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朝阳产业——腐植酸肥料应用领域又一本实用科技图书。
2.《腐植酸磷肥生产与应用》主要介绍了腐植酸磷肥的生产工艺与应用,阐述了当前腐植酸在肥料应用领域的一个方向。
3.全书理论结合实际,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腐植酸磷肥生产与应用》在简述当前我国腐植酸肥料开发利用现状,磷肥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环保型腐植酸磷肥构建的化学原理,各种腐植酸磷(复)肥的生产工艺技术,以及腐植酸磷肥在部分作物上应用的效果与分析。全书理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腐植酸磷肥生产与应用》可作为潜心从事腐植酸磷肥生产的专业人士和高等学校植物营养学专业学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推广应用腐植酸类肥料的农技人员全面了解腐植酸磷肥的入门教材。
作者简介
王曰鑫(1954—),男,汉族,山西省太谷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化学调控中心主任。1990年5月起至今在山西农业大学任教,曾任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土壤肥料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积极创建山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本科专业和水土保持硕士点,1993年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和山西省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研制发明了“SV高效有机无机复肥”。2000年获科技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2001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和生产的新型肥料品种有,SV有机无机复肥,配方BB肥,保水缓释肥,精准有机肥等。2007年获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科技贡献奖”。2008年9月获山西省科协、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国资委颂发的“科技奉献奖”1等奖。2010年8月完成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无公害保水缓释肥料研制开发”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山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社会兼职:民盟山西省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 山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中国腐植酸杂志编委。国家高等学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农科110肥料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肥料与环境
一、土壤
二、肥料
三、环境
第二节 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农业建设
一、生态环境变化
二、生态农业建设
第三节 从土壤的磷素营养到人类健康
一、发展现代农业与人类健康
二、土壤健康及评价
三、磷肥对土壤、作物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磷肥污染对农产品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发展腐植酸磷肥的意义与前景
一、发展腐植酸磷肥的意义
二、我国腐植酸磷肥的开发应用前景
第二章 腐植酸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第一节 我国腐植酸资源及其性状
一、腐植酸的主要来源
二、腐植酸组成与结构
三、腐植酸类物质理化性质
第二节 我国腐植酸资源的概况与发展前景
一、我国腐植酸资源的概况
二、我国腐植酸资源利用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腐植酸类物质在改良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一、对盐碱土的改良
二、对白浆土的改良
三、对红壤的改良
第四节 腐植酸类肥料作用概述
一、腐植酸类肥料的种类
二、腐植酸类肥料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三、几种腐植酸肥料产品的肥效对比
第五节 腐植酸类肥料的发展趋势
一、腐植酸肥料的新发展
二、腐植酸肥料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
第一节 植物的磷素营养
一、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
二、磷的生理功能
三、植物对磷的吸收与运输
四、植物磷素缺乏与过多的症状
五、磷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六、磷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土壤磷矿资源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我国磷矿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一、水溶性磷肥
二、弱酸溶性磷肥
三、难溶性磷肥
第四节 磷肥的合理施用
一、因土施磷
二、因作物施磷
三、因磷肥特性施磷
四、选择适当的施用技术
五、磷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第五节 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单质磷肥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磷复肥的发展状况
三、磷肥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磷肥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磷肥工业发展策略及规划的方向、思路和目标
六、政策建议
第六节 磷肥不合理使用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一、磷肥对土壤的污染
二、水体富营养化
三、解决磷肥污染的方法与对策
第四章 腐植酸磷肥的环保特色与作用机理
第一节 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一、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过程
二、土壤磷的溶解与沉淀过程
三、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四、磷肥在水稻土中的转化特点
第二节 土壤有机酸与磷素关系的研究
一、有机酸对土壤吸附磷的影响
