3-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3部分:一般质量要求
GB/T 12467.4-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4部分:基本质量要求
GB/T 12467.5-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5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
文件
GB/T 15169-2003钢熔化焊焊工技能评定
GB/T 18591-2001焊接预热温度、道间温度及预热维持温度的测量指南
GB/T 19419-2003焊接管理任务与职责
GB/T 19805-2005焊接操作工技能评定
GB/T 19866-2005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的一般原则
GB/T 19867.1-2005电弧焊焊接工艺规程
GB/T 19867.2-2008气焊焊接工艺规程
GB/T 19867.3-2008电子束焊接工艺规程
GB/T 19867.4-2008激光焊接工艺规程
GB/T 19867.5-2008电阻焊焊接工艺规程
GB/T 19868.1-2005基于试验焊接材料的工艺评定
GB/T 19868.2-2005基于焊接经验的工艺评定
GB/T 19868.3-2005基于标准焊接规程的工艺评定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GB/T 19869.1-2005钢、镍及镍合金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GB/T 19869.2-2012铝及铝合金的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GB/T 24598-20,09铝及铝合金熔化焊焊工技能评定
GB/T 30563-2014铜及铜合金熔化焊焊工技能评定
焊缝的试验与检验
GB/T 2650-2008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
GB/T 2651-2008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52-2008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 2653-2008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
GB/T 2654-2008焊接接头硬度试验方法
GB/T 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GB/T 9445-2008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 16957-2012复合钢板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20967-2007无损检测目视检测总则
GB/T 20968-2007无损检测目视检测辅助工具低倍放大镜的选用
GB/T 26951-2011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GB/T 26952-2011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验收等级
GB/T 26953-2011焊缝元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验收等级
GB/T 26954-2011焊缝无损检测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焊缝涡流检测
GB/T 27551-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断裂试验
GB/T 27552-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GB/T 26955-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GB/T 26956-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GB/T 26957-201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T 29711-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焊缝中的显示特征
GB/T 29712-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验收等级
JB/T 8931-1999堆焊层超声波探伤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机械基础制造工艺标准汇编:焊接(上)》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所述主题,力求详尽并具有自然流畅的风格: --- 《精密机械加工技术与现代工装夹具设计:切削、成形与检测实用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机械制造业中,除焊接工艺之外的关键领域——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先进工装夹具设计以及现代计量检测方法。随着高端装备制造对零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加工理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求。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师、工艺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前沿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材料选择到最终质量控制的完整流程,聚焦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制造成本和保障产品性能的核心技术。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余章,逻辑清晰,图文并茂。 第一部分:先进切削加工工艺与刀具优化 本部分详尽介绍了各种主流切削加工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策略。重点解析了高速加工(HSC)、高精度加工(HPC)的原理、参数选择与实现路径。 1.1 数控机床性能与优化配置: 深入分析了五轴、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在复杂曲面加工中的优势与编程技巧。探讨了机床动态刚度、热误差补偿技术在实现微米级精度中的关键作用。 1.2 现代刀具材料与涂层技术: 详细对比了硬质合金、陶瓷、超硬材料(如PCD、PCBN)的切削性能。特别阐述了新型PVD/CVD涂层(如AlTiN, TiSiN)如何通过降低摩擦系数和提高耐磨性,显著延长刀具寿命并改善加工表面。介绍了刃型设计如何影响排屑、降低切削力和热量积聚。 1.3 难加工材料的切削策略: 针对高温合金、钛合金、高强度钢等难加工材料,本书提供了系统的加工参数设定指南。内容包括如何有效控制切削温度、防止积屑瘤产生、选择合适的冷却液和润滑策略,以避免刀具崩刃和工件表面产生硬化层。 第二部分:复杂成形工艺与塑性变形控制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塑性变形一步到位地获得所需零件形状和内部组织,重点介绍了冲压、锻造及特种成形技术。 2.1 精密冲压与级进模设计: 详述了板材成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重点讲解了回弹(弹复)现象的预测与补偿方法。内容涵盖了精密冲裁、拉深、翻边等工序的工艺窗口确定,以及级进模的排样优化和导向、卸料机构的设计要点。 2.2 现代锻造技术及其组织控制: 深入探讨了温/冷锻技术在复杂零件制造中的应用。解析了锻造过程中晶粒流线对零件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强度)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模具设计和预成形优化,实现材料的结构性能最大化。 2.3 特种成形方法应用: 涵盖了爆炸成形、旋压成形和静液压力成形(如水压成形)等非传统成形技术的原理、设备要求和适用范围,特别指出它们在制造薄壁、复杂结构件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三部分:高效工装夹具的原理与动态设计 工装夹具是实现机械加工柔性化、自动化和高精度的基础。本部分专注于现代夹具的智能设计与应用。 3.1 夹具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阐述了夹具刚度对加工精度和颤振(振动)的影响。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在夹具结构优化中的应用,指导读者设计出既能可靠夹持又能有效抑制振动的夹具。 3.2 模块化与柔性夹具系统: 详细介绍了快速换模(SMED)理念在夹具设计中的体现。重点介绍了模块化基础平台、快速定位销和自适应夹爪的设计与应用,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快速切换需求。 3.3 智能与在线监测夹具: 探讨了集成传感器(如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到夹具中的前沿技术。内容包括夹紧力的实时监控、工件定位误差的在线补偿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数据反馈优化下一次装夹的初始条件。 第四部分:机械零件的计量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是确保最终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环节,全面覆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检测技术。 4.1 几何量的高精度测量技术: 详尽介绍了三坐标测量机(CMM)的误差模型、补偿方法和高效编程策略。对比分析了光学测量(如激光扫描、轮廓仪)和接触式测量在不同工件几何特征(如自由曲面、小孔径)上的适用性与精度差异。 4.2 表面特征的微观分析: 重点讲解了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表面完整性的测量与评定标准(如ISO/ASME)。详细介绍了白光干涉仪、原子力显微镜(AFM)在测量纳米级形貌和分析表面损伤方面的应用。 4.3 新型无损检测技术(NDT): 涵盖了超声波、涡流、射线检测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对相控阵超声(PAUT)和数字射线成像(DRT)在复杂结构件内部缺陷(如孔隙、裂纹)的检测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部分:制造系统集成与工艺知识工程 最后一部分将制造技术置于整个生产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数字化制造的实现路径。 5.1 制造过程仿真与数字孪生: 介绍如何利用仿真软件(如DEFORM, ProCAST)对切削、成形过程进行预测,从而优化工艺参数,减少试错成本。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中的潜力。 5.2 制造工艺知识管理: 论述了如何构建结构化的工艺知识库,实现经验的固化与复用。包括特征识别、工艺路线生成和参数推荐的自动化方法。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于从事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模具设计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和案头参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全面掌握现代机械制造中的核心非焊接技术,显著提升解决复杂制造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