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理论地理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铮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理学
  • 理论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 地理学理论
  • 空间分析
  • 地理信息系统
  • 区域地理
  • 环境地理学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3725
版次:2
商品编码:116786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系列之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字数:5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论地理学(第二版)》以地理过程和地理系统为线索,介绍了理论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原理,重点叙述了水文、地貌、环境的地理学理论和模型,并在第一版《理论地理学概论》的基础上扩充了区域过程、空间(经济)过程、气候过程和地生态过程的理论和模型。《理论地理学(第二版)》广泛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理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内容充实,叙述详尽,深入演出。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总序
自序(第二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第1章 绪论 1
1.1 地理学与理论地理学 1
1.1.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1.1.2 现代地理学的特性 4
1.1.3 现代理论地理学体系 10
1.1.4 地理学的尺度观念13
1.2 地理系统构型 19
1.2.1 地理系统 19
1.2.2 功能原理与控制系统 20
1.2.3 均衡原理与自组织系统 22
1.2.4 统计原理与宏系统24
1.2.5 涌现原理与巨系统26
1.2.6 平衡原理与简单关联系统 28
1.2.7 物理系统与数学系统 29
1.3 地理学的动力学基础29
1.3.1 流体动力学 29
1.3.2 统计动力学 32
1.3.3 进化动力学 37
参考文献 41
第2章 水文过程 43
2.1 地表过程:蒸发与入渗 43
2.1.1 蒸发与蒸腾 43
2.1.2 入渗 50
2.1.3 土壤中一般水汽运动方程 54
2.2 地表过程:漫流与径流 56
2.2.1 坡面漫流 57
2.2.2 河川径流:洪水波 62
2.3 海洋水文过程 66
2.3.1 波浪 66
2.3.2 潮波 70
2.3.3 其他 73
参考文献 78
第3章 地貌过程 79
3.1 坡面发育 79
3.1.1 宏观的观点 79
3.1.2 坡面的理论模型 82
3.1.3 力学的观点 83
3.1.4 综合的侵蚀作用 86
3.2 流域发展 89
3.2.1 流域演化 89
3.2.2 水系发育 90
3.3 流水过程 93
3.3.1 泥沙运动 93
3.3.2 河道的基本形态 99
3.3.3 河床变形与河道演变 102
3.4 海岸过程 112
3.4.1 动力过程 112
3.4.2 海岸演化 124
3.5 冰川冻土过程 132
3.5.1 冰川过程 132
3.5.2 冰盖动力学 135
3.5.3 冻土过程 137
3.6 风沙过程 139
3.6.1 风蚀和风沙输移 139
3.6.2 沙丘的运动 140
3.7 喀斯特过程 143
3.7.1 喀斯特发育 143
3.7.2 喀斯特演他的模型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4章 气候过程 149
4.1 气候与气候系统 149