二、有机酸对磷的解吸和释放
第三节 腐植酸对磷的影响研究
一、腐植酸与磷结合对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二、腐植酸对土壤中磷酸盐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 绿色环保型腐植酸磷肥的构建
一、绿色环保型腐植酸磷肥的含义
二、腐植酸类磷肥作用的化学基础
三、腐植酸磷肥的发展历史
四、腐植酸磷肥的分类
第五节 绿色环保型腐植酸磷肥的特点
一、腐植酸磷肥的作用机理
二、几种效应
三、腐植酸提高磷素利用率的作用
四、腐植酸类磷肥的增产作用
五、腐植酸类磷肥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
六、腐植酸类磷肥的环保作用
第六节 腐植酸磷土壤改良剂的种类与作用
一、腐植酸磷土壤活化剂
二、腐植酸磷土壤活化剂作用效果
第五章 腐植酸磷(复)肥的生产技术
第一节 腐植酸磷肥产业化的条件
一、对腐植酸与磷素叠加增效作用理论的肯定
二、腐植酸磷肥生产的条件准备及工艺路线
三、腐植酸磷肥生产的基本设备
第二节 腐植酸磷肥的生产技术
一、以泥炭为原料生产腐植酸磷肥
二、以磷矿粉为原料生产腐植酸铵磷肥工艺
三、以骨粉为原料生产腐植酸铵磷肥工艺
四、用过磷酸钙生产腐植酸磷肥工艺
五、用钙镁磷肥生产腐植酸磷肥的工艺
六、以生化腐植酸为原料生产腐植酸磷肥
七、氨化腐植酸磷肥的生产工艺
八、三元腐植酸磷复肥的生产工艺
九、有机�参藁�腐植酸磷复肥的生产工艺
十、腐植酸磷水溶肥料的生产技术
十一、腐植酸磷石膏的生产
第六章 腐植酸磷肥应用方法与效果研究
第一节 腐植酸磷肥的应用基础
一、腐植酸磷肥的生物学效应
二、腐植酸磷肥的土壤学效应
三、腐植酸磷肥的促生长效应
第二节 腐植酸磷肥的施用方法
一、腐植酸磷肥在粮食作物上的施用方法
二、腐植酸磷肥在蔬菜上的施用方法
三、腐植酸磷肥在果树上的施用方法
第三节 腐植酸磷肥应用的效果研究
一、腐植酸磷肥在玉米上的试验及效果
二、腐植酸磷肥在大豆上的试验及效果
三、腐植酸磷肥在小麦上的试验及效果
四、腐植酸磷肥在马铃薯上的试验及效果
五、腐植酸磷肥在绿豆上的试验及效果
六、腐植酸磷肥在棉花上的试验及效果
七、腐植酸磷肥在烟草上的应用效果
八、腐植酸磷肥在果树上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土壤改良剂的新纪元:有机质赋能与植物营养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创新的深度探索。在化肥滥用、土壤退化日益严峻的当下,如何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满足作物对营养的精细化需求,已成为全球农业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土壤改良剂的新纪元:有机质赋能与植物营养的深度融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自然恩赐的宝贵资源——腐殖质,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关于土壤健康、作物生长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全面革新。 本书并非局限于单一产品的介绍,而是将视角延展至腐殖质的宏观价值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多维度应用。我们深入剖析了腐殖质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有机物分解产物,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生物化学体系。书中详细阐述了腐殖质的化学组成,包括腐殖酸、黄腐酸等关键组分,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我们将追溯腐殖质的来源,从天然矿物(如风化煤、泥炭)到动植物残体,揭示其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重点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提取、转化和改性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价值,使其成为农业生产中高效、环保的土壤改良利器。 第一部分:腐殖质的科学基础与价值解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带领读者进入腐殖质的微观世界,理解其作为土壤“活性物质”的真正含义。 腐殖质的定义、组成与形成机制: 我们将系统梳理腐殖质在土壤学、有机化学和微生物学中的定义,并详细介绍其核心组成部分——腐殖酸、黄腐酸、棕色大分子等。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和图表,展示腐殖质的分子结构特征,如芳香环、羧基、酚羟基等官能团,以及这些结构如何赋予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腐殖质在土壤中的形成过程,从微生物降解、转化到重聚,揭示其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秘密。 腐殖质的土壤改良机理: 腐殖质并非简单的“肥料”,它的作用是多层面的。书中将详细阐述腐殖质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物理性状改善: 腐殖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我们将通过实验数据和实际案例,展示腐殖质如何像“土壤的黏合剂”一样,将土壤颗粒凝聚成稳定的团粒,从而创造出更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 化学性质调控: 腐殖质具有极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CEC),能有效吸附和络合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降低其毒性,同时也能阻止养分的淋失。它还能与土壤中的矿物成分发生反应,释放出植物可吸收的矿物质养分,并调节土壤的pH值。我们将深入解析腐殖质的络合作用、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均衡的土壤养分库。 生物活性提升: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的良好碳源和能源,能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它还能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书中将探讨腐殖质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激活土壤自身的生命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土壤生态系统。 腐殖质的植物营养学价值: 腐殖质不仅改善土壤,还能直接或间接为植物提供营养。 