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第8卷)

竺可桢全集(第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桢 著
图书标签:
  • 竺可桢
  • 地理学
  • 历史地理学
  • 气候学
  • 中国近代科学
  • 学术史
  • 地理研究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科学史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0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7
字数:9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8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第8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8卷说明
1941年
日记
亲属情况
读书笔记
通讯录
浙大毕业生
竺士俊履历表
收支一览表
上海允中处经手账目
本年梅儿用款
北碚气象研究所账
本年事要
1942年
日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收支一览表
彬彬在附中费用及邵天毅代付款
气象研究所支款
梅儿帐目
上海允中帐目
所指导学生
1943年
日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民卅二年浙大导生
收支一览表
报学校账目
十一月赴筑支校款账
卅二年在北碚之费用
马宗裕经手付款
交行八万元所开支票及存人数
卅二年物价表
子女费用
子女成绩
附录一第8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附录四陈汲家系人物表

精彩书摘

9月6日 星期日 遵义
晨昙,下午阴。晨22°,下午27°。子弹库内桂已初开。胡适辞驻美大使,魏道明继。龙泉学生朱祖培、朱吉礼来。晨六点起。八点至校(旧府中)。接默君来电,准森森、能能回,并请傅梦秋由贵阳派人送至金城江。余即发电与梦秋,并回默君一电。森森年稚,但极解事而善作假,能能又附和之,此次欲回里,显是无理由可言,所云种种均假托之辞也。晨邱渊若、朱习生、王季梁相继来谈。又龙泉学生朱祖培、朱吉礼来谈,知福建南平尚有学生未能得车,据云胡鸣时可以相助云。十一点回。中午,希文及希文南京高师附小旧同学、浙大化工女生曹竹轩在寓中膳。膳后睡一小时。中国银行曹尔麟来。三点半至柿花园一号洗浴。六点偕允敏至成都川菜馆,应姚文琴、汤永谦夫妇之邀晚膳,到六十余人,遇乔年、沈开圻、苏元复、吴文械、张胜游诸人。八点半回。李良骐来,渠自筑赴渝气象局。
接二姊电贵州大学电金城江分校学生电辰溪中学 寄二姊电梦秋电并汇三千元闽教厅电洋人罗伟德函
9月7日 星期一 遵义
晨雨,下午昙。晨23°,最高29°。今晨尚闻黄莺鸣声。德国占领俄黑海最后海军港诺佛罗西斯克Novorossiysk,俄国黑海舰队无根据地。晨六点起。八点至校。青年会协会总干事江文汉来,渠方自福建南平长汀一带[回]。据云此次浙东失守,浙中精华全失。学生之逃难者络绎于途,状极可悯,故学生救济委员会曾在沿路设站云。浙大分校学生_卅七人在建瓯附近被劫,损失十余万元,有若干人箱笼棉被尽失,故势非救济不可。季梁、迪生来谈。又馥初、劲夫来。据馥初云,此次测量队在团溪测锰矿区域共费月余。周围二十余里,锰以洞上为最多,Mn以成分占42%,MnO2则在70以上,较优于湖南。而大渡口綦江钢铁厂之运费则可减至四五分之一。现资委会与兵工署方在争此区矿权。据刘之远估计,谓有数千万吨矿藏云云。中午钱老太太及华景行在寓中膳。二点半至校。三点开行政谈话会,决定九九举行学生登高比赛。六点约江文汉、王世羲、柳大纲、樊君穆、吴馥初晚膳。接侯家源函休学生王次铭步曾、杨姬彩、陈国符接李宗恩、周厚复寄傅梦秋
9月8日 星期二
晨晴23°,下午30°,晚28°。陈洪钟、郭春荣来,为戴树本、周惕扬死难事。洪珊来。晨六点起。上午陈洪钟、郭春荣来,报告机械四学生戴树本及外文四学生周惕扬在息烽惨毙事。据云,周在航空委员会为美国机师作翻译,戴在湖南祁阳暑期练习回校,于二日乘资委[会]车由筑开,[向]遵出发,因警报延迟至四点始行。陈洪钟与余承业、周惕扬同车,陈与司机并坐,戴树本坐第二车,在离贵阳2l公里处过夜。次晨出发第二车抛锚,故戴与乘客三四人又改乘第一车,开至第75公里处,离息烽约十五公里有一转弯下坡处,车尚疾驶,时重量已超出车应载之数,速度又大,转盘steering wheel不灵,应转弯处车直冲下坡,车即翻一个半转身,车底朝上,车中人均为所载货物所压。陈洪钟坐司机旁两脚朝天仍安坐车中。殆司机由窗中爬出挈行李逃走,陈继之出,不见一人,设法觅农夫将车推在坡下,则压在货物下者共六人,时约八点廿分。周惕扬、戴树本与另一旅客被水银所压毙命,一女客重伤,另一客与余承业轻伤云。晚Norgate夫妇约晚膳。接许仁章、叶述武汇票1500陈孝先、杨治中附苏子美函接周载之电钱克仁函 苏步青函朱正元函寄蔚光、任美锷、金咏深、高学文、楚白、振吾函 建人函冯泽芳函
9月9日 星期三 遵义