4.1.1 气候系统的概念 149
4.1.2 尺度分析与参数化方法 151
4.2 气候模式 152
4.2.1 GCM模式 152
4.2.2 能量平衡模式 155
4.2.3 熵模式 159
4.2.4 随机模式 161
4.2.5 中尺度模式 164
4.2.6 区域气候模式 167
4.3 气候变化的IAM 169
4.3.1 IAM 169
4.3.2 DICE/RICE模型 171
4.3.3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MRICES 174
4.3.4 模型详细流程图 180
4.4 气候演变 181
4.4.1 气候变迁机制 181
4.4.2 气候突变检验 185
4.5 城市气候 187
4.5.1 城市热力气候 187
4.5.2 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报 191
参考文献 195
第5章 地生态过程 197
5.1 概述 197
5.2 生物学过程为主的模型 200
5.2.1 种群模型 200
5.2.2 群落模型 205
5.3 陆地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潜力 207
5.3.1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建模 207
5.3.2 农业生产潜力 213
5.4 生态环境模型 218
5.4.1 动力学方法 218
5.4.2 系统方法 220
5.4.3 碳循环建模 221
5.5 地理学的两个地生态现象 224
5.5.1 复合种群共生说 224
5.5.2 景观测不准学说 99K
参考文献 226
第6章 空间过程 228
6.1 概述 228
6.2 空间相互作用 229
6.2.1 牛顿势 229
6.2.2 最大熵模式 230
6.2.3 自主体模式(口粒子模式) 232
6.3 区位与空间结构 233
6.3.1 廖什公式 233
6.3.2 杜能区位与杜能结构 233
6.3.3 霍特林帕兰德区位与克里斯泰勒结构 236
6.3.4 韦伯问题与韦伯结构 239
6.3.5 廖什竞争及廖什结构 242
6.3.6 空间网络结构 245
6.4 另类区位问题 246
6.4.1 旅游区位模型 246
6.4.2 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区位因子模型 249
6.5 空间动力学Ⅰ 253
6.5.1 基本理论 253
6.5.2 空间的聚集与分异 255
6.5.3 产业空间集群 258
6.6 空间动力学Ⅱ 263
6.6.1 元胞自动机 263
6.6.2 面向城市演化模拟的元胞自动机 267
参考文献 268
第7章 区域过程 271
7.1 区域发展的地理学学说 271
7.1.1 区域发展的经典学说 271
7.1.2 区域进化 276
7.2 区域发育 283
7.2.1 概述 283
7.2.2 从原始经济到聚集产业化 284
7.2.3 区域专业化现象 287
7.2.4 区域一体化现象 291
7.2.5 区域增长的收敛性 295
7.3 区域溢出 297
7.3.1 区域溢出的概念 297
7.3.2 区域知识溢出 299
7.3.3 区域GDP溢出 302
7.3.4 区域资源溢出 306
7.4 区域结构演化 311
7.4.1 区域的结构 311
7.4.2 城镇体系 312
7.4.3 区域经济系统 318
7.4.4 空间组织学说 325
7.5 区域发展 330
7.5.1 三次本性与区域背景刻画 330
7.5.2 基于自主体的建模 331
7.5.3 基于自主体的模拟结果 335
7.5.4 空间网络条件下区域结构的形成 342
参考文献 343
第8章 全球模型 348
8.1 全球问题凸显 348
8.2 全球生物圈演化模型 349
8.3 全球碳排放控制模型 351
8.4 全球经济一体化 354
8.4.1 多国GDP溢出模型 354
8.4.2 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型 356
8.5 全球地缘关系 358
8.5.1 概述 358
8.5.2 新三个世界的模型 359
8.5.3 讨论 364
参考文献 366
索引 368