养分载体与释放: 腐殖质能够吸附和储存大量氮、磷、钾等常量元素以及中微量元素,并在植物生长需要时缓慢释放,实现养分的缓释长效,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 促进养分吸收: 腐殖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例如,腐殖酸的络合作用可以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钾等转化为植物易于吸收的形式;它还可以调节土壤溶液的离子强度,影响养分的溶解度和活性;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的生理生化过程,增强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刺激植物生长: 腐殖质中的一些活性物质,如生长激素类化合物,能够直接刺激植物的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第二部分: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 在深刻理解了腐殖质的价值后,本书将重点关注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效、环保的土壤改良产品。 腐殖质原料的筛选与预处理: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腐殖质原料,如风化煤、褐煤、泥炭、堆肥、污泥等,分析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宜的加工方式。重点探讨如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如粉碎、筛分、除杂、灭菌等,以去除不良成分,提高腐殖质的有效利用率。 腐殖质的提取、分离与改性技术: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内容。我们将系统介绍当前主流的腐殖质提取技术,包括酸碱提取法、溶剂提取法、微生物发酵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环境友好性。 酸碱提取法: 详细阐述不同pH条件下,腐殖酸和黄腐酸的溶解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pH值实现高效提取和分离。 溶剂提取法: 介绍有机溶剂在提取腐殖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及替代方案。 微生物发酵法: 探讨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生物转化,定向合成富含腐殖质产物的技术,强调其绿色环保的优势。 改性技术: 重点介绍如何通过物理(如超声波、微波)、化学(如氧化、还原、络合)和生物(如酶解)等手段对提取的腐殖质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溶解性、生物活性、稳定性以及与特定养分的络合能力,使其更适应不同作物和土壤的需求。 腐殖质与其他功能成分的复配与制剂化: 优质的土壤改良剂往往是将腐殖质与其他功能性成分进行科学复配的结果。 与矿质养分的复配: 详细阐述如何将腐殖质与氮、磷、钾、钙、镁、硫等宏量营养元素,以及铁、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复配,形成缓释型、螯合型、复合型肥料,实现“养分+改良”的双重功效。我们将探讨不同元素与腐殖质的络合机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配方,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求。 与微生物菌剂的协同: 介绍将腐殖质与有益微生物菌剂(如固氮菌、解磷菌、促生菌等)复配,形成“腐殖质-微生物”复合剂,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病害发生。 制剂形式与应用: 探讨不同剂型(如液体、颗粒、粉剂、悬浮剂)的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的生产工艺,以及各种剂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提供实际应用指导,帮助用户选择最适合的剂型和施用方法。 第三部分: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策略与效果评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聚焦于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其效果。 不同作物与土壤类型下的应用策略: 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茶叶、花卉等不同类型的作物,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如砂土、黏土、盐碱地、酸性土壤、酸化土壤)的特点,提出科学、精准的应用方案。我们将分析不同作物对腐殖质的需求量、作用途径,以及不同土壤对腐殖质的反应机制。 施用方法与时机: 详细介绍根施、叶面喷施、拌种、基施、追施等多种施用方法,并根据作物生育期、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给出最佳的施用时机建议。 效果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客观的效果评估体系。 土壤质量指标监测: 通过对土壤团粒结构、持水保肥能力、有机质含量、CEC、pH值、微生物数量与活性、酶活性等关键指标的长期监测,全面评估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改善效果。 作物生长与产量品质评估: 通过对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根系生长情况、干物质积累、产量、品质(如糖度、维生素、蛋白质含量等)的测量,直观地评估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环境效益评估: 探讨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养分流失、净化土壤、改善水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效益。 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精选国内外成功应用腐殖质基土壤改良剂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关键要素。同时,展望腐殖质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生物技术在腐殖质生产中的应用、智能化施肥系统与腐殖质的结合、以及腐殖质在生态修复、碳汇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 《土壤改良剂的新纪元:有机质赋能与植物营养的深度融合》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土壤科学、农业化学、农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宝贵参考,更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农资企业、以及关注绿色农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必读之作。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引领一场土壤改良的新革命,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智慧与力量。