晨阴,午雨雷。晨23°,下午26°。湖南同乡会柳克平等来,为周惕扬、戴树本惨死事。沈思岩来。晨去衣秤得98磅,梅95,允敏91,松21,宁71。晨六点起。刚复来谈化学馆建筑事,渠主张交与良友。七点半至校。八点偕羽仪、卓如、沙学浚、任美锷、方杰人及谢家玉七人徒步至桃溪寺,并派阿升挑食物取大路赴寺。余等经由红石岗登六七十公尺高之岭前往,但余等下山时阿升已在前,可知由山路路近而时间并不经济也。八点出发。九点十分至肇新桥。至第三保育院教室略停。九点半至桃溪寺。晤院长庄静,系湖北人,住文化街。余等至游泳场,任美锷、卓如及家玉与余四人下水。此处有峻岩笔立,水颇深。十二点进鸡蛋、馒头、鸡子、梨与方神父所带之葡萄酒。时值雷雨,一小时即停,二点回时路已干。三点半至寓。四点半至办公室。今日举行爬山比赛,化工四邓志杰第一。接王之耀函傅梦秋函(傅函报告托孙镜亚送天宜回湘) 李振吾函接裴季浩函 吕蔚光函苏步青函 王宏基函 士生辞职函朱允明函寄吴仲常(学义)、王伊曾、许鉴明寄吕蔚光函
9月10日 星期四
晨阴24°,下午28°。晨孙必仁来。佘坤珊来。口琴队代表吕春霖、李树华来。气象局本年增设雷波、酉阳、奉节、南充、达县、沅陵、茶陵、醴陵八个测候所。晨六点起。八点至校。张荩谋来谈,适士生亦来。图书馆长本已请刘衡如,刘已辞金陵大学文学院长职,拟来遵就职,适有捏名浙大教授会所发函拒其来校,刘气沮来函辞此事。士生嫌疑最重,故渠今日提出辞职,余亦知不可留。适一年级主任缺人,到处张罗无人愿干。琢如、善培、胡哲敷、朱习生均不愿,徐尚、邹树文不能来。士生或愿就,但恐又生磨擦耳。现拟征询佘坤珊与王欲为二人之同意。又晨七点孙必仁来,为祥记营造厂说项。余告以化学馆建筑已交工程师复核矣。"Pascal:Justice without force is impotent."胡适对世界青年集会之演讲。胡林翼:"方今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难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曾文正公谓"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云。接罗凤超函姚春台函杨妲彩寄钟道铝、苏步青、李耕砚寄九章、蔚光
9月11日 星期五 遵义
晨雨24°,下午28°。俄国黑海港Novomssiysk新罗西斯克于今日全部撤退,为德所占。下午社会服务处张鸣岗、周泰章来。晚姚慧英、梅太太来。庄雍熙来。陈卓如太太来。晨六点起。上午八点至校。九点至图书馆阅《三国志》关羽、张飞、赵云五虎将传,知关、张均山西人。嘱吴有常将剪报及期刊摘要工作停止,并令周克英赴湄潭。今日阅览室自何家巷移往豫章小学楼上。至忠义庙,中有七个教室,竟无一人上课,盖均以其地在山上也。十二点回。午后顾贻训来。张荩谋荐樊君穆为一年级主任。二点半至校。遇四十二兵工厂厂长陈正修,约明日乘厂中车赴四面山。今日得章诚忘函,附致孙必仁一函,辩驳其与陈绵干同居事。又寄来渝《新民晚报》批评余在《科学之精神与方法》文中批评杜工部"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谓用尺量诗,竺可桢凶,杜甫惨矣云云。晚姚慧英(萧庆云太太)来。陈立太太来。接吴文晖、叔谅、谈家桢、吕炯、章诚忘、戴植本、沈鲁珍函齐铁生函杜乐道函邦华函寄傅梦秋函二姊函馥初函岳长奎电寄桂林邮务管理局曾局长、罗凤超电
9月12日 星期六
晴。日中阴。晨23°,午后25°。樊平章来。高尚志来。晨六点起。上午陈正修来谈。得李伯纶[电],决计以二万八千元在筑购一钢琴,Morrison牌子,乃由沈思岩介绍,自贵阳一教会学校得来者,一二日内校车去筑可以带回。下午阅文学院月刊二集,黄尊生《埃及象形文字内之组织及其与中国六书之比较》。谓埃及象形文,类中颇多,且其绘形惟妙惟肖,字亦繁复整齐,胜于中国文,与中国小篆差可相比,则时代上已差二千年。中国六书分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黄君以为转注、假借二者极无清晰定义。黄君主张章太炎说,以为转注乃同音字,假借乃多音字,不赞同转注为同义字,假借为多义字。至于六书起源之迟早,班固、许慎均以象形、指事为最早,会意、形[声]次之,而以转注、假借为最后。但黄君意以为形声在转注、假借之后,因甲骨、钟鼎触目皆假借,经文亦同,至小篆始变形声。在《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中,形声占七千六百九十七字云。接李伯纶电程觉民、赵真觉函教部电俞颂华函寄振吾函叔永函步青函
9月13日 星期日 遵义
阴。晨23°下午26°日中偕允敏及卓如夫妇至四面山(离遵义廿公里)。贺麟来。晨六点起。七点半偕允敏至协台坝卓如寓,约卓如夫妇赴四面山四十二兵工厂。途遇卓如夫人,知卓如已于前一日赴四面山。八点乘1935号车出发,在步校附近约希文同往。九点至四面山天台山下四十二兵工厂,由陈正修夫妇招待参观工厂。据云每月可以制防毒面具6000个,橡皮、铅、电木均舶来品,故只能支持年余云云。厂中有工人八百,同事七八十人,地二百六十余亩,房屋均新建瓦顶砖墙,因此厂将成永久的。中膳后至天台桥。二点与正修、卓如及一孙科长打网球一小时,0:6、5:7。又至河中游泳。水入湄江云。四点乘车偕卓如回。晚晓峰约贺麟晚膳,到谢文通、谢幼伟、洽周、迪生、彦威、李絮非、沙学浚等。九点散。据贺君[云],联大在昆明教职员每家均须二千元一月之开支,故有人主张迁移云。
……

