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 [Genes,Mind,and Culture:The Coevolutionary Process]

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 [Genes,Mind,and Culture:The Coevolutionary Proces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查尔斯·J·拉姆斯登,[美] 爱德华·O·威尔逊 著,刘利 译
图书标签:
  • 基因
  • 进化
  • 文化
  • 协同进化
  • 心灵
  • 认知科学
  • 人类学
  • 生物学
  • 心理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64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82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动物行为学大师佳作书系
外文名称:Genes,Mind,and Culture:The Coevolutionary Proc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生物学*刺激、*费神的主要著作之一,《基因、心灵与文化》引入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概念。拉姆斯登与威尔逊由此令人信服地提出,人性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注定的。他们确认了激发基因向上转译到文化的机制,并评估了新兴文化模式中心灵的基因进化属性。
  拉姆斯登与威尔逊探索了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丰富而复杂的资料,di一次使这些学科与人类社会生物学相结盟。两位作者也运用了种群遗传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数理物理学,以此把人类社会生物学置于可预测的基础之上,并由此追踪了从基因经由人类意识到文化的主要步骤。
  《基因、心灵与文化》在1981年出版时广受赞誉,后绝版多年。《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是《基因、心灵与文化》的25周年纪念版,再现了1981年版的原貌,同时对随后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该学科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回顾。

作者简介

查尔斯?J?拉姆斯登(Charles J. Lumsden, 1949— ),多伦多大学医学教授。他的其他著作包括《普罗米修斯之火》(与爱德华?O?威尔逊合著)、《字母表与大脑》(与凯尔克霍弗合著)、《临床方法》(与怀特赛德合著)