前言/序言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作者]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ISBN]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年份]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城市群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聚焦于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全书以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套多尺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当前中国及全球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机遇。 第一部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与识别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区域科学和城市地理学中关于中心-外围、多中心化、尺度递进等经典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大数据和遥感技术,提出了识别和界定城市群空间边界的动态模型。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行政区划束缚,强调基于功能联系、通勤流、信息流和资本流动的“社会经济实体”概念来界定城市群。 研究内容包括: 1. 多尺度空间组织逻辑: 阐述了城市群内部由核心大都市向次级中心、节点城市再到腹地城镇的层级结构,分析了这种层级结构如何受制于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布局。特别关注了“卫星城-核心城”之间功能分工的动态调整机制。 2. 空间结构类型的再分类: 基于集聚(Agglomeration)和扩散(Spillover)效应的平衡关系,本书将中国典型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空间结构类型进行了细致划分,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内在动力差异。例如,分析了“断裂型”城市群中,由自然屏障或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内部连接障碍,并提出了通过“交通走廊”战略进行空间重塑的可能性。 3. 基础设施的塑形作用: 详细分析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和信息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空间形态的重塑作用。高铁网络的建设如何加速了“通勤都市圈”的形成,并导致了“虹吸效应”在区域尺度上的重新分布。 第二部分:城市群内部的协同与竞争机制 城市群的活力源于内部要素的流动和协同,但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要素竞争。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这种“竞合关系”在经济、创新和生态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1. 产业分工与功能溢出: 探讨了跨行政区划的产业链布局。核心城市如何通过创新功能、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集聚,向周边城市溢出制造、物流等环节。分析了创新溢出效应的时空衰减规律,并提出了衡量功能协同效率的指标体系。 2. 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 借助劳动力流动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剖析了人才、资本和土地要素在城市群内部的流动路径和瓶颈。特别关注了“隐形壁垒”对要素自由流动的制约,并尝试量化这些壁垒对区域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3.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策略: 深入研究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竞争性政策。提出了“合作-竞争博弈模型”,以解释在城市群发展中,地方政府如何权衡短期局部利益与长期整体利益。 第三部分:区域协调发展:路径选择与政策工具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终极目标。本部分侧重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协调发展战略和评估其政策效果。 1. 同城化发展的空间经济学基础: 详细阐述了“同城化”概念背后的经济逻辑,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潜力。分析了在不同基础设施条件下,实现同城化所需的关键要素——如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2.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城市群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承载力为前提。本书提出了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识别方法,强调了蓝绿基础设施(如水源地保护区、生态廊道)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分析了如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3.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跨界治理: 针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跨行政区流动中的障碍,本研究提出了“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路径。探讨了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联合治理机构等手段在打破壁垒、促进人力资本在区域内自由配置中的作用。 4. 发展不平衡的再分配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如何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引导政策、设立区域发展基金等方式,定向支持发展相对滞后的腹地城市,以缩小城市群内部的收入差距和发展差距,确保区域发展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结论与展望: 本书综合运用定量模型与定性分析,为理解和引导当代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参考。研究结果强调,未来的城市群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中心扩张,而是一个依赖于高效的内部联系、良性的要素流动和跨界协同治理的复杂系统工程。本书的发现对区域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和地理学研究者理解和塑造面向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厚实的封面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翻阅起来有种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细致处理,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每一部分都像是精心编织的丝线,将复杂的理论编织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模型,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概念的引入上似乎花了大量心思,力求让读者在接触核心理论之前,能够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基础认知。封面上“理论地理学”这几个字,配上其严谨的排版,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术探索充满了期待,也预示着这将是一段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和领悟的旅程。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地理学深层奥秘的大门。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中了我的眼帘的是它的厚度,一本厚重的书往往意味着内容的充实和详尽,也暗示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习惯性地会先翻到书的附录部分,看看是否有参考文献、术语表或者索引等辅助性内容。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严谨程度和为读者考虑的周全程度。一篇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不仅能帮助我进一步拓展阅读,还能了解作者研究的学术渊源。而一个清晰的术语表,对于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么无疑会大大提升我的阅读体验和学术收获。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定价,在同类学术著作中属于中等水平,这让我觉得它的出版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也表明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市场需求。书的装订工艺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感觉很结实,不易散架,这对于经常翻阅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个人很看重书籍的“耐用性”,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查找和做笔记的情况下。一本质量上乘的书,能够陪伴读者走过一段较长的学术探索历程。我希望这本书的内部结构也能像它的外在一样严谨和扎实,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我书架上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非常简洁大气,和整体风格保持了一致,放在书架上辨识度很高。我通常会先翻看书的序言部分,因为那通常是作者阐述写作初衷、核心思想以及对读者的一些期望的地方。我希望能从序言中窥见作者的学术抱负,以及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解决哪些学术难题。对于一本理论著作,前言和序言往往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书本在整个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我个人非常欣赏那些能够清晰地表达作者思想脉络的序言,它们能帮助我快速定位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如果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对未来地理学发展的展望,那将是更有启发性的。

评分

从封面上“第二版”的字样,我能猜到这本书是经过了不断的打磨和更新的。这意味着它可能吸收了最新的学术进展,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我个人非常看重这种“迭代”的过程,因为它代表着作者持续的投入和对知识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炼后的版本,往往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在表述上更加精准。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案例分析方面的选择,希望能够通过实际的地理现象来印证和阐释抽象的理论。阅读一本理论著作,如果能辅以生动具体的例子,将会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在理论的阐述之外,提供丰富的案例,让我能够跳出书本,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如何被这些理论所解释的。毕竟,地理学最终是要落脚到现实世界的。

评分

介绍的很系统,全面!

评分

书挺好的~

评分

书本质量不好

评分

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

评分

关于地理学的经典教材,值得学习购买。

评分

介绍的很系统,全面!

评分

印刷质量和包装不错

评分

关于地理学的经典教材,值得学习购买。

评分

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