前言/序言


《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史论稿》 内容简介: 本书系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李文涛先生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汇集,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历程的开创性著作。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紧密围绕“学科建立、理论演变、区域实践与人才群像”四大核心脉络展开,旨在呈现一部立体、多维的中国现代地理学图景。 第一部分:近代地理学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约1840s—1920s) 本部分着重探讨西方地理学思潮(如形胜说、自然环境决定论、区域地理学等)如何通过传教士、早期留学生以及翻译著作被引入中国。重点分析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对新地理学概念的接收、理解与改造过程。特别辟章讨论了早期地理教科书的编撰情况,考察了新式学堂中地理教育的萌芽阶段,以及这种早期引入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地志学”和“舆地学”传统产生张力与融合。其中,对早期地理学会的成立与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文献爬梳,揭示了近代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初步建立的艰辛历程。 第二部分: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区域地理学的奠基(约1920s—1940s)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真正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作者以大量的档案资料为基础,详述了中央研究院地质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重要学术机构在地理学体系化方面的贡献。重点分析了以“区位论”和“区域自然地理”为核心的地理学研究范式如何确立。书中对早期著名的区域地理学调查项目,如黄河、长江流域的考察,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阐释了区域综合研究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当时盛行的环境决定论思潮在中国地理学界的影响程度与表现形式。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学的觉醒与社会实践的转向(约1930s—1950s) 本部分关注地理学研究如何逐步摆脱纯粹的自然科学范畴,转向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关系。重点讨论了人口地理、农业区划、工业区位分析等新兴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作者通过考察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人口迁徙与资源调查工作,揭示了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和战时经济动员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书中还对当时部分学者提出的“中国地域文化地理”的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文献辨析,探究了地理学如何尝试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谱系。 第四部分:理论的反思与国家规划的介入(约1950s—1970s) 此阶段的地理学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书客观梳理了苏联地理学思想(特别是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了大规模的国土规划、资源普查运动中地理学家的角色。重点剖析了“自然区划”和“资源评价”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作用。作者同时没有回避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地理学研究范式受到的限制与调整,通过分析当时的学术会议记录和官方文件,展现了学科如何适应并服务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 第五部分:区域实践的典范:黄河、长江流域研究的纵深(专题研究) 本章精选了数个标志性的地理学研究案例,作为理解中国地理学发展路径的切入口。选取了二十世纪中叶针对中国两大河流的综合考察报告进行深度剖析,不仅梳理了水文、地貌等自然要素的发现,更侧重于考察这些考察如何催生了关于水资源分配、防洪减灾、以及流域土地利用的区域治理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调查成果,体现了中国地理学在处理复杂巨系统问题上累积的经验与方法论的精进。 第六部分:学术群像与师承谱系 本书的最后一章聚焦于塑造中国近现代地理学格局的关键人物。通过对多位奠基性学者的学术传记和书信往来的研究,勾勒出清晰的师承关系和学术思想的流变。书中不仅描绘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更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对学术独立、学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坚守。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一个“人”的角度,来理解那些宏大理论和规划背后的学术温度与个体实践。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结合了大量的中文、外文一手文献及口述史料,不仅是地理学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历史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研究者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必备之作。它构建了一幅关于中国地理学如何从移植走向本土创新、如何服务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完整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8卷)》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我通常不太接触这类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但出于对竺可桢先生的崇敬,还是尝试翻阅了一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近。虽然书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理论,但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努力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区域气候特征的分析,尤其是对一些历史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探讨。例如,他对某些历史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原因的推测,以及如何通过古气候数据来验证这些推测,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而且,我发现书中不仅限于宏观的地理和气候研究,还有一些对具体地点、具体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这些内容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不同地域自然面貌的另一扇窗。有时,读到他对某个地理奇观的描写,或者对某种植物、动物生存环境的分析,都能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当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魅力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精神。