目录

新版序言
初版序言
下一次综合:《基因、心灵与文化》出版25周年
第1章 导言
第2章 第一后成法则
第3章 第二后成法则
第4章 基因-文化转译
第5章 基因-文化适应性地形
第6章 协同进化的回路
第7章 心灵的生物地理学
第8章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与社会理论
术语表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在朋友热心而慷慨的帮助下,置身于科学前沿的探险总是左右逢源的。正因如此,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在人类社会生物学领域的探索事业可谓欣欣向荣。时任美国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策划编辑的刘(Stanley Liu)提出,为了向新一代人文科学学生与学者展现《基因、心灵与文化》初版原貌,并检验那些重塑我们对人性全方位理解的重大进展,该书再版时机业已成熟,我们不由得欣喜万分。我们也要感谢哈佛大学出版社对这次再版的支持,允许该书以1981年版的原貌再现。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哈佛大学出版社附属版权部的巴克霍尔茨(Claudia Buckholts)那彬彬有礼而又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促成这一安排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如既往,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制作团队娴熟而高效地完成了整个计划。在刘以及新加坡的制作编辑奎克(Joy Quek)的热情关照下,《基因、心灵与文化》得以赶在2006年的初版25周年纪念之际再度推出。在再版过程中,我们也受惠于多位学者的积极呼应,在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他们再次慷慨地允许我们使用其著作中的图表与插图。在相关的图片说明文字处和正文段落里,我们会逐一致谢。在新版的致谢部分中,我们也必须重提这些专家的名字。
  伍尔里奇(Nicholas Woolridge),一位艺术家兼学者,也是我们的同事和朋友,在多伦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想方设法地抽出时间来,为我们这本书的再版设计了漂亮的新封面。我们还要表达对阿什福德(Amanda Ashford)的感激之情,她在谈笑之间从容打点着合同续订的繁琐事务,并在每周纷至沓来的文件面前应付自如。
  我们怀念那些在似水流年中沉寂下来的纷纭话语,有些来自本书的支持者,有些则来自它最严厉的批评者。《旧约·箴言》二十七章十七节说:“铁磨铁,磨出刃来。”前沿科学不是矫情的街谈巷议,它是讨论与辩论的共鸣,所有的发现与解释都要经过一再的检验与提炼。这一点在《基因、心灵与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果新世纪依然能由此获得一点把握人性之未来所需的能量,并怀着智慧与谦卑的心创造这一未来,我们将不胜满足。
书籍简介:超越藩篱:跨学科视角下的知识整合与未来展望 书名:超越藩篱:跨学科视角下的知识整合与未来展望 (Bridging Divides: Integrative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 Synthesis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作者群: 汇聚了来自认知科学、复杂系统理论、社会演化动力学、哲学人类学以及新兴技术伦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 出版社: 普罗米修斯学术出版社 (Prometheus Academic Press)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页数: 约580页 --- 核心主题:知识的碎片化与重构的迫切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景观中,专业化的深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学科壁垒的日益森严。这种知识的碎片化不仅阻碍了对复杂现实问题的全面理解,也使得理论间的对话和有效干预变得异常困难。《超越藩篱》正是为了直面这一挑战而诞生的里程碑式著作。本书并非试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统一理论”,而是致力于探索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稳健、可操作的连接桥梁的方法论和案例研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气候变迁的社会适应到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结构重塑——已经超出了任何单一学科的分析能力。真正的创新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必然诞生于对不同知识体系的审慎整合与深层对话之中。 内容结构与关键章节深度剖析 本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方法论的构建迈向实践的应用与伦理反思。 第一部分:认知边界与表征的鸿沟(The Boundaries of Cogni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Gap)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处理在不同尺度上的差异,特别是认知科学、信息论与社会学之间的交汇点。 章节 1:从神经元到网络:信息流动的跨尺度分析 (From Neurons to Networks: Cross-Scal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Flow):本章对比了神经生物学中信息编码的效率与大规模社会信息传播模型的鲁棒性,探讨了“带宽限制”在个体与群体层面的异同。重点讨论了如何使用拓扑数据分析(TDA)来识别不同系统中的关键信息枢纽。 章节 2:符号的困境:语言学、计算模型与本体论差异 (The Symbol Conundrum: 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Models, and Ontological Divergence):本章深入剖析了不同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和使用“符号”。作者们指出,数学模型中的抽象符号与人类经验中的具身化意义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失配,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境敏感度(Context-Sensitivity Index, CSI)的度量标准来量化这种差异。 第二部分:复杂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结构演化(Complex Systems Dynamics and Socio-Structural Evolution) 本部分将物理学、生态学中的系统理论工具,应用于社会现象的建模与解释。 章节 3:适应性景观:社会惰性与突变点 (The Adaptive Landscape: Social Inertia and Tipping Points):借鉴演化生物学中的适应性景观概念,本章分析了既有社会规范和技术基础设施如何形成“吸引子”,阻碍变革。通过对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如印刷术、电力网)的案例研究,揭示了维持稳定与触发范式转变的临界条件。 章节 4:反馈回路的嵌套:从宏观经济到个体决策 (Nested Feedback Loops: From Macroeconomics to Individual Decisions):本章整合了控制论、行为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发现。它重点考察了气候反馈(如冰反照率效应)如何通过媒介和政策,转化为影响消费者选择和政治立场的微观反馈回路,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非线性与时间滞后性。 第三部分:知识整合的方法论工具箱(Methodological Toolkits for Knowledge Synthesis) 这是本书最具操作性的部分,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整合多源数据的实用框架。 章节 5:混合范式研究的逻辑:案例研究与大规模数据挖掘的协同 (The Logic of Hybrid Paradigm Research: Synergy Between Case Studies and Big Data Mining):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嵌套式”的研究,其中深度定性的案例研究为大规模量化数据的“特征工程”提供解释性的假设,而量化结果反过来检验和修正定性理论的普适性。 章节 6:因果推断的多重路径:结构方程模型与反事实模拟 (Multiple Paths for Causal Infere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超越传统的线性回归,本章介绍了贝叶斯网络、因果图(DAGs)在整合异构数据源时如何有效地排除混杂因素,并展示了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对“如果历史略有不同”的场景进行合理推断。 第四部分:伦理、价值与知识的权力结构(Ethics, Values,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of Knowledge) 知识的整合并非价值中立的过程。本部分探讨了哪些知识被选择、如何被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巩固或挑战现有的权力关系。 章节 7:知识的翻译者:学术话语与公众理解的伦理责任 (Translators of Knowledg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in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探讨了学术界在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公众叙事时,所面临的简化、误传与责任问题。本章特别关注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如何被政治化利用的现象。 章节 8:价值的嵌入性:算法偏见与文化假设的溯源 (The Embedded Nature of Values: Tracing Algorithmic Bias and Cultural Assumptions):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当前主流的跨学科研究(如人类世研究、复杂性科学)中,潜在的、未被明确声明的西方中心主义或技术决定论倾向,并倡导更具文化相对性的整合视角。 第五部分:通往综合科学的未来蓝图(Blueprints for a Future Integrative Science) 本书的收官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在跨学科合作的结构、教育模式和研究资助方面需要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章节 9:结构化的协作:构建“接口机构”而非“研究中心” (Structured Collaboration: Building "Interface Institutions" Rather Than "Research Centers"):提出了关于新型研究机构设计的构想,这些机构的设计目标不是产出单一学科的高影响力论文,而是专注于解决跨界问题所需的知识转换机制。 章节 10:教育的重塑:培养“T型”知识分子与“π型”领导者 (Reshaping Education: Cultivating 'T-Shaped' Intellectuals and 'Pi-Shaped' Leaders):强调了教育体系需要从早期就鼓励学生在特定深度(T的竖线)的基础上,发展出广阔的跨学科连接能力(T的横线),并最终具备在至少两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整合的能力(π型结构)。 读者对象 《超越藩篱》面向所有对知识边界感到不满,并致力于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学者、高级研究生、政策制定者、科技伦理学家,以及对人类理解世界方式抱有深刻好奇心的知识探索者。它既是方法论的指南,也是对未来学术生态的深刻预言。 --- 推荐语摘录 “这本书是自上世纪中叶科学哲学反思以来,对知识整合最为有力、也最为审慎的系统性尝试。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为我们打开了解决‘不可解问题’所需的对话空间。” — 艾莉森·M·雷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在当前学科壁垒日益加固的时代,本书提供了一张清晰的‘施工图’,指导我们如何搭建有效的认知桥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大卫·K·陈,麻省理工学院复杂性研究中心主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高高的观景台上,俯瞰着人类漫长而壮丽的演化史。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用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拆解得清晰易懂,但又丝毫不减损其深刻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协同进化”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更像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例子,比如语言的出现、工具的使用、社会结构的形成等等,来阐述基因、心灵和文化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着彼此前进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我们的认知能力,还是我们构建的社会规范,都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无数代基因与文化互动、适应与选择的漫长过程。书中的论证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让人信服。而且,作者的文笔也很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对“人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生物本能,而是一种在基因、心灵和文化交织下,不断生成和演变的结果。

