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研究大師尼爾·波茲曼20年經典暢銷作品
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
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
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
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初版於1985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錶作之一。
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瞭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齣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瞭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類將會遭受外來壓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錶達瞭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想告大傢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知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傢,是繼麥剋盧漢之後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創瞭媒介生態學專業。
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製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展齣瞭“媒介即隱喻”的理論。
波茲曼齣版過20餘部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兩部代錶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齣版。
章艷,譯者,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士,任教於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曾發錶、齣版論文譯著數篇。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在書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娛樂至死》是一本齣色的、令人不安的、引發思考的書,而且我敢說,它是一本必讀書。它配得上經典的地位,盡管過瞭20年,但它比任何書都貼近時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
《娛樂至死》在幫助我們看清(電視)屏幕裏到底在發生些什麼,在這一點上,它是齣色的。那種畫麵,即便沒有“文化滅亡”的末日預言,也足夠陰鬱瞭。
——沃爾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紐約時報》)
娛樂時代的當頭一棒,尼爾·波茲曼的深刻預見。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裏,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預言指嚮瞭我們今天的現實。
——陳丹青
波茲曼在媒體研究領域是一位巨人,地位僅次於馬歇爾·麥剋盧漢。
——安吉拉·佩妮,《抨擊雜誌》
波茲曼極具說服力地調動瞭心理學、曆史學、語義學、麥剋盧漢理論以及常識,闡述瞭一個觸目驚心且頗具獨創性的論題。
——維剋托·納瓦斯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波茲曼在麥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他用學者的淵博與說書人的機智構築他的見解。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尼爾·波茲曼的逝世給公共話語帶來瞭某些寂靜。一位博學的批評者,一位嚴謹的反對者,一位跟奔湧的發展唱反調的人,沉默瞭。迴顧他令人驚嘆的事業,你會發現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連串問題……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錶是如何改變瞭口語文化的,印刷媒體給宗教造成瞭什麼樣的影響,教育是如何創造瞭童年的,為何對標準的測試意味著對學校係統的激進反思。
——彼得·卡瓦納,《環球郵報》
作傢、媒體批評傢尼爾 ·波茲曼的去世並未得到應有的(新聞媒體的)重視。但這一點也沒有讓波茲曼吃驚。我們時代媒體批評領域偉大的書之一《娛樂至死》是他寫的……波茲曼比任何人都瞭解,電視無可挽迴地改變瞭辯論的本質,娛樂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寜,alternet.org
尼爾·波茲曼是一位傳承偉大紐約傳統的不可思議的講述者……正如他說的故事一樣,尼爾·波茲曼投入瞭一生來讓我們停下來……他是一個和藹謙恭的人,他絕對不會說,“我早就告訴過你瞭”。但是他的確告訴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讓他永遠消聲。
——約翰·齊默爾曼,《紐約郵報》
★我時常想起蕭伯納知名的詩句,理智的人適應環境,而世上所有的進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馬歇爾·麥剋盧漢是不理智的,蘭斯是不理智的,尼爾也是不理智的。因為這樣,所有美好的事纔發生瞭。
——保羅·萊文森,美國作傢、福特漢姆大學教授
★波茲曼是一個多産的作傢,他在約二十本書和眾多的采訪和文章中展現瞭他的思想和他的優雅。這些作品都值得閱讀和深入思考,有意或無意間你會將你讀到的說給他人聽。波茲曼是看穿瞭皇帝新衣的孩子,後來他長成瞭擅長錶達的義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會消費者。
——邁剋爾·寇姆夫,《學院季刊》
★波茲曼的每本書都是一本小冊子,一本裝瞭封皮的隨筆:《童年的消逝》諷刺美國文化的幼稚化;《娛樂至死》諷刺娛樂業,以及娛樂業對觀眾造成的影響……他的知識分子姿態,他在公眾環境中的錶現,以及他偉大的天賦——極好的幽默,實質是一個開化人類在一個野蠻世紀進行的嘗試,之後成瞭一個開化人在電視文化中的嘗試。
——傑伊·羅森,紐約大學教授
★在波茲曼的書中,隱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體現。我們設立“尼爾 ·波茲曼隱喻奬”有兩個目的:奬勵一位純熟使用隱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紀念並推廣波茲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銳透基金會
★一本有纔華、有力量、有分量的書。這是波茲曼拋齣的嚴厲的控訴書,就我看來,他讓人無法反駁。
——喬納森·亞德利, 《華盛頓郵報》
有些書是每個人都應該讀而事實上很少有人去讀的。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對於娛樂時代對公共話語質量的毀滅性作用的分析提供瞭非同尋常的銳利洞見,這種洞見深入瞭到技術塑形思想與文化的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各方各麵的瑣碎化。
——“潮起潮落”
★齣版於 1985年的《娛樂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奮的充滿爭議的書,它審視瞭電視對我們生活——更具體地說,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處……本書有太多值得推薦的地方。它引發瞭許多思考,更讓我們看到,電視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蝕我們的公共話語甚至我們關於美好生活的整體概念的。
——謝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前言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二篇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嚮伯利恒
第九章 伸齣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奧威爾關於1984年【《一九八四》英國作傢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1949年所著的長篇小說,描繪瞭未來獨裁統治下的恐怖情景。——譯注】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瞭頌揚自己的贊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彆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瞭。
但是我們忘瞭,除瞭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麼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LeonardHuxley,1894—1963),英國小說傢、散文傢、博物學傢。1932年發錶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以諷刺筆法描寫他心目中的未來世界。——譯注】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曆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製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正如赫胥黎在《重訪美麗新世界》裏提到的,那些隨時準備反抗獨裁的自由意誌論者和唯理論者“完全忽視瞭人們對於娛樂的無盡欲望”。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製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瞭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想告訴大傢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上,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那種構圖和色彩運用,讓我感覺它在試圖傳達一種特殊的時代印記。書名“娛樂至死”聽起來就很有張力,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與“消遣”和“終結”相關的意象。我設想著,這本書可能是在迴顧某個曆史時期,人們是如何被某種新興的、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娛樂形式所裹挾,以至於生活重心完全偏移,最終走嚮某種精神上的停滯或衰敗。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去描繪那種“死”的形態,它是一種社會現象的縮影,還是一種個體選擇的悲劇?我也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充滿細節的場景描述,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氣息,以及人們在其中所經曆的種種。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它究竟會呈現給我怎樣的精彩內容。
評分這本《娛樂至死》的封麵設計,用一種非常復古且引人注目的視覺語言,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書名本身就極具衝擊力,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本書絕非泛泛而談的輕鬆讀物,而是要深入探討某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本質。我開始猜測,作者會不會是在迴顧某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分析當時人們是如何被某種新興的、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娛樂方式所吸引,甚至到瞭忽視瞭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事務的地步,從而走嚮一種精神上的“停滯”或是“消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些生動而具體的場景,用翔實的例子和細節,來展現這種“娛樂至死”的狀態是如何在當時顯現齣來的,以及它對個體和社會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的名字給我帶來瞭一種既興奮又帶有批判意味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洞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復古的排版和配色,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書的時候,還以為是本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娛樂現象的深度解讀,或者是什麼年代秀之類的。書名“娛樂至死”更是引人遐想,我腦子裏立刻閃過很多畫麵,比如某個時代的人們沉迷於某種新興的娛樂方式,甚至到瞭荒誕的地步。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描繪那種“死”的意象,是時代的停滯?還是個體的麻木?也可能是一種對過度消費和淺薄化的批判,用一種戲謔又深刻的方式來剖析。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生動的筆觸,還原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氛圍和人們的精神狀態。也許會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或者是一些經典案例,通過這些故事來展現“娛樂至死”的癥候。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題目和風格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其中隱藏的奧秘,看看它究竟會給我帶來怎樣的驚喜。
評分拿到這本書,最先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那種不拘一格的排版和字體的選擇,仿佛一下子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年代感的空間。書名“娛樂至死”本身就帶著一股子黑色幽默的意味,我第一反應就是,這肯定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要觸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我開始猜測,作者是不是在探討某種文化現象,比如某種曾經風靡一時但如今看來十分滑稽的娛樂方式,或者是在批判某種當下正在流行的、卻又充滿虛無感的娛樂文化。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老照片、海報,甚至是當時的一些流行語,通過這些具象的元素,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特彆好奇作者如何去定義“娛樂”和“死”這兩個概念,它們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聯係,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至死”的境地。我預感這本書會像一部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展品,共同構建起一個引人深思的敘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直接拋到瞭我的麵前。我拿到它的時候,就抱著一種探索未知的心態。我以為它會像一本學術專著,用嚴謹的論證來解構“娛樂”這個概念,然後分析它如何一步步蠶食人們的思考能力,直到精神上的“死亡”。我也設想過,它會是一本充滿故事的書,講述一些人們因為過度沉迷某種娛樂而付齣的代價,或者是一些社會因此而産生的怪現象。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犀利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揭示齣那些隱藏在娛樂錶象之下的深刻危機。或許,這本書會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當下生活中的某些影子,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對娛樂的態度,以及娛樂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總而言之,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警惕的心情,準備深入書中,去探尋這個“娛樂至死”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警示。
評分在某些地方停留的時間越長,越會覺得,在另一些地方,做一個
評分書單上推薦買的,希望可以有一點啓發,讀萬捲書行萬裏路!!!
評分幫朋友買的 晚上下單第二天就收到瞭 價格也很閤算呢
評分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
評分公司推薦買的書,買過來大傢傳閱,很不錯,有空多看看書
評分在某些地方停留的時間越長,越會覺得,在另一些地方,做一個簡潔正直且率性自由的人有多難,那簡直是反潮流的、政治不正確的、離經叛道的朋剋怪胎一般,人人側目,人人誅之而後快。整個文化語境,都在鼓勵你做一個世故圓滑、機會主義、處心積慮、如同工廠裏批量生産一樣配置標準的毫無靈魂的“塑料物品”。連所謂個性,都是抄襲的模闆。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波茲曼在前言中寫道,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預言。奧威爾認為人們會受到來自外部的奴役,赫胥黎則認為,人們為失去自由、成功和曆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奧威爾害怕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瑣碎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信息被剝奪,赫胥黎則擔心人們在龐大的信息中日益被動和自私。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赫胥黎則擔心的是,我們將會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而波茲曼這本書的中心就是論證瞭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
評分1984,美妙的新世界,娛樂至死,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