评分

拿到《竺可桢全集(第8卷)》之后,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沉浸其中。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即便对某些专业领域并不精通,但依然能在其中找到很多启发。书中对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不同时期气候特征的分析,让我对我们国家这片土地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研究中展现出的扎实功底和广博视野,他能够将自然科学的分析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和生动的画面。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农业布局的讨论,会觉得这些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惊叹。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相当独特,既有科学论文的严谨,又不失文人学者特有的温润和考究。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某个时期南方降雨异常的讨论,竺可桢先生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并且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读来让人觉得既长知识,又颇有趣味。总之,这本书让我对“全集”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著作,而是跨越多个学科,展现了一位大家学识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竺可桢全集(第8卷)》我真的看了好久,总算啃下来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书,就觉得分量十足,名字也很有历史厚重感,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气象学或者地理的,但是对竺可桢先生的大名是早有耳闻,知道他是个很了不起的科学家。这第八卷的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个过去时代的窗口。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关于地质和气候变迁的论述,有时候会觉得,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下,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书里提到的各种地质构造、古气候证据,虽然有些概念我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那种追溯地球生命史的宏大叙事,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而且,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数据和理论,还穿插了不少竺可桢先生个人的观察和思考,有时候像是在读一篇篇精妙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严谨。我尤其记得有一段,他描述了某个地区的独特地貌,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证,那种科学探究的严谨和对人文历史的融会贯通,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竺可桢全集(第8卷)》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充实的学术探索之旅。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所以抱持着学习的心态来阅读。书中的内容确实相当厚重,涵盖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概念和理论,但作者以一种清晰而系统的方式进行阐述,让我在理解的过程中感到循序渐进。我尤其被书中对中国古代地理格局的分析所吸引,例如他对不同时期河流变迁、海岸线演变的研究,都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古往今来有了全新的认知。他不仅关注宏观的地理变迁,还会在一些细节处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比如他对某个地区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分析,或者对某个古老地质遗迹的解读,都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书中引用的文献和史料非常丰富,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背后艰辛的探索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事物,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去审视,而竺可桢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探索者。

评分

说实话,拿到《竺可桢全集(第8卷)》之前,我对竺可桢先生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句介绍。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他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地球科学、地理学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迁的论述所吸引。他不仅关注长期的气候演变,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研究中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无论是地质证据、历史文献还是民俗传说,他都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严谨的考证。书中的文字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有时候读到他笔下对某个地方自然风貌的生动描绘,或者对某种现象的细致观察,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趣。这本书让我明白,做学问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也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对一位杰出科学家严谨治学精神的生动展现。

评分

对于迷茫的年青人来说,这是一本带来解脱的书。读了此书我才下定决心考研的。给人一种心灵的力量!

评分

图书包装很好,内容也好

评分

昨夜星辰昨夜风,不变江河万古流。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竺可桢全集(第8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评分

正版

评分

6666666666666

评分

对于迷茫的年青人来说,这是一本带来解脱的书。读了此书我才下定决心考研的。给人一种心灵的力量!

评分

非常有内容 值得买齐 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