评分

《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新大门。在我看来,它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宏观且连贯的框架,将我们曾经认为相互独立的“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但又充满规律的联动关系。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而是巧妙地将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生动的案例结合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这段史诗般的旅程。书中对于“协同进化”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深着迷。我之前总觉得,是基因决定了我们的一切,但这本书告诉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我们创造出的文化,都在以一种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的方式,反过来塑造着基因的演化方向。这种双向奔赴、互相塑造的动态过程,是我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博学而睿智的向导一起,穿越时间的河流,去探寻人类自身最深层的奥秘。

评分

这本《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真是让人醍醐灌顶。我一直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思考我们是如何从纯粹的生物体演变成如今拥有复杂社会、语言和思想的物种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就像是填补了那个巨大的空白,它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肌理,把看似独立的基因、心灵和文化这三个要素,用一种极其精妙的“协同进化”视角串联起来。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这些跨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海量研究时,付出的心血。那种把宏大叙事与微观机制融会贯通的能力,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书中对于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倾向,而这些行为倾向又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反馈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基因选择的循环过程,描述得极其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将这三者看作是单向的影响,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互相促进,互相塑造,共同推动着人类的演化。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人类进化的一些刻板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一个个体,甚至我们每一个思想,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参与到这场宏大而古老的协同进化进程中。

评分

《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索。我一直对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以及我们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文明,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极其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以“协同进化”为主线,巧妙地将基因的生物学基础、心灵的认知机制以及文化的社会性影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并非将这三者看作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紧密而动态的联系。基因提供了可能性,而心灵和文化则不断地在基因的框架内进行探索、创新和选择,反过来又影响着基因的演变。这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逻辑,让我对人类自身的演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智识上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我们自身的存在,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深深地烙印着这场跨越亿万年的协同进化的痕迹。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科学理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联系,并将它们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协同进化”这个概念的细致描摹。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描述,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基因提供了基础,心灵提供了处理信息和作出反应的机制,而文化则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策略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犹如三条交织的河流,共同塑造了人类独特的进化轨迹。书中的论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不止一次停下来,回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定势,促使我去思考,我们作为个体,在这一宏大的进化叙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经典好书,特价购买,慢慢细读~

评分

虽然读起来有点累,但作者的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启发。

评分

很好的书 精美 值得收藏 送货快 好评

评分

很好的书 精美 值得收藏 送货快 好评

评分

很好,包装精美,经典,很厚。数理公式多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生物社会学阅读书目~~~~~~~~··

评分

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

评分

1.囤书学习